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学设计

2021-09-28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灯笼的故事,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味丰富有味的语言。

  3、体会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味丰富有味的语言。

  难点:体会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媒体资源】灯笼的图片,导入新课。

  学生谈灯笼的发展历史、风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灯笼》,了解著名作家吴伯箫笔下有关灯笼的往事。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预习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1)作者作品

  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集》中。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练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2)重点字词

  ①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争讼(sòng)斡旋(wò)静穆(mù)怅惘(chàngwǎng)

  锵然(qiāng)褪色(tuì)燎原(liáo)熙熙然(xī)

  ②解释下面词语。

  焚身:焚烧身体。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恐吓:威胁人,使害怕;吓唬。

  斡旋:调解周旋。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指一副温和欢乐的样子。

  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即明白一点,但是不完全。

  破落户:从原来的名门望族败落下来的人家及其子弟。

  燎原:火延烧原野,比喻气势旺盛。

  可参考【知识总汇】

  2、初步感知

  播放【音频课文】,倾听朗读,感知全文内容。

  讲一讲作者与灯笼结缘的往事。

  参考

  ①挑着灯笼,接祖父回家。②挑着灯笼,在村里上下灯学。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跟着龙灯跑半夜。⑤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⑥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3、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

  形散而神不散也叫“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一)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思考,交流探究。

  【精品课件】

  1、文中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乡间习俗?

  2、灯笼引起了作者小时候对家乡的哪些回忆?表达了什么情感?

  3、作者为什么喜欢灯笼?

  4、结合本文,说说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5、本文丰富有味。结合课文,品味下列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3)“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参考

  1、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大人们在神龛里点起烛;村边社戏还愿,唱戏,挂神袍,村头挑红灯;女子出嫁打灯笼等。

  2、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4、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所选材料较为广泛。既有孩提时代的生活经历,又有稍大一些时夜晚接祖父和作者自己上下灯学的事例;既涉及历史上唐明皇结绘彩为灯楼、汉献帝以灯笼做伴的历史事件,又有作者现实中在延安面对日寇入侵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愿望。取材横跨时空。但全文都表现了明确而集中的中心: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怀恋,对国家的热爱。文章有这一思想情感统摄全篇材料,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5、(1)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

  (2)运用动作、外貌描写。“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细心周到的关爱;“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写出岁月的无情以及我对母亲变老的伤感。

  (3)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为下文表现家国情怀作铺垫。

  (二)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交流。

  问题预设:结合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的含义?

  参考:作者通过回忆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表达出热爱祖国的情怀。

  四、总结拓展

  1、总结:学生从内容、写作特点、语言特色几方面谈学习这节课的体会。

  2、拓展

  灯笼,这个在贫穷年代用以照明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愈来愈被现代化的照明设施所取代:夜晚,开车有车灯,散步有路灯,航海有指明灯……这些“灯”,为我们带来了方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离不开“灯”的指引。

  写一段话,谈谈你对灯的认识。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训练测试】“基础训练”。

  2、描写小区路灯下人们聊天的一个场面,不少于200字。

  可参考【训练测试】“写作训练”

  六、板书设计

  灯笼

  吴伯箫

  内容与情感:回忆和灯笼有关的往事,表达思想爱国情怀

  写作特点:选材广泛,结构自由,主题突出。

  语言特点:丰富,有味。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晶”,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节律美。

  3、能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超级联想

  孩子们,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课件出示:【超级联想】老师给大家带来3组词语,你能猜一猜是什么水果吗?

  1.课件出示:【第一题:绿色条纹、椭圆、甜味,你能联想到什么? 】

  带声音(出示西瓜的图片) 师点评:真棒,你很有想象力。

  2.课件出示:【第二题:粉红色、毛茸茸、甜味、孙悟空】你又能联想到什么?

  (出示桃子的图片)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是看了西游记的书。师点评:爱悦读的孩子,就是不一样。想象力也特棒。

  3.课件出示:【第三题:黄色、月牙、软软的,你想到谁?】

  (出示香蕉图片)追问:你又是怎么想到的呢?

  生:因为我觉得香蕉的外衣是黄色的,它长得又像月牙一样,吃起来软软的。

  师点评:是的,努力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就能比别人想的多,想的好。

  一、读准题目

  1、刚才我们通过词语认识了3种水果,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新水果。

  和老师一起来写写她的名字吧!师在田字格里写题目:灯笼果。师:笼在这里读轻声,显得更可爱。谁来喊喊它? 2-3名学生读。齐读课题。

  2、看到这个名字,猜一猜,灯笼果会是什么样的?(像灯笼)指名回答2个。

  3、孩子们,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书中的灯笼果吧!听好要求哦!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一想:灯笼果是什么样子的?

  2、检查词语和难读的句子。(读一遍,如果有人读错再读)

  (1)出示第一行词语:纱衣 外壳 棱角(出示拼音,强调 “棱”是后鼻音)

  那三个词都藏在这个句子中,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出示长句子:纱衣是软的,真像是灯笼的外壳。纱衣有几个棱角,灯笼果藏在棱角后面,和我捉迷藏。2位孩子,读一读,读准字音。齐读。

  (2)出示第二行词语:花瓣 珍珠 玛瑙

  仔细瞧:“珍珠”“玛瑙”看见过吗?是什么样子的?出示珍珠图和玛瑙图,看,它们圆圆的,亮亮的,可漂亮啦!一起美美地读读这两个词语:珍珠、玛瑙。

  (3)出示第三行词语:晶莹 透明 细碎(强调“碎”的声母是s)

  指点:小朋友们看,这个晶是生字,有3个日组成,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亮亮的)那晶莹是什么意思?(亮亮的,透明的)比如晶莹的露珠(图片)

  (4)齐读词串

  3、孩子们,读了课文,你知道了灯笼果的什么?

  预设学情:生1:灯笼果的有金黄色的纱衣。师:是的,那是它的外壳。

  生2:灯笼果是滚圆晶莹的。师:那是它的果实。

  生3:灯笼果好吃极了。师:那是灯笼果的味道。

  三、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灯笼果的样子。(出示:金黄色的灯笼果,穿着一件夏姑姑给的纱衣,轻轻地跳到了我的手心里。)

  2、先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 你觉得这个灯笼果怎么样?

  预设学情:

  生1:我觉得灯笼果很美,我从“金黄色”知道的。

  师:是的呀,金黄金黄的颜色,多美呀!

  师:你呢?

  生2:我从纱衣也看出她很美。

  师:什么是纱衣?你见过纱衣吗?

  生:纱衣就是公主的裙子,新娘的婚纱。

  师:是的,纱衣就是这样薄薄的,轻盈的。多美呀!

  生3:我觉得灯笼果像个小孩子很可爱,我从“跳”这个字读到的。

  师:你太会读书了。是啊,多么可爱的灯笼果啊!你能来读一读吗?

  小结:你看,作者把灯笼果当成了什么来写?(小朋友)它穿了一件纱衣跳到了我的手心里,(点红:穿、跳)真可爱呀!谁再来读一读。

  生抓住“穿” “跳”读出灯笼果的美丽和可爱。读的好的孩子,老师就立即奖励一颗真的灯笼果。(师:哇,你读得真好,小朋友,伸出你的手来,灯笼果要轻轻地跳到你的手心啦!你喜欢吗?)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灯笼果轻轻地来了,跳到了你的手心里,摸摸纱衣有什么感觉? 2-3位学生交流。

  生:软

  师:它不是光溜溜的,再摸摸,还有什么?(棱角)

  2、瞧,课文是这样写的,(出示:纱衣是软的,真像是灯笼的外壳。纱衣有几个棱角,灯笼果藏在棱角后面,和我捉迷藏。)

  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点红:软、棱角。是的,灯笼果的纱衣不仅软还有棱角呢!板书:软、棱角

  3、师出示对比图。小朋友们看,这是灯笼果的纱衣,这是灯笼,他们像不像?难怪人们把它叫做灯笼果呢!(2-3人指读第一句)

  什么是棱角呢?看,语文书两面交接的`地方就是棱,粉笔盒指一指。灯笼果的纱衣也有几个棱角,他的棱角在哪里呢?师拿出手中的灯笼果,谁来指指看?生上前找。(评价:你一下子就找准了)

  4、调皮的灯笼果正藏在棱角后面呢!相机显红抓住“藏”“捉迷藏”等词。谁来把它的可爱读出来。读得好的小朋友就奖励灯笼果。

  5、这么可爱的灯笼果,你喜欢吗?齐读1、2自然段,点红:穿、跳、藏、捉迷藏。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它的果实还有哪些地方让你喜欢呢?捧起书,轻轻地读读第三自然段

  2、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交流。

  要点一:(课件出示:一朵野菊展开可爱的花瓣和剥开纱衣的灯笼果。)你觉得哪里像?

  ①指读,说说你喜欢什么?(生:纱衣剥开的样子很可爱)

  ②出示图,说说哪里像?点红:像(剥开来形状很像)你能把像的感觉读出来吗?说完后读。

  ③是啊,作者把灯笼果纱衣分开的样子比作了一朵盛开的野菊,多美呀!谁来读一读?(花瓣要读慢慢的,美美的)齐读。

  要点二:(滚圆晶莹的果实)

  ①板书:滚圆晶莹。晶莹我们刚刚已经了解了意思,就是亮亮的,透明的。滚圆晶莹就是圆圆的,亮亮的,透明的。还有哪里也是讲滚圆晶莹?(那么圆,那么亮)你一下子找到了,你来读一读。

  ②还有呢?再找找。(出示:薄得透明的皮,包着细碎的籽儿,像一粒黄珍珠,更像一颗大玛瑙。)

  出示图,指读。珍珠、玛瑙都是漂亮的饰品呢!那为什么说灯笼果果实和他们像呢?点红:像(颜色像,形状像)指读(薄轻而短)

  ③看,灯笼果的果实就像它们一样漂亮呢!齐读。

  3、灯笼果的纱衣是那么美,果实又是那么圆,那么亮,难怪我笑了呢!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4、指着板书小结:这一节课我们知道了灯笼果的外壳是软软的,还有棱角,果实是晶莹滚圆的。你也能用“那么---那么----”的句式说一说吗?

  灯笼果是那么( ),那么( )。

  5、小朋友们说的真好,看来都已经深深喜欢上了灯笼果了。

  灯笼果,是什么味道的呢?我们要下节课来学习了。现在,让我们在学习有趣的汉字宝宝。

  四、学习生字

  出示:晶

  (1)谁来给它找朋友?

  (2)那怎么写才好看呢?谁来做小老师来提醒一下。

  师范写:晶:左边“日”小,右边“日”大,上要居中,左上偏小,右下偏大。看,“晶”就成一个三角形,这叫品字形结构。

  (3)你还知道哪些品字形结构的字呢?学生交流后,师补充出示,并读一读,三人众,三木森,三石磊,三金鑫,请小朋友轻轻地在书上留下学习的痕迹。一个家族的字排队写。

  (4) 生描红,练写

  板书设计

  17、灯笼果

  外壳 软、棱角

  果实 滚圆晶莹

  味道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学设计3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识记有关吴伯箫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深入理解文章题目“灯笼”的含义,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读准字音

  争讼(sònɡ)领域(yù)斡旋(wòxuán)静穆(mù)

  思慕(mù)怅惘(chànɡwǎnɡ)褪色(tuì)熙熙然(xī)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门专门活动或一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吗?你们元宵节的时候有没有去参加过灯会?想必,“灯笼”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写的《灯笼》吧!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自然段叙述了什么事情?有何作用?

  玩火坑灯,燃滴滴金,放焰火,点烛……

  引出下方,为下方做铺垫。

  2、第10自然段写了哪些名将?有何作用?

  霍嫖姚,李广,裴公。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的马前卒”的誓愿。

  3、最后一自然段表达“我”强烈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也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品味亮点词语】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试分析加点词语的用法。

  “挤着”,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

  【感悟精彩句子】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文字自由流畅,通俗易懂。

  全文语言平淡,幽默而不荒唐,用一种闲适的笔调写出作者对旧历新年的态度,用一种洒脱的文风写出作者对政治文化的态度。

  2、结构严谨,多种描写。

  文章前半部分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作者对旧历新年的诸多烦恼,后半部分用语言描写,表现作者态度的微微转变,深刻地刻画出作者的对传统节日的无可适从。

  3、主题明确集中,内容广泛。

  全文以庆祝旧历元旦为主要内容,描写了旧历元旦时诸多的习俗,但暗含的内容广泛丰富,意在通过旧历元旦揭示守旧的传统文化与新的科学理论的对立。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物件,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小作文,200字左右。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后感想

  本课是作者对灯笼的一些记忆,让学生了解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前就去搜集灯笼的一些信息,在课堂上互相讨论,让学生有话说,唤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学设计4

  【导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斡旋(wò) 幽悄(qiǎo)

  霍骠姚(piào)怅惘(chàngwǎng)

  2.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3.走近作者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交流点拨】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交流点拨】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步骤四 理解语言 探究写法

  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交流点拨】

  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板书设计】

  灯笼忆灯笼忆祖父、母亲念乡情、民俗爱灯笼指夜路、暖人心凭今吊古爱国情。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

2.灯笼教学设计

3.《灯笼》教学设计

4.《做灯笼》教学设计

5.统编教材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6.统编教材《学会记事》教学设计

7.语文八年级下册《春酒》教学设计

8.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琥珀》教学设计

上一篇:《望月》张老师教学设计 下一篇:在《雷电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