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2021-08-01 教学设计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 能力目标: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3、 情感目标:①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②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四、教 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学 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 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园记》,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无独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现在,就让我们走出烦嚣的都市,跟随着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亨利·梭罗(1817——1862),美国的作家、诗人、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选择了积极的政治生活。1845年,28岁的他单身只影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过了两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三)学习生字词:

  1、 字音深邃 (suì) 葱(cōng)郁 俯瞰(fǔ kàn) 黛(dài )绿 渲染(xuàn rǎn) 调(tiáo)和 模样(mú yàng) 一泓(hóng ) 菖蒲(chāng pǔ) 熠熠(yì yì) 黄澄澄 (dēng dēng)

  2、 词义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上溯: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嬉戏:游戏。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如许:如此这样。罕有其匹:很少有与它相当的。

  (四)自主、合作探究:

  1、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

  2、 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

  3、 作者在文中说:“在我所见过的特异之物中,或许瓦尔登湖最为奇崛,它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的?

  4、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分析、明确:

  1、 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每层的大意。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

  2、 文章第一段的“瓦尔登湖风光秀丽,但并不雄奇,……未必能领略到它的魅力。”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为下文细腻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作铺垫,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心跟瓦尔登湖已融为一体,才挖掘到瓦尔登湖一般人所不能领略的魅力。

  3、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明确: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的变幻。

  4、 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这或许是天空的湛蓝与地面的沙石的褐黄调和了的效应。这说明了瓦尔登湖的水本身并没有颜色,是由于湖水太纯净而产生的折射或倒映缘故。

  5、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清澈的?明确:通过在湖中潜游人“犹如大理石一样洁白”、“湖中嬉戏的鱼的条纹”、“掉到湖中不动的斧子”、“洁白的鹅卵石在湖底延伸一两杆之后便是细沙”及“绿亮亮的水苔”等细节描写来衬托湖水的清澈。

  6、“斧子掉到湖中又钩起来”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衬托湖水的清澈,反映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融为一体,也揭示了作者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7、 章的最后一段写到“蒙蒙细雾”、“习习南风”、“金色的春雨”和在湖上遨游的野鸭、天鹅等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些景物的描写,充分说明了瓦尔登湖不仅美丽、纯洁,而且充满生机。也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深厚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8、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明确:《瓦尔登湖》的语言虽朴素却明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才对纯洁无暇的瓦尔登湖作如此精彩的描写。但在这简单直白的语言里,不难看出其蕴涵的哲理——只要你愿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你完全可以轻松的去克服你的无聊、无趣和寂寞,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六)小结:

  文章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文章首先介绍瓦尔登湖所处的位置、大小和四周的环境等情况,为下文的展开作好铺垫。接着从各个角度来描写湖水,瓦尔登湖的湖水颜色变化奇幻,随着远观近看,四季流转,气候变化,湖水会呈现不同颜色,让人叹为观止。瓦尔登湖的湖水清澈纯净,在这里,湖水不仅清可见底,而且纯洁无暇,毫无污染。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跟梭罗的心融为一体。宁静、纯洁的瓦尔登湖正是作者朴素淡泊心境的反映,他在这里躬身耕种、采果垂钓,从容悠然;他在这里倾听松风天籁,静观湖光山色,玄思妙想,无拘无束。文章的最后,作者用毫不掩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这个不仅纯洁无暇而且充满生机的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里,梭罗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灵就会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七)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三两题。

  (八)板示设计: 瓦尔登湖梭罗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远眺而现对瓦尔登湖的赞美 [近观而现 奇湖水颜色 站在同一点上,湖水忽蓝忽绿 幻 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的角度湖水的颜色都有明显的变化对大自然的热爱深却见物 纯湖水清澈 水中捞斧 净游泳所见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充满生机。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抓住景物特征,体会运用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发挥想象,感受文章蕴含的美。

  2、过程与方法:阅读作品,品味语言,理解文章内涵;研读讨论,把握写作技巧及作者情感表达方式并加以实践。

  3、情感态度:融入作品情境中,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关爱大自然。

  4、重点:品读优美语言,把握景物特征,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5、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

  6、预习:(1)、反复朗读课文,解决疑难字词。

  (2)、思考:作者欣赏山中美景为什么说成是“访友”?

  二、教学过程:

  1、导语:当你久居城市,远离大自然,你是否有一种被困笼中的感觉呢?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自己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和作者一起走进山中,进行一次美的巡礼。

  2、检查预习:

  ⑴ 字词。

  ⑵ 解题:“访”是一次精神的沐浴和洗涤,“友”把自然人格化,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皆缘于此。

  3、文章赏析:

  就文章中的一位朋友或一幅画面谈谈你喜欢它的理由,或就某一句话谈谈它给你带来的启示。

  4、技能延伸:

  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自然界中的朋友,结合其特点,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描写。

  5、思维拓展:

  文中“我”与山中“朋友”的关系是和谐的,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是不和谐的。你想对这些漠视自然或破坏自然的人说些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燕子过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复杂的会话”,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与文本、老师、同学及环境的对话过程。本设计试图变传统语文教学片面强调教师、课文的单因素为强调教师、学生、课本、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语文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使课文的教育性、审美性在学生完全自觉的情形下产生。

  教学目标

  1闭莆毡究10个生字的音、形,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2备形蜓嘧庸海的辛苦和艰难,对燕子产生喜爱、敬佩之情。

  课前准备

  1庇胮owerpoint制成的有关燕子的各种图片、文学作品、生活习性介绍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一。

  2庇肁uthorware制成的有关大海及表现燕子过海辛苦、艰难的多媒体课件二。

  教学过程

  课前

  播放课件一。

  评点课前休息时间内播放课件一,让学生在轻松、随意的浏览过程中,捕捉有关燕子的背景知识,酝酿对燕子的喜爱之情,为下面的学习做认识、态度、情感上的铺垫。

  一、谈话揭题(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倍链视铩

  2卑涯闳衔最难记住的一个词语在本子上写二遍。

  3绷废啊#ㄑ∽匝生预习作业)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并由出题者批改。

  4倍量挝摹#ㄑ生自由选择段落朗读)

  评点有效的预习过程应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预习应具有开放性,学生预习时设计的字词练习,既是对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充分肯定,更是体现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过程。

  三、整体感知课文

  听课文录音,交流:你觉得燕子过海____________。(辛苦、艰难)(板书)

  四、学习第一、二段

  (一)理解燕子过海的艰辛。

  1毖嘧庸海为什么那样辛苦、艰难呢?读课文的第一、二段,找原因。

  2毖生自学,小组交流。

  3毖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板块一:诵读“海有多大,天边水,水边天,望也望不到边。”

  (1)体会并读出海的大。

  (2)领悟通过对大海的描写,

  反映燕子过海的艰辛。

  板块二:诵读“他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分昼夜地飞呀飞。”

  (1)领悟并读出句中蕴涵着的燕子过海时气候之复杂、路程之遥远、时间之漫长的艰辛。

  (2)借助个人经验及课件二,想像燕子过海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带着想像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困难继续诵读句子。

  评点诵读是达成“对话”的一种途径。因此,这里安排了板块式而非线性教学,同时十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课文上有的,引导学生读深读透,读出自己的理解;课文上没有的,鼓励学生调动原有经验大胆想像,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知“燕子过海是那样辛苦、艰难”。

  (二)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

  1蹦阍敢庾约阂渤晌一只坚强、勇敢的小燕子,在海上不停地飞呀飞吗?

  师: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小燕子依依不舍地向我们告别,勇敢地起飞了。(学生表演)(演示课件二)2北硌葜校师生对话,老师追问燕子飞越海上时的感受,并及时鼓励。

  如:“啊,海上所有的小燕子,请你们来告诉老师:海上没有休息的'地方,你们害怕吗?”

  3北硌莺螅交流体会:现在你们对小燕子除了喜爱,还多了些什么呢?

  4比梦颐腔匙啪磁逯情,一起来读课文第一、二段。

  评点在特定情境中表演,在表演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本环节通过教师动情的语言,学生真实的表演,感人的音乐、画面等情境的创设,把课本上的平面、一维的语言变成一种“立体的交响”,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其中隐含的生命价值。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1

  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

  展示两盆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盆,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小结

  (二)教学例题2

  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

  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

  2、自已阅读书本例题2

  谁理解题目意思了,给大家解释一下。

  独立完成

  3、汇报、讲评

  4、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学生说)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P1082、3

  教学反思:

  可能性(二)

  教学内容:

  教材P106107

  教学目的: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举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可能性的知识。

  二、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观察、猜测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四红一蓝)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2)实践验证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几组摸到了蓝色。

  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结:摸到红色多,摸到蓝色的少,因为盒中球红多蓝少。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西师大版第十册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本课中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和运用。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从第一人称的叙述中领悟本文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不但要根据课文中的介绍,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在学文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爬山虎的特点和对人类的作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领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爬山虎的资料,爬山虎的实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全班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谁送你一片绿荫?这一片绿荫是送给谁的?为什么会送一片绿荫呢?)

  2、师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当作爬山虎,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爬山虎,各朗读一段。(自由朗读做准备。)

  3、学生汇报预习生字新词情况,不明白的地方集体探讨。

  三、整体感知,归纳段意。

  1、师:课文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意思。

  (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2、全班交流,指导学生抓中心句,合并句意,借助关键词等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感受,既了解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情况,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另外,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培养的习惯和技能,更是初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也是应该要达成的目标了。】

  四、感悟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一定对爬山虎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爬山虎。

  2、交流:无私、攀爬好手、环保先锋、绿荫使者、绿色屏障

  3、小结。

  那一片青青的爬山虎不愧为绿荫使者,而且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果可酿酒。下节课我们继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爬山虎是环保先锋、绿色屏障、绿荫使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二、研读课文,了解特点和作用

  (一)细读第1自然段

  1、爬山虎主动向大家推荐自己,文中用什么词表达了这个意思?(自荐:自己推荐自己)

  2、读了这段文字,你对爬山虎有了怎样的了解?

  (出示爬山虎的实物感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这段文字在全文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师明确:这是全文的总起段,后文都是我对自己的介绍。

  (二)细读第2、3、4自然段

  1、快速浏览,想想这几段写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和作用?

  学生交流,板书: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2、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这一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我的这些特点进行了说明?这些特点对改善环境有什么好处?请大家找出相关语句加以体会。自由读,指名读。

  学生交流,师点拨,相机板书:作用:降低温度,吸收噪音、吸咐尘土、制造氧气。

  (三)细读第5、6自然段

  1、人们对爬山虎有什么疑虑?事实是怎样的?勾画批注。

  2、学生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感受。

  3、自由练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四)细读第7自然段

  1、随和是什么意思?齐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爬山虎的随和?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好种易活的特点。

  板书:好种易活

  【设计意图: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经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自主读书、感悟、交流、评价、探究、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个性化表达,与文本充分对话,在对话中强化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

  三、品味语句,感受表达方法

  1、师:本文的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写爬山虎,使文章读起来亲切、自然。这种写说明文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把爬山虎当人来写?

  2、交流词句,感受趣味。

  3、这篇文章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表达准确,描写具体,我们来看看这些句子。

  引导比较句子。

  ①我生长得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②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便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

  第2组

  ①我的叶片较大。

  ②我的叶片较大,宽10至20厘米。

  这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说得更具体,更形象?用了什么方法?

  4、师小结,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能让人感到更准确、具体和形象。(板书:说明方法:列数字)

  5、指导学生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一句话。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引导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植物能为人类造福?

  2、启发思考:我们该怎样利用和对待这些对我们人类有利的植物。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联系与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加深对原文内容的感悟。】

  板书设计:

  18

  18 送你一片绿荫

  特点:占地少 生长快 绿化覆盖面积大

  好种易活

  作用:降低温度 吸收噪音

  吸咐灰尘 制造氧气

  说明方法:列数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知识。本文将对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进行研究,以期达到实施语文课创新教学的目的。

  一、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2、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文是由日本作家星新一所写的一篇科幻小说,文章想象新奇,构思独特,结尾留有悬念,对学生有比较大的吸引力。考虑本文是一篇想象作品,文中留有较多的想象和推理空间,教师处理教材时将推理和想象列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同时本文所涉及的环保话题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处理教材时将课堂内外沟通,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的】

  1、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感受环保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推理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对本文事情原因的深入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了一篇课文,叫《斑羚飞渡》,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动于斑羚的献身精神,而且告诉我们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确,面对大自然,我们人类应该思考的更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作家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也许我们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二、说说你的准备工作

  检查学生的预习:

  1、老师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这篇课文,那么现在让大家来说说你们的预习准备情况。请大家看看这些生词,大家都注意到了吗?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认读一下。(教师指定学生认读,可以纠正,也可以自己解决)然后让其他学生提醒需要注意的词语。(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需要注意的生字和词语)

  2、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日本作家星新一,大家课外可能已经找到了有关他的资料,哪位学生来简单介绍一下,请注意要抓住他的主要内容。(教师指定学生介绍)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示课件)

  三、试试你的概括能力

  1、概括课文:

  大家预习过本文,对课文的情节有一些了解,下面,同学们能否根据老师提供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课文呢?注意:概括课文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教师出示课件,提出几点概括文章的要求)

  (本环节要分两步)

  教师要灵活指定学生回答。

  (可以根据文章的的结构请几位学生分别回答,然后加以指点)

  四、看看你的推理想象能力

  1、推理:

  课文结尾部分的石头和声音是从何而来?请大家从文中找找可以证明你的想法的句子或者段落。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证据。

  2、想象:

  你认为在本文结束后还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你能根据文章的内容想象一下吗?

  3、教师适当指导推理和想象技巧。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归纳)

  五、考考你的探究能力

  1、探究造成后果的原因?教师力求从课文入手,加以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2、探究主题:力求多样化。

  六、露露你的拓展延伸能力

  教师要求3、4组学生上台展示课外收集到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和图片,教师适当点评。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学生可以配上适当的讲解)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控制时间,合理安排顺序。

  七、显显你的公民素质

  教师在他们展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写出一句宣传语,用来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师自己示范两句。

  八、师生小结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自己也可以要学生总结本课所得。

  九、布置作业

  1、以环保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课后将收集到的环境保护的资料和图片展览出来,供同学们欣赏,最好以这个为主题举行一次主题班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 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 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⑷ 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质疑──讨论自主、合作的了解课文的内容。

  ⑵ 通过体会句子,学会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关键】

  1、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粗知文章内容,学习头尾两段。

  3、了解游览顺序。

  〖教具准备

  放大的颐和园插图。

  〖教学过程

  一、揭题,简介颐和园

  1、生自由介绍颐和园:

  最好由游览过此园的学生上台介绍,可出示图片、相片,不管去过的,可凭见过的图片或想象讲一讲。

  2、师归纳:

  北京西郊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古典园林名叫颐和园。它原名好山园,后又名清漪园,是古代皇帝寻欢作乐的行宫。清朝的慈僖太后执政后,为把它作为避暑游乐之地,竞移用海军费用,重加修建并改称颐和园。国内各种园林建筑300余间。该园善用地形,构造巧妙,形成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布局结构,是我国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解放以后,这个园成了旅游胜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主识字。

  2、出示词语进行速记。

  3、了解疑难词语的意思:

  画肪: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宇宙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肪形栏板。

  三、理清全文思路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人、事、景、物。

  写景的文章开头与结尾一般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写,大家说说:

  总分总。

  看书,找出头尾两段,看看主要讲什么?

  开头主要讲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结尾主要讲颐和园到处都是美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开头与结尾是什么关系?

  首尾呼应。

  剩下的自然段围绕着颐和园的美丽来写呢?

  四、理清2~5自然段的思路

  自由读2~5自然段完成练习:

  2~5自然段是按照──的顺序写的。

  (方位)

  画出表示方位顺序的语句。生自由画后汇报。

  生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生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生3:登上万寿山。

  生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引导:到了昆明湖还游览了什么?

  (十七孔桥)

  现在完成练习: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五、总结

  我们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者是怎样把处处景点写具体的,下一节课再读。

  六、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

  宫殿 长廊 油漆 栽满 昆明湖 清爽 阁楼

  2、复习昨天学过的2~5自然段的游览顺序:

  (方位)顺序,游览了(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二、讲读课文

  大家自由读课文。

  最喜欢读哪一段就先说哪一段:

  采用的方法与以前的一样,先找喜欢的段、句、词, 再说好在哪,最后再感情朗读。

  生自学5分钟。

  听取汇报。

  生1、生2、生3各说一段,师为了结合方位顺序讲,故意选取最后一段──昆明湖。

  1、精讲昆明湖第5自然段:

  方法同上:

  找、说、读。

  自由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感情朗读抓重点语句体会拓展阅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本学期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请抢答他是谁?

  他,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却饿死长征途中。(老班长)

  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血肉之躯铸成了一座不朽的生命之桥。(老汉)

  他,神机妙算,算天、算地、算人,三天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令妒忌他的人自叹不如。(诸葛亮)

  他,勇武机智,赤手空拳打死一头大老虎。(武松)

  他,有着一颗善良、坚定、执著,金子般的新,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一口井这一梦想不懈努力!(瑞恩)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刷子李。

  二、解题,明确学习要求

  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个粉刷匠,专干粉刷这一行,姓李。)那么,如果做豆腐做得特别好的王师傅咱们可以叫他──豆腐王,张师傅泥人捏得特别好,咱们称他──泥人张,是呀,在旧天津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称呼。那么,这篇课文我们的学习重点在那儿呢?

  指导阅读自读提示,勾画要点,补充自学要求: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⑶找出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4、根据自学要求阅读课文,对第一题勾画圈点做批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5、交流自学心得: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理解重点句,并指导朗读: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雪白的屏障。

  每一面墙刷完没发现。

  ⑵那么,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请小组同学合作讨论,把你们组总结出来的写作亮点归结出来,看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

  引导归纳要点,学习写作方法:

  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三、积累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谈话:本文语言朴素,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同学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同时,已经找出了不少精彩语句。现在不妨再读一读,选一句最精彩的推荐给大家,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再次阅读,准备推荐。

  2、交流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进一步学习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3、摘抄精彩语句,尝试记忆: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记忆的第一阶段:作者写了刷墙时的哪几个场景?(蘸浆、摆刷、效果)记忆的第二阶段:每个场景作者是怎样表述的?(学生听读每一句话)记忆的第三阶段:把每句话连起来,力求准确,完成记忆。

  四、课外延伸《泥人张》、《快手刘》任读一篇。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同学们,这篇文章选自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在这本书中,作者笔录了生活在市井俗间的一个个怪异人物,作者曾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在他笔下,技艺超绝的泥人张向我们走来,那一根鞭子闯天下的傻二向我们走来,三寸金莲的裹脚女向我们走来,这一个个人物就如同一道道民族风景线,记录着一段历史,让我们课后一起去读读这本书吧!

上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下一篇:信息的传递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