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0+30-60,8×5×10
20+30÷3,120÷3×5
12×5-40÷2,150-100÷5×4
100×(38-31)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2、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3、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4、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1、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1、2、5题
课后习题
练习一第1、2、5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 ; 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 ; 78+11=89所以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习: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师: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 192+96
= 288(千米)
方法二: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88+104+96
= 88+(104+96)
= 88+200
=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 68+100
=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师: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来就行了,列式为: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 200+250
=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 (115+85)+(132+118)
= 200+250
=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62+93+138
=(62+138)+93
= 200+93
=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页)
(2)剩下的234-100=134(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剩下的就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 ; 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答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计算: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一: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
50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 (1+50) ×(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199999+19998+1997+196+95
= 200000+20000+20xx+200+100—(1+2+3+4+5)
= 222300—15
= 222285
归纳小窍门: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 a+b+c=a+(b+c)
b.数学运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习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 69+406+94
答案:138+227+173 69+406+94
= 138+(227+173) = 69+(406+94)
=138+400 =69+500
=538 =569
2、一根钢丝,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这时还剩下113米,这根钢丝全长多少?
答案:187+145+113
= (187+113)+145
= 300+145
=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能根据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解定向运动,导入新课。
定向运动就是借助地形图和指南针,按照标绘在地图上的方向线,在野外环境中自行选择行进路线,不断地判断并纠正前进的方向,依次通过赛会预先放置的各个检查点,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并到达终点者为胜的一项体育运动。定向运动是一项健康的户外运动、是一项人与自然融合的运动、是一项挑战自我的运动。在运动中人们有回归自然、身心放松的良好感觉。定向运动通常在森林、郊外和城市公园里进行,也可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进行。
二、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
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挑战一次公园定向越野赛。
自己探究:这次探究公园定向越野赛,第一赛段是从起点到1号点,那我们如何去找1号点呢?生:1号点在起点东北方向,我们从起点向东北方向走。
师:只知道向东北方向走,能又快又准的找到号点吗?
生:我认为不行。从起点到东北方向有很多路线可以走。
师:对啊!我们只知道方向,但怎样才能很快到1号点呢?
生:我认为找起点到1号点路程最近的方法最好,这样才能很快到1号点。
师:现在我们同学有两种方法,一种只看方向,另一种只看两地的距离,那么,大家想一想:这样能准确描述1号点吗?
师:那怎样才能准确地找到1号点呢?
生: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行的,要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
师:那怎样利用已有的方向和位置来确定1号点的位置? (分组讨论)生:1号点在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大约要走1000米。
生:1号点在起点北偏东60°的方向上,大约要走1000米。
师:提问:确定任意一点,应从哪几个方面描述?
生:从方向、距离来描述。
师:同学们能否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
一生指出东南西北方向。
师:你能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指出东偏北30°的方向吗?(学生指出了)
小结:同学们,平时我们在生活中描述位置方向,一般以夹角较小方向上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就说偏向那个方向。
三、拓展练习:
1、图上练习:教材第18页“做一做”
2、实践活动:分组交流描述学校里各个建筑物的所在位置方向。
四、总结:你在本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 ×c=a× (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78×85×17=78×(_____×______)
81×(43×32)=(_____×______)×32
(28+25)×4= _____×4+ _____×4
15×24+12×15= _____×(_____ +_____ )
6×47+6×53=_____ ×(_____ +_____ )
(13+ )×10= _____×10+7×_____
2.判断对错。
(1)39×22-39×2=39×22-2 ( _____)
(2)39×22-39×2=39×(22-2) (_____ )
(3)39×28+39×72=39×28+72 ( _____)
(4)39×28+39×72=39×(28+72) (_____ )
(5)39×12=39×(12-2) (_____)
(6)39×12=39×(10+2) (_____ )
板书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 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题
课前准备:
1、将《含括号的四则运算》微视频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练习题。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根据对微练习第一题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已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关内容。
2、在四则混合运算中,为改变运算顺序,需要用到什么符号?(小括号),如果用到了小括号,还是不能达到理想的运算顺序的话,我们就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那就是中括号“[ ] ”。今天我们在大家已自学了《括号》微视频的基础上来深入学习《含括号的四则运算》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一)利用微练习第二题,教学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小组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学生汇报计算顺序
3、教师小结
4、总结计算顺序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深入学习,根据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1、计算上述算式
2、教师提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学生小组讨论,计算
4、学生展示
5、师生共同总结
(三)提升训练
根据微练习题第三、四题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准确列出文字题的算式,能根据分部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三、课堂作业
四、课堂总结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通过反复的计算训练,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好的热身过程,方便后面的学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三单元:简便计算(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运算定律的含义及其适用,准确、熟练进行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简便计算带来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准确、熟练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么能通过我们的学习,你学会了那些运算定律呢?(学生自由说)
归纳整理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减法和除法的性质。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回忆你所学习的运算定律,并把它整理下来吧。小组内交流。回报。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 c
减法性质:a-b-c=a-(b+c)
除法性质:a b c=a(b c)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一起总结了这么多。那来看看同学们应用的怎么样呢?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加法、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75+29+25+171连续加,结对子
25134 2连续乘,找朋友
2、减法性质的应用。
221-35-65
221-35-21
221-(21+24)
连续减,减去和减去和,可连减
3、除法性质的应用。
4700 25 4
4700 25 47
4700(475)
连续除,除以积除以积,可连除
4、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8(125+7)
8896+88 4
88102-88 2
乘和差,分别乘积加减,莫慌张公因数,提出来
5、特殊数的拆分。
75102
7598
1253225
特殊数,巧拆分
6、总结简便计算的记忆方法(三字经)。
做简算,是享受。细观察,找特点。连续加,结对子。连续乘,找朋友。连续减,减去和。连续除,除以积。
减去和,可连减。除以积,可连除。乘和差,分别乘。积加减,莫慌张。公因数,提出来。特殊数,巧拆分。合法理,任我行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请你做法官:
3516=3528
326-72+28=326-(72+28)
8899+88=88100
73 37-73 37=0
73+37-73+37=0
8399=83(99+1)
2、解决问题:
学校准备为田径运动会购买一些奖品。
玩具三轮车25辆,每辆24元,摩托车25辆,每辆26元,小汽车25辆,每辆80元。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下面是运动会跳绳比赛的场地,每块小方形的长都是15米,宽都是8米。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4、评价完善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我学得开心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8
一、指导思想:
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六、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七、教学进度安排:
四则运算----------------------8课时
位置与方向--------------------6课时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4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8课时
三角形------------------------8课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
统计--------------------------4课时
数学广角----------------------4课时
总复习------------------------4课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教材是以“沏茶”和“烙饼”的生活素材为背景,鼓励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求最优方案。本课时所授的是第一课时内容---“沏茶”。教科书首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沏茶需要做的事情以及所需的时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沏茶的各项工作,以便于学生对最优方案的探索,同时也可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问题1是让学生尝试解决沏茶如何省时的问题;问题2是通过对可以同时做的事情的探讨,引导学生优化程序节省时间;问题3是通过计算不同程序所需的时间,进一步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状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沏茶的工序图片、磁块
学具准备:沏茶的工序图片、纸张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一段小视频,让学生观看,师质疑导入新课。
二、探究“沏茶”问题。
1.说一说。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沏茶要做些什么事?明确沏茶的大致顺序。
(2)出示每件事的时间,说说完成每件事各需要多长时间?
(3)根据以上沏茶要做的几件事,想一想怎样沏茶?进一步明确沏茶的先后顺序。找生说一说。
2.摆一摆,画一画。
(1)引导学生思考:要烧水为客人沏杯茶,怎样安排可以节省时间?沏茶的过程中什么事情可以同时做?需要多长时间?
(2)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设计方案。如用工序图片摆一摆,或者在纸上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找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
3.比一比。
(1)师生探讨,罗列出正确的设计方案。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案有:方案A:
洗茶杯2分钟→找茶叶1分钟→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2+1+1+1+8+1=14(分钟)方案B:
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沏茶1分钟
1+1+8=10(分钟)方案C:
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1+1+8+1=11(分钟)
以上这些方案,你认为哪些方案是正确的?哪些方案是错误的?
(2)比较中选择最合理的设计方案。
在正确的方案中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为什么?(强调同时完成)
(3)展示沏茶流程图。
师强调:为了更清楚地把沏茶的过程表示出来,一般画上箭头。
4.小结,引出课题,板书:优化。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小红帮妈妈做以下几件家务,至少需要()分钟。
洗衣机洗衣服扫地擦家具晾衣服20分钟10分钟10分钟5分钟2.奇思清早起床后需完成以下几件事。请帮他安排下事情的顺序,要想喝到牛奶,最少需要多少分?
洗脸、刷牙、叠被子做眼保
健操洗杯子
拿奶粉冲牛奶烧开水8分钟6分钟2分钟2分钟15分钟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1.师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共同总结。
五、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设计一个合理安排时间的活动方案。
板书设计:
优化
沏茶:洗水壶 →接水 →烧水→ 沏茶
同洗茶杯
时找茶叶
1+1+8+1=11(分钟)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是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思。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思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4、是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合理安排最节省时间的操作,体会在解决问题中的最优化思想的应用。
教学关键:
合理利用时间烙三张饼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饼中有许多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去探寻有关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烙饼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师:“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2、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扑克牌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烙一张饼、2张饼的基础上,留给学生具有探索价值的“3张饼烙法”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恰当地处理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符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要求。
3、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台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4、师生演示小结烙饼三张饼的方法:速烙饼法
师: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2、用的时间短。)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设计意图】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迁移运用
师:(出示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
5、探究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也是为了让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了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除法的起始点,又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因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都要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创设“精打细算”的情境,贴近现实生活,提出了数学问题“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引导学生对此展开研究,在交流时,尊重学生个性思差异,使学生了解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总结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类似,只要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如果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可以添0再继续除。最后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巩固深化。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关键: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7分钟)
1、(3分钟)昨天,淘气逛商店的时候,“用432元买了8个足球,每个足球多少钱呢?用816元买了8套运动服,运动服每套多少钱?”你能帮淘气算一算吗?(汇报,如何计算的。是整数除法)(投影)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用竖式解决问题,复习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小数除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2、(2分钟)今天淘气打算去买牛奶(出示主题图)
你猜一猜淘气会买那个商店的牛奶?为什么?
生1:我猜测淘气可能会买甲商店的,因为11.50÷5大约是2元多,我感觉已经很便宜了。
生2:我猜测淘气可能会买乙商店的,因为乙商店虽然总价高一些,但是可以有六袋,我觉得比较合适。......
(学生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判断方法,这样充分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只要他说的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估计、猜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分钟)师:现在大家的意见不太统一,如果两个商店的牛奶质量一样,你觉得淘气应该买价格高的还是价格便宜的牛奶?
师“如果品质相同的话,我们自然要买便宜的,因为要精打细算嘛!
师: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计算一下每个商店牛奶的价格,谁会列算式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11.5÷512.9÷6
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
(总价÷数量=单价)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与我们以前所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题的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就叫做“小数除法”(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设计意图:统一学生的认识,引入新知,渗透“生活要精打细算”的思想。)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呢?现在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并且尝试计算。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7分钟)
师: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10分钟)
生1:我们组在计算甲商店中每袋牛奶的价格时,先是把11.5元转化成115角,然后用“115÷5=23(角)”最后再把23角转化成2.3元。在计算乙商店的牛奶价格时,我们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先把12.9元转化成129角,129÷6=21(角)......3(角)因为有余数,于是我们就把12.9元转化成1290分,1290÷6=215(分),215分=2.15元,2.3元〉2.15元,所以乙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2:我们发现可以用小数直接去除以整数,只要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生3:这样计算到“12.9÷6”时,除小数部分的时候还有余数,我们还不知道该怎么办,请大家帮助我们。
生4:我们可以帮助你们,当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的时候,可以在余数的末尾补“0”,然后再继续除。因为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你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多想法,大家比较一下,你们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生:竖式计算。(学生也可能会说其他的方法)
师:我们大部分同学会认为竖式计算比较简便实用,现在请两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大家也试一试用竖式解决这两个题目。(指名两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课练本上。)
集体交流订正,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时,可以添0再继续除。
(设计意图:把问题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寻觅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但学生的语言不一定很规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2、(3分钟)教师板书:13.6÷812.5÷2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请两生到前面板演,其余学生自己练习。然后集体交流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算法。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相似题目的练习,对于接受快的学生有提高熟练程度的作用,对于接受慢的学生有逐步熟练的作用。)
三、试一试(10分钟)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了,愿意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下,下面这几道题吗?
1、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数,估算可以让我们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准确)
7.42÷71.2÷513.8÷15
题目分析:第一题是商的中间有0的小数除法;第二题和第三题是整数部分为0,除的时候还需要补0再除的小数除法,可以先放手给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再让学生讲明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能迁移出类似的小数除法。如果学生对于练习不能全部接受,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估计每题的商,然后再进行计算。)
2、根据5145÷15=343,口算下面各题
514.5÷15=51.45÷15=5.145÷15=
3、开放题:(根据时间灵活练习)
小明在献爱心活动中,准备把72.72元零花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你认为小明会捐给()位小朋友,每个灾区小朋友()元钱。
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我们的学生也能伸出友爱之手,将自己的零花钱节省下来,捐给哪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四、总结反馈(3分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或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本节课进行多方面的反思与回顾,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数学活动课《快餐店》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一节课下来,面对学生接二连三的出呼意料的精彩的对话,我不由得为他们喝彩。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心里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越来越鲜明——这不就是我们新课标所追求的吗?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
一、巧改教材,使学习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数学应与他们的生活存在最近连接点、是思维最近发展区的数学。
二、广挖素材,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数学教学应广泛挖掘各类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是从活生生的生活中来的。
感兴趣的学习自然充满激情,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三、巧设题材,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觉得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运用什么都不应该是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上这样一节实践活动课,使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的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课标”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能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成长中创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2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页例3。
在前面的学习中,关于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殊性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本节课在举例、讨论中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例3明确提出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忆、整理和概括,把关于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
(二)核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分类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具体算式,通过分类、整理,概括出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会利用0的特性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讨论,结合例子说明0不能作除数,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进一步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四)学习重点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五)学习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关于0的运算有哪些?举例子写一写。
(二)课堂设计
1.复习旧知
(1)课前大家写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谁来说一说你写的有哪些?
学生汇报。
(2)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你能快速、正确的计算吗?
120+0=0+368= 0×79= 267-0=
0÷74= 187-187= 0÷76= 235+0=
99-0= 49-49= 0+879= 45×0=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汇报自己所收集的有关0的运算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有利于唤醒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有关0的口算练习,为概括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和进一步掌握有关0的运算作铺垫。】
2.问题探究
(1)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
①小组活动要求:
请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观察这些运算的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运算;
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做好汇报准备。
②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注重生生间的交流,进行及时补充。
③概括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了关于0的运算有这些: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数,还得0。(注意:在总结时举例验证。)
(2)探究0不能为除数
①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
若学生想不到,可以通过观察0在不同运算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说出0是否可以作除数。
②小组讨论:0能否作除数?如果用0作除数会怎样?
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0不能作除数。
③教师总结:0不能为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这时,教师相机板书“非0的”。
【设计意图求:通过分类,使学生归纳出有关0的运算的不同规律;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在分类、举例说明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
3.巩固应用 提升能力
(1)抢答。
24+0= 13-13= 0×8= 0÷9=
70-0= 0+504= 0÷36= 392×0=
(2)判断。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
②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
③ 一个数加上0仍得0。 ( )
④ 130×0=130-0 。 ( )
(3)同桌之间互相写出关于0的算式,写在练习本上,交换完成后相互检查。
(4)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
【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同时,最后一题也为下节课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做铺垫。】
4.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这节课我们梳理总结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三)课时作业
题号1:算一算.
0+31= 18-18= 68-0= 23×0=
72+0= 78×0= 78×1= 0÷56=
1+2+3+4+5+6+7+8+9+0=
1×2×3×4×5×6×7×8×9×0=
题号2:脱式计算。
34+4-34+4 430×0÷45 28+(69-69)÷7
125×8÷125×8 (100-25×4)×36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猜想, 观察、比较、概括、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验证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a+b=b+a (a+b)+c=a+(b+c)
2、引入新课: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么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呢?
二、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1、验证乘法的交换律
同学们到底猜得对不对呢,这就需要我们来验证
保护环境对人类非常重要,植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瞧,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植树呢(出示例5主题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小组讨论,指名汇报并解答
a 、负责挖坑、种树的共有多少人?
25×4=100(人)4×25=100(人)
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b 、负责抬水、浇树的共有多少人?
25×2=50(人)2×25=50(人)
仔细观察这两人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C 、每组要浇多少桶水?
5×2=10(桶)2×5=10(桶)
仔细观察这两人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4)、仔细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谈发现.
25×4=4×25
25×2=2×25
5×2=2×5
(5)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发现的规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汇总)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这就验证了同学们的猜想,乘法确实有交换律。
(6)、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乘法的交换律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
a × b = b × a
(7)、你最喜欢哪一种?
(8)、其实乘法交换律在我们以前就用到过,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哪些地方用过(学生思考后回答),再次证明交换两人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2、验证乘法结合律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交换律确实存在,那乘法结合律是不是也真的存在呢,接下来我们自己举例验证
(1)、学生自己举例,小组交流,初步验证乘法结合律
(2)、指名汇报.
(8×4) ×5= 8×(4×5)
(5×2) ×3= 5×(2×3)
(25×4) ×1= 25×(4×1)
(3)、仔细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谈发现.
(4)、刚才同学们通过举例来初步验证了乘法结合律的存在,老师也用了一道应用题来进行验证,再次验证乘法的结合律。
a 、出示例6
b 、学生理解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c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学生独立列式
(25×5)×2 25×(5×2)
=25×10 =125×2
=250(桶) =250(桶)
d 、仔细观察这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谈发现.
(25×5)×2 = 25×(5×2)
(5)、通过刚才解决这道题,我们再一次验证了乘法结合律的存在,什么叫做乘法的结合律呢?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6)、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结合律吗?
3、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仔细观察,谈发现)
三、巩固与练习。
1、填空。
12×32=32×( )
108×75=( )×( )
60×( )=8×( )
25×( )=( )×25
30×6×7=30×(6× )
125×(8×40)=( × ) ×( )
2、你能很快算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积吗?
3、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23×15×2 5 ×37×2
492×5×2 25×166×4
8×5×125×40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教材27页的第2、3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回顾学过的运算定律。找出共同点?和或积同。
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 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
(设计意图:四个公式板书在黑板,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
(2)利用学过的长方形周长内容得出两种不同解题方法。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2×( 37+63) 2×37 + 2×63
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2×( 37+63) =2×37 + 2×63
(3)将学生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新授内容,在课的开始,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
我班同学男生27人,女生25人,每人植树3棵,共植树?棵(植树节3.12)
(1)全班同学独立完成。
(2)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板书)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回答,师板书)
板书:(27+25)×3 27×3+25×3
评讲:算式(27+25)×3 和27×3+25×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异同点,并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想法,思路。
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虽然他们的格式不同,但他们的得数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联系起来。
生:等于号
师:对,用等于号相连,表示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一起读一读,认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师:再和前面的一组式子一起观察,
(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到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的两个数的积加上两个数的积)
2、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验证吗?(板书:举例)
(1)验证方法:要求每人出两组算式,数字随意举例,进行计算,验证你举的例子是否相等。然后拿到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报: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
(3)同学们,请看一看这三个同学举的例子,每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板书)
(4)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从刚才的举例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回报。
(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3)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齐声读两遍。
(4)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想对照:a×b=b×a (a×b)×c=a×(b×c)
(a+b)×c=a×c+b×c 比较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涉及到加法的运算难点的理解)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1、根据运算定律,在( )填上适当的数。
(10+7) ×6=( )×6+7×( )8×(125+9)=( )×125+( )×9
7×48+7×52=( )×(48+52) (7×48+7×52中有相同因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练习理解乘法分配律)
2、火眼金睛看一看:判断下面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6×(19+28)= 56×19+28 ( )
32×(7×3)= 32×7+32×3 ( )
25×12+12×75 = 12×(25+75) ( )
25×99+25 =(99+1)×25 ( )
3、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 80 + 4 ) ×25 34 ×72 + 34 ×28 88×125试做
师小结:通过前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4、34×10+27×10+39×10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修改乘法分配律的板书)
5、找朋友
师:如果一个同学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左边部分,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如果他说出的是右边部分,你就对出左边部分。看谁反应快。
6、24×8—4×8=(24—4)×8吗?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是两个数的差,三个数的差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7、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8+4)×25 34×72+34×28
(设计意图:概念只有在具体的练习中才能逐步理解,概念教学必须当堂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才能消化抽象的概念)
四、总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设计意图:不能让总结性提问只是走了过场,通过这个环节切实起到梳理知识,提高学生总结能力)
2、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把下列等式填写完整吗?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下节数学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教师激发学生好胜心: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许多变化,题里辨别出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题呢?36×99+36 73×31+28×31—31
3.思考:填写完整:
a×(m-n)= a×125+b×125-c×12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01-28
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教学设计08-13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学设计01-12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学设计12-05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27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27
最新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01-28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练习五06-25
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程教学设计08-12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5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