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2021-07-12 教学设计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2、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1、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2、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

  (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3、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

  (把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5、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

  二、转换角色,练习说话

  1、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3、有感情地朗读5、6两个自然段。

  三、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1、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

  (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指名分节读7~9小节。

  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2、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

  (整修)

  3、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四、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

  1、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

  2、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

  五、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

  3、练写。

  4、交流。

  六、安排课后作业

  1、把你认为最喜欢读的句子抄一抄。

  2、看谁先把5、6两节背出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通过近阶段的国培学习,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新的认识,更明确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多次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怎样进行教学设计,什么样的设计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将学习的点滴思考作一小结。

  一、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只凭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设计。形成了一套老的教学模式,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课既便老师讲得再精彩,也只能说授课教师讲得好,不能说学生学得好。

  2、讲练结合的设计本无可厚非,但有时讲得过多,练得较少;有时认为课堂上训练得多,学生学到的知识多,这样的设计就是成功的。现在想来,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听课、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被剥夺了。

  3、从过去的教学计对语文课标研究不够,对学情分析不够,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过程与方法,对教学反思不够。

  二、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1、作好学情分析,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真正学会学习。因为,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

  2、完善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突出语文课的特征,灵活恰当选

  择教学方式,重视语文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体现重视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3、做好教学设计及反思。努力实现“从经验性到规律性的跨越”。

  课前反思:

  学生的学情?目标定位是否合理?教学设计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课中反思: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反应不积极,师生之间争议等,预想不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重新审视,重新观察,发现和总结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为什么,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课堂变得有序且高效。课后反思:我的教学高效吗?哪些地方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样反思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有利于今后的教学设计,也有利于自己的不断成长。

  国培给了我一个好的学习平台,我收获很大,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不断反思教学,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课前准备

  录有雨声以及轻柔舒缓音乐的磁带或光碟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①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②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读题。

  ↘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①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②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③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①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①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②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④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2)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1)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

  (2)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

  教师配乐范读。。

  (3)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1)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

  (2)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①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②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①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②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策划有意义的秋游活动。

  2、 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能力,能清晰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 学会从多种方案中筛选,保留最佳方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设计最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性、周全地考虑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人公的意识。

  重点难点

  秋游活动如何策划,才能既玩得开心,又节省开支。怎么样的方案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突破方法:查找资料,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学生事先设计一分秋游方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欲望。

  课件出示一组秋天景色的美图,问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

  同学们度过了一个炎炎的暑假,夏天已经从我们身过悄然而过,我们走进了凉爽的夏天,迎来了丰收的季节。想亲自去看一看‘摸一摸吗?尽情感受一下秋天吧?

  二、自主策划,明确交际的方向

  同学们,秋天就在我们身边,现在就让我们出发秋游吧!

  1、 你们想到哪里去,用什么方案寻找秋天?

  2、 那你又想用什么方法留住你找到的秋天。

  三、自主探究,设计方案。

  分小组设计自己的秋游方案。

  四、汇报各自的设计方案,评选最佳方案。

  1、各人准备好自己的秋游方案。

  2、在小组里交流。

  3、各小组推荐一份在班上交流。

  4、根据节省度,快乐指数评出最佳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设计思想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六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2、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学中围绕角色间的对话来学习。理解什么是称赞?谁对谁的称赞?为什么要称赞?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五、重点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介绍獾的图片文字资料,词语卡片。

  3、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板凳、椅子等道具。

  八、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称赞》,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什么是称赞?

  课文中谁称赞谁?

  因为什么而称赞?

  称赞的结果怎样?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打开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带着问题去读。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知道通过读书要明白那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再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读的怎么样?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5、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通过自学初步学会生字,再读中学会生字。学会生字后在去读课文,这样读文和识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思考:听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什么是称赞了吗?

  2、如果你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会怎样呢?

  3、课文中是谁称赞谁的事?怎样称赞的呢?为什么呢?

  4、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

  指名朗读课文,

  回答:他们是怎样称赞的?

  指导朗读。

  5、学习小獾称赞小刺猬。

  小组自学汇报。

  6、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学生从读中感悟,并能回答出相关的问题。能够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意图,使学生受到启迪。】

  (四)分角色表演读

  小组练习,指名汇报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读,然后在向大家汇报。】

  (五)写字指导

  学习本课中的“采”、“背”

  指名认读,组词。

  师范写,学生写仿。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留下写字的时间。每一课中的生字应分散在不同课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九:板书设计

  18、称赞

  小刺猬小獾

  消除疲劳有了自信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十:作业设计

  1.自己选一个同学,夸夸他的优点。注意选择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把你对他称赞的话儿写下来,并亲自对他说说。

  2.回家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称赞你的家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设计力求环环相扣,以便教师讲课时一举成功。然而,实际教学中不确定因素太多,既定备课方案与教学思路常会受干扰,乃至中断、受挫。那么,如何看待、处理这种意外?

  笔者前不久曾听过一堂化学课:教师在讲完基本概念后,准备做实验了:“当我把燃烧着的金属钠伸到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时,你们将会看到钠在剧烈燃烧时会生成大量白烟。”在接下去的演示中,学生们凝神屏气地注视着集气瓶。然而,实验结果出现意外:瓶中冒出的不是白烟,而是黑烟!面对这样的结果,全班不解,教师起初也感意外。但思索片刻后,她面带微笑地询问学生:“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不语,他们或许认为老师在为实验失败作掩饰。随后,教师又征求课代表的意见,问她到底看到了什么。课代表这才说了实话。接下去,教师让后两排学生走到操作台前来,看个仔细,请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们纷纷围拢来,七嘴八舌地帮着找原因,但都不得要领。教师到这时才带有歉意地说:“由于我的疏忽,实验前没有将沾在金属钠上的煤油处理干净,结果实验才不成功。现在,我也不打算立即处理煤油了,而是继续让钠烧下去,那么,请大家想一想,烟的颜色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即就有学生肯定地说:“黑烟烧尽冒白烟!”第二次的实验终于证实了这个判断。此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听课的教师也不禁为之鼓掌。

  听课师生为这一创意喝彩,这位化学教师灵活机智的应变艺术,实际上反映了教师的民主教学观——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其思维。由此想到,我们在教学上,总是在追求完美,总是希望学生能尽快掌握到学习的“捷径”。这似乎无可厚非。但我以为,教学是要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并能由此自主、深入地钻研,力求有所创造。从这一点来说,我们要遵守教育规律,细细研究人们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曲折”、“受挫”现象,辩证看待教学中的失误,学会把失误作为一种资源与财富来开掘。如果做教师的不是把知识点打包似的直接托给学生,把结论硬塞给学生,而是采用相机诱导、适当点化的办法,让他们适度了解前辈大师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的艰难足迹,从而由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这要比单向灌输有效得多。当我们学会了换一种思路看缺憾,换一种办法处理疏失的话,课堂的应变艺术将能得以优化,“败笔”即可转升为亮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预期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九、无4个字,认识2种笔画和4个偏旁。

  2、认真朗读课文,认真倾听课文,感受四季的不同特点,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3、通过观察、朗读、想象,链接生活抓住季节特点创编小朋友眼中的四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这种感受,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转换谷穗雪人等不同的角色朗读并熟读成诵就是加深体验、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链接生活,丰富生活体验,发展儿童语言。生活是儿童语言的发源地,利用课前收集图片、儿歌及课堂中多媒体课件展示,鼓励学生生生的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四季美丽的风光,链接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使没有实践条件去认知各种季节的同学也有了真实的感知,引导悟读像尖尖这样的叠词语言特色创编诗化语言,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与个性表达,教育回归了生活。

  2、内容分析:

  本首儿歌通过草芽、荷叶、谷穗、雪人这四种代表春、夏、秋、冬的事物的描述,表现了四季的不同的景色。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学生一定爱朗读,也爱背诵。插图色彩明丽,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

  3、学情认识:

  这首儿童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的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不同的特征。由于儿童生活经验匮乏,他们对于四季中的.景物往往不能准确地区分。为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与家长沟通、课件展示季节情景、课堂多向交流,把四季有关的资源引入课堂,再进行认真的朗读认真的倾听,感受四季不同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另外,诗歌中有几处的语言形态对于刚完成汉语拼音学习,语言知识还不够丰富的儿童会造成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障碍,例如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这一句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到诗歌是在形象、生动地介绍成熟的谷穗的样子;对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中的顽皮一词,学生也会是有理解的困难。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予以突破。

  4、经验介绍:

  新教材的识字量大,如果一味地把生字集中在一起教学,天长日久势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本课识字以分散识字语境识字为主,把11个汉字分解成三块出现,开始是赏景识字,自然习得。再是说说印象最深的景以短语的形式出现来贯穿识字是、雪、肚、叶、圆,最后把对、说、就三个汉字放到品读四季景中识字。这样的识字是在语言的实践学习中进行,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三维教学目标为一体,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课前准备】

  能展示四季风光的课件、生字卡片、课堂收集有关四季的图片与儿歌等。

  【教时安排】

  2教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四季风光,初步感知四季特点(赏景识字)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吗?

  2、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欣赏四季美丽的风光,想去吗?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在欣赏的时候小朋友要一边用眼睛看,一边用脑子想一想,你都看到哪几个季节来到了我们身边?

  3、播放四季风光片。(小朋友可真会欣赏!)

  4、交流:

  第一张画面是哪一个季节?春天你喜欢吗?请你美美梦地读一读春天。(它们两个是好朋友,读的时候要紧紧地挨着,再读一读。)第二幅画面是哪一个季节?请你读一读,开火车读。第三幅画面是哪一个季节?谁来读?(好像凉爽的秋风吹来了!)第四幅画面又是哪一个季节呢?请你读。这位小朋友读出了不怕冷的样子。

  5、揭示课题,组织学生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四季的儿童诗。

  板书:四季

  (让学生从图片联想生活来感知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观察图中整体感知四季的景物,培养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再次感知四季不同特点(说景识字)

  1、我们的课文中也有美丽的四季风光,现在就请小朋友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来学习,边读的时候把今天要认识的汉字娃娃用圆圈圈出来。

  2、读好的小朋友与小伙伴交流一下,哪些生字朋友你已经认识了读给小伙伴听,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还不认识的交流交流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课文中的四季,哪一个季节的景色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指名说。

  春天:

  ⑴请你读一读。

  读出春天刚长出的小草嫩嫩的感觉?

  ⑵刚长出的小草又嫩又好看,

  小草一钻出地面对小鸟说什么呢?谁来当一当小草读好:我是春天。他哪个字的读音特别准?

  夏天:

  ⑴请你看图读一读。你刚才静静地听这位小朋友读,你听出荷叶有什么特点?

  ⑵谁再来读,课件点出圆字,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过什么圆圆?

  ⑶这个短语中还藏着一个生字娃娃,谁认识?点出叶字。你在哪儿认识的叶,你知道他还有哪些好朋友?

  秋天:

  ⑴指名读。他读出了秋天的什么特点?

  ⑵谁也来当一当秋天的谷穗,读一读。

  冬天:

  ⑴谁来读一读这个短语?

  ⑵大肚子是什么样的?谁来做一做大肚子?谁来边做动作边读一读,读出雪人的神气!读出雪人顽皮的样子,不怕冷的精神!哪位小朋友已经认识了这个肚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4、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娃娃。

  5、与同桌交流已经认识的生字娃娃。

  6、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个季节的景色留下最深的印象?

  7、读正确短语,并在交流中认读部分生字:是、叶、圆、雪、肚、。学生评读是否读出四季不同景物的特点。

  (学生在课前及生活中已经初步感知了景物与四季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初读课文说景,有助于了解景物与四季之间的关系,学习交流识字并积累语言,同时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联系,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视野。)

  三、再读课文,品读四季不同特点(品景识字)

  1、选择一个喜欢的季节自由读。

  2、指名选择喜欢的季节读。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读出你的喜欢的季节的特点。

  3、选择性读句,读出四季不同的特点。认读对、说、就3个生字。

  4、重点品读春天的诗句:

  ⑴读出春天的特点。

  ⑵说说怎么知道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⑶欣赏春天的美景。

  ⑷我当小诗人,创编写春的诗句。交流。

  5、四人小组合作朗读《四季》。

  (鼓励学生读好喜欢的季节的诗句,立足于学生对春天的了解,在充分感知的前提下,在品读课文诗句的特点中,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和创编写春的诗句,基于儿童文化发展儿童语言。)

  四、游戏中巩固识字悟规律(游戏识字)

  1、我们来到四季果园,请小朋友摘果子。课件演示:学生读出水果上的生字的音,然后点一下,水果就自然摘下。

  2、这些生字娃娃为什么穿不同色彩的衣服?(按左右、上下、全包围三种结构来分类本课的生字。)

  ⑴摘四季果子。交流生字娃娃为什么穿不同颜色的衣服?

  ⑵打汽球。巩固难字就。

  抓住学生的心理,用游戏的方式来巩固识字,悟出汉字上下、左右、全包围等不同的构字规律。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信客的职业及其品质。

  3.学会抓住具体事例分析概括人物的方法。

  4.从单元整体感知人间真性情。

  教学重点:

  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

  2.诵读品味。

  3.感悟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信”字入手,信,书信,诚信。会意字,人言为信。

  二、作者简介、字词

  三、整体感知

  1、信客是一种什么职业?

  用简洁语言概括

  2、信客的职业道德是什么?

  突出重点

  3、与现代交通相比,过去的信客存在哪些困难?

  四、联系课文内容具体分析人物

  我认为信客是一个的人,从文章————可以看出来,我想对大家说(或我想起了)。

  从上面的句子练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1、怎样分析人物。

  记住一定要联系具体事例。

  2、学到了一些写人物的方法吧。

  3、积累了作文素材。

  五、回顾、感悟

  同学们,人是世间万物的主体,人类主宰着这个世界,不同的人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着书写着我们的人生,也用心感受着生活。从第二单元一路走来,阿长让我们感受到了善良,《背影》和《台阶》中的两位父亲让我们感受到了拳拳的父辈之爱和父辈的辛酸,老王让我们体会到了做人要有道德良心,而信客告诉我们的是沉甸甸的诚信二字。

  六、做个好人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锦8篇】相关文章:

1.【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五篇

2.【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锦六篇

3.【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锦8篇

4.【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锦10篇

5.【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锦9篇

6.【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九篇

7.【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锦5篇

8.【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锦6篇

9.【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锦7篇

上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下一篇: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