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活动中,逐步理解一个整体,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读一读下列分数
2、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分数的产生
1、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们一起聊到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理解分数的意义
1.理解一个整体
(1)、你能举例生活中的四分之一吗?
师: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好好想想
(2)、汇报交流
教师进行规范:
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生:我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条圆的1/4。
突出整体:
师:谁能用分数表示被涂上颜色的小喵咪?
生:把8个小喵咪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
师:说得不错。只要把这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3)小结: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了这样的一份,得到了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2、理解单位“1”。
(1)深化理解一个整体
学生自主创作: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小棒。同桌合作,任选一些小棒,分一分、找一找他们的1/4。开始吧。
交流汇报:
师:你用几根小棒表示1/4?你把几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你能说说这个1/4的含义吗?(多说几个)
师:一根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两根也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三根、四根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也就是说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可以用1/4进行表示呢?——一个整体
学生说4根小棒、8根小棒,师:4根小棒、8根小棒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2)揭示单位“1”。
师:说的真好。在数学中,通常把一个整体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1/4来表示。(板书单位1)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所找到的分数?
生: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2份就是2/4。
(3)比较:
师:在刚才同学们动手涂一涂,写一写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找到了,这几个分数。
4. 揭示分数的意义。
(1)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通过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等方法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分数。
黑板上的三个分数,你能说说它的含义吗?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单位1的几份之几。
师:已经会用单位1来说了,真好。谁也愿意来试一试呢?
小结:像同学们所理解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理解分数单位
师: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叫做分数单位。
生:分数单位就是表示一份的数
师:也就是说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四、练习巩固。
1、说出下列题中的单位‘1’。
2、学生汇报交流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的习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观察图画,并展开想象;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一些近义词,会用“欣赏”“津津有味”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和提高观察、理解能力。
2.了解小守门员和观众的外貌、动作、神态,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借助课文明确观察图画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介绍教材中出现的油画,明确看图学文的目的。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1.教师介绍油画作品:
教材中出现的这幅油画,是前苏联一位著名画家的作品。它生动地表现了一群孩子在紧张的学习生活结束之后的一场小足球赛。
2.明确看图学文的目的:
学习“看图学文”这类课文,要求同学们把看图和学习课文相结合。通过看图,进一步培养我们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借助短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浮现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3.初读课文,纠正生字读音,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①注意多音字读音:
课文中出现了四个曾学习过的多音字,教师可以借初读课文提醒学生加以注意。如:“空地”的“空”,应读“k^ng”,不要读成“k#ng”的音;“要数那位大个子叔叔”的“数”,应读“sh(”,不要读成“sh)”的音;“蝴蝶结”的“结”应读“ji6”,不要读成“ji5”的音;“不相干”的“干”应读“g1n”不要读成“g4n”的音。
②课文中多次出现带儿化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正确。如:“这儿”“两拨儿”“小男孩儿”“小女孩儿”“快点儿”“那儿”“一块儿”。
③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应该读轻声的字音。如:“地方”“阵势”“小弟弟”“小妹妹”“大个子”“叔叔”“那个”“身子”“眼睛”。
④下面这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教师要注意纠正。如:“膝盖”的“膝”应读“x9”,不要读成“q9”;“前倾”的“倾”应读“q!ng”,不要读成“q9ng”;“往外”的“往”应读“w3ng”,不要读成“w4ng”;“津津有味”的“津津”应读“j9n”,不要读成“j9ng”。
⑤注意辨析以下字形:
“踢”与“惕”;“亿”与“忆”;“磕”与“嗑”;“津”和“律”。
⑥理解词语: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包括生词)质疑,引导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如:“他们分成两拨儿,把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球门,就拉开阵势赛起来”一句中的“阵势”一词,学生可能不太理解。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字典里查一查“阵”字,它的意思是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阵势”的“势”的意思是表现出来的样子。现在,再把“阵势”一词放回到课文中,学生就不难理解了。这个词,原是指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用在课文中,就是双方相互对峙的紧张的场面的意思。
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结合图画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警惕(t@):对可能发生的突然情况时刻注意着。
候补:等着替补缺额。
闭目养神:闭着眼睛,修养精神。课文中把白狗人格化了。
回忆(y@):回想。
精彩:(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课文中指小足球赛踢得紧张、好看。
欣赏:认为好;喜欢。课文里指看足球赛的大个子叔叔坐在场边很有兴致地观看比赛。
(二)初步看图,借助图画,再认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正确给课文划分结构段。
1.初步看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
从画面上看,这是一幅以景物为主,还是以人物为主的图画?
(从画面上看,这是一幅以人物为主的图画。)
画面上画了一些什么样的人物?
(图画中画了一群孩子,还有一位叔叔。)
他们在干什么?你从画面上哪些地方观察到的?
(图画上的人物在看一场足球比赛。从画面上用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的球门和站在球门当中的小守门员,以及坐在一边的观众一致的目光里可以判断出画面上的人物在看一场足球比赛。)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叙述这场小足球赛的。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正确给课文分段。
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图画中的场景。是放学以后的一场小足球赛。读一遍课文,想想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是讲守门员的,哪些自然段是讲观众的。
(这篇课文一共5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是讲守门员的,第3~5自然段是讲观众的。)
那么,课文第1自然段讲什么?
(第1自然段介绍了环境——场地、时间——放学以后、人物——“孩子们”和“小弟弟小妹妹”以及“大个子叔叔”、干什么——赛足球)
接着,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这篇课文首先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这是文章的第1自然段。接着,介绍了守门员,这是文章的第2自然段。后面的3、4、5自然段介绍了观众的表现。你想一想,这篇文章应该如何划分结构段呢?
(这篇文章应该分三大段: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第2段是第2自然段,介绍了小守门员;第三段是第3~5自然段,介绍了观众。)
(三)小结。
这一课是看图学文。我们在初步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又初读了课文。从画面中观察到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一件什么事。在初读课文以后,我们给课文划分了三大段。这三段,先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接着介绍小守门员,之后重点介绍了观众的表现。这个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仔细看图,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观察图画,并展开想象;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做辨析近义词和造句的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课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
(一)从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明确作者观察的顺序和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
1.《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分了三大段来写的,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划分的。看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分了三大段来写。作者先介绍孩子们放学以后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的观众。接着,作者又写了小守门员。最后,分3个自然段写了观众的表现。)
2.作者为什么先向我们介绍“孩子们放学以后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的观众”这个内容,接着介绍“守门员”,最后才介绍“观众”的表现?
(因为这是作者观察图画的顺序。作者是按照观察图画的顺序来安排他的写作顺序的。)
3.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仔细看图画,然后自由读课文,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观察的重点落在了哪儿?大家一起议一议。
(课文是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来安排层次结构的,我们又知道作者的写作顺序(层次结构)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课文详细地向我们介绍、描述了小守门员的表现,以及不同的观众的不同表现,因此,作者观察的重点应该落在“小守门员”和“观众”的表现上。)
4.强调观察的顺序和重点:
我们常常提到写文章要讲顺序,要抓住重点写具体。其实,观察图画也要讲顺序,要能从画面中观察到作者所要表现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理解图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就是作者在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的基础上,抓住了画家所要表现的重点,用语言文字生动具体地给我们进行了描述。
(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然后仔细观察图画,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一句话介绍了足球赛的环境,也就是地点?
(“这块空地真是赛足球的好地方”)
“好地方”,“好”在哪里?看图画,想一想。
(“空”字说明来往行人不多,没有车辆通过,从画面上看,附近没有大的建筑物妨碍踢球,这样的地方正是比较理想的简易足球场,所以,说它是“赛足球的好地方”。)
2.“他们分成两拨儿,把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球门,就拉开阵势赛起来。”你在画面上看到的是哪一拨儿?
(画面上只反映了其中一拨儿的一个守门员、一个候补守门员。)
“拉开阵势赛起来”中的“拉开阵势”是什么意思?看看图画,从画面中的哪一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可以看出来?
(“阵势”,原是指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课文中,是双方相互对峙的紧张的场面的意思。“拉开阵势”就是紧张的小足球赛已经开始。从画面中小守门员叉开的两腿,手扶膝盖和专注的一双眼睛,可以看出足球赛已经“拉开阵势”,比赛将非常紧张。)
3.看图,再读课文,从画面上看,都有哪些人来观看比赛?
(有“小弟弟小妹妹”,还有“大个子叔叔”。)
从文章中的哪几个词可以看出这场足球比赛很精彩?
(“小弟弟小妹妹”是被“吸引”来了,“大个子叔叔也坐到场边”“欣赏”。)
4.看图,学习课文第二段。
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是作者重点观察“守门员”的一段。课文中,作者具体介绍了小守门员和后补守门员;图画里,“守门员”也是画家重点表现的画面中心人物。作者在重点观察的基础上,用语言文字是怎样表现的。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抓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的什么特点来突出这两个人物,表现球赛激烈的程度的?
(作者抓住“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等特点来突出这个人物的。)
默读这一段,在文章里画出表现“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的词句。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课文先讲他的外貌和神态。“留平头”显得格外精神。“警惕地注视”,表现他对对手严加防备,十分专注的神态。“分腿弯腰,上身前倾”,表现他随时准备扑救险球的姿势。)
课文介绍了“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以后,为什么说“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这是作者对画面中“守门员”的一种肯定吗?还是赞扬?怎么理解?
(“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说明小守门员很称职,是作者对他的肯定和称赞。)
课文接着介绍“候补守门员”。看看图画,作者怎么知道他是“候补守门员”?他“一心想着快点儿让他上场,好显一显身手”,是作者根据画面上“候补守门员”的什么想象出来的?
(作者从他的衣着、神态和站在守门员背后可以看出他是个“候补守门员”。作者根据他“腆着”肚子的动作,那急不可待、跃跃欲试的神情想象出来的。)
5.小结这一段:
作者用精练的笔墨,把全场唯一的两个队员的`天真可爱、忠于职守的形象,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和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6.看图,学习第三段,根据老师所列出的表格,边思考问题,边讨论,然后把答案填写在表格里。
第三段(第3~5自然段)讲观众观看足球赛的情形。看看图画,再读读这一段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对观众作了具体描写的?具体描述了几位观众的表现?他们分别是谁?每一位观众的表情和形象一样吗?作者又抓住他们各自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观众的表现从侧面说明了什么?
(头一句先总说观众的眼神:“都望着远处的场地”。接着,按照由中间到两边、从小孩到大人的顺序对观众作了具体描写。课文一共描述了七个孩子和一个大人(大个子叔叔),还附带讲了一条白狗的样子。所描写的人物表情和形象都不一样,分别抓住这些人物的特点写得既简明又具体。)
“搂着小弟弟的红领巾可能来迟了,他坐在最边上,也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局势的发展”指的是什么?“全神贯注”是什么意思?其他观众全神贯注地看比赛,你是怎么知道的?
(“局势的发展”指的是足球场上,比赛变化的情况。“全神贯注”是全部精神集中的意思。从作者对其他观众的动作和表情的描写中看出其他观众也在全神贯注的观看比赛。)
在所有描写的观众里,哪一个观众最引人注目?
(大个子叔叔)
“他面带笑容,看得津津有味”。“津津有味”是什么意思?从“孩子们踢得太精彩了,也许引起了他小时候的回忆”结尾的这一句话,“精彩”是什么意思?可以知道“大个子叔叔”曾经是个足球行家,能把足球行家吸引,说明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场小足球赛十分精彩?
(“津津有味”是有兴致、极感兴趣的意思。“精彩”是(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的意思。课文里形容小足球赛紧张、激烈、吸引人,能把“大个子叔叔”吸引,说明小足球赛水平很高,踢得精彩。
全篇文章没有一词一句是对比赛场面的描写,贯穿全文的内容除了对“守门员”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就是描写观众观看比赛时的动作和表情。可是,全篇文章却使读者经历了一场紧张激烈、精彩的小足球赛。)
(三)总结课文:
这篇看图学文“小足球赛”,反映的是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小守门员警惕地注视着对方的场地,一些小观众和一位大个子叔叔正在出神地观看这场比赛。配合本课的图画是一幅著名的油画作品。画面角度新颖,人物形象逼真。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来安排写作顺序,把看到画面上的内容生动形象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使我们借助课文,明确了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重点;又凭借图画帮助我们在头脑中浮现出文字所描写的画面,从而产生联想,加深对图画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做辨析近义词和造句的练习。
1.辨析“注视”“望着”“盯着”三个词语。
这三个词语都有“看”的意思,但词义有一些差别:“望”,有向远处看的意思;“注视”强调十分注意地看;“盯”,则指视线集中于一点地看。
他警惕地(注视)着前方。
守门员和观众都(望着)远处的场地。
戴红帽子的小女孩,眼睛(盯着)远处。
他面带笑容,(看得)津津有味。
这样用词,既准确传神,又避免了单调重复。
2.引导学生先理解“欣赏”和“津津有味”两个词语的意思,再造句。
①解释:“欣赏”一词有两种解释: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认为好,喜欢。“津津有味”是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②找出课文中带有“欣赏”和“津津有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在句子中应该是什么意思。
“小弟弟小妹妹被吸引来了,路过的大个子叔叔也坐到场边,欣赏他们这场球赛。”这里的“欣赏”是认为好,喜欢的意思。
“他面带微笑,看得津津有味”。意思应该是看得有滋味,有趣味。
③在生活中,什么事物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学生讨论之后用“欣赏”造句。
(生活中,音乐、诗歌、戏剧、舞蹈、绘画、摄影、体育比赛等事物都值得我们欣赏。例句:周末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音乐厅欣赏音乐。)
④在生活中,当我们想表达看得有趣味,听得有趣味,吃得有滋味的时候,都可以用“津津有味”这个词。
例句:这本书,我一气呵成地把它读完了,真是看得津津有味。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爸爸和“我”一样,有着幸福美好的童年生活,懂得课文表达作者渴望爸爸找回欢乐童年的强烈愿望,领悟作者热爱爸爸的思想感情。
2.理解“可别把你的童年遗忘在相册里,更别让时光的流水,冲淡了它的颜色”的含义。
3.进一步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自己听清、听懂课文内容。
4.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模拟相册、三张模拟相片、翻板黑板、卡纸、录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刚才我们唱的歌的歌名是——《让我们荡起双桨》,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陶醉在优美、欢快的乐曲中,沉浸在自己幸福的童年生活里。确实,我们的生活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美好。
你们想不想知道爸爸的童年是怎样的?看,今天老师带来一本爸爸的相册(师出示模拟的相册),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听读欣赏《爸爸的相册》。
齐读课文。
二、听录音,提问题。
听课文中的三句句子,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1.听录音:
(1) 爸爸的相册里,保存着爸爸的童年。
(2) 呵,爸爸!原来你也有美丽的童年呀!
(3) 我喜欢你的童年。
2.根据学生提问归纳:
(1) 爸爸的相册里保存了他童年时的哪些留影?
(2) 为什么爸爸的童年是美丽的?
(3) 我为什么喜欢爸爸的童年?
三、学习第1、2个问题。
通过“听清课文内容,说出主要意思”,学习第1、2个问题。(出示要求。)
听课文录音,说说爸爸的相册里保存了他童年时的哪些留影?
生听录音,师翻相册。
交流,师随机张贴三张照片。
师:这些都是爸爸童年时的留影,爸爸的相册里保存了他的童年。
(板书:童年)
1.听2、3、4节录音,说说爸爸的童年为什么是美丽的?
(1) 师通过“听听、想想、读读”示范学习第一张照片。
听:听录音。
想:从照片上可以联想到什么?
师:老师从照片上想到了爸爸的班级一定是个团结友爱的集体。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一定很快乐。要不,怎么会有几十张甜甜的笑脸呢?爸爸 愉快的集体生活。(板书:愉快的集体生活)老师还想到要用愉快的语气来读,你听——(师示范读)
读:有感情地读。
(2) 要求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听听、想想、读读”学习第二张照片。(扶)
师:(指照片)看,照片上的爸爸眯着一只眼睛,你也来学爸爸的样子做个丑样,呀,真调皮。你还想到了——对,爸爸有着有趣的文艺表演(板书:有趣的文艺表演),太有意思了。
(3) 学生自己通过“听听、想想、读读”学习第三张相片。(放)
讨论:你从照片上想到什么? 该怎么读?
师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2.你觉得爸爸的童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
再来看看照片,跟着配乐课文录音,读读课文,感受爸爸美好的童年。
四、学习第三个问题。
我为什么喜欢爸爸的童年?(板书:喜欢)通过“读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第三个问题。(出示要求)
爸爸的童年是美丽的,那么爸爸现在的生活怎样呢?
引读第7节。
我希望现在爸爸怎样生活? (跟录音读第9节)
师:踢球、爬山……这样的生活你有吗?
这也正是我的生活,所以小作者看了爸爸的相册,惊喜地说——“呵,爸爸!原来你也有那么美丽的童年呀!”
指导朗读。
师:爸爸和我一样有美丽的童年生活,但是为了我,为了工作,都快使爸爸把这样的童年给忘记了,难怪课文最后小作者感慨地说——“别把你的童年遗忘在相册里,更别让时光的流水,冲淡了它的颜色。”(师出示句子)
理解“时光”、“时光的流水”的意思。
体会整句句子的意思。
师:这句句子表达了小作者强烈的愿望,他希望爸爸再能找回阳光的芬芳,甜甜的笑脸,找回童年的欢乐和对生活的热情。(板书:找回)表达了小作者对爸爸的深深的爱!(板书:爱)
指导朗读。
五、欣赏课文。
师:课文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了作者对爸爸的热爱之情。
(出示要求:欣赏好词佳句,朗读表达感情。)
1.自己默读课文,划出喜欢的语句。
2.交流,重点在三句反复的句子。
六、小结课文。
作者喜欢爸爸的童年,希望爸爸找回童年,表达了作者对爸爸的爱。其实我们和小作者一样,希望爸爸永远快乐、年轻。今天回去,你也翻翻你爸爸
妈妈的相册,说不准也会有惊喜的发现。
附板书:
听读欣赏 爸爸的相册 听懂课文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欣赏好词佳句
朗读表达感情
听清课文内容 愉快的集体生活
说出主要意思 ↗ ↘
美丽的童年 → 有趣的文艺表演 → 喜欢 爱
↘ ↗
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找回
资料提供者: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天奉献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出示幻灯“我会读”读生字词。
二、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2、师: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师:3、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
4、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三、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1)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2)小组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3、交流
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幻灯随答出示好下出句子: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四、总结: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练习
这个故事真神奇,我要讲讲这个故事。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讲故事。
六、课外作业:
读读童话故事,准备开个童话故事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头饰
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
学习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师问:同学们,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生答)大熊猫最爱吃什么?(生答)竹子长大了叫竹子,可它小时候不叫竹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生答)出示笋芽儿图:这就是笋芽儿。出示竹子图:这就是竹子。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笋芽儿》一课。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学生练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再读课文,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3.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4.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
5.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
6.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后小组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文中小笋芽儿真幸福的句子、春天真美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采取个人练习、小组练读、全班朗读等多种形式。读后自己评一评、小组评一评。)
三、朗读感悟,角色表演
1.师范读,想一想笋芽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春天这么美,小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爱护下长成了大竹子,它可真幸福,让我们大家做一株小笋芽儿吧!让小笋芽儿带着对春天的赞美、带着幸福的感觉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成:笋芽儿、春雨、妈妈、旁白几个角色来读。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3.班推选表演好的小组,上台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4.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四、指导写字
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三个带口字旁的字(喊、呼、唤)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五、课外拓展
资料袋:向学生介绍“毛竹”。
六、作业
课外阅读《一粒种子》,想一想:种子是怎样看到外面世界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候、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课前准备
1、准备白鹅挂图或白鹅活动情景VCD,“净角出场’'VCD。
2、收集有关“鹅”的故事和古诗。
第一课
导入揭题
1、出示白鹅活动资料(VCD或图):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仔细看看它是谁?你喜欢它吗?
2、你熟悉鹅吗?看到鹅你会想到些什么?
a、出示骆宾王的《鹅》,齐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b.王羲之写“鹅”的故事。
过渡:七岁的骆宾王写鹅,妙趣横生,大师丰子恺笔下的鹅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初读感知
1、出示导读:
a.自由读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b.你喜欢大师丰子恺笔下的鹅吗?为什么?请在相关文字旁写上喜欢鹅的原因。
c、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在相关文字边上打上“?”。
2、学生自由读文,完成“导读”要求。
3、检查生字词。(注意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
4、交流。(可以用说理由、感情朗读、表演等形式)
a、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
b.小结:同学们谈得真好,读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把作者笔下的这只白鹅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c、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5、质疑。
a、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板书。
b、选取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如:
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
细读解疑
1、自由读文,思考: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可采用以下三步,帮助学生理解过渡句的作用。)
a.出示第二自然段,讨论:鹅的高傲表现在哪里?
b.理解“更”的用法。(承上启下,突出“下”o)
c、读写结合训练。
题目《我的爸爸》
内容:a、在生活上,爸爸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照顾我。
b.在学习上,爸爸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
要求:请根据本篇作文的两个重点内容,给这篇作文写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
4、小结。
a、承上启下。
b.点明鹅的特点。
c、告诉我们白鹅的高傲表现在“姿态;叫声、步态、吃相”四个方面。
总结
咱们班的同学学习的本领真强,通过自己读书、讨论,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不仅简单了解了丰子恺笔下具有高傲特点的白鹅,而且学习了“承上启下”的写法,这种过渡方式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在今后的作文中希望同学们能加以应用。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今、正、两、雨”4个生字,认识偏旁“饣、牜”。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教学难点】
从故事中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教学准备】
歌曲磁带、花盆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要说、我要问、我要读。
一、揭题
1、播放歌曲“生日快乐”,师生一起轻声合唱:
唱完后,问:生日指哪一天?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讲讲你的生日是怎么过的。
2、板书课题: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预设:生日怎么可以借?谁向谁借生日?有没有借到?
师: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生寻找答案,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交流。
3、质疑,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预设:妈妈为什么忘了自己的生日,是真的忘了吗?
小云把生日借给了妈妈,自己过不过生日?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告诉全班。
集体评议、总结。
重点抓两处:
⑴ 妈妈笑着说:“我忘了。”
⑵ 小云第二次说的话(可启发想想,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里会想些什么。)
2、随机指导朗读(可用多种形式):
重点:
⑴ “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
⑵ 小云最后对妈妈说的两句话。
活动二:互相帮助学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
2、小组合作,互相帮助认读生字。
3、教师出示“今、正、放、班、快、礼物”等生字卡,请学生帮老师认读,并说说是运用什么方法或通过什么途径记住这些字词的。
4、大声朗读生字词。
5、指导书写。
6、出示贴字的花盆图片,请学生用“放、班、正、快”等字组词,并将组好的词写在花形图片上。
评选花“开”得又多又快的一组。
大声朗读词语。
活动三:制作小礼物,写句心里话。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想象故事中的结尾,把课文中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3、亲手做一份小礼物(一幅画、一件纸工等)送给父母,并写上几句祝福的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导入
1、我先作个调查,看过腰鼓表演的同学请举手。
2、看后你有何感受?
3、对,那是心灵的呼唤,那是生命的宣泄。今天我们来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题目是──
二、整体把握
1、请大家自由高声地朗读,朗读前标上序号,并思考问题:
⑴ 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⑵ 说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⑶ 文章分为几个部分?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2、讨论明确上述问题。
三、分角色读主体部分
1、读课文。
2、仿句。
四、品读
1、结尾句的含义。
2、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美在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3、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 ?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围绕这一话题,可以作相应的问题探讨。
五、结束语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炼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给你们一份礼物:《龙泉日报 菁菁校园》等你去发表一篇文章,正标题自拟,副标题是──我读《安塞腰鼓》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
假想来历
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无缺
疲劳干渴
发现
斜插的姿势
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
上级指挥员
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一、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中,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因此,我院将"大学物理"列为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统设公共基础课。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1。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即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实验课教学,了解自然界比较完整的物理图象,对物理学 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对物理学的当代发展和成就以及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有初步的了解。
2。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受到初步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物理实验技能;使学生对科学实验在物理学研究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并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工程技术以及今后知识更新打下必要的物理学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根据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目标,并参照近年来国际上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本课程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1。保持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系统,完整;在讲授经典物理学的有关概念,规律时尽早介绍相应的近代物理学的观点;注意增强对当代发展较活跃的物理学领域的成果和进展的介绍。
2。以中学物理为起点,注意知识衔接,避免简单重复。
3。本课程应安排在高等数学讲授完微商和不定积分的有关内容之后开始。应注意训练学生使用已掌握的高等数学知识来表达物理规律,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应适当。
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分为以下三级:
1。深入理解,熟练掌握(属较高要求):
规定为深入理解或熟练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准确,完整地理解有关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及其依据的现象,实验,能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熟练地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包括某些带有综合性的问题。
2。理解,掌握(属一般要求):
规定为理解或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依据这些概念和规律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能应用所学的公式进行计算。能正确地调整和操作有关的常用物理实验仪器,能应用处理实验数据的有关方法。
3。了解(属较低要求):
规定为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学习后知道其所涉及的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能识别其主要特征,方法和结论。对当代物理前沿专题部分标明的有关概念的定义能够识记。
三、学时与作业
本课程共需64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
第八章静电场 26学时
第九章磁场 20学时
第十章电磁感应与电磁场 10学时
总复习 8学时
四、大学物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理论核心部分
教学内容
教学的基本要求
绪论物理学与我们周围的世界
周围世界中形形色色,绚丽多彩的物理现象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对提高科学素养和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第八章静电场
8。1电场 库仑定律 电荷守恒定率
8。2电场强度及电场强度的计算
8。3E的通量
8。4高斯定理及应用
8。5静电场力做的功电势能
8。6电势与电势差
8。7电势的叠加原理及电势的计算
8。8电势梯度
8。9静电场中的导体
8。10电容 电容器
1。深入理解静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和电场强度叠加原理。
2。理解电场力的功。理解电势能的概念。深入理解静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及静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的概念。掌握简单情况下根据电场强度分布,用线积分计算电势差和电势分布的方法。
3。理解真空中静电场的高斯定理。掌握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时应用高斯定理求解电场强度的基本方法。
4。理解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5。理解电容的概念。掌握电容器的储能公式。理解真空中的电场能量密度公式。
第九章磁场
9。1磁感应强度 磁通量 磁场中的高斯定理
9。2毕奥―萨伐尔—拉普拉斯定律
9。3安培环路定理
9。4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
9。5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及其应用
9。6安培定律
9。7载流平面线圈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矩
9。8磁力的功
1。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
2。理解磁场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3。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能应用该定律求解通电长直导线周围和通电圆线圈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分布。
4。理解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理解洛伦兹公式。掌握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均匀磁场时作圆周运动的特点。了解霍耳效应的原理。掌握安培公式及计算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力和对通电线圈的作用力矩的方法。
第十章电磁感应与电磁场
10。1电磁感应定律
10。2感应电动势
10。3自感和互感
10。4磁场能量
10。5位移电流
10。6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1。理解感应电动势的概念。深入理解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熟练掌握其应用。
2。理解电动势,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概念。
3。了解互感,自感和涡电流的概念。
4。了解磁能密度公式。
5。了解麦克斯韦位移电流假设。
6。了解电磁场的概念。
7。了解真空中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2。大学物理专题讲座
大学物理专题讲座以物理学核心内容为基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在当代获得重大发展的物理学的主要领域有所了解,对其中的重大成就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有所了解。
大学物理专题讲座以定性介绍的内容为主,不强调教学推导。讲授中应将相应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和各种科技文献以及物理学史的有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学物理专题讲座包含的内容非常生动和丰富。因此,各教学班应认真组织学生收看电视课。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