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2021-07-08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引导学生掌握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记叙的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4月14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不要读成;“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3、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4、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寻游踪,一来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来是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为了学习写游记的基本方法。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vcd,练读此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2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习写法强化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学习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 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 “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 可能说船小。

  ② 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 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 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 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 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 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 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咱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咱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 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 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 读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 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 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教养:

  ⑴ 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⑵ 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⑶ 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⑷ 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

  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

  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⑴ 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⑵ 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⑶ 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

  “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

  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

  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

  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2、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4、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5、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6、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5

  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洲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字其中9个。正确读字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通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文法。

  在专教法上,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法上,发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不定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激发的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去游览了风光秀丽的张家界,畅游了气势宏伟的三峡,欣赏了宽广美丽的大草原,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

  问:你们当中有谁去过或谁了解呢?

  老师:好的刚才同学都说了很多,让我们跟导游一起去看看这地方道底是怎么样的?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流游记是叶圣陶才老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录音,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蝗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浏览路线,画一张浏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昌按照:

  金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浏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

  特点——各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是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的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挂图,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特色的、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③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的景色。那么我们要不要爱护呢?看看你们该什么做呢?(爱护环境、保护旅游资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了解浙江省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 。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教师巡视了解。

  ⑵ 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⑶ 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⑴ 同学们再默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⑵ 学生阅读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教师巡视了解。

  ⑶ 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地方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学生四人一小组课堂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⑴ 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① 船小。

  ② 行船方式。

  ③ 乘船姿势。

  ④ 乘船感觉。

  (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⑵ 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⑴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⑵ 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⑴ 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介绍内洞,补充、评议。

  ⑵ 理解重点词句:

  “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进”。

  ⑶ 小结并指导朗读。

  8、总结学法:

  ⑴ 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⑵ 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⑶ 学生答,教师板书。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⑴ 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⑵ 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⑶ 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

  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

  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读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全文,布置下节任务

  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外洞:宽大

  空隙:窄小

  内洞:奇特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要点:导学4-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小姐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师梳理归类:

  a、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b、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a、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b、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2、指名当"小导游",结合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显示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况)和课文内容,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3、"小导游"讲完后,师引导全班学生评议补充。

  4、同桌间互相给对方当"小导游",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5、归纳小结:指名说说,刚才通过自已读书,自已当小导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师板书:小、窄、矮)。

  6、指名感情朗读你想读的句子,并说说自已是怎样做到读得有感情的?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板书:大、黑、奇

  5、组织朗读训练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习,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七、布置作业:

  抄课后生字词。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 小 黑

  途中见闻 外洞宽 孔隙 窄 内洞 大 出洞

  大 矮 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一、板题导入(3分)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 油桐 一簇 臀部 稍微 额头

  擦破 蜿蜒 石钟乳 依据 源头 浓淡

  突兀森郁 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15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交流、展示。(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

  【意图】此环节是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游记类文章),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取了教学的价值。为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概括景物特点(10分)

  1.默读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交流:

  洞口:宽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内洞:黑、奇、大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总结全文,谈谈收获(3分)

  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预设: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

  【意图】此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于心。

  转变的阵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备课时我力求实现几个转变:一是尽量避免陶醉于教师的“讲”之中,还“讲堂”为真正的“学堂”。二是由“教内容”向“教方法”转变,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习方法、阅读方法的学习上。三是尝试版块设计教学,尽量简化教学环节,去繁琐存朴实,达到一课一得。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导入、学词、理清游览顺序、概括景点特点、总结收获五个环节,其中重点是理清游览顺序,难点是概括景点特点。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落差不是几步十几步之遥。课罢,感觉上得很粗糙,反思存在的几个大问题:

  1.学词肤浅,不深入。交流预习情况时,学生基本上是围绕诸如“油桐”的“桐”字的书写这些非生字打转转(这也从侧面传递出一个信息,学生的现有认知就是停留于此),而有意无意回避着本课的生字新词。教师应该及时引导让学生交流不理解有疑问的生词,诸如:明艳、十来进、水程等,给以再充足的时间,只有时间充足才能保证交流的深入、有效。

  2.质疑问难,少时间。预习检测时原本安排有“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因时间不足,我就急着向下推进教学。在另一节课上,我让孩子们提不理解的问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关注到了作者的表达,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映山红和杜鹃作比。再如,“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为什么说是二三丈,还加了语气词“吧”。关注词语意思的则更多,如“山上沙土呈粉红色”的“呈”字,“一路迎着溪流”的“迎”。学贵有疑,有疑问的地方就有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本节课教学教师还是过多的牵着学生走,“放手”小心翼翼。

  3.学情把握,欠准确。理解本课的重点我采用画游览示意图的方法,教师先引导找出前三个金华、罗店、入山,再小组合作完成后五个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可能因为本课的顺序很分明,也可能四年级上册学过游记的文章吧,孩子们几乎全部正确,并且很完整。而相对于难点初步概括出景点特点,给的时间既不充裕教师指导也不够。这再次给我一个提醒,教师要先知先觉,学情了然于胸才不致于偏离课堂的航标。

  一节课,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是建起学生知识大厦的重要基石。在课堂的教学中,也只有上好了这一节节课,也才真正挑起了教育的担子。失败、遗憾并不可怕,因为转变需要经历阵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2、了解一些句子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3、学习抓住特点定景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孔隙窄小”和洞内景物“有点像……”

  三、教学模式

  读读想想议议练练

  四、教学准备

  电教片、投影仪、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二)、学习二——五段

  1、自由朗读二、三、四、五段,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2、小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第三段:外洞

  1、外洞洞口有什么特点?(拱形、宽)作者是怎样写的?(比喻)

  2、理解词“突兀森郁”

  3、这节最后一句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写泉水,这条水线串联全文。与下一小节紧密相连)

  4、齐读第二段。

  第四段:从外洞进入内洞

  1、默读第四段。

  2、口述作者怎样进入内洞?出示电教片,抽动片演示。

  3、这小节共九句话,每句写什么?注意各句之间的联系。

  4、孔隙有什么特点?

  (窄:只能容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矮:小般进出靠工人拉,人卧在船内;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5、指导读好句子。

  第五段:内洞

  1、默读思考: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

  2、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黑、奇、大的句子。

  3、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

  4、看电教片:认识石钟乳、石笋。

  小结:双龙洞无论是外洞、孔隙、内洞景色各异,都值得观赏,这是全文的中心。

  (三)、质疑

  1、第三小节似乎和题目不符。

  (这小节写溪水的样子、流速、声音,它是串联全文的另一线索)

  2、用直线划出文中水线的句子。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提示:叶老出洞后又沿着溪水拾贝而上,去玩赏上洞——冰湖洞去了。

  (六)、作业(见教室下发资料)

  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映山红、油桐(白)、砂土(粉红)、新绿(或浓或淡)

  路上 溪流(宽窄缓急)

  溪声(变换调子)

  高、突兀森郁

  洞口 宽、像桥洞

  外洞 仿佛大会堂

  ……或是…… 热爱大自然

  (观察抓住特点)

  窄 容得下两人

  孔隙 矮 贴

  险 挤、压、撞、擦

  黑 一团漆黑、昏暗

  内洞 奇 双龙、石钟乳、石笋

  大 比外洞大、有十来进房子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⑴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⑵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⑶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⑷教师:

  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

  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⑴教师:

  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⑵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⑶小组讨论、交流。

  ⑷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

  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

  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⑸小结:

  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

  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

  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⑵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

  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⑴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⑵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⑶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泉水*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

  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

  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额”字。

  3、读写词语。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等方式,了解双龙洞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有关双龙洞的图片,录像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置疑导入

  师介绍智多星夺标旅行团的特点就是能让小朋友们在夺标旅行中不知不觉地成为智多星,“小朋友们想不想成为智多星?”“想!”学生热情高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宣布此次夺标任务:(多媒体出示)

  目的地:双龙洞

  夺标指数:五星级

  智囊宝典:叶圣陶爷爷《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导游:难难

  “在这次的夺标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我们要善于运用我们手中的智囊宝典我是你们的导游难难,希望不要被我的难题难倒哦!有没有信心完成这次任务?”,“有!”“祝你们好运!”

  临行前填写调查问卷。(多媒体出示)

  调查问卷:

  1、去过哪些景点,有何感受?

  2、此次旅游你想有什么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游览顺序

  挑战:自行设计此次旅游线路图。(了解文章的明线)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课文内容

  1、“还等什么?我们出发吧!”创设情景,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声,师朗读描写路上美丽景色的段落。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漫山遍野的杜鹃,粉红的山,变换调子的溪流声。)

  通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仿佛真的看到听到了,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沿路的美。

  2、“正当我们还陶醉在一路的美景中时,快看啊!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口:

  (多媒体展示双龙洞洞口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口大 。很有气势的特点)“小朋友们想不想到洞里探险?学生迫不及待“想!”

  “小朋友们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仔细观察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待会有很艰巨的任务等着大家呢!”

  (多媒体播放双龙洞的录像,直观感受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完成任务:(多媒体出示:)

  任务:绘制金华双龙洞地形图。

  内容: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方式:协助导游完成任务。

  (在师生合作中探讨交流,了解双龙洞的地形以及各处的特点)

  重点学习内洞和孔隙部分的内容。

  内洞的特点:

  ⑴ 大,找出体现内洞大的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句子写出内洞大的特点的。

  ⑵ 奇,感受作者是通过写洞内的石钟乳的形态多端。颜色各异来体现内洞奇的特点。(观看石钟乳图片,想象。说说它们的样子。形态。给它们起个名字)

  ⑶ 还有没有新发现?(叶圣陶爷爷还描写了内洞的另一个奇观: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蜿蜒在洞顶)让学生了解这是双龙洞名字的来历。

  孔隙的特点:

  低小。(多媒体播放乘船过孔隙这一段录象),提醒学生注意看,说说自己在看过孔隙这段录象时的感受,再让学生通过智囊宝典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孔隙低小的:学生讨论汇报:

  ⑴ 船小。通过朗读表现出船小得不能再小的特点。

  “为什么通过船小你能感受到孔隙的小呢?”“只能容的下一只小船出。”

  ⑵ 乘坐方式独特。“怎么乘坐?”

  抓住关键词“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以及动词“贴”,再想象当时乘坐小船为什么用这样的仰卧方式,以及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时会想什么?有什么担忧?

  ⑶ 作者乘船时的感受,先请学生谈谈自己观看过孔隙时候的感受。

  生:“压抑,不能呼吸。喘不过气来,光线昏暗。”

  师:“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和我们的感受是不是一样?”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压抑的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了解小船如何自由在孔隙间出入的。

  老师总结:

  在过孔隙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孔隙有多么低小,可是我们却从船小。乘船方式独特以及作者乘船时的感受体会到孔隙低小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腻真实的写作方法。

  3、师:“我们的旅游快结束了,这一路我们都是沿着叶圣陶爷爷的旅游线路完成任务的,其实,我们还有一位小导游,跟着它我们也能顺利完成今天的任务,它是谁呢?”

  师可适当提示“哗哗哗~”学生恍悟“小溪流!”请看任务:(多媒体出示)了解文章的暗线。

  挑战:在地形图的基础上添加小溪流水线路图。

  提示:找出智囊宝典中所有描写小溪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4、总结这次旅游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

  师:“小朋友们,总部给我们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快看看!”宣读致小朋友的一封信:(多媒体出示)

  亲爱的小朋友们:

  你们的这次旅游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觉得愉快吗?这一路上你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了合作学习,并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和双龙洞地形图,你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你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小小智多星了,为自己的成功鼓掌加油吧!

  此致

  敬礼

  夺标旅行团

  赏识鼓励学生,让他们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作业

  (多媒体出示)

  1、写一篇游记。

  2、对照自己绘制的双龙洞地形图,给没去过双龙洞的小朋友当一回小导游。

  师:“我宣布,今天的旅游夺标任务圆满成功,小朋友们再见!”

  生:“再见!”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2、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

  2、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3、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4、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段落。你会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吧。

  分组朗读课文的段落。

  三、看着黑板上的导游图,说说我们将要旅游的地方

  1、对照黑板上的图,到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自己感受一下将要游览的景点。

  2、做一次导游,为即将出发的各位游客介绍一下行程。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说说对此次旅游的期望

  五、小结

  旅程是否精彩,下节课我们就出发去体验一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3、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4、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1、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2、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游双龙洞的行程路线,大家对这次的游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待和幻想。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亲自体验一番吧。

  二、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⑵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⑶“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⑷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⑸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⑹这么美的句子,如果能把它记下来多好啊。看谁在3分钟内记得又多又好。

  学生自己读句子。交流,并请记得多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⑴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⑵“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⑶“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⑷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⑸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⑴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⑵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⑶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⑷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三、穿过这惊险的孔隙,我们的眼前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我们下节课再学

  四、课后作业

  把前面已经游览过的地方编成导游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2、练习利用课文内容编写导游词。

  教学重点

  1、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2、学习游记。

  教学难点模仿课文写一篇游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穿过孔隙,又别有天地,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1、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就到了内洞。内洞里的景象又是怎么样的呢?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3、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4、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二、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2、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

  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4、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三、续编导游词

  把昨天让大家去编写的导游词加上今天的内洞,写完整。

  谁来做一回小导游?(学生读导游词)

  四、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学生踊跃发言)

  2、寒假就要到了,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提示: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列好提纲再写作文,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得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学”到自己“写”,这是我所追求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2、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金华龙双洞的信息,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谈话,展示祖国的风景名胜图片。

  2、学生说说自己游览过哪些地方,心情如何。

  3、播放双龙洞的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把景点连起来,理一理,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4、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词句,读读,体会这些词句在描写游览过程中的作用。

  5、画出表示“泉水流经路线”的词句,理清泉水的流线:

  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三、分清主次,把握重点

  1、了解作者游览的全过程。

  2、默读课文,对照作者的游览过程,说说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分清课文的主次。

  3、前后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四、学习路上见闻

  1、学生自渎1~3分钟,边读边画出喜欢的词句,互相讨论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第二、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朗读,并结合课件上彩图,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认读,识记。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其他词语。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突破重点

  1、回忆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的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2、引导学生自学“由洞外进入洞内”一段:

  ⑴ 让学生读出感觉,边读边想象,使自己仿佛置身其中。

  ⑵ 分析、理解孔隙的“小”和“窄”:

  a 理解孔隙的“小”:

  找出描写孔隙小的语句。想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孔隙的大小,而描写“小船”有多小呢?

  b 体验孔隙的“窄”

  品析:“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写出了作者的什么感觉?想象一下,如果你躺在小船上过孔隙,有什么样的感觉。

  c 观看课件,图文对照,体会孔隙的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3、总结学习方法:

  ⑴ 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⑵ 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⑶ 怎样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

  以自己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课文的其他两个景点,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二、朗读练习,领略美景

  1、启发学生边朗读百年想象,让想象的内容在脑海中浮现。

  2、把自己觉得美的语句多读几遍,想想如果自己是导游,要如何向人们介绍这些美景。

  3、鼓励学生自由背诵。

  结语: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叶圣陶先生游完双龙洞后,乘兴而上,又游览了冰壶洞。你们课后可以看一看作者写的《游了三个洞》。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设计各个景点的解说词。

  【导师评估】

  倡导“自主学习”是本教学设计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它贯穿了整个课堂的始终。这样设计,能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重视引导学生读文,让学生在反复读中,理解课文,理清脉络,,掌握作者的观察方法、写作特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细致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请大家打开课文,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地方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喜欢的地方)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同学们要注意你喜欢的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

  ⑴ 同学们已经想好了,那么我们就从外洞开始,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特点让并且让你喜欢上的?

  ⑵ 刚才这几个同学的说的非常好,有谁被他们的叙述所打动也喜欢上外洞的同学请举手。那么就请你们这些喜欢上外洞的同学有感情地一起来把外洞读给大家的听。

  ⑶ 接下来作者写了从内洞到外洞的唯一通道孔隙,孔隙有什么特点?

  (学生叙说时要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哪句话理解到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描写孔隙的特点的同时,还写了如何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乘坐工具,进入方式。

  ⑷ 作者在这里介绍了孔隙的特点还介绍了什么?

  在讲解时,根据学生所说的进行引导,不要把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并且在叙说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是作者对实际的描写,那些是作者自身的感受。

  2、体会作者的心情:

  ⑴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此时心里会怎么想呢?

  ⑵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感受,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那么喜欢孔隙的同学就大声的把你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一起齐读本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方法

  情景探索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桂林山水,领略了桂林的美。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激趣:

  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⑴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⑵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⑶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⑷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五、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一段

  1、抽学生读本段。

  2、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3、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4、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5、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2、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3、质疑问难。

  4、老师提问:

  ⑴你来到了双龙洞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5、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1、学习方法同上1~3步。

  2、老师提问:

  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3、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4、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1、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2、老师题问:

  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4、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5、老师题问:

  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2、思考:

  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上一篇:《称象》教学设计 下一篇:《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