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2024-05-07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品文:品赏文章,关注写人技巧

  2、品人:品评人物,关注人物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理解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达到品人目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清华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近代一位学者集《易经》中的名言“天”

  本文内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品文:品赏文章,关注写人技巧

  2、品人:品评人物,关注人物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理解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达到品人目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清华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近代一位学者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誓言。大家知道这位学者是谁吗?(生答:梁启超)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梁实秋来领略梁启超的演讲风采。

  二、走近梁任公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治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阅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标出最吸引你的文字,并圈点勾画尝试做点评。

  三、研读课文

  (一)品文

  1、师:大家看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刚刚大家读了课文,那么作者认为这是一次怎样的演讲?找关键词。生:动人!

  2、何谓动人,就是有味道,有感染力,那么动人表现在哪些方面?大家可以从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的言行举止、神态情感的变化这些方面展开搜索。

  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而又激亢

  神态: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动作:手舞足蹈

  情感:酣畅淋漓

  内容: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学生圈点勾画,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3、这些动人处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正面、细节、语言、神态

  4、既然演讲有如此多的动人之处,那么演讲成功吗?从哪可以看出来?(演讲效果)

  5、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中国文学

  6、大家看看这些内容,并不是在写梁任公,而是写听众与其他人,但却突出了梁任公演讲极富感染力,在写作上这叫什么手法?(侧面)

  7、教师总结: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自己喜怒哀乐的真人!作者刻画梁任公成功的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我们写作,也要抓住人物的特点,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再有特点、有性格的人,刻画时也要恰当的采用一些技巧、方法,人物才能活起来,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给读者人生的启发!

  (二)品人

  1、大家回头再看这些演讲的动人之处,从这些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个怎样的人?

  (自负、谦虚、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2、文中有一句话对任公作为学者的魅力进行了归纳总结,请大家找出是那句话?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3、那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文采学问呢?(引用诗文)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战死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先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引文1:

  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生对话,补充资料,美读诗句,赏析《箜篌引》,链接拓开。)

  师: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

  预设回答: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声音悲凉凄怆,让人心伤。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是朝鲜水兵子高妻丽玉所作。子高晨起划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这是音乐的背景。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而且都死了。

  师:他们知道他们的行为会死吗?那为什么还要渡河?

  生:略

  师: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格外使人颤栗。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预设回答: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他临行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师:“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预设回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小结: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引文2: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桃花扇》

  师:先生的演讲,讲到了他最喜爱的“桃花扇”,写的是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皇帝殉国的急报,于是才有了这一出《哭主》。《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但最后身殉社稷。

  师:崇祯帝死时1644年,距先生生活年代近300年,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为何这样的悲伤流泪?

  师(引导):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触动了内心最悲痛的地方,如此之悲痛是因为自尽殉国的崇祯帝,还是由崇祯帝想到了哪位皇帝?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的是光绪帝。

  师:是的,先生想到的是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只是一位名义上的皇帝,被慈禧囚禁在荷花池中央的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写下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小结: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

  引文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课件出示全诗,学生齐诗)

  师:很好。“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引导)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小结: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师:中国韵文里的好诗歌很多,他为什么单单选讲了这三首?这三首诗歌有什么共同点?

  生:爱国主义诗篇。

  师:很好!爱国主义情感换一种说法就是热心肠,热心肠就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梁任公先生演讲时信手拈来三段引文不仅可以凸显他有文采,有学问,从引文的内容还可以看出他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有文采,有学问,热心肠)他的《少年中国说》一样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下面我们一起朗读里面的话语,感受他的力量,他的豪情!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既然梁任公先生是一位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热心肠的学者,那文章开篇怎么说他晚年不谈政治?不谈政治的学者怎么会热心肠呢?

  文句4: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专心学术”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不是的,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预设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先生重感情,轻名利,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激励了关大的青年学生。

  小结:任公先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影响教育青年学生。先生早年投身政治,领导参加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希望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改变中国,后来意识到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行不通。晚年致力于用思想,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他的真性情、他的炽热的爱国情是不会变的!

  问题探究1: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何为“饮冰室”?既然热心肠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预设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为国担忧,心焦如焚,反用“饮冰室”写出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

  教师补充:《庄子·人间世》有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先生的书斋名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问题探究2:那么他取号任公,又有什么含义呢?

  四、课文小结

  同学们应该都有过听演讲的经历,但大家能从演讲中听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人格魅力。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我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人格魅力能与梁启超比试者是不大容易找到的。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五、拓展提升

  1、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写一篇小作文: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的细节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2、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同学们对任公先生可能有了新的认识。尽管今天的我们不能像梁实秋那样身临其境亲耳聆听任公先生的演讲,但现在大家也一定很有话想说。”

  “请以‘任公先生,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句话或几句话。”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他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他是谁?(梁启超)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领略大师演讲风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并注意加点字的字音:

  迥乎不同短小精悍博闻强记手舞足蹈精彩分呈淋漓尽致无人问津莅临叱咤风云酣畅拭泪

  2、让学生简介梁启超和梁实秋(学生介绍之后课件展示):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送“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浙江余杭人。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三、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听课文配乐朗读)

  1、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明确:非常成功。从第9段可得知,有许多人受感动,甚至还因此爱上中国文学。(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2、梁先生是怎样做得如此成功?请同学们讨论,来借鉴他的演讲技巧。

  明确:

  ⑴开场白独特:“梁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⑵声音沉着有力,富有感染力。语速、节奏、语调、重音三方面来定诗文的感情。

  ⑶表情丰富,常言道“要感动别人就得先感动自己”,梁先生在演讲时,不光在用他的渊博学识,还灌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最典型第8段讲到《桃花扇》与杜甫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表现忽喜忽忧,忽而痛哭流涕,忽而开怀大笑,极富感染力,作者精确地用了一个词──“大汗淋漓”来表现。

  板书:

  开场白──独特

  演声音──沉着有力

  讲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3、通过这次演讲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勾画写人物的语句,然后回答,老师引导整理。)

  明确:

  ⑴外貌:

  ①身材──短小精悍

  ②眼神──光明四射

  ③步履──稳健

  ④气质──潇洒

  ⑵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而谦逊、博闻强记、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一个有文采有激情的学者。

  总结:同学们分析很在理,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外貌等方面的独特之处。用语准确,在读者面前展现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4、在看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选材很讲究,只选取几个片段的记忆、片段印象,就象摄影只选取几个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

  5、再好的材料和感情还得通过语言来表述,下面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梁实秋的语言艺术,请同学们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并总结特点?(带情感朗读。)

  明确:语言简洁,如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却极有形象感,让人回味无穷。

  6、这么简洁的语言蕴含作者这样的感情?(请大家深入体会。)

  明确:

  简洁的语言中透露出作者对恩师真挚而浓厚的情感对老师的尊敬、钦佩、爱戴之情。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给作者留下印象深,对作者影响大。

  7、本文梁实秋给我们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讲,我们作为学生听的课不计其数,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下来,与人分享。

  8、作业:描写是凸显人物个性的有效手段,你最喜欢那段描写?仿写一段。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3

  一、导入──认识梁启超

  1、我所知道的梁启超:

  请学生谈谈对梁启超的了解。

  2、梁启超及其子女:

  演示幻灯片:梁启超青年、中年时期的活动及其照片,梁启超子女的照片。

  3、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梁启超,去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新课──走进梁启超

  1、听课文录音:

  伴随深情地课文朗读,同学们仿佛回到了清华大学的礼堂,大师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好,听完录音,请大家谈谈感受。

  2、学生谈初步感受。

  3、评点文章,深入感知。

  ⑴ 出示评点法的要求:评点人物、写法。

  ⑵ 自主评点,汇报结果。

  品人:

  活动:

  请同学补充:一个 的梁任公

  让学生从学识和人品两方面概括,并尝试用对联形式概括。幻灯片出示胡适致梁启超的挽联。

  品文:

  为什么梁任公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他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热格魅力,还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出示:语言简练传神;抒情叙事相结合。

  4、总结

  三、拓展──缅怀梁启超

  幻灯片出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断。同学们齐读,感受青年梁启超的豪情,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布置作业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旁注的阅读方法,概括梁启超的形象特点;

  2、学习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正面描写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3、体会作者对师长的景仰之情,同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文品人,学习叙事中凸显人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写作中融入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

  1、先请同学们做个看图猜人题:根据屏幕上的三幅图片,猜猜他是谁?

  2、说说你所知道的梁启超:字,号;成就。

  3、解题:

  1)以一次演讲来写梁任公先生

  2)称呼——景仰之情

  (二)初读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学生齐读)

  1、朗读技巧:感情基调、语速、停顿、轻重读及音长短。

  2、合作探究:从文章的题目看,本文记叙的中心应是“演讲”,文中的哪些段落主要是叙述这一次演讲的.?其他段落是写什么?

  (三)精读课文,把握形象特点

  1、小组讨论:从这次演讲可看出梁任公先生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仿照示例作些旁注。(PPT展示)

  2、补充资料:

  思考:任公先生为何哭,为何笑?仅仅是因为感情丰沛吗?

  六、课堂小结:

  作者从细微处着笔,撷取自己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一个片段,通过对一次演讲时先生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的感受,表现了梁先生稳健、潇洒、风趣、博闻的学者形象,使我们对学者的梁启超先生多了份了解,多了份崇敬之情;作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习文章在描外貌、绘语言、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我们作为学生听的课不计其数,大家回忆一下,进入高中以来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大家一起分享,看看同学们能否猜出你所描述的老师。

  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能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八、板书设计:

  演讲稿——整齐秀丽——办事认真,修养极好出场——其貌不扬,神采飞扬

  开场白——自谦自负,幽默风趣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朗读——水平高超,逼真深刻背诵——博闻强记,平易近人表演——酣畅淋漓,情感真挚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5

  一、文体总说

  记叙类文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人本教育精选一批写人叙事的文章进入教材,这类文章或选自历代正史,或出自名人的回忆,所记人物大都是历代英雄豪杰,清流任士,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折射着人性的光芒。阅读这类文章,对学生的生命实践有重要的示范或借鉴作用。人本教育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教育价值,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

  二、课例介绍

  (一)教学内容:《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文本分析:本文是梁实秋回忆他在清华大学学习时的老师梁启超的一篇散文,文章联系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描写人物的活动,生动地记叙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演讲的情景。文中画面虽多为剪影,但栩栩如生,是梁启超人格精神、品德学养、才艺天赋的综合体现,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作用。

  (三)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学习梁启超先生追求真理、热心事业,追求崇高学术人生境界的高尚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品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节内容,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3、赏读课文,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鉴赏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人物、表现人物的语文素养。

  (四)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外收集梁启超先生的资料,了解人物政治、学术、文化方面的成就。

  (五)教学实录

  师:(出示梁启超画像,提问)大家猜一猜这个人是谁,生:(齐)梁启超

  师:梁启超先生人们对他还有哪些称谓?有谁知道。

  生:梁任公,梁卓如,饮冰室主人。

  师:昨天,我们安排大家在课外查阅了有关梁启超先生资料,下面,我们请人用一句最简要的话,说说你所了解的梁启超?

  生:(1)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2)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提倡君主立宪制的改良派代表人物。

  (3)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4)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

  (5)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学者。

  师:上面,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一些关于梁启超先生的情况,大家想不想进一步走近梁启超先生,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过那些事,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生:想……

  师:请大家翻开课文3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一),我们来看一篇课文。

  师:(板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记叙文或叙事散文,一般分为写人的文章和叙事的文章两类。从这个文题看,本文该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还是叙事的文章?

  生:(1)叙事的文章。

  师:既然是叙事的文章,为什么不叫“记一次演讲”,或“记一次精彩的演讲”。

  生:写人的文章。

  师:既然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不叫“记梁任公”或“记梁启超先生”

  师:到底是写人的文章,还是叙事的文章,我们读完课外后,来深入讨论。请大家自由诵读课文,读后在课文的每一段前面标上序号,思考我们提出的问题。

  生:(诵读课文)

  师:文中有没有写人的内容。

  生:有。

  师:文中是否写到具体的事件。

  生:写到了。

  师:那好,我们不妨走进文本,具体看看哪些是写人的,哪些是写事的。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标题中有没有暗示本文会写人,为什么称梁启超为“梁任公先生”?

  生:(茫然)

  师:不知道不要紧,请大家看一则资料(链接)

  梁任公名号的来历

  《墨子·经上》:“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

  《墨子·经说上》:“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

  早年梁启超十分崇拜墨子的人格,自号“任公”,便是取墨者任侠之义。任侠有三大特点: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梁启超年轻时即服膺墨学,欲努力发扬墨家的根本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吃苦耐劳,不断奉献自己的才华和心血。

  梁启超在戊戍变法失败后,更是深感其师康有为“托古改制”之不足,于是便大力宣传与倡导墨子之学与墨家精神,大谈“墨学救国”。

  生:(自读材料)

  师:“任公”与梁启超有什么关系?

  生:任公是梁启超先生早年自封的名号。

  师:梁启超以此为号有什么用意?

  生:足以表明他年轻时以天下为己任,报国为民的志向。

  师:说到这里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圣人伊尹,梁启超自号任公,还有向伊尹学习的意思,伊尹是我国商代任臣,曾经辅助三代君王,最终帮助商汤建立商朝。虽然身处纷乱的时代,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为国为民的志向,不因功绩显赫或君主无道而有任何改变。梁启超到底是一个什么人,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介绍梁启超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的原句。

  生:“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哪位同学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给我们介绍介绍。

  生:(自由发言)

  师:请一位同学诵读下面的材料。(链接资料)

  梁启超晚年远离政治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早年幻想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来改良社会,曾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他痛定思痛地反省这一段经历说:“别人怎么样评价我我不管,我近来却发明了自己一种罪恶,罪恶的来源在那里呢?因为我从前始终脱不掉‘贤人政治’的旧观念,始终想凭藉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这国家,所以和那些不该共事或不愿共事的人也共过几回事。虽然我自信没有做坏事,多少总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坏事,我良心上无限苦痛,觉得简直是我间接的罪恶。”(《外交欤内政欤》)晚年他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

  生:(朗读)

  师:大家再想想梁启超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梁启超是一个时刻为国家、民族前途而思考的人。

  生:梁启超是一个为国家、民族前途而奔波的人。

  生:梁启超还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否定的人。

  师:上面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同学们分析、判断也很到位。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继续讨论。

  生: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值得仔细分析。

  师:我们就来分析分析,我问你这句话有几层含义?

  生:还没有想好。

  师:其他人,有没有想发言的。梁启超是不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云南起义的策划者?

  生:(齐)是!

  师:那好了,大家说说这句话有哪些含义。

  生:有三层含义:一,梁启超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云南起义的策划者;二,梁启超的学术文章对青年有启迪领导的作用;三,青年学子景仰梁启超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云南起义的策划者,而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有很大影响?

  师:大家听清楚了没有?同不同意这个观点?

  生:听清楚了……同意……

  师:(链接资料)请大家看下面的资料。

  梁启超与戊戌变法

  1895年春梁启超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发起维新运动,此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梁启超与云南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师:再问大家,作为戊戌政变的主角,云南起义的策划者,梁启超值不值得景仰。

  生:(齐)值得。

  师:那么,青年学子对梁启超无限景仰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和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呢,那又是因为什么。

  生:那是因为梁启超先生的学术和文学成就更出众。

  师:我们来看看梁启超先生的学术成就。(链接资料)

  文坛领袖,学界巨人

  梁启超学术研究非常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晚年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和国学研究。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名冠中国近代十大国学家之首,对清华大学的人文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清华学子产生了广泛影响。

  梁启超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首倡近代文体革新,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短短三十六年里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具有惊人的勤奋和才华!

  生:文章结尾还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梁启超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生:而且是当世少有者中的一个。

  师:课文中有例证吗?大家找一找。

  生:从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可以看出来

  生:特别是从他演讲的内容,演讲时态度和表情可以看出来。:

  师:关于梁启超的热心肠我还要给大家补充一点材料。(链接资料)

  梁启超的“热心肠”

  1902年6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9号刊发《东籍月旦》书评,言及读日文有“简便之法”,习得此法,则“慧者一旬,鲁者两月,无不可以手一卷而味津津矣”。这种“专学读书”的妙方,很受欢迎。于是,一读者来信询问究竟,引发梁启超的趣答:真通东文,固非易易。至读东书能自索解,则殊不难。鄙人初徂东时,从同学罗君学读东籍。罗君为简法相指授。其后续有自故乡来者,复以此相质,则为草《和文汉读法》以语之。此己亥夏五六月间事也。其书仅以一日夜之力成之,漏略草率殊多,且其时不解日本文法,讹伪可笑者尤不少,惟以示一二亲友,不敢问世也。后鄙人西游,学生诸君竟以付之梨枣,今数重版矣,而一复读,尚觉汗颜。

  师:大家议一议,从这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什么品性。

  生:喜谈。

  生:很热心。

  师:梁启超先生热心做的是一些什么事情,他为什么这样热心?

  生:在日本热心帮助故乡来的人学日文。

  生:帮助自己的同胞,尽快地掌握日语,掌握语言工具。

  生:掌握了语言工具,就能多学知识。

  生:还有,学了知识,回到祖国就能报国。

  师:很有意思,梁启超这样热心地帮助同胞学日文,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生:(齐)救国!

  师:我们把上面讨论过的内容,整理一下,再想一想梁启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并投影,链接)

  1、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国学大师。

  2、梁启超一身充满矛盾,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为国为民的志向,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前途,思考、实践,并不断修正自我,他的所有选择都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标准。

  3、在文坛上,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

  师:这样的人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我希望大家很好的想想。本节课就讨论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文章是怎样写事的。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曾经讨论过文中是否完整地写到一件事情,大家都说写到了,既然如此,请同学们用一句最简洁的话说说文中写到什么事情。

  生:梁启超作演讲

  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作《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梁启超在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作《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

  师:哪位同学的表述最好?

  生:(齐)第二位同学。

  师:大家想一想,这中间有什么经验,今后表达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我再问大家,本文写事件,写到哪些具体内容?你们在文中找一找,同座商量商量。

  生:演讲前认真地书写讲稿。

  生:还写到梁启超先生的出场和开场白

  生:重点写他讲《箜篌引》。

  生:还写到他讲《桃花扇》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师:大家阅读得很仔细,也回答得很准确,我们来具体的看课文。先请大家找出写梁先生演讲前认真书写讲稿的原文。

  生:“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师:这样做表明人物什么样的品质?

  生:办事认真,值得学习。

  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是全才。

  师:说得很好,不过我要提醒大家思考我们是怎样发现这些“秘密”的,整理一下思维的过程:首先——找事件;再——找相应的原文;然后——思考人物为什么这样做事。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文。梁启超先生是怎样出场和做开场白的?先找原文。

  生:写出场:“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师:这个出场有什么特点,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写作者的亲身回忆,真实。

  生:“记得清清楚楚”表明印象深刻。

  生:通过作者的观察,描写人物的外貌,服饰,行动,还写了眼神。

  师:的确如此,大家看看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层次之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描写分两层:(1)写身材、肖像、衣着;(2)写精神气质。

  生:这样既写外貌又写神采,还略带一点夸饰。

  师:哪里是夸饰?

  生:您看“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不一定真的就光芒四射嚒,(众生笑)主要是表达学生对老师好奇和赞美之情。

  师:再看开场白:“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谁能说说这个开场白的好处,梁启超的表现给你什么印象?

  生:写人物富有个性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突出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

  生:可以看出其人才华横溢,修养良好,开朗直爽,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我很想成为梁启超先生这样的人。

  师:想法很好,优秀学子应该如此。不过,我要提醒同学们,梁启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弄清楚了,学人物才能学到根本。我问你,梁启超的演讲为什么要从《箜篌引》的讲解开始?这与人物的经历和性格有没有关系?

  生:不知道(很茫然)

  师:我们先来看看《箜篌引》里有什么故事(链接),请大家把这则材料读一读。

  关于《箜篌引》

  《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出自崔豹《古今注》)

  生:(读材料)

  师:翻译。(链接译文)

  译文:一天早晨,黄河茅津渡口船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老者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要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投河而死。那位老妇悲伤至极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师:课文说“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具体怎样读的不详细。但闻一多有一篇回忆梁启超先生文章中有这样的记载:(链接)

  闻一多听梁启超讲《公无渡河》

  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讲完了压低身子,两手一摊,说:“就是这样!”

  师:《箜篌引》的主题,是疯狂与死亡。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命中注定要做无望之极的抗争。梁启超先生在讲演时,为什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韵文里独独选择《箜篌引》来作开头呢?大家想一想梁启超与那位白发狂夫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梁启超明知变法不可为,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

  生:颇有一点白发狂夫的味道。

  生: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颇有蹈死不顾的气概。

  师:说得很好,梁启超意志坚毅,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仍不退缩,坚持斗争、策划云南起义等重大活动。难怪梁启超先生以此作演讲的开头,并且这样投入。

  讲《桃花扇》、《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也应该如此,请大家看下面这些资料。(链接)

  关于《桃花扇》

  我的崇祯主子呀!我的大行皇帝呀!孤臣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了。

  【桃花扇·胜如花】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师:胜如花,是明代末臣左良玉哭崇祯皇帝一段唱词。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师:我再问大家,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所处的时代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有什么原由?

  生: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

  师:一出《桃花扇》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梁启超如此悲绝,不仅仅是因为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一个人,那个人?

  生:(齐)光绪皇帝!

  师:哪位同学了解光绪皇帝?

  生:我略知一二,光绪帝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就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的愿望没有实现。

  生:而且我还知道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法国和日本。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课文说“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这又是为什么?(链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听闻官军收复黄河流域,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大家想一想此时此刻的杜甫会有哪些反应?

  生:(齐)高兴,欢喜,喜极而泣。

  师:梁启超先生读这首诗会又有哪些反应?

  生:(齐)高兴,欢喜。

  师:流不流泪?

  生:(齐)流泪!

  师:产生强烈共鸣。梁启超与杜甫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有哪些相似之处?梁启超这一段声泪俱下的诵读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

  生:梁启超时代的中国最为动荡、混乱,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占我大好河山,国内军阀混战,与唐安史之乱的形势非常相近。

  生:国家动荡让杜甫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杜甫白首放歌,梁启超与杜甫一样忧国忧民,这一段声泪俱下,读罢长笑的诵读,最见梁启超的真情。

  生:梁启超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的爱国情怀。

  师:说得很好啊。整理一下讨论的内容,作者写梁启超的演讲写到哪些内容。(投身幻灯片)

  1、演讲前认真地书写讲稿。

  2、出场和开场白

  3、讲《箜篌引》。

  4、讲《桃花扇》

  5、讲《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师:把两节课讨论的内容观照一下,本文到底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还是叙事的文章?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学什么?

  生:(学生讨论发言)

  师:教师总结。(链接幻灯片)

  生:(齐读)

  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文中写名人之事,表颂扬之情,传风雅之趣。从形式上看,有完整的叙事情节,应属于叙事文,但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梁启超的演讲正是他个人经历、思想、修养、学识水平和人格特征的综合反映,从本质上看又是在写人。因此,本文实际上是通过叙事来写人,表达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

  师:(链接幻灯片)

  生:(齐读)

  阅读本文,我们要学习梁启超的为人。

  梁启超是一个像伊尹、墨翟一样的任士,虽然身处纷乱的时代,但他始终如一的坚持着自己为国为民的志向,不因功绩显赫或君主无道而有任何改变。他一生参加过戊戌变法,但又反对过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他曾试图依靠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来改良社会,但理想破灭后,又策划云南起义,公开反袁,维护孙中山的共和制。直至晚年完全从政治的纷争中走出来,致力学术。梁启超一身充满矛盾,但一直都在为国家的前途,思考、实践,并不断修正自我。他的所有选择都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标准。

  在文坛上,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乃文坛巨匠,学界伟人。

  师:(链接幻灯片)

  生:(齐读)

  阅读本文我们既要走进文本,走进文本的语言艺术里,走进文章的文化背景中,走进文章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走进作品完整的叙事情节里,与作者交流、互动;阅读本文,我们又要走出文本,整体观照理解文章,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思考人物的性格品质,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玩索文章的写作艺术,品评文章的语言艺术。

  师:(链接幻灯片)

  生:(齐读)

  阅读本文,我们要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一是通过议论抒情,如“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二是通过叙事抒情,如“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三是通过描写抒情,如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启超,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师:做人,就要有真性情,热心肠,做学人,就要有大学问、真本领,报效国家民族,梁启超实乃我等楷模。下课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梁任公的演讲特点,掌握批注式阅读这一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法和自主读文、合作交流这一过程,个性化的解读梁任公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师风范,学习梁任公身上的宝贵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批注式阅读法体会梁任公演讲时的风范。体会梁任公充满激情演讲背后的真诚。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维新派的领袖、是影响徐志摩一生的恩师,他的孩子们都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他的长子迎娶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大家猜出是谁了吗?对,就是梁启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走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批注阅读

  1.出示金圣叹批水浒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批注式阅读。

  2.介绍批注式阅读的常用“类型”。

  明确:(1)感受式批注:阅读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不理解的地方,此种方式利于深入文本,把握文章核要。(2)点评式批注:对于文本的.内容或语言做出个性化的评价。(3)联想式批注:意在培养发散思维,通过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联想到其他的知识,如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一篇文章等等。

  3.运用学习的批注式阅读法开展个性化阅读,要求至少运用两种常用的批注类型。

  (三)抓住重点,理解道理

  1.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感受,那么在别人分享的时候也要积极地记录对自己启发的亮点,将口头的交流落实到书面之上。

  2.各小组内推选精彩的批注在全班分为内进行交流。

  预设: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批注:民国政局动荡,作为维新派的领袖看惯了政治与利益之间的丑恶联系,不谈不是不关心而是失望是叹息,转而学术一是怡情,二是低头走路。

  (2)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批注:作者简单的几笔便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内容丰富的画面:坐满了听众—对于梁启超先生的仰慕人数之众,对于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

  (3)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筑公竟渡河!筑渡河而死;筑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了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批注:梁先生的深度既体现在这里,十六字后面的内容便有十几页的文字、十六字后面画面便有半部电影、十六字后面的体会便是梁先生内心的浩瀚。

  (4)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批注:带入感极强,如果你此时是坐在座位上,那么你会觉得自己就置身于梁启超的讲台之下,在梁先生记忆起来的瞬间,你前倾的身子才会在座位上有所着落。这样的写法甚好,可学。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回顾批注式阅读的学习方法。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2.整理归纳课上记录的批注,思考“质疑”“批判”这两个词的深层含义,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批注式阅读,但在小组交流阶段会出现有的学生直接找出文中的最后一句或者中间一句,那么在全班交流批注时就会出现对于理解文本引导性不强这一个问题,课下我也做了积极地反思应该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明确的具体引导,这样会使整个课堂更加的高效。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4、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

  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

  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

  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提示:

  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

  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作旁注

  1、提问: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提示: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⑴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⑶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⑷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⑸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提问: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四、理解疑难语句

  提问: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

  提示: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办理译书局去了。语言的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建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

  提问:如何理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段话。

  提示:

  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但是据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又是不同的讲法。他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五、理清思路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他的开场白,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六、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七、作业

  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答案:

  1、直接表达:

  ⑴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⑵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⑶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⑴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⑵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⑶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完全含蓄的表达:

  ⑴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⑵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⑶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05-22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通用14篇)06-20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反思03-22

高一语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学设计07-05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7篇)07-14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06-2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07-26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07-2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03-07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