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解简易方程》优秀的教学设计

2022-11-24 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解简易方程》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简易方程》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例2、例3,完成第109页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七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ax±b = 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认识解方程的意义和特点。

  教学重点:

  会ax±b = 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认识解方程的意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

  看图列方程,解答多步方程。

  教具准备:

  电教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三个小动物,让学生围绕三个小动物提提出问题进行学习。

  二、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小老鼠的问题:

  出示例2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这道题的第一个要求是“看图列方程”。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怎样根据图意列出方程。我们学过方程的含义,谁能说说什么是方程呢?

  学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师:那么,要列方程就是要列出什么样的式子呢?

  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师:观察这副图,从图里看出每盒彩色笔有多少支?(x支。)3盒彩色笔有多少支?(3x支。)另外还有多少支?(4支。)一共有多少支彩色笔?(40支。)那么,怎样把这副图里的数量关系用方程(也就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3x+4 = 40

  教师:很好!谁能再说说这个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学生:每盒彩色笔有x支,3盒彩色笔加上另外的4支,一共是40支。

  教师:对!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如何解这个方程。如果方程是x+4 = 40,可以怎么想?根据什么解?

  学生:可以把原方程看作是“加数+加数 = 和”的运算,因此,根据“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来解。

  这样也可以根据“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来解。得出3x = 40-4,再得出3x = 36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解此方程的前两步,下面的解法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做完以后,集体订正。得出方程的解以后,要求学生在算草纸上进行检验。请一位学生口述检验过程,集体订正。

  教师小结例2的解法:解答例2,先要根据图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即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然后解这个方程。解方程时,关键是要先把3x看作是一个数,根据“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求出3x等于多少,再求x等于多少就得出方程的解是多少。

  2.教学例3

  小猫提出的问题:

  教师出示:解方程18-2x = 5。然后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解。做完以后,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这个方程你是怎么解的?先怎样做,再怎样做,根据是什么?(先把2x看作一个数,再根据“减数 = 被减数-差”得出2x = 18-5,2x = 13,x = 6.5。)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把解方程的过程出示。接着,教师出示例3:解方程6×3-2x = 5。

  教师:例3的方程与我们刚才解的方程,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相同点是:等号右边都是5,等号左边都要减去2x;不同点是:18-2x = 5的等号左边只有一步运算,而6×3-2x = 5的等号左边有两步运算。

  教师:6×3-2x = 5,等号左边的两步运算,第一步是算6×3,就等于18。这样方程6×3-2x = 5就变成了18-2x = 5。所以,解方程6×3-2x = 5,要按照运算顺序,先算出6×3的值。那么,下一步该怎样做呢?刚才我们已经做过,自己把方程6×3-2x = 5解出来。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例3,同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解题。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教师小结例3的解法:解答例3,要先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把方程中包含的计算算出,再把2x看作一个数,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求解。

  3.课堂练习。

  做教科书第109页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独立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检查学生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做完以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根据和过程。

  三、巩固练习(小兔子提出的问题)。

  1.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题第一行的两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仍然要注意检查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书写格式及检验的过程是否正确,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做完以后,每一题让学生说一说解的过程和解题的根据。

  2.做练习二十七的第2题。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题目,让两位学生到黑板前来解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题。做完以后,指名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方程的异同点,解法的异同点。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4题。

  让一位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应该怎样做?能不能先解方程,分别求出两个方程的解,再判断上面的五个数中哪两个数是这两个方程的解?(可以。)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

  出示课题:解简易方程。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简易方程》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P69例4、例5及练习十五第6、8、9、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 ±b=c与a(x ±b)=c类型的方程。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难点:

  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习题:解下面方程:4x =8.6 48.34-x =4.5

  学生自主解答练习,并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并在订正的过程中,规范书写。

  2.引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再让学生根据图列一个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3x +4=40后,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

  (一盒铅笔盒有x 支铅笔,3盒铅笔盒就有3x 支铅笔。)

  在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引导学生说出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4支铅笔看作一部分。

  2.让学生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

  学生可能会疑惑:方程的左边是个二级运算不知识如何解。

  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提问: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学生会说: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小结: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3x )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

  3x +4=40

  解: 3x =40-4

  3x =36 (先把3x 看成一个整体)

  3x ÷3=36÷3

  x =12

  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3.出示教材第69页例5:解方程2(x -16)=8。

  先让学生说一说方程左边的运算顺序:先算x -16,再乘2,积是8。

  思考:你能把它转换成你会解的方程吗?

  让学生尝试解方程,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然后集体订正,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做法:

  (1)利用例4的方法来解。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重点说一说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先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板书计算过程:

  2(x -16)=8

  解:2(x -16)÷2=8÷2(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

  x -16=4

  x -16+16=4+16

  x =20

  (2)用运算定律来解。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有些学生会看出这个方程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来解。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计算过程:

  2(x -16)=8

  解: 2x -32=8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2x -32+32=8+32 (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2x =40

  2x ÷2=40÷2

  x =20

  4.让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先说一说如何检验,再自主检验。

  (可以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计算,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分析图意,再列方程解答。解答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可以把5个练习本的总价5x 看作一个整体。)

  2.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列方程解答。特别是第一幅图,要提醒学生天平两边的砝码不一样重,审题要细心。第二幅图,学生可能会列出方程30×2+2x =158,再引导学生观察有两个30和两个x ,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2.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解。

  作业:教材第71~72页练习十五第6、9、13题。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4:3x +4=40

  解: 3x =40-4 (先把3x 看成一个整体)

  3x =36

  3x ÷3=36÷3

  x =12

  例5:2(x -16)=8 (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

  方法1: 方法2:

  解:2(x -16)÷2=8÷2 解:2x -32=8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x -16=4 x -32+32=8+32 (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x -16+16=4+16 2x =40

  x =20 2x ÷2=40÷2

  X =20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简易方程》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解方程基本思路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新”转化为“旧”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何去分母的解题方法

  2.通过解方程时去分母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3.进一步体会解方程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解方程时如何去分母

  教学难点:

  解方程时如何去分母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

  教学设计:

  一、用小黑板出示一组解方程的练习题.

  解方程:

  (1)8=7-2y;

  (3)4x-3(20-x)=3;

  1、自主完成解题.

  2、同桌互批.

  3、哪组同学全对人数多.

  (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教师给予评价).

  二、出示例题7,鼓励学生到黑板板演,教师给予评价.

  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师有目的引导学生如何去掉分母.去分母时要引导学生规范步骤,准确运算.

  三、组织学生做教材159页“想一想”

  鼓励并引导学生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方程两边都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掉分母.

  四、出示例题6,并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方程.

  出示快速抢答题:有几处错误,请把它们—一找出来并改正.

  ①先自己总结.

  ②互相交流自己的结论,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教师给予评价.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学习内容及方法.

  五、出示随堂练习题(根据学生情况做部分题或全部题).

  ①自主完成解方程

  ②互相交流自己的结论,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③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选代表到黑板板演).

  ①学生抢答.

  ②同组补充不完整的地方.

  ③交流总结方程变形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①独立完成解方程.

  ②小组互评,评出做得好的同学.

  六、小结

  ①做出本节课小结共交流.

  (2)5x-2=7x+8; (4)-2(x-2)=12.

  ②说出自己的收获及最困惑的地方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简易方程》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8-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 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一) 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6+3=9=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 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 反馈练习

  1、 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2、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 (强调验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习十一5—7题。

  解方程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力图直观,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与演示中自主建构。同时借助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一方面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同时也让学生抽象方程,解释算理中来经历代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及数学素养。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算理,经历代数的过程。

  本节课属于典型的计算课,所以算理与算法是二条主线,今天的算法主要是突破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够利用天平的原理来解方程,所以理解算理,让学生体验到解方程只要使天平的一边剩下一个未知数,但要在这个变化中必须使天平保持平衡,可以通过在天平的左右二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来领悟算理,突显出本节课的重点。

  2、在直观操作中掌握方法,发展数学素养。

  在本节课中,通过充分的直观,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力图把方程建构于天平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深刻的模像。同时,在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操作解释、验证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3、困惑:

  纵观学生的起点,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来解简单的方程,所以在教学中运用“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采用天平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相当的冲突,部分学生虽然对于运用天平原理来解方程已经十分理解,但他们还是不愿意用这种方法,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体验不到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所以如何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体验到天平原理的优越性,从而自愿的采用这种方法,没有好的策略?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简易方程》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会解形如X±a=b的方程,并检验。

  教学难点:理解形如X±a=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师:今天在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说你答”。以保持天平的平衡如“我在天平的右边增加一个橘子”;“我在天平的左边增加一个同样的橘子”;“天平的左边排球数量扩大到原数的2倍变成4个排球”,“天平的右边的皮球数量扩大到原数的2倍,变成8个皮球”…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让天平平衡的方法,能概括一下让天平平衡的方法吗?

  二、探究新知,引出课题

  1.通过解方程,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师:(指着方程)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预设: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师:谁能用天平平衡的道理来解呢?

  生3: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师:课件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天平,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这样方程左边就只剩X)就能得出X=150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板书:方程的解)

  100+X=250

  100+X-100=250-100

  师指着方框说:“刚才我们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

  师:同时在书写的时候还要注意“=”对齐。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课件出示两个概念)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小结:“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算过程。

  2.尝试解X-a=b形的方程。

  师:出示X-3=9(板书)

  学生尝试,请一人板演

  汇报,评价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是不是这样的,请看屏幕。(请一位学生说,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放上3个方块,使天平左边刚好是X,天平保持平衡。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师: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加3?

  生: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3,使方程左边只有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小结:“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3,使方程左边只有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12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自习课本第58页,模仿检验的书写过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验算方程左边=X-3

  =12-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12是方程的解。

  小结: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A.X=3是方程5X=15的解。()

  B.X=2是方程5X=15的解。()

  你是怎么想的?

  (2)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帮他找到错误所在呢?

  X+1.2=4X+2.4=4.6

  X+1.2-1.2=4-1.2=4.6-2.4

  X=2.8=2.2

  小结:解方程首先要写“解”,X每步都不能离,所有的等号要对齐,检验的习惯要牢记。

  (3)填空题

  X+3.2=4.6X-3.2=4.6

  解:X+3.2○()=4.6○()解:X-3.2○()=4.6○()

  X=()X=()

  (4)解下列方程,带★的要验算

  ★X+2.8=7.9X-5=28

  (5)完成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的左边一小题写在书上。

  追问:x=2.8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

  三、巩固延伸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课件显示全过程。)

  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教后反思:

  前一阶段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还是比较喜欢学习数学的,特别对方程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真是非常有趣,学得效果也不错。今天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入有序,思路清晰,环节紧扣。可是学生学习十分被动,课堂可以说是死气沉沉,真的有点不习惯孩子们这样,据我对学生的理解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型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的,原因在哪儿呢?

  课后查找原因:

  1、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发现学生过于紧张。

  2、教师缺乏调节课堂气氛手段。今后尽量要注重这方面的调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哪来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作业反馈来看,学生深刻认识到: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看似麻烦,实则简单,不须思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虽然这样教学学生有兴趣,效果比较理想,不仅一节课内完成了预订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作业质量较高,仅二人书写格式有误。但也存在局限性,如a-x=b和a÷x=b,虽然教材没有要求解这类方程,但试卷和相应的练习有出现,因此,有必要特别利用一些时间给学生补充讲解这类方程解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简易方程》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b的方程,并能用方程的解对方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教学难点:

  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填空:

  加数=( )-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 )+( )

  被除数=( )×( ) 因数=( )÷( )

  2、CIA课件出示: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1)小明有30元钱。买钢笔用了m元,买本子用了10元,刚好用完。

  (2)小红家买了50千克的大米,吃了n千克,还剩42千克。

  (3)全班a个同学,平均分成个7小组,每个小组8人。

  (4)钢笔每支4元,买X支用了24元。

  师:刚才我们列出的这些方程,你能求它的解吗?(师板书:4X=24)

  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呢?(X=6)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求方程的解——解方程

  揭示课题并板书:解方程

  二、探究学习

  1、学习解方程

  (1)自主探究求方程的解。

  (2)汇报,抽生板演。

  (3)师指导学生看书101页的内容,学习正确的书写格式,动笔勾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

  (4)师规范解方程的格式。

  第一种:根据四则混合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X=12

  解: X=12÷4

  X=3

  第二种:根据等式的性质

  4X=12

  解: 4X÷4=12÷4

  X=3

  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请将刚才的解题过程再按正确的书写格式做一遍。

  揭示解方程的含义;区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

  2、方程的检验。

  3、巩固练习:

  CIA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三、自主学习

  刚才的几个方程,请任选一道用你喜欢的方式求方程的解,并口头检验。

  师:大家认为在解方程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醒同学主义的呢?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课堂练习:

  1、解方程

  20-X =9 25+ X =80 6.3 ÷X =7

  2、做书上104页1、2、3题。

  六、板书设计:

  解方程

  法一:四则混合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法二:等式的性质

  4X=12 4X=12

  解: X=12÷4 解: 4X÷4=12÷4

  X=3 x=3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方程的解题的依据以及书写格式,但是很多同学在做a÷x=b这种形式的方程时还是容易搞混淆。需要加强练习和多做相关的题型,特别是在前节内容据题意列方程还得多找相关等量的关系,达到复习以前的知识和巩固现在的新知识的目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简易方程》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7

  学习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57页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式,并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2、会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通过创设情境,经历从具体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渗透代数化思想,并通过验算,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会解形如X±a=b的方程,并检验。

  教学难点:

  理解形如X±a=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复习感悟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瓜果飘香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水果对不对?你知道吗?这些水果除了好吃以外还能做许多有趣的事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

  (二)观察理解,复习感悟

  (1)课件出示天平,一个苹果等于几个草莓?

  你看到了什么?能用语言来描述吗?这个时候天平是怎么样的?能回答这个问题吗?要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

  能说一说为什么要减去两个草莓吗?

  (2)课件出示第二个天平,原来一袋海棠果等于几个海棠果的重量。

  从这个天平的状态中你知道了什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我们现在怎样做能一下子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要加上两个海棠果呢?

  二、自主探究算理

  (一)情境引入列出方程

  老师这还有一个苹果,你能不能表示出它的重量呢?可以用一个字母X来表示。我用天平称了一下这个苹果结果有了一个新发现。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谁能根据天平称得的重量来列一个方程。X+20=130

  (二)合作交流得出方法

  X是多少天平两边能相等呢?

  看你的意见和其它同学的意见一样吗?一会要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是怎样算出来的?

  预设:

  (1)130-20=110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110)+20=130利用自己的计算经验

  (3)利用天平平衡原理(等式的性质):由于数目简单有可能出现不了。

  出现不了教师引导:还有没有其它方法。根据让天平两边平衡我们来想一种方法。

  (三)小结方法板书课题

  以上同学们说的方法都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利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方程的这种方法。(板书解方程)因为这种方法是我们今天刚遇到的而且它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所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它。

  (四)加深理解规范书写

  谁能向大家再来介绍一下这种方法。在天平上我们会操作可是在怎么用算式把它记录下来呢。学生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书写。

  这里大家都有明白吗?有问题吗?老师想问一下这里为什么要减20呢?而且两边都要减?所以在我们刚开始学习解方程时等式两边同时减的数我们一定要写,

  请大家注意这里的X=110是一个数值,所以我们不写单位名称。

  我们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X=110能不能让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是不是方程的解呢?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

  指导验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解题过程并编出儿歌进行记忆:首先要把解字写,两边的计算要同时进行,所有等号要对齐,X一步都不能少,检验的习惯要牢记,这样才会不出错。

  这样的书写规范、整齐、清楚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值得人们去欣赏,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解题的过程中都能这样去做。能做到吗?

  (五)巩固迁移研究方法

  (1)练习巩固

  X+3.2=4.6X-2=15

  先在练习本上试试看,有勇气的同学可以到前边来试试。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老师或找小伙伴帮助。

  订证答案让我们一起来看。他完成的怎么样?你对他的解题过程有什么意见要提吗?

  (2)利用方法迁移自主学习

  再来一起看X-2=15这一道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上2呢。

  (六)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基本练习

  老师这还有两个问题要靠大家积极动脑来完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请大家根据图意列出方程再解方程。

  你是怎样列的算式,怎样解答的,

  (2)拓展提高

  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道题。

  四、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解方程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我们用天平上操作。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做了什么?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能和大家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一起学习老师很高兴,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也能收获累累硕果!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简易方程》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8、59页例1、例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及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正式学习解方程的初始课。主要讨论x+a=b, ax=b的方程的解法。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和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本课中较简单的方程,教材要求,直接利用等式的性质,只要通过一次变形,即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乘上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就能求出方程的解。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等式的性质解较简单的方程。

  2、通过探究较简单的方程的解法,培养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规范书写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教学准备】:

  挂图、天平、小球、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最简单的方程——简易方程。 板书:解简易方程。(学生齐读课题)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教学例1 师:请看挂图,请你说出图上的意思。(盒子里有x个小球,盒子外有3个球,合起来一共是9个小球。)

  师:能不能用我们新学的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出方程:X+3=9(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

  师:同学们根据加法的意义的到方程X+3=9,(板书:X+3=9)那么X是多少?(异口同声说6)

  - 1X+3=9 解: X+3-3=9-3 X=6 提问书写解方程的过程要注意什么?

  教师示范书写格式,

  ①先写方程X+3=9

  ②接下来写“解:”

  ③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3

  ④方程的左边只剩下未知数X。方程的右边9-3是6得到方程的解是X=6

  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解方程时每一步得到的都是一个等式,不能连等。另外还要注意等号对齐。

  师:X=6是不是就是正确答案呢?我们来验算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方程的左边= 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像这样我们就把X+3=9这个方程的解解了出来,那么我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是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5、巩固练习

  20+x=47 解: 20+x○□=47○□ x=□

  (自己解方程,对照答案,检查自己做的,哪儿错了。)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有利于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6、教学例2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了X+3=9这个方程的解是X=6那么你对解方程这个概念是不是有一点感觉不知道换一种形式你还有没有把握。

  出示例2:解方程3X=18 师:你能用解这个方程吗? 3X表示什么意思?

  那么这个方程就可以理解成已知3个X等于18,求一个X等于多少?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完成例2的填空,并自己验算。

  7、讨论交流:

  ①、你是怎样让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还能让方程的两边相等? ②、怎样把这个过程在方程中表示出来,又使方程左右两边保持相等?

  3X÷3=18÷3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简易方程》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3~5页例3、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之一,初步学会运用这一性质解只含有加、减关系的一步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等式与方程;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等式的另一条基本性质。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特点的认识,体会初步的方程思想。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二是对解方程的步骤及规范做了较为细致的处理。设计教学时,教材一方面注意通过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以及变化前后天平两边的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等式性质;另一方面则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在用不同方法求未知数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便捷,并掌握相应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这一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2.使学生联系具体的例子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知道“方程的解”是一个结果,“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3.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方程思想,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抽象归纳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先扶后放,探究等式性质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与等式和方程有关的知识。

  2.出示例3第一幅天平图,提问: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20

  引导: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在天平的一边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失去平衡)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天平的另一边也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幅天平图。

  提出要求:现在天平平衡吗?你能再用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后,板书:20+10=20+10

  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幅天平图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和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样的变化中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例3第二组天平图,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里的两幅天平图,说一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要求: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交流后板书:x=50,x+20=50+20

  启发:比较这里的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设计说明:第一组天平图分步出示,第二组天平图整体出示,有利于学生了解观察活动的意图,把握观察和比较的重点,也有利于他们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并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4.启发猜想:如果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结果会怎样呢?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分小组讨论讨论。

  出示例3第三组和第四组天平图,启发学生观察比较,分别说一说这两组天平中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等式分别表示每个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与变化后的关系。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板书相应的等式:

  70=70,70-20=70-20

  x+20=70,x+20-20=70-20

  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组天平图和相应的两组等式,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提出要求: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把这两个结论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后揭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6.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填空的依据。

  【设计说明:有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结论,通常不难联想到“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先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再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猜想,既留出了充分探索的空间,又体现了探索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探索后的观察、比较,以及相应的抽象、概括,既是对此前猜想的进一步验证,又是对相关等式性质的进一步感知,能为学生建立正确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及时应用等式性质进行填空练习,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学习解方程做些铺垫。】

  二、师生合作,学习解方程

  1.出示例4的天平图,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10=50

  启发:怎样才能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你打算怎么做?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重点突出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2.介绍并示范解方程的过程:

  求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 时,要先写“解:”,表示下面的过程是求未知数x的值的过程。再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方程两边都减去10,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书写这一过程时,要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引导: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可以通过检验来判断,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提问:如果等式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如果不相等呢?(说明答案是错误的)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试着检验一下。(随学生的回答扼要板书检验过程)

  3.引导小结:

  像x=40这样,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进一步要求:请同学们回忆刚才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强调三点:正确应用等式性质、注意书写规范、主动进行检验。

  4.指导完成“试一试”:解方程x-30=80

  揭示: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么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组织反馈时,注意提醒学生规范地书写解方程的过程。

  5.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题。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要求: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求出每道方程的解,并进行检验。

  交流时让学生再说一说解每道方程时第一步分别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检验的。要求他们今后解方程时,都要进行检验,但检验的过程可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

  【设计说明: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后,先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求未知数x值的方法,再通过师生对话、示范板书,重点介绍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既有利于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有利于突出等式性质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出示选择题:

  (1)x+22=78(x=100,x=56)

  (2)x-2.5=2.5(x=0,x=5)

  说明:在每题的括号中有两个备选答案,其中一个是左边方程的解,另一个不是。

  提出要求:你能在方程的解下面画上横线吗?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并相机明确:做出选择时,可以先把左边的方程解出来,也可以把两个备选答案分别代入原方程从而确定哪个答案是方程的解。

  2.做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方程中,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样做?

  3.做练习一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解方程时分别应用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4.做练习一第6题。

  先指名说说图意,再组织学生交流推理过程。提醒学生:可以先在天平两边去掉相同个数的梨或橘子。

  【设计说明: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的实际意义,同时也突出解方程这一重点。】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资料链接] 阿尔·花拉子米是阿拉伯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因为他在代数学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后人称他为“代数学之父”。《还原和对消计算》是花拉子米著名的代数学著作。“还原”的意思是说在方程的一边去掉一项就必须在另一边加上这一项使之恢复平衡;“对消”是指把方程两端的项消去或合并。例如,对方程5x-12=4x-9两边分别加上12和9,做还原运算,得:5x+9=4x+12;两边分别减去4x和9,做对消运算,结果得:x=3。容易看出,所谓还原和对消就相当于现在解方程时的移项和合并同类项。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简易方程》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导入:同学们,经调查,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年龄是12岁(虚岁),也可以通过推理推算出来,7岁入学,在学校学了五年,正好是12岁。老师今年是39岁,师在黑板上板书39和12,下面请同学比较一下老师和你的年龄,并用一句话把比较的结果说出来,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3岁”,“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4倍少9岁”。两种说法都可以。接着问,明年呢?“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l岁”。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年龄话题引入,并训练学生对两数大小比较,为新课分析数量关系作理解铺垫。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分析生活化,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探索解方程的方法——教学例1

  (一)在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提出问题

  1.师谈话进入情境:

  孙悟空跟随师父历尽千辛万苦从西天取来大量经书,藏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中。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著名的古代建筑。(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高度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暂不出示所求的问题)

  2.师让生读出这段文字并提问:谁比谁少22米?让学生明白“大雁塔高度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比,少22米,可以把小雁塔高度的2倍看做一个整体。”

  师进一步启发: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

  出示学生可能想到的等量关系式:

  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

  师:经测量小雁塔高度是43米,你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口答出大雁塔的高度吗?学生口答,师板书:2×43-22=64(米)。

  【设计意图】

  运用数量关系直接求出高度,体会顺向思维。既感受数量关系的价值,又为下面的逆向思维作出对比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下面列方程时也要像这样顺向思维进行思考。

  4.师:如果知道大雁塔的高度是64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米?(出示“大雁塔高度是64米”和“小雁塔高度是多少米?”把例1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

  在清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把问题迁移到需要用逆向思维考虑解决的问题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突出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也为他们探索解答作出心理准备。

  (二)根据等量关系布列方程,同时唤起有关方程的旧知

  1.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这时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我们去求的?

  追问:让你求小雁塔的高度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列方程解答。如果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解答,师给予肯定,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师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生能大概说出“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和检验等即可。

  3.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设计意图】经历由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在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先由情境抽象成数量关系式,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实现了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方法,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性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 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

  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即把用两步计算的方程转化为一步计算,变新知为旧知,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方程解法的过程中,体会运用转化策略,把两步转化成一步、复杂转化成简单、新知转化成旧知。

  (四)思考其他方法,感受解法的多样化

  1.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如果学生不能列出其他方程,师不能作硬性要求。

  2.引导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

  (1)要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

  (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

  (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师板书:找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列方程;解方程,检验。)

  【设计意图】

  通过解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明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实际和思维习惯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同时训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注意比较例题,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模式——自主合作学习“练一练”

  “杭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大约36千米,比香港青马大桥的16倍还长0.8千米。香港青马大桥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做“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前要出示交流顺序提示:(1)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2)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3)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4)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

  3.最后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针对学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包括用算术方法),教师在提出主导意见的基础上要予以肯定。

  4.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提炼出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解形如ax±b=c方程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学会合作。

  三、运用方程策略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牢固形成解决问题模式(建构牢固的数学模型)——做“练习一”的第1~5题

  谈话: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要引起我们重视,一个是寻找等量关系,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数量;另一个就是解方程。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

  1.做“练习一”第1题

  “解方程。4x+20=56 1.8+7x=3.9 5x-8.3=10.7”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样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选做一题。)

  2.做“练习一”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1)张村果园有桃树x棵,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梨树有( )棵。

  (2)王叔叔在鱼池里放养鲫鱼x尾,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放养鳊鱼( )尾。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学生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把题目中的多、少改成少、多让学生再表示)

  3.做“练习”第3题

  “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时速能达到110千米,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猫的最快时速是多少千米?”

  谈话:同学们,我们既能准确地找到等量关系,又能正确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就请同学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4.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题和第5题。

  “北京故宫占地大约72公顷,比天安门广场的2倍少8公顷。天安门广场大约占地多少公顷?”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最大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长17.8厘米,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这只蜂鸟体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在巩固训练和应用策略阶段采用先部分后整体的练习步骤,进一步深化认识,并在体验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四、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学生拓展设计

  1.学生拓展设计

  师:请同学们回到课前,我们师生关于年龄的对话中,看39岁和12岁,你能设计一个用今天所学的策略和方法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师要多听学生的发言.考虑学生所说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出问题的贴切性并作出评价和概括。

  2.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教师同时总结,方程是我们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策略,正确地运用方程,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尤其是用算术方法不容易解决的一些问题。我相信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对方程会有更深的认识,并在以后的学习和运用中进一步学好和用好方程。

  【设计意图】在照应课前学习和学生拓展运用的基础上,充分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把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对方程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简易方程》优秀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04-09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04-07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简易方程》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07-22

《解简易方程的巩固练习》教学设计06-22

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设计06-12

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设计08-25

简易方程数学教学设计04-04

《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06-12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