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双减背景下的课堂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优秀教学设计 篇1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先由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再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后,抽取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流露的父子情深,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及示教学突破】
1、重点:
⑴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⑵体会文中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⑶分析本文的剪裁,感受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2、难点:
作者的写作极其“诚实”,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教学突破】
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用了多个动词,这些词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怜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加以分析。另外,对作者的心理作深入探讨就会体会到作者是在“诚实”的写作,这正是这篇文章感人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
1、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2、对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应有所了解。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课文,介绍背景资料。
2、叙述事件,进入新课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6、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一、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1、师:同学们,一个月的寒假刚刚过去,大家一定和父母亲人们在一起渡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感受到了浓浓亲情。请大家回忆一下,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呢?
抽学生讲述。
2、师:很好,刚才大家讲了让自己最感动的事。本课描写的是“背影”,是让作者望而泪下的父亲的背影。它到底是怎样的呢?
3、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活动:
1、积极思考,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踊跃发言,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2、听了教师的话,均感到好奇:背影有什么好写的呢?看着背影就能落泪,可能吗?对新课学习产生兴趣。
3、仔细听教师讲述,作相应记录。
二、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
1、抽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人物、事件、地点。
⑵不能理解的词句。
⑶自己认为感人的地方。
⑷写背影的语句。
学生活动:
1、分段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三、深入理解
教师活动:
1、师: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
2、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还是我的家庭困难?
3、师:文章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请试着概括一下。
4、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与学生共同理清文章脉络,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
1、生:是课文第一句话,“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生:文题是背影,写父亲的爱子之情,还有我对父亲的眷恋。
3、生:一共写了四个。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4、生: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5、讨论发言,理清文章脉络。
四、本课小结
本课由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导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感情基础。随后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知晓了文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理清了文章脉络,对文中渗透的浓浓爱意有了较为切实的感受,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背影
朱自清
开篇破题惦记背影(思念父亲)事情经过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望父买橘)6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父子分手)结尾抒怀再现背影(别后怀念)7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重点研读第6段。
2、感受文中朴实语言所饱含的深情。
3、阅读理解2、3、4、5段。
4、进一步感受父亲对“我”体贴入微的关怀。
5、辅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6、完成随堂练习。
一、重点研读第6段
教师活动:
1、抽一个学生朗读第6段。
2、师: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了父亲的背影?
3、组织学生讨论:在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作者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来作细致描写,请把这些词找出来加以体会,并说说这段描写在文中有什么效果?
4、师:我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泪很快流下来了”,又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5、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我”总共流了几次泪?分别是在什么情景下流的,表明了什么?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6、师: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点拨:父亲觉得总算尽自己的能力为儿子做了件事,因而感到轻松。
7、师:在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几句话,是哪几句,这几句话有何意味?
点拨:这些话蕴含着许多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之隋。
学生活动:
1、充满感情的朗读。
2、思考回答。
生:一是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另一个是父亲送我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3、在讨论过程中注意感受文中关键词的作用及朴实语言所饱含的深情。
注意文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表意作用,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4、生:作者领会到父亲的爱,禁不住泪流满面,却又怕父亲看见担心。
5、积极参与讨论,在教师指导明确答案。
6、用心体会。
7、生:“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二、阅读理解2、3、4、5段
教师活动:
1、让学生细读第2、3、4、5段。
2、师:“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3、师:4、5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当时感受到这种关怀了吗?
让学生找出文中心理描写的语句,重点探讨“我”前后心理的变化。
4、师:“其实我那时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这句话有何作用?
学生活动:
1、细读相关段落,感受父亲对儿子体贴入微的关怀。
2、生: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3、生:父亲本打算让茶房陪我上车,后来终究不放心,决定自己去。送我上车时特地选了一个靠近车门的位置,又嘱咐茶房照顾我,并再三叮嘱我路上要小心,这些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
4、研讨这句话的作用。
三、完成随堂练习
教师活动:
1、抽学生完成随堂练习一,了解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导人随堂练习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加以明确。
学生活动:
1、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字词练习。
2、独立思考重点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在教师指导下深入体会。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着重对课文第6段进行了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朴实、细腻的描写中所蕴含的深情,分析了一些动词、形容词等在描写中的表达效果。另外,本节课还对课文的前半部分进行了分析,使学生对文中的父子之情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背影
朱自清
三次流泪: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见面背景:
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
第三课时
教师指导
1、指导学生写作。
2、引领学生品析名画。
〖学生活动
1、用朴实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2、品析《父亲》,培养艺术鉴赏力,得到美的熏陶
一、小作文
教师活动:
1、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2、鼓励学生发言,朗读自己的作品。
3、当场点评。
学生活动:
1、尝试用朴实的语言来描写某个人做某件事的过程和情景。
2、举手朗读自已的作品。
3、听教师点评,找出不足点加以完善。
二、名画赏析
教师活动:
1、对油画《父亲》的创作背影作相应介绍。
2、让学生细细品味,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
3、加以点评,对学生进行情愿教育,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
1、听教师讲述,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2、品析。
3、在教师引领下用心体会。
三、本课小结
学以致用,本课的小作文就是针对作者在这篇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对学生进行的训练。而名画赏析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外,还应根据其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一些更深层次的探讨。
四、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父亲
罗中立
背景:经过辛勤劳动换朱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
古铜色的老脸
车辙似的皱纹
犁耙似的手
破旧的茶碗
缺了牙的嘴
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五、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背影》是篇传统课文,有报道说某出版社在编选教科书时打算将这篇课文删去,其理由有二:一是父亲的形象不够潇洒;二是父亲攀爬月台是违章行为,且很危险,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可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整体把握内容最好从理清全文脉络人手,全文的脉络舒以列表板书。
2、文中所流露的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很容易感知,不用在上面花太多时间。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理的变化。课文写得十分坦诚,作者在文中前后的心理是不同的,起初认为父亲说话不漂亮,暗笑他的迂,后来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才良心发现,感受到父亲的爱。深入体会“我”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巩固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词语。
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3、4、5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加深对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理解,更加热爱我国民族文化。
教学准备:投影片
一、语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2、复习:通过上节课我们已知道了莫高窟的位置和概貌。谁愿意给我们介绍介绍。(生叙述)
二、学习课文
1、过渡:我们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以其遍地的文化遗迹,沧桑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而闻名于世。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所以我们把她称作祖国西北的一颗(生:明珠)她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称颂,各国旅游爱好者竟相前往的圣地。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到莫高窟走一走,看一看这颗“明珠”?
2、师:默读2-4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生答:那里有两千多尊彩塑,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壁画,面积不大的藏经洞里有六万多万件文物。
师板书:彩塑两千多尊
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藏经洞六万多万件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先去看看彩塑吧。浏览第二自然段
2、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
(出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3、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到了什么?
(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神态安详)
这些彩塑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相机板书:精妙绝伦)指名再读
4、哪位来描述一尊你最喜欢的彩塑?
5、此时,你就站在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前,你会说些什么?
6、本文的结构和我们以前所学的哪篇课文结构一样。(小镇的早晨总分)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研究敦煌的学者说国:“敦煌的艺术的载体主要是彩塑和壁画。”我们已参观完彩塑,再去欣赏欣赏壁画。
默读,并划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2、交流,朗读
3、师:壁画的图案、色彩是绚丽多姿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有(引读:)。
4、课文几处都出现了这样的句子,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我们也来写写
出示:游人们神态各异,有,有,有。其中。
5、看着这些,你的脑海浮现哪些描绘它的词语?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可是,正如余秋雨所说:“偌大的中国,竟容不下几卷经文?我好恨!”莫高窟步履蹒跚地走过了它二千多年的历史,大量文物虽然被掠走了,---(引读第四自然段)
2、师出示资料
3、师:然而,不管这些文物流落到何处,上面始终刻着两个字——中国。莫高窟属于中国,而且只属于中国。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当你看到了这一尊尊彩塑,一幅幅壁画,看到这藏经洞里的珍贵文物,你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板书: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3、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赞美一下古代的劳动人民。
三、拓展延伸
1、师:面对这艺术殿堂,一定让你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前最想说什么?
2、师:敦煌的艺术古老而又年轻,她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让我们用著名作家余秋雨的诗句来结束全文
她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
她把人性神化,付于造型,
又用造型引发人性,
于是,
她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
一种圣洁的沉淀,
一种永久的向往。
她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在她的怀抱里,
神人交融,时空飞腾。
于是,
她让人们走进神话,
走进寓言。
在这里,
狂欢是天然秩序,
释放是天赋人格,
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我们是飞天,
飞天就是我们。
(六)欣赏
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壁画上的飞天,有的对镜梳妆,姿态优雅;有的扑蝶嬉戏,流连花间;有的手托果盘,采摘蟠桃;有的弹琴吹箫,自我陶醉;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说是写景,其实作者在用优美的语言描写雾凇美景的同时,也介绍了雾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雾凇的美,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悟作者的用词之精妙,感受文字背后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区,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上课时可以借助网络解决了这个问题,制作了课件,运用大量的雾凇图片,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雾凇的奇特和美丽。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感悟,以悟促读
教学过程
一、词语游戏,揭题质疑。
1、这节课是上午的最后一节课了,大家一定很辛苦。我们先来玩一个汉字游戏,怎么样?(形声字,根据偏旁猜意思)
大家看这一组汉字:蜻、晴、清,“青”表示它们的读音,而我们能够根据它们的偏旁猜出每个汉字不同的意思。这就是形声字。
看,老师出示松树的“松”,给它加偏旁,“凇”猜猜和什么有关系?
字典中解释凇是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或雨滴以及除霜、露外的水汽凝结成的冰晶。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课文就和它有关系,看课题,一起读。让我们一起把课题写在黑板上,注意生字“雾”的写法。
3、同学们,每年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我们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吉林雾凇。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齐名,为全国的四大自然奇观之一。
4、那么关于雾凇,你最想知道什么?
5、赶快打开课文,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课文主中讲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这篇课文有不少生字新词,老师把它们分别放在句子中,谁勇于挑战?
A、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B、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C、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当的读音)
(2)其实本课还有几个多音字,谁能读好含有这些多音字的句子:
A、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B、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C、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3)大家都能扫除词语或句子障碍。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能解决你们刚才的疑问吗?
(雾凇的样子,雾凇的形成,人们对雾凇的赞美。)
三、创设情境,品读想象。
1、你们想看看雾凇吗?来轻轻地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吉林。(看视频、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2、看到这,你们想说什么?(你觉得雾凇怎么样?)(随机板书:美丽动人)
3、带着这种感受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4、请生读,雾凇美在哪?从哪体会到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十里长堤缀满枝头—多、壮观;银光闪烁洁白晶莹—色泽美丽)
5、谁也抓住了这些词语读好第一自然段,给我们再现吉林雾凇奇观?(出示第一自然段)
6、雾凇不仅闻名全国,还享誉世界呢!好多外国友人都争相来到这里,就为了一睹雾凇的风采。一起读。
7、雾凇不光美在它的颜色和光泽,还美在它的姿态。第三自然段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的姿态怎么样?(千姿百态)
8、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一个有一个姿态,你觉得它们像什么?
出示:吉林雾凇洁白晶莹,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总结:雾凇奇特的景象,带给大家无穷的想象。
四、以读感悟,了解成因。
1、洁白晶莹的雾凇如银发飘飞,似排排雪浪。它能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不仅在于它奇特的景象,还在于它那奇妙的形成过程,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的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4、一起读。这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几个条件?
(随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5、那么这饱和的水汽从何而来?水汽遇冷怎样形成雾凇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奇特的形成过程。
6、生默读。
7、交流:
(1)饱和的水汽从何而来?
句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水汽在哪里?
师:从当年12月到第二年2月,松花江那里的气温是多少?(零下30摄氏度)水库里排除的水,水温是多少?(4摄氏度)
(4摄氏度左右的饱和的水汽遇冷就在江面上凝结成了浓重的雾气。就像是冬天你呼出的热气就成了白色的水汽,夏天就看不到了,道理是一样的)
师:所以,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师:弥漫阵阵雾气,说明雾气怎样?(很浓很大)还有哪些词体会到雾气浓,有饱和的水汽?(涌、笼罩、淹没、模糊)
(2)有了过于饱和的水汽,还需要遇冷,向我们今天的气温能形成雾凇吗?(板书:足够的低温)
(3)有了雾凇形成的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让我们一起轻轻地欣赏它的形成。
出示句子:
①指名读:这蒸腾的雾气……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②雾凇的形成过程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你会用两个字?(慢、轻)
③你来“慢慢地、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
(4)看图片:看这蒸腾的雾气就是这样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就是凝结。
(4)雾凇慢慢地轻轻地在不断变化着:最初——,逐渐——,最后——
五、赞美雾凇。
1、过渡:一夜之间,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树,柳枝缀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动人。人们漫步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2、用唐代诗人岑差的诗句(出示)来赞美雾凇的壮美景象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一起读
六、布置作业。
1、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是如此神奇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奇观
2、
假如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介绍吉林雾凇?
假如你是一名小作家,你会写些什么?
假如你是……,你会……
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雾凇奇观
成因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优秀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并积累文中精彩的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从描写人物语言、神态等重点词句中感悟人物特点;
3、读写结合,学会阅读写人文章,领悟写法特点。
[学习重点]:
读懂哈尔威船长在轮船被撞时即将沉没时,是怎样井然有序地展开救援。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意比较深刻的句子,感悟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学习。
1、介绍有关雨果的作品,引出主人公——船长。(出示雨果的图片及介绍)
2、板书课题,探讨课文是属于写什么的文章,引导学生质疑:船长做了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引导学生学习回忆写人文章的方法。(顺势课件ppt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思考提出的问题。
1、学生自由阅读全文,在读的时候标记生字新词,才提出的问题并试着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
2、读完后,先同学之间交流对问题的见解,再指名说说。
3、全班交流,指明说说。
(1)再说说自己在文中积累了哪些生字新词?师ppt出示自己挑选的词语,认一认,并思考每一组词共同表现的内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线索。
1、阴森森剖开嘈杂一窝蜂不可开交(遇难)
2、巍然屹立沉着镇定调遣井然有序没有斗殴(救援)
3、犹如铁铸纹丝不动沉入深渊忠于职守(殉职)
(2)船长做了什么?根据提示的关键词说说引导学生概括全文内容。
(3)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概括,也可以用文中的话语来概括。抓住关键词:忠于职守。
二、细读课文,了解船长在危难时刻的表现,感悟船长的优秀品质。
<一>、了解遇难时人们的表现。
1、读课文相关内容,标记遇难时轮船的状况与人们的表现。想一想当时的情形。试着边读边做批注。
2、读后说说遇难时的情形。体会人们一片恐慌的情景。(在深入体会的基础上出示轮船沉没时慌乱的视频,进入情境的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引导思考:此时人们都在想什么?
<二>、读懂全船一片恐慌时,船长如何指挥救援,感悟船长是如何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
1、读一读船长指挥救援的内容,想一想船长是如何指挥救援的。标记印象深刻的语句,并做好相应的批注。从他的表现中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
2、读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指挥救援的过程:先是大吼,然后是与机械师对话,在对话后作出命令,指挥控制,提醒,催促。救援中,在救援过程中,你对船长印像最深的描写是——(生结合有关重点句谈看法,师出示相关句子,针对学生的看法适时点拨补充)。
4、在救援之中我们读到最多的还是关于船长的——语言。从这些语言与神情之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这样的船长——(学生说)
<三>、了解船长殉职的情形,读懂船长这样做的原因,进一步体会船长的忠于职守。
1、读一读船长殉职时的内容,划一划船长殉职时的样子,想一想船长在想什么。
2、读完后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提出疑。
3、师做适当的补充,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的忠于职守。课件出示:完成填空;哈尔威船长,这是一个的船长;这是一个的船长;这是一个的船长;……
4、面对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船长,你最想向他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对船长的敬佩之情。
三、回顾全文,了解文章描写上的特点。懂得如何写人。
1、哈尔威船长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雨果在人物刻画中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你领悟到了一些什么?
2、总结全文。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优秀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目的】
《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理解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主旨有着特殊的作用。本设计拟从人物的对话切入,以对话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悟鲁迅先生“画眼睛”“勾灵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及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
【设想及步骤】
一、以师生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举例阿累的《一面》引发学生回忆文章里面有关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指导学生得出感受:每处笔墨均极为简省,可描写的人物形态特点却逼真感人。让学生体会到肖像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由此引出鲁迅先生描写人物时常用的“白描手法”(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同时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在鲁迅看来,一位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还有“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连面目身体也表示着(《鲁迅全集》第4卷第466页)”的另一高超手法,从而将话题由外貌描写方面自然过渡到语言描写方面。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去分析其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从而导入对新课《孔乙己》语言描写这一成功范例的探究性学习。
二、明确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话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对话的概念:
广义的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话,主要指两个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即“会话”,但也包括一个人有时的“独白”。“言为心声”,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是人物袒露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2、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话的段落,并指出其中哪些段落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让学生在文中用序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标出。
三、师生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对话
1、学生找出文中的七个对话段,并明确其中有五个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学生回答,教师必要时加以指点)。
2、师生先就找出的五个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对话,依次展开讨论。
(分别在4、6、7、8、11段以上四处对话也突出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可笑在我们读者心中却并非轻松,而是饱含着一种辛酸。)
3、师生讨论分析另两处对话。
(分别在10、12段。教师要借助掌柜之言语,去触发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文中感受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封建社会里的那种阴森的人际关系又是多么的冷酷无情!从而对文章的主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探究文中人物语言的其他作用
教师设计问题:“言为心声”,在上述这些话中,除前面所提出的作用之外,有的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有些还通过语词的断断续续或与标点的灵活运用相结合,生动地描摹人物神态……要求学生从文中各找一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五、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1、概括文中七个精彩对话的特色:绘声绘色,如闻如见。
2、孔乙己的形象:
3、本文反映的社会问题: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尤其是“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六、练习设计
课后注意细心观察周围不同人物的语言并作二三个片段描写的练习。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相关文章:
双减背景下优化优秀教学设计01-15
小学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通用6篇)01-15
双减背景下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01-15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精选5篇)01-15
双减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设计(通用5篇)01-17
双减背景下优化教学设计(精选5篇)01-15
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总结(通用11篇)01-17
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总结范文(通用7篇)01-22
双减背景下的教学心得体会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