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课文教案设计

2021-08-25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课文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下册课文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茅以升是为什么立志造桥,怎样实现造桥志向的。

  2、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努力学习,长大报祖国和人民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茅以升造桥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茅以升造桥的决心。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你最敬佩哪位科学家,为什么?

  2、今天老师再带领同学们走近一位科学家,大家想认识他吗?他就是我国的桥梁专家茅以升。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什么?

  2、读了课文,文中的生词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认识了,你想读读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认读)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悟茅以升的伟大精神

  1、指名读第1——3自然段,大家找出能体现茅以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桥原因的句子。

  2、指名汇报哪些句子体现了茅以升造桥的原因?

  3、教师点拔,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1)课件出示句子

  A、小伙伴们告诉他:“因为看热闹的人太多,把秦淮河上的一座桥都压塌了,好多人都掉进了河里。”

  ①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事发当天,小伙们们会怎样把这件事告诉给不知道这个消息的人?

  ②不伙伴们把这个消息告诉茅以升,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伤心,难过)

  ③你能把小伙伴们这种伤心,难过的心情读出来吗?

  (2)出示句子:他想:“我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造桥的人,造的大桥结结实实,不会倒塌。”

  ①人们走在结结实实的桥上会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茅以升是一个样的人?②出示对比句:(删词,标点不同)他想:“我长大以后,要做一个造桥的

  人,造的大桥结结实实,不会倒塌。”

  ③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读出茅以升造桥决心的坚定和站在断桥边难过的心情。

  4、茅以升立下了为造福的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实现了吗?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1)茅以升的志向实现了吗?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桥,你觉得这座桥怎么样?

  (2)你能想象茅以升发愤读书时克服了哪些困难吗?

  (3)教师用课件出示有关茅以升造桥的小故事,指名读,你觉得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人?

  (4)指名读这一段,读出对茅以升的敬佩之情。

  四、拓展升华

  1、说说你从茅以升成为我国造桥专家的故事中受到哪些启发?

  2、你有什么志向?为了实现理想你会怎么做?

二年级下册课文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读美国教育家随意指定三个中国孩子做一个游戏的故事,引导学生懂得:聪明的人不仅仅要智力发达,还需要有爱心并具有忘我、无畏的品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子。会写新偏旁“羊”和九个生字。

  教学重点:

  通过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三个小孩忘我、无畏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学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

  通过前后两次游戏的对比,并结合读中感悟,揭示主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游戏用的瓶子等。

  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板题质疑。

  1、师:谁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请举手,并举出具体的事例。

  2、请三个自认为聪明的学生做枯井逃生的游戏。根据游戏情况借机导入,板书课题。并提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本环节通过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正音,读通课文。

  1、自由读。注意读音、语气、停顿。

  2、同桌互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读,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初步读懂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三、再读课文,合作讨论。

  1、朗读展示。检查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2、合作讨论。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个游戏结束后美国教育家为什么那么激动,而且称赞这三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理想,从三个孩子的动作、语言中,体会合作的快乐,感悟三个孩子所具有的爱心和忘我、无畏的品格。)

  3、图文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并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抓住重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表述时能够更具体。)

  四、汇报交流,尝试表演。

  1、结合课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聪明是什么”。

  2、表演改编的课本剧。(本环节通过表演,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特点后,进一步理解课文主旨。)

  五、扩展延伸,加深感悟。

  1、游戏拼图。老师发给每名学生一张不同形状的卡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想象,动手拼图,然后展示。

  2、说说你与人合作完成的一件事,从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通过拼图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深入主题,升华情感。)

  六、畅谈收获,教师总结。

  1、学生谈学完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2、师总结:学完这篇课文,再做游戏成功那当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很多时候大灾大难是突如其来的,我们来不及去思考,像汶川地震中那个用身体护住三个孩子的老师是聪明的,他用大爱诠释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神圣的称谓。英雄林昊是聪明的,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果敢,捍卫了班长的职责。聪明的我们,要时常问问自己,“我是聪明人吗?”

二年级下册课文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体会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决心,引导学生树立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理想和信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秦、淮”等10个生字,会写“桥、赛”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决心。

  2、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提问:什么是立志?从题目上看,本文写的是关于谁的什么事?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理解课题:“立志”是立定志愿的意思,本文以内容为题,记叙了茅以升立下造桥志愿的事。)

  3、出示各种桥梁建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4、介绍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翻到第12课,自由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把它读准。边读边标一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刚才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读得那么认真。所以老师想请4个同学分小节读一读。

  3、瞧,课文中的字宝宝迫不及待的跳出来了,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好朋友吧!

  课件:秦淮河倒塌默默地发愤优异硕士专家博士桥梁

  比赛告诉不幸消息压断取得钱塘江大桥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齐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写了什么?

  2、自由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用笔画一画有关茅以升立志造桥的语句。把你认为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

  自由汇报,说说茅以升为什么要立志造桥。

  指导朗读:突出茅以升坚定的语气,感受他立志造桥,造福人民的决心。通过小组互读互评,全班汇报朗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

  (1)发生了什么“不幸的消息”?

  (2)他在行动上如何关心这件事?联系“默默地看着”想像当时茅以升会想些什么?

  (3)茅以升此时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让学生读句子回答。

  (4)讨论茅以升为什么这样想,让学生用因果句式回答。

  ①因为茅以升听到桥毁人亡的不幸消息非常难过,所以立志要做一个造桥的人。

  ②茅以升之所以要造许多结结实实的桥,是因为他听到桥毁人亡的消息非常伤心。

  (5)这时,如果是你站在断桥上,你会想到什么?

  ①我会想赶快找人把桥修好。

  ②我会想那些(被水淹死的人)遇难者的家属,他们该多伤心呀,我应该去慰问他们。等等。

  3、茅以升立下志愿后是怎么做的?

  四、延伸升华。

  1、完成课后第一项活动:说说你从茅以升成为我国桥梁建设专家的故事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2、你有什么志向,为了实现理想你会怎么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全文。

  2、自由读、领读书上圈画的词语。

  二、积累内化。

  1、完成课后第二项练习。

  2、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三、交流识字方法。

  1、换部件:奏---秦异---导

  2、换偏旁:谁---淮喷---愤忧---优搏---博梁---粱

  3、两字相加:黑+犬=默

  注意:“淮”与“准”的区别;“淮”“愤”可结合偏旁部首识字,“淮”与水有关,是三点水旁,“愤”与心情有关;“优”是形声字。

  四、指导书写。

  认真观察生字表要求会写的字,重点指导学生写有难度的字:“赛”“诉”“断”。

  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二年级下册课文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二年级下册课文要点复习

2.课文雨后教案设计

3.课文赵州桥教案设计

4.课文蓝鲸教案设计

5.课文《草原》教案设计

6.课文《祝福》教案设计

7.课文《银河》教案设计

8.课文《松鼠》教案设计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优秀教学设计 下一篇:一年级分类与整理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