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2、难点:罗马数字的特点。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情景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有认识的吗?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培根曾经说过一句话。今天老师把它送给你们“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周密”。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展示交流,探索新知
1、介绍古时候人们生活生产劳动中开始对数的初步理解(多、少)
2、介绍三种计数方法: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3、介绍记数符号(数字)
介绍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
比较每一种数字的特点,重点介绍罗马数字,并分析罗马数字的特点。
4、出示各国的数字,说明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5、听录音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6、教学自然数的概念。
思考:
这些自然数是怎么排列的?
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几?
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给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四、布置作业:
1、读书第16页、第17页。
2、写一篇关于“数的产生”的感想。
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等计算工具。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为了方便计算,人们发明了很多种计算工具。我们在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对计算工具有过简单了解,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谁先来说说我们都了解了哪些计算工具?
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二、介绍古代计算工具,拓宽视野。(课件出示)
(一)认识算筹
师: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石子、结绳或者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后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二千多年前,中国人用算筹计算。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式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算筹一般是用十几厘米长的竹签制成(也可以是木制、骨制或玉制的)。用这些算筹摆成不同的形式,表示不同的数目,并进行各种计算。
(二)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的由来:用算筹计算后又过了一千年左右,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早在公元15世纪,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使用它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板书:算盘)
2、介绍算盘的组成。
(1)算盘各部分名称:
师: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这它独特的作用。你在哪见过有人使用算盘?(中药店、银行等)
大家还记得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梁下,每颗代表一。
出示教材第24页的两种算盘:观察有什么不同。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一颗珠子。原因是我国古代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2)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师:算盘有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做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珠靠梁。拨珠时,要按照数位从高位拨起。(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个档为个位)你能分别写出下面算盘表示的数吗?
(602 134067 35215862)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查找了资料,所以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结绳、算筹等使用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体会了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三)计算尺。
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
(四)机械计算器
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五)电子计算机
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六)计算器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器,生活中开始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只要输入题目,计算器就会显示结果,运算过程自动完成。这样非常简便快捷。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计算器)
1、介绍功能键:
大家也许会发现有很多种计算器。这是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计算器。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我们一起看一下我们手中的这款计算器。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你认识计算器键盘上的哪些按钮,各有什么作用?“On/c”键有什么作用?“Off”键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2、使用计算器:
师:计算器怎么使用?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开始显示;输入数字和符号;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计算器上还有一些具有特别功能的键。例如,a、%等,还可以用来计算分数等。
3、利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825—138
先估算,这道题大约得几?怎样估算?利用计算器怎样计算?
练一练:4468+1792 32010—8925
(2)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
先估算大约得几?怎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
26×39 312÷8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4、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
9999×1= 9999×5=
9999×2= 9999×7=
9999×3= 9999×9=
9999×4=
运用比赛的形式独立练习用计算器算一算。
学生计算,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用计算器计算比赛。
55846+7646= 13027—8934= 66280×23=
6908×37= 111111111÷9= 395412+10589=
2、算一算,找规律。
111105÷9=__________
9÷9=1 1111104÷9=__________
108÷9=________ 11111103÷9=__________
1107÷9=________ 111111102÷9=__________
11106÷9=________ 1111111101÷9=__________
四、总结提升
师: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电子计算机、(课件出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这就要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亿以上数的认识,学会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亿以上数的读写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思想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掌握中间有0的大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数字魔法,有一个数非常难读,你们想试一试吗?
出示:0。
生回答后,师说:这么难的数也会读,真不简单!接下来它要变了,请仔细看:3004,谁会读?真了不起!请继续看,变变变,507000,这个数好大,你们会吗?(生回答)
这么难的数还难不倒大家,看好了,80409000,这下不会了吧?
也会呀,你读吧!你们真聪明!读得又对又快,一定知道它们的读法,谁来说一说亿以内的数如何读。
看来同学们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掌握得很好,在我们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比一亿更大的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
2 、新知探究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读一读下面画横线的数。
2、试读出下面各数。
3、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读出下面各数。
92000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三)亿以上数的写法
1、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2、试写出下面各数。
3、亿以上数的写法。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为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4、试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亿写作:2500000000
四百九十亿六十万写作:49000600000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写作:500407000000
5、读写比较。
读法与写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点: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 、巩固提升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有一只机灵的小猴知道了,它有些不服气,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闯关练习。
第一关:学以致用
1、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读作:(三十七亿零五十万)。
2、四亿零五百九十万四千二百。这个数写作:(405904200)。
第二关:火眼金睛
1、 6008007200中的每一个0都不读。(错误)
2、由三十、三十万、三十亿组成的数300030030。(错误)
第三关:精挑细选
1、用7个十亿、8个千万、5个万和4个十组成的数写作(D)
A、780050040 B、708050040
C、708005040 D、7080050040
2、下面各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的是(C)
A、906307000 B、1080060000
C、52072004500 D、5883000600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我们在学习时要做到举一反三,运用旧知识来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板书
亿以上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2、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
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地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生经历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比较类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比较多个数的大小。
教学工具
四年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知识铺垫
(一)复习亿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填空。
(1)82000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它与720101的位数( )(相同或不相同)。
(2)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3)34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356 ○ 1280 20xx ○ 1020
5693 ○ 5297 8064 ○ 8046
3、引导学生口答: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
(1)先看有几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2)如果位数相同,那就看左起第一位,如果左起第一位相同,就看第二位,依此类推。
二、合作探究,教学新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幅圆辽阔,山河壮丽,气象万千,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五千年的人文创造和天开万物造就的自然景观为我们留下了景象骄人、数量繁多的名胜古迹,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艺术,招徕各国游客,因此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有课来到我国旅游。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个国家来我国旅游的具体人数。
师出示课件20xx年几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单位:人)
美国:2116100日本:3658200泰国:608000
俄罗斯:2536300印度:606500韩国:4185400
2、正确地读出上面各数。
3、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4、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在这6个国家中随意选取两个国家的人数,比较它们的大小,一人出问题,一人来比较,解答。
自学提示:试着比较一下数的大小。
5、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归纳比较方法:位数多的数就大。(板书)
(二)初步研究新知
1、两个亿以内不同位数的数大小比较。
216110○608000
师:哪一个数大?小组内讨论交流。
小结: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__。
2、两个亿以内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
608000和606500
师:位数相同情况怎样比较?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都是六位数,就比最高位,它们最高位上都是6,就比下一位万位,万位都是0,就比下一位千位,千位上一个是8,一个是6,所以608000大于606500。
找多个学生说。
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3、多个数大小比较
要求:根据到我国旅游人数多少,将这6个国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小组内尝试。
小组内交流各自比较方法。
引导比较:分类————七位数相比较———六位数相比较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1)比较每组两个数的大小
92504○103600 50140 ○ 61340
28906 ○28890 620300 ○ 307300
(2)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大小
50500 500500 55000 40005
四、教师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与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比大小的方法相比,你发现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方法: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___。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为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___,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五、布置作业:评测练习
板书
亿以内数的认识
位数不同两个数的大小比较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大小比较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多个数大小比较先分级再分类比较
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工具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一填: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 )
10个10是( );10个100是( );10个1000是( )。
1亿是10个( ),100个( )1000个( ),10000个( )。
2、网络数据:
20xx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超过1亿部。
20xx年中国的网民超过1亿人。
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1亿千米。
我国的小麦产量一直稳定在1亿吨左右。
中国移动平均每天可以净赚1亿元。
老师:
一亿到底有多大呢?
走路的时候就在想“一亿步有多远?”
吃饭的时候就会想“一亿粒米有多重?”
发作业本的时候就会想“数一亿本练习本要多少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数一数。
1、质疑:出示一大堆本作业本场面让学生直接数【疑惑:数不了】
2、解惑:讨论怎么办?【化难为易】
问题——数作业本要花多少时间?
材料——作业本,计时器
步骤——先测出数1本(10本)所需的时间
再推测出100本,1000本,100000本。100000000本需要的时间。
过程——表格式
10本100本1000本10000本100000本1000000本10000000本100000000本
9秒( )( )( )( )( )( )( )
算一算
合( )分钟=( )小时=( )天=( )年
小结——从现在开始(9岁)要数到18岁才能数完。
3、试一试
(二)量一量
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三)、称一称。(小组合作)
1、问题
数出100粒大米,称称大约重2.5克
照这样计算,一亿粒大米约重多少克?
2、步骤
1000(粒)10000 100000000
25(克)250 2500000
3、结论:亿一粒大米约重2500000克。
4、运用
(1)我们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
(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课后小结
三、课堂小结。
1、你知道了什么?(节约从每一粒米开始)每人每天大约吃400克大米,13亿中国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大约够一个人吃(81250)天≈(223)年。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喜马拉雅山高约88848米,一亿张白纸叠在一起比喜马拉雅山都还高!。未知的世界等待你去发现!
2、你学到了什么?(化难为易)
课后习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请用课堂上的方法和步骤继续研究。并将你收获到知识做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板书
一亿有多大
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学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10根),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三种图形,谁来说一说这三种图形的特征呢?
生答。
师:在这三种图形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图形呢?为什么?
生答。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直线,因为它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想长就长,想短就短。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有这样一张纸,请大家拿出来摸一摸这个平面。
学生活动。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小的想象活动,想象一下把这个面变大会是什么样子?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想象:这个面变大了,又变大了,变的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你想象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睁开眼睛把它们画在纸上吧。
学生活动。(可以先用两个小棒摆一摆,再画下来)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同桌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画的怎么样?谁的想法与众不同?
小组交流。
师:你们画的一样吗?
生答。
师:是吗?举起来让老师看看,噢,真的都不一样,谁愿意上来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请学生上展示台展示。
2、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
学生补充不同情况。好,请同学看大屏幕,我把同学们说的图形都画出来了!
(二)、进行分类
1、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
师:同学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能。
师:在小组中交流交流,看看你们的小组决定怎样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说出第一种情况时,教师适时引导,你们说的“交叉”是说两条直线碰在一块儿了,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相交”。
师:哪个小组和他们的分类情况不一样呢?
生说出第二种。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说出第三种。
师:对于他们小组的第二种分法,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如果生能说出快要相交的一类实际上也属于相交时最好。教师可以适时引导:所以说这种看似不相交,而延长后能够相交的两条直线,实际上也属于相交。
如果生不能说出。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说直线的特征是什么呢?
生: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师:那也就是说这些直线都可以再延长。那我们把这些直线都延长一些,你会发现什么呢?
生:看似不相交的直线,延长后动相交了。
师:那这种图形,到底是属于相交,还是属于不相交呢?
生:相交。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直线可以无限延伸,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所以没有看到它们相交在一起,还以为不相交呢,其实它们是相交的。
师:所以说,看似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把它们延长后能够相交在一起,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相交。也就是说,这些看似不相交的直线,也属于相交。
师:对于他们小组的第三种分法,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看似相交属于相交,相交成直角也属于相交,他们组的分类标准不统一。
师:分类标准不统一,就无法正确给这些图形分类,所以这种分类方法不成立。
3、教师总结: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图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相交图形;一类为不相交图形。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1、揭示平行的概念
首先探究的是不相交的一类直线:
师:同学们说这组直线不相交,说说你们的想法,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发现这两条直线不管怎么延长也不会相交。
生2: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们之们的距离,如果距离一样,肯定不会相交。
师:这位同学不仅会用眼睛看,而且还会想出量的方法,真不简单!
师:由此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不管怎么延长,这两条直线是永远不会相交的。
师:像这样,不管怎么延长,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的现象,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里又用到了互相两个字,知道为什么要加互相吗?
生答。
师:谁能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这句话里少了一个前提条件,大家看,老师的这个讲桌面上的这条线和黑板上面的那条线相交吗?
生:不相交。
师:但是我们能说它们互相平行吗?
生:不能。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没有在同一个面上。
师:对,也就是说必须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呢?
生: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这时教师归纳总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揭示垂直的概念。
研究相交的一类图形:
师: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生4答。
当有学生说两条直线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时,教师适时引导: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呢?
生:可以用三角板、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验证。
师:你们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最特殊?
生: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最特殊。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答。
师:在同一平面内,像这样的两条相交成直角的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看大屏幕出示垂直的定义。并且做些练习)
3、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引出课题-----垂直与平行)
四、习题设计
1、完成课件中的练习题。
2、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3、出示主题图,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指导看书。
4、摆一摆(课本上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摆一摆,再同学交流。得出结论。
A、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
B、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
2、比较角的大小。
3、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角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角。
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预设:不一样大。
和学生交流怎样才能比较出角的大小的方法,通过交流可以发现: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比较麻烦,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比较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从画角的操作过程中,体会角的意义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由学生画出的角有大小,巧妙地引出角的度量问题。
探索新知
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要测量出角的大小,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同学之间交流,并推出代表汇报
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运用课件向学生一一介绍:中心、外刻度、内刻度、外刻度0°刻度线、内刻度0°刻度线和角的计量单位以及度的符号。
分别在量角器上找一找任意的刻度线(如:45°、85°、165°的内、外刻度线)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正确判断所摆的角的度数是读内圈,还是外圈,从而解决量角时读数的难点。
教学例1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测量角的度数?
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步骤:
第一步:点重合
第二步:线重合
第三步:读准数
学生动手量一量第40页中两个角的度数,并标注出来。
延伸讨论,学生自己有没有更好地看刻度的方法。
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边向右,就认内圈的刻度线;相反,就认外圈的刻度线。
设计意图: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认识量角器的过程是让学生去发现规律,找到特殊点,掌握新知,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探究新知,体验成功。
点题精讲
通过讲解典型题目,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注意度量角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并灵活运用。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老师对同学的汇报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收获,系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这节课概念比较多,测量角的大小几乎没有旧知识进行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对手和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即使量的方法正确了,面对内外刻度线又会不知所措。对此,我的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一是课题的引入。这里我让学生尝试自己画出自己喜欢的角,并通过自己的方法在同桌之间进行比较(有的用三角尺,有的直接重叠相比较)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从何使学生产生学习角的度量的欲望。
二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量角器上找不同的角时,让学生特别注意看清楚内圈和外圈的刻度,并指出所找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三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课堂上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这个角时从0°开始向哪边展开的,这就分清了究竟是哪个刻度上的数。
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
1、对量角错误的同学没有及时给机会让他再次量角;
2、教学评价方式略显单一,缺少同学之间的评价。
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使学生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培养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3分)
展示搜集的超市购物的信息:
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52页例4。
(1)什么叫单价、数量、总价。
(2)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2、尝试训练:教材52页做一做。
3、学生自主学习教材53页例5。
(1)什么叫路程、速度、时间。
(2)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尝试训练:教材53页做一做。
5、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好,最棒!
1、教材54页练习九第3题
2、教材54页练习九第5题。
3、教材54页练习九第7题。
4、教材55页练习九第9题。
5、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6、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线段、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难点:
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具准备:
一条线、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一根线)
2、谁能具体描述一下这根线是什么样的?(弯曲的线)
3、那现在这根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直了)
4、对,这根弯曲的线在老师手中变直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线都是像这样直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认识线段
(电脑出示索桥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找一找图片中有没有我们认识的朋友“线”呢?
生:连接索桥的钢缆是线。
师:这些钢缆大约有多长,能把它测量出来吗?(能)
师:不管是几米,它都有一定的长度,都可以度量出来,像这样的线叫做线段,它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你能不能画一条线来表示它?
(1)画一画线段
(2)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征?直、两个端点、有限长)
(3)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线段?(学生自由谈)
(4)摸一摸(桌子、书本的边沿,感受下线段的特征)
2、认识射线(电脑出示激光图,学生观察)
师:这是一条什么线?你什么时候见过?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的说说)
你能画一画吗?怎样画的呢?
(1)画一画(让学生尝试画射线)
(2)说一说
(射线有什么特征?直、有一个端点、无限长)
(3)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射线?(学生举例说,对的给予肯定)
3、认识直线
(电脑出示海上日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海上日出”,闭上眼感受下海的无边无际,你能从图上找到我们的朋友—线吗?(能,一条海平线)
师:一眼望不到头,像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直直的线,就叫做直线。
(1)画一画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
(2)说一说(直线有什么特征?直、没有端点、无限)
(3)直线可以度量吗?(不可以)
(4)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直线?(实际生活中是没有存在真正的直线的)
4、线的读法
(1)直线
一条直线有两种读法,可以读作直线AB,也可以把字母倒过来读作直线BA。如果用一个小写字母l表示直线,它还可以读作:直线l
(2)线段
请你猜一猜,这条线段该怎么读?AB
(3)射线
谁来试一试,读出这条射线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AB
(4)思考:“射线BA”和“射线AB”有什么不同?(射线AB:端点是A,向B点无限延伸射线BA:端点是B,向A点无限延伸)
(5)你会读了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
5、比较三种线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讨论:前后桌为一个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完成下表)
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篇10
设计说明
“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基于以上安排,将本课时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对概念的理解,倡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本课时的过程中,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垂直现象,找几何图形中的平行线、垂线等活动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在最后环节,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让学生体会了平行与垂直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了平行与垂直的重要性,更感受了数学的魅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究与比较,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第二部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三角尺量角器
学生准备三角尺量角器直尺手工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画一画。
(1)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
(2)教师总结同学画的各种情况,大体有以下几种:(出示课件)
2、揭示课题。
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位置关系有以上几种情况,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直线,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动手画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探究比较,掌握特征
1、讨论,下面的图形可以分成几类?
(生尝试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预设学生以是否相交为标准,可能会把①、③分为一类,②、④分为一类。(图形④可暂不做纠正)
2、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图形特征。
(1)明确分类标准:按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进行分类。
(2)重点讨论图形④中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图形④中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
(3)明确分类结果。
相交:①、③、④;
不相交:②。
设计意图:分类是建立概念的基础,引导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感受相交与平行的本质区别。
3、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平行。
①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不相交。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平行)
②表示方法:平行可以用符号“∥”表示。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垂直。
①分类:把上面的图形①、③、④以“是否相交成直角”为标准再次分类。
师:你怎么知道是否相交成直角呢?(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量一下)
②呈现概念:图③中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板书:垂直)
③表示方法:垂直可以用符号“⊥”表示。直线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垂足用字母“O”表示。
4、联系实际,深化概念。
(1)过渡: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平行与垂直打交道。你们看,书本封面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
(2)学生举例:同学们,找一找你的身边还有哪些平行或垂直的例子?找到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的例子,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复习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大小、厚薄、轻重关系,体会高矮、长短、大小、厚薄、轻重相对性,建立比较的意识,能对事物进行高矮、长短、大小、厚薄、轻重的比较。
2、能力目标:掌握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想像、推理能力与表达与倾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引导学生探究比较轻重、长短、高矮的一般方法,会比较轻重、长短、高矮、大小、厚薄、粗细、宽窄。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这个教室上课,你高兴吗?你发现这个教室与我
们以前的教室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教室大,以前教室小。这个教室的电视大,以前教室的电视小。
师:哦,这就是在比一比大小。那你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比大
小你还能想到哪些物体能进行比一比?生:比长短、比高矮、比厚薄、比宽窄、比粗细等。
师: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你学会了什么?比一比,谁上课最
遵守纪律,谁最会听课,谁最会发言。你们做得到吗?
二、复习内容
(一)师出示实物。
1、比厚薄。这是一本帮助我们学习的字典,出示字典和计算书。让生比较厚薄。还可以比较什么?
2、比宽窄。出示围巾,让生说出比较什么?谁宽谁窄。还可以比什么?
3、比粗细。出示笔。让生判断比什么?
4、比大小。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出示桔子,这是什么?桔子。它大吗?不大。为什么?再出示荔枝?现在它大吗?大。师小结:只有一个物体不能进行比较,需要两个以上物体才能比出大小。再出示苹果,让学生判断三种水果,谁最大,谁最小。
师:刚才不论比大小、比厚薄、比宽窄、比粗细,都是几个物体在比?一个物体能进行比较吗?生:没法比。生:一个物体不能比。师:必须两个以上才能进行比较。
(二)比轻重。
师:老师最喜欢吃水果了,刚才的桔子和苹果就是老师买的,可是我不知道苹果和桔子谁重?你们能帮帮老师吗?这是一个苹果和一个桔子,谁重?
生:苹果重。
师:你怎么知道苹果重。生:用手掂的。师:真不错。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师:老师呀有一个办法,就是用秤秤。出示课件:引导生观察:天平秤的一
头是苹果,另一头是三个桔子。苹果和桔子谁重呀?生:一样重。师:为什么?生:因为秤两头一样高。
再引导生观察第二幅图:苹果和桔子谁重?生:苹果重。师:为什么?生:因为放苹果的这头压下来了,苹果轻。桔子的那头高高在上,所以桔子轻。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呀!学会了比较轻重。那苹果和桔子除了比轻重,还能比什么?生:比大小。
师:对了,相同的物体不仅可以比大小,还可以比轻重。
(三)比长短。
1、活动一
师:比完了轻重,现在老师手里呀,有两根绳子,你知道要比什么吗?师出
示两根长短不一的绳子。
生:比长短。
师: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吗?
2、活动二:猜一猜。
(1)再拿出两支长短不同的粉笔,错开用手捏住一端,让学生猜一猜谁比谁长?
(2)说说为什么?
(3)手放开给学生看,为什么与有些同学想象的不一样?
(4)教师小结:要让人一眼看出谁比谁长,最好一头对齐比。
3、活动三
(1)出示课件,出现一条直绳,另一条弯曲的绳子。
(2)你能说出谁长谁短吗?为什么?
生:一根线是直直的,另一根线是弯曲的,拉平后比直的绳子长。
四、比高矮。
1、师:刚才我们把粉笔平着放,是比长短。那现在我把粉笔竖着放,可以比什么?
生:比高矮。
(1)师:那现在,你想跟小伙伴们比比高矮吗?
找两名生进行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他们是几个在进行比较。
让生演示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或一生踮起脚尖比,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不在同一高度。不公平。
师:比高比矮时必须注意:两个或两个物体以上才能比较,比的时候一定要
在同一高度。在台上、台下、凳上都行,只要在同一高度。二是人要立正站直,可以用背靠背的办法比,也可以用面对面的办法比。
(2)三个人进行比较。老师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生:老师高。师:为什么?刚才是×××高,为什么他又变矮了?
生:因为他和老师一比,他是矮的。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比身高游戏。
下面,咱们来做个小游戏,自己和同桌比一比,看谁高谁矮?全班互动参与。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次复习或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是可以用来比较的。它
们有的比粗细、有的比大小、有的比厚薄、有的比长短、有的比高矮、有的比宽窄等。只要我们小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处处有数学。四、课间活动休息。
拍手唱儿歌。
骆驼高,山羊矮,高和矮比一比。狐狸尾巴长,兔子尾巴短,长和短比一比。
大象大,蜗牛小,大和小比一比。老虎重,猴子轻,重和轻比一比。
五、拓展练习。
1、今天,我们班的孩子学的真认真,那老师想考一考你们到底学会了没有,看看谁最聪明,有信心吗?
出示课件,两个物体进行比较。
2、出示课件,在三个物体间比一比大的、长的、高的。
3、出示课件图片,根据主题图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吗?
六、作业。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给自己的父母听。
七、板书设计
比一比
粗—--细 厚——薄 宽——窄
大——小 轻—重 长—短
高——矮
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明白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2、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活动,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教学重点:
1、课前师生充分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
2、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变化,懂得地名蕴含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地名的变化与历史、社会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让他们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掌握更多有关地名的知识,学会整理信息,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家乡地图。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了几个谜语来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出示谜面:两个胖子合着睡();两个节日一起庆祝();东、西、北都不通()猜一个城市名。
生:猜谜语。
师:这就是地名的有趣性!今天我们来学一学地名这一生活知识。(板书)
二、观察课本P63的地图。
师:在祖国的各地有许多有趣别致的地名,它们有的折射出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影子,有的记载了岁月更迭的变化,有的对应着祖国的锦绣山河……许多地名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丁丁家乡的地图。
1、找出丁丁的家、第一小学的位置。
2、为丁丁上学设计一条路线图,写出要经过的地方:
①:家—哈尔滨大街—自由西路—自由东路—银川大街;
②:家—哈尔滨大街—中山西路—中山东路—银川大街。
从他上学路上经过的地名你们发现了什么?(以城市名称、人名命名)
3、用你的“火眼金睛”再找找图中的地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以方位、族姓等方式命名)
4、师简介地名的命名类型。(根据自然景观: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他特征命名;根据人文历史: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命名以及其它多种形式的命名)
三、观察家乡的地图。
(一)、师:地名记录了人类探索自然的历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泉州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星罗棋布的大街小巷存有包罗万象、别致有趣的地名,让我们来看一看家乡的地图。
1、找找图中你熟悉的地名;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图中的地名有什么特点?你了解这些地名的文化人文内涵吗?
3、汇报、交流;
(二)、师:泉州古老而又浓厚的文化韵味,充满着多么迷人的魅力。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段快板,请同学们仔细听,边听边找出其中的地名。
1、听快板;
2、交流快板中提到的有关大泉州的地名;(生介绍,师补充)
3、生跟读快板。
四、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师:地名不仅别致有趣,而且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只要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就能学到许多有趣的知识。
第二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直接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地名里的学问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个地名游艺会。
二、第一关:猜城市名称,编地名谜语。
1、猜城市名称:
出示题目:金银铜铁______,倾盆大雨______,四季温暖______,风平浪静______,双喜临门______,夸夸其谈______,拆信封______,不冷不热的地方______,银河渡口______
2、你说我猜:
师:同学们真聪明!接下来我们改变一下游戏规则,一个同学来出题,其他同学来猜,看看谁出的题目把全班都考倒了,好不好?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天无三日晴______,水边人家______,两个胖子睡一头______,戈壁滩______,一路平安______,圆规画圆______。)
三、第二关:找一找诗里的地名。
1、填地名;补充诗句:
①、白日依山尽,______入海流。
②、窗含______千秋雪,门泊______万里船。
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______无故人。
④、不识______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找地名并作简单介绍;把诗句补充完整。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些简单的题目都难不倒你们,那咱们就来点难的,敢不敢接受挑战呢?(出示题目:找出诗句中的地名并作简单介绍,并把诗句补充完整)
⑤、胜日寻方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______。
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______。
⑦、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______。
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______。
四、第三关:抢答,说地名:
师:恭喜你们,前面两关已经顺利过关了!第三关是抢答环节,看看谁坐的最好,反应又快!
1、说出三个与“水”有关的泉州地名:安海、泉州、安溪、东海、……(师追问答题的学生:从哪里看出与水有关?)
2、说出带"安"字的三个泉州地名:南安、惠安、安溪、万安桥、安海……
3、说出三条以城市命名的路名:
4、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城市:
5、说出带“阳”字的三个城市名。
五、第四关:填成语,组地名。
师:连闯三关,同学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接下来的环节会越来越难,你们有信心闯过关吗?(出示题目:填成语,组地名)
1、至高无___ ___枯石烂_______________;人定胜___ ___落石出_______________;
2、语重心___ ___暖话开_______________;金石为___ ___官许愿_______________;
3、难能可___ ___春白雪_______________;人才济___ ___征北战_______________;
4、一技之___ ___风化雨_______________;声东击___ ___居乐业_______________;
5、说东道___ ___死不屈_______________;一步登___ ___津有味_______________;
6、执法如___ ___山再起_______________;同舟共___ ___腔北调_______________。
六、第五关:给地名归类。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么多成语都能够脱口而出,真是太棒了!关系你们又顺利闯过一关!接下来老师也要考考你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了,准备好了吗?
1、地名串串香:
出示题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地名,想想可以怎样把地名分成一串一串的,一串至少三个:北峰、石狮、聚宝街、打锡巷、花巷、马甲、鲤城、东海、南安、青阳、金谷、赤水、东街、(小示:按照方位、动物、颜色等)
(以方位为首的有:北峰、东街、东海、南安;以动物为首的:石狮、马甲、鲤城。因经济场所得名:聚宝街、打锡巷、花巷;以颜色为首的有:青阳、金谷、赤水。)
2、师:大家回去收集了很多资料,而且泉州的地名还不止这几个,你能继续写几个吗?
七、第六关:砸鸡蛋,猜地名。
师:知道幸运52砸金蛋的游戏吗?老师这有几个蛋,挑选你喜欢的鸡蛋(金蛋和银蛋)将会出现谜语,猜城市名。谁愿意先来呢?请说出你要砸什么蛋?
A、金蛋:下面哪个名称是泉州的别名:刺桐、鲤城、温陵(三个都是)
教师适当解释:
泉州古时候叫温陵,在一些古建筑物上,常常看到有温陵的名称。市北通清源山旧路亭上的匾额写有“温陵山门”,城隍庙的临街正门门楣上有“温陵古地”,市东街蔡巷有“温陵书院”,等等。名副其实的“温陵”是泉州的别称。其实,它的出现比泉州还早,甚至在她还未建城之前,这片土地早就叫温陵了。温陵,不言而喻,是指这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而言的,即气候温和,地属丘陵。朱熹很称赞这地方是“山陵独温”,据说“温陵”名称就是从这时开始。
刺桐是泉州的别名,泉州港称为刺桐港,泉州城称为刺桐城,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刺桐,同时又来自于泉州的对外交通。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泉州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一带。
泉州别名鲤城,这是尽人皆知的;泉州之所以叫鲤城,是因为她的城郭形似鲤鱼,这也是很清楚的。但泉州这个鲤鱼城,是怎样形成的,对一些人来讲,就未必了然。
B、银蛋:连一连:请把地名和特产连接。
鞋业德化
陶瓷安溪
石雕晋江
铁观音惠安
八、小结。
1、师:今天的游艺会,大家表现都很出色!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这就是地名的别致有趣,它使我们既增长了知识,又拓宽了视野。关于地名的学问同学们课后还可以继续积累,相互交流、探讨。
【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07-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6-14
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学设计01-07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数学设计01-02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1-28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1-28
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的教学设计06-16
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学设计01-12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模板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