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读本课2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转、漂、好”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情境图)一个小男孩望天
说一说:小男孩在干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你们的想法太好了,那么小男孩到底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学生怀着期待的心情打开课本。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2、认读词语卡片。
3、小组合作认字,并奖励小星。
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可开火车读)
认识三个多音字。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指名读课文(可分段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后给予评价。
2、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瓜儿帮老师想一想好吗?
(1)小查理仰着头,是怎样站着的?
一动不动(板书)
(2)看到小查理一动不动的仰着头,别人是怎样做的?(在文中找一找,把找到的句子读给组内的同学听,看看你们找的准不准)
班内交流:胖太太……(带着自己的情感态度读)
街上的人……
(3)那么小查理到底在干什么呢?(读读最后一段,要读出你自己的感情来呀)
谁能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大家读一读这篇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充分的个性朗读中,体验文中的感情,领悟其中的道理,感受出文中人们的可笑与无知。
四、拓展延伸、回读课文。
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读完这篇课文都笑了?你为什么会笑呀?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你的同学听吧。
(课下记在你的小本本上,这是你的收获呀!)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了解生字的字型、字音、字意。
2、注意字的结构,重点区分“买——卖”,强调“止”的笔顺。
独立描红写字。
在同学的配合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生字,注意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六、课外积累。
学生回家搜集有哲理的幽默故事。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材简析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文章介绍了和太阳有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章层次明晰,语言浅显易懂,极富知识性和趣味性。课文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这两部分内容互相关联,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难点是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四、教法学法
学法:在学习本文时,要引导学生运用 ?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多读、多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画面,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凭借语言材料,运用质疑法、发现法、讨论法等方法去理解语言内容,领悟语言情感,发现语言规律,以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法: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精讲第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教学程序
一、自读课文 理清思路
1、同学们,有这么一个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这就是后羿射日的故事。
其实,这只是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出来的一个有关太阳的神话。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地探索到了宇宙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1课,去探索太阳的奥秘。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预习探究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
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出示本课生词
传说 寸草不生 差不多 摄氏 钢铁 庄稼 繁殖 蔬菜 热量 比较
杀菌 预防 世界
学生自己读,指名读,老师相机指正多角度评价鼓励学生,最后齐读,加深记忆。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交流课文讲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教师相机板书:远、大、热
二、品读重点,读中悟写
1、再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
(1)、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2、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3、汇报。
(1)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师板书:列数字
老师今年30岁了,我想坐飞机到太阳看一看,你们算一算,我回来大约有多少岁了。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没改头发白,你们看见不认识,笑问老人哪里来?太阳离地球真是太远太远了。
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着。(打比方;讲故事)
(2)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教师板画演示,然后填写数字。进而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作比较)师板书:作比较
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一二自然段的关系:先说远,再说大,进一步说明太阳?远?的特点。
(3)学习?热?的学生汇报:
过渡:老师小时候在书上看到宇航员乘宇宙飞船登上月球,这时,我想,要是有一天我能登上太阳看一看改多爽啊!你们说说,老师的愿望能实现吗?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作比较)
4、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5、太阳离我们那么远,那么大,还那么热,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1)学生自读课文。自由发言。
(2)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真是很密切。请你找出最能表现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句话。(学生练读)
(3)看录像:有关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联系录像及生活实际谈太阳与我们的关系。
(4)根据你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提供句式:①有了太阳…… ②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阅读、讨论后学生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
(5)太阳与人类有这么密切的关系,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6、朗读展示,读出体会
同学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知道了太阳与动植物、人类生活、雨雪形成、风的形成、人类健康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这些密切的关系吧!
7、学生带着体会有感情朗读这一段,指名配乐读,齐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感情得到升华。
8、指导背诵本段。
三、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太阳的特点,并且还体会到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面对着每天早晨升起、傍晚落下的太阳,你想说点什么?写一写
2、交流
四、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1、人们说太阳是光辉灿烂的,不仅仅指它的光彩夺目,还有对它无私精神的赞美,让我们也做一个小太阳,无私的把光和热撒向身边的每一个人。
2、小练笔,观察月亮。运用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查阅资料把它本身的特点及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写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学会本课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8个字和一个多音字都。
⑵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朗读中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
2、难点是体会黄山奇石的奇。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卡、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趣味识字,学习课文1、2自然段,学习五个生字。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3至12自然段,学习三个生字。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指名来读读吧!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第3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哪种奇石,它奇在哪里?
2、理解:陡峭。
3、出示句子:
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4、指导感情朗读,理解云海。
5、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课文还为我们介绍了哪种奇石,它奇在哪里?读读第四自然段你们就会知道。
2、出示句子:
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3、指导感情朗读。
4、男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第5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哪种奇石,它奇在哪里?
2、出示句子:
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
3、指导感情朗读。
4、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谁读得最好。
5、指导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6自然段,看看第6自然段还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
2、出示句子:
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3、理解:
奇形怪状。
4、指导感情朗读。
5、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给岩石起名字。
6、女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七、指导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八、学写生字
1、读田字格中的生字形、状、岩。
2、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他们?
3、在田字格里怎么摆才好看了?
4、师范写岩字。
5、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板书】
黄山奇石
仙桃石 天狗望月 仙人指路 仙女弹琴
猴子观海 狮子抢球 金鸡叫天都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及剧中情节,语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义。
2、体会有象征意味的台词
3、理解剧中人物的亲情,思考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教学重点】
揣摩情节、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剧中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实社会中,人们迈步奔小康,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现象,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二、整体感知
1、概述古诗情节:
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社会变迁。
2、本文把时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交待,枣树为背景,“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3、老人有几次回忆起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作者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
⑴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摘枣儿竟然尿了老人一脖子;儿子在枣儿树下尿尿。
⑵ 老人十分疼爱男孩。
⑶ 老人思念儿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对儿子的爱。
⑷ 作者是借“枣儿”传达亲情,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4、剧中人物各是什么样的人?
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传统,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5、“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
背景:枣树下童谣声亲情
人物:老人:老一辈农民、亲情、爱心
男孩:新生一代好奇懂事
枣儿:象征亲情、故乡、精神家园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识记:
1、自主识字若干,积累“骨瘦如柴”、“狼吞虎咽”、“惬意”等词语。
2、积累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理解: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狼吞虎咽”的意思。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课文,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领悟“人拥有尊严,就会用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的道理。
运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照样子,把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狼吞虎咽”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领悟“人拥有尊严,就会用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的道理。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领悟“人拥有尊严,就会用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投影、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前两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题目叫“膝下有黄金”,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从中懂得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对,一个人活着就要有尊严,尊严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有尊严的人他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获得别人的赏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9课尊严。
4、出示课题,读课题。
二、故事引入,学习课文。
(一)、创设情境、进入文本。
1、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是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美国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于是,善良而朴实的沃尔逊人马上烧火做饭,款待他们。面对久违了的可口饭菜,有一个年轻人却是那样地与众不同……
2、年轻人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呢?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别忘了不动笔墨不读书)
3、指名个别读书
4、简单评价、纠正错误读音并交流。
5、出示:
外貌描写: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与众不同饥饿不堪、身体虚弱、急需食物充饥)
尽管饥饿折磨着年轻人,可他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有__________________。
6、齐读句子
(二)、深入研读,理解“尊严”。
依据学生交流,随机落实以下词句的理解,并指导朗读:
语言和动作描写:
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失望杰克逊大叔没有派活儿给他年轻人非常需要食物做人的尊严战胜了饥饿)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尽饥饿折磨着年轻人,可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总结:这是一个饥寒交迫但不失尊严的人,面对沃尔逊人的款待仍不失尊严的人。他时刻牢记不能不劳而获,要用劳动去换取食物,这就是尊严。
(三)、理解关键词句。
1、教师引导:他的言行博得杰克逊大叔的赞赏和尊重。
2、指名读课文。
3、师:所以年轻人在为杰克逊大叔捶背后,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可是,这和其他逃难者的那种“狼吞虎咽”地吃含意一样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有关句子:
1)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2)年轻人在为杰克逊大叔捶背后,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4、先在组内交流一下
5、交流:(前者连一句感谢的话都顾不得说,说明他们实在是饥饿至极;后者同样饥寒交迫,即使在再困难也不忘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这样才吃得心安理得,吃得有尊严,吃得坦然。)
6、教师小结:尊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面子,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尊心,一种价值观,一种责任感,是一种不依附于他人自立于人世的奋斗精神。它是人生至高无上的精神瑰宝,难怪杰克逊大叔说他是个富翁。(读句子)
板书:最大的财富
7、师问:你认为哈默有尊严跟他后来成为石油大王有联系吗?为什么?
8、师小结:尊严是人的立身之本,他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这样的人生一定会更充实更美丽。
五、小结与拓展。
1、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尊严一定有了更深地理解,同时也被哈默的这种捍卫尊严的方式而感动而钦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收集身边的这些和尊严有关的名言、捍卫自己尊严而让我们同样感动和钦佩的人物、故事。
2、学生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网站、演示课件或相关的挂图。
2、学生自己读课文,预习生字词,想一想:我会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3、学生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知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利用网络、课件或挂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文
1、由秋天植物的种子成熟引入,设问导入课文。
2、齐读课题:
⑴知道植物妈妈孩子分别指植物和它们的种子。
⑵用补充课题的方法了解课文大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辨,纠正字音。
2、学生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要求读正确。(为是多音字)
3、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
⑴勾画交流:课文中讲到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⑵提出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并作上符号。
4、教师和学生一起整理出需要重点解答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在朗读中感悟
1、读第1节:
启发提问: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练习读好问句。
2、朗读2、3、4节:
⑴说一说:你最欣赏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⑵通过网站或课件演示,帮助学生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学生在书上勾出关键词语。
⑶相机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关键词语。
3、自由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读、表演读。分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4、试着背诵课文。
四、实践活动
读课后泡泡里的话,说一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自己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资料;通过网站了解一些典型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妈妈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传播种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独立生活的乐趣。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2-4节。
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直难点:目标1、2
教具准备:灯片2框,多媒体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昨天老师布置了三个自学题,同学们都完成了吗?
(出示演示文稿)
1.想办法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
2.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二、正确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内容
1.自由读全诗,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请五位同学读这首诗,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
3.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再自己读一读,争取做到读正确。
4.我们轻声把这首诗一起读一读,好吗?
三、理解朗读全诗,体会诗的美和趣
1.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老师觉得这首诗既美又有趣,还很有意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一起仔细读读这首诗。
2.诗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送孩子出去旅行呢?在书上把它们画出来。(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
3.我们先看蒲公英妈妈是怎样将孩子送出家门的,自由读第二节诗。(创设情境)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的是什么呢?用标出来,(板书降落伞)
(出示灯片)看到一朵一朵的降落伞了吗?光有降落伞行吗?还得有什么?哪怕是微微的、轻轻的风。做动作体会轻轻,这句诗怎么读呢?
(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孩子们你出发、我出发,大家都出发,这是书上说的哪个词语的意思,把它画出来。
4.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轻声读只要
5.谁来体会,谁能不看书读,可以试试,能背的一起背。
6.这时的孩子们多么自豪啊,他们长大了,终于可以离开妈妈独立生活了,他们在蔚蓝的天空里飞呀飞呀,他们会飞到什么地方呢?
你能不能用蒲公英娃娃飞呀飞呀,飞到(),()就是它的家这样的句式说话。
7.蒲公英妈妈请风婆婆帮忙,把孩子送到了他们想去的地方,你觉得蒲公英妈妈怎么样?你喜欢蒲公英妈妈吗?
8.让我们来想像当时的情景,夸夸蒲公英妈妈,自己读读这节诗,你能加上动作读这节诗吗?会背的可以不看书,看谁读得最投入。
9.蒲公英妈妈借助了谁的力量把孩子送出去旅行的呢?
10.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接下来我们来看苍耳妈妈和豌豆妈妈是怎样送孩子出去旅行的,读读第三、四节诗,并和同桌说一说。你知道他们的办法了吗?
11.(简略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节诗)谁来说说苍耳妈妈的办法?
知道铠甲吗?这带刺的铠甲有什么妙用呢?
(出示灯片创设情境)小兔跑过去,苍耳会说;小兔小兔停一停,搭个车,带我去远行。你想,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从苍耳身边经过,苍耳又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12.这节诗怎么读呢?谁能不看书读。抽背。
13.苍耳妈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
14.豌豆妈妈的办法是什么呢?谁来说一说。豌豆妈妈为娃娃准备了什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着豌豆荚,听,什么声音?(动作体会脆、响、有弹性,反复体会读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
15.蹦到哪儿跳到哪儿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我们来读读这节诗,你想怎么读?自由朗读,自己体会,自己背诵,可坐可站可做动作。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16.像蒲公英、苍耳、豌豆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怎么知道他们的方法呢?自己读读第五节诗。
17.(再出示演示文稿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现在再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受。
18.是的,这确实是一首非常美、非常有趣的诗,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你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站起来读,可以做动作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今后,你要是拿到喜欢的文章,也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去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拓展阅读
(出示问题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1.谁愿意把你收集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对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适时点拨)
2.(出示鸟帮石榴传播种子的幻灯片)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仔细观察,和同学一块讨论讨论,它可能是采用的什么方法传播种子呢?
3.(出示《植物》一书)老师这里也有一本书,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很快地知道书里有没有我们要查的资料呢?(老师通过实物展示平台展示查阅的过程,教学生查目录的方法)
书里有好多好多有用的有趣的知识,同学们赶快去阅读吧。
在实践与自我反思中成长《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后感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教社第三册的一篇课文,它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集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身,深受师生的喜爱。
我曾经以这篇课文的同一个教学设计在重庆地区开过多次研究课,后来到南通参加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班,我又准备以它作课例展示,目的是想通过课例展示为老师和学员们提供一个交流教学思想与实践的具体案例,同时也希望验证一下在跨越地域差异之后,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否同样有效。
在经过两次试讲和不断修改以后,我把《植物妈妈有办法》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时已和我最初的设计大相径庭,但它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认可,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地超越了自己。
在备课、试讲、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以如何体现新课标鲜明的人本位思想,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真正促使学生的发展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断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的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成长。
一、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次试讲,当我还在写小黑板时,学生无意的一句话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他们说:这首诗我会背了。在那个瞬间,我意识到我有可能把握不住学生。果然,在见面后,我将教学程序依次呈现:复习生词、句子整体感知重点理解2、3、4节诗表演总结。学生在这个过程被动地跟着我,终于逐渐失去耐心。我的话越来越多,我感觉自己已失去了他们。
课后讨论时,我剖析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教学设计的起点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太大,他们喜欢主动参与,而我老在扮演挡路人,虽然这次试教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我却有不少收获。
第二次试讲。我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重点修改了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留出了近10分钟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学习。在黑板上给出了狗尾巴草等十余种植物的名称让学生分析或推测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当时的场面倒是很热烈。我心里有了一丝轻松。但后来听上海一师附小张悦老师《奇怪的充气建筑》一课后我改变了想法,这位年轻的女老师以她的课堂教学真实地传达着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教师淡出课堂。我开始思考怎样让教学真正回到学生当中。
我准备大动教学结构,把教第二课时改为教第一课时,课前给学生三个自学题,即1.想办法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2.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我把这三道题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上课的头天晚上,我完成了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基本决定以这种全新的结构进行第三次教学。
一开课,我抛弃了以往老师谈话激趣的传统做法,直接出示三个自学题,并切入教学:昨天老师布置了三道自学题,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先看第一题,你能做到把课文读正确了吗?自己读一读。这样的切入具体、有效,奠定了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在此基础上有序地展开,40分钟的课堂教学呈清晰的块面结构。
课堂结构的改变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我觉得自己已不是挡路人,而是可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孩子们喜欢听这样的话:你能读正确吗?不行就再试试。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二、不断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后由于没有时间试讲,对每个教学环节所花的'时间心里没有数,这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但原则有一条,每个环节的教学应该见到实效,切忌虚晃一枪。
在教学第一个环节时,时间的安排就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能一下子做到把诗读正确,原来安排的自由读一遍显然达不到目的,怎么办?我果断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读了四遍:自由读、抽读、再自由读、齐读。虽然表面看花了时间,但这种时间是应该花的,教学时间就应该用在学生读得不熟处、理解不清处、悟得不深处。
再如教学苍耳妈妈传播种子一节,也与课前的设计相距甚远。在自读这节诗后,有个小女孩把一颗苍耳粘到了她的毛线帽子上给我看,这是多么形象的理解方法,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于是,我抛弃了原有的教学设计,把小女孩请上台演示苍耳怎么挂在动物身上去旅行,接着辅之以一框拖动的幻灯片,学生恍然大悟。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简约、有效,并弥补了第一个环节造成的超时,使整堂课的教学得以顺利完成。
当然,也有处理不当的地方,如最后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这一环节,由于学生收集的资料太多,无法一展示,我只给了三个展示机会,让很多孩子很失望,如能安排一次小组内的交流会更好。
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三、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我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这是引导学生体验自己学习的成果,看到学习的成效,产生对自学的心理认同。
接下来我出示第二个问题: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这个问题指向学生对全诗的整体的初步感受,学生能朦朦胧胧地感觉这首诗好美、有趣,于是我顺势引导:为什么这首诗会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采取幻灯演示、动作表演、想像体会、朗读表达等方式充分调动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亲历获得美、趣、乐的过程,然后我又问:你现在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学生说:太美了!太有趣了!太好听了!很动听。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我觉得很有意义。同样的问题,反映出学生情感体验的加深、丰富。这时,我继续启发学生:你能把体会到的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吗?选一种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自己朗读全诗。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之后我又加以点拨:今后拿到喜欢的文章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去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样做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由对一首诗的关注升华到对阅读乐趣的体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展示收集到的资料这一环节,并出示了飞鸟帮石榴传播种子的幻灯片,让学生推测石榴种子的传播方法,最后我给学生展示了一本精美的《植物》画册,引导学生用查目录的方法找到我们想要的内容,这一连串的设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课外阅读、探究学习的乐趣也尽在其中,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
1、了解自己的家乡,夸夸自己的家乡,结合杭州的西湖博览会,初步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能用连贯的一段话夸夸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看图听听说说三位小朋友是怎样夸自己的家乡的;用不同的语言夸夸自己美丽的家乡或家乡的特产。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把三个小朋友夸家乡的话说出来,不能成为变相的背诵。怎样用连贯的一段话夸自己的家乡。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乡,你的家乡美吗?这节说话课,我们要先来听听三位小朋友是怎样夸自己的家乡的。(板书:夸家乡)最后还要小朋友仿照例子,用一段连贯的话来夸夸自己的家乡。
二、初步看图,整体感知。
1、这三位小朋友的家乡分别在哪里?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用句式他的家乡在(),因为那里()。
三、听听、说说
这三位小朋友的家乡都很美,听听他们自己是怎样迈进家乡的。
● 出示图1,
1、听边思考:A、他的家乡在哪里?B、那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C、他觉得自己的家乡怎样?
2、分步回讲以上内容。
3、谁来做山里的孩子,向同学们夸夸自己的家乡?(个别讲,集体评议)
● 出示图2:
1、边听边思考:这个小朋友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2、自由说;小组说。
3、谁来做海边的孩子向大家夸夸自己的家乡,指名说,集体评议。
● 出示图3 :
1、听录音想想,这位小朋友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的?
2、学着这个农村小朋友的样子,来夸夸家乡。(自由说,指名说,评议)
四、夸夸自己的家乡。
这三位小朋友的家乡都很美,他们都爱自己的家乡。我们也有自己的家乡,你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好吗?
1、怎么说?依据第一幅图的学习方法。
2、分步指导:
(1)重点指导第二步那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或有名的特产)
(2)也可以说说居住地周围的建筑或市场的景象。
3、把三部分内容连起来,用一段话夸夸自己的家乡。(自由说;同桌说;指名说;集体评议。)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一段话来夸夸自己的家乡,我们家乡都很美,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要学好本领,长大为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一、新课程下如何界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要落实到四个具体的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在具体教学时《画线》一课时我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矩形"和"椭圆"工具这一基础,注重新课程倡导的在教学设计时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灵活使用教材的要求,设计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线工具的使用,让学生能运用画线工具作简单的图形。
(2)学会选择及改变线宽。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模仿、迁移进行自主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能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4.能力与创新:
通过直线工具和曲线工具的使用,了解线的各种形式,并能用不同的工具画出不同的线条和图形。
二、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有何区别与突破
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如果把握得准确,在具体教学时会有目的的加以讲解和突破。如《画线》一课中直线工具的使用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有尝试探究的方法即可达到效果。而曲线工具的使用则有别与这几种工具,所以,教学的重点应确定为:曲线工具的使用。而曲线工具中画封闭的曲线相对较难,这里就可把它设置为教学难点。其实它们的区别稍加推敲就可界定。
对于难点的突破问题,本课中我巧妙地将它设计成小水滴的形状,让学生尝试探索,辅以课本"知识屋"内容介绍,有尝试成功的同学请他当小老师具体操作演示,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教案《例说教学设计》。
三、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该如何显现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指导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那么,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该如何显现?在本课中,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在具体教学时,通过师生共同《改绷绷》的游戏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直线的几种粗细不同的选项让学生自主尝试,对于曲线工具的使用在尝试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适时总结,教学难点的突破更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得出方法;在新授结束时设计让学生比赛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画出长短、粗细、曲折、虚实等不同的线条,此时教师可露一小手:用橡皮擦出线条来,教师的主导地位由此而显现。
本课的作业设计兼顾信息技术的差异,有课例中的洗衣机、实践园中内容,还有自由创作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主学习,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学设计要善于抓住重难点,教师要统引学生,更要让每一位学生有事可做,才可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十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