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2021-06-28 教学设计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 音乐渲染导入

  (以理查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为背景音乐,悠然导入。)

  师:同学们,20世纪的中国,有一种人,他们怀中紧贴着别人的书信,把一颗颗焦灼的心带向远方;有一种人,他们甘心做鸿雁传书的使者,无怨无悔;有一种人,他们风餐露宿,形如乞丐,却成了沟通乡村和城市的桥梁;有一种人,他们用肩挑,用背驼,用手提,甚至用腰缠,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

  这就是悲情的职业人——信客.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余秋雨先生的著名文章《信客》。

  (课件展示篇名和作者。)

  二、 整体感知——初识信客

  师:(放慢节奏,停顿片刻,制造抢答的气氛,调动学生情绪,依次展示问题。)

  1、文中写了几个信客?

  2、文章重点写了哪个信客?

  3、年轻的信客开始时候不愿意做信客,为什么后来答应了?

  4、年轻的信客坚守了一生吗?

  三、 重点研读——走进信客

  师:年轻的信客被老信客的精神所打动,他答应了。那他为什么没能坚守一生?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信客的工作和生活都很艰苦。

  ②年轻的信客的身体不行了,老犯胃病和风湿病,得了职业病。

  ③职业很凶险,村里对他充满了怀疑;而在城里又被人诬陷,还被送进监狱过。

  ④经常会受到侮辱,有时还无端挨打。

  (课件展示:工作劳苦、盛会困苦、身体疾苦、心灵痛苦。)

  四、 重点研读——触摸信客

  师: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在文章里勾画出能够表现“信客”性格的句子,并将成果

  与其他同学交流。

  课件展示:年轻的信客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他是一个非常诚信的人。

  ②他非常淳朴,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

  ③他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师:同学们,在这样生活和工作的情境中,年轻的信客坚守了几十年。我们和信客相比,到底缺少什么?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我们没有信客的坚韧与善良。

  ②我们缺少对别人的关心和对他人的付出。

  ③我们缺少信客那样对事业的执着精神。

  ④我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师(总结):作家余华说过:“人树立信念容易,可是要捍卫信念,九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期的痛苦。”我们和信客相比,信客能付出艰辛的劳动,信客能承受长期的痛苦,而我们则不能。信客能够为常人所不能为,忍常人所不能忍。

  五、 深情感悟——回望信客

  师:同学们,当我们再次阅读余秋雨的《信客》时,你是否朵了一份感动,一份敬仰。老师为同

  学们准备了一张读书卡,情同学们用最精彩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就文章中你感受最深的一部分或者全文,写下你的感悟。

  学生展示:

  ①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不是牵挂,是大爱无言。路是他的轨迹,是他的语言,信任是他的生命,奉献是他的义务。他以宽容面对抱怨,以悲悯面对凄凉。从乡村到城市,从淳朴牵挂到灯红酒绿,不变的是那条路,不变的是那颗充满“信”的心。他,是真正的心灵铸就师!

  ②面目凝重的妇人,从旧楼里启窗张望,张望那个熟悉的背影。信客如一朵云荷,苍云纤荷,雁坠西天,一江怅水,梦若夜寒。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被赋予了无数而唯一的规律。这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另类谱写!

  ③一支笔杆,一趟奔波,一声口信,他的工作如此单纯;千万情节,千奔万寻,千里送情,他的工作却又如此厚重。在“信”的路上,他奉献美丽和阳光,收藏心酸和孤独。信客去了,千千万万信客却永远不倒!

  ④装满思念与牵挂的邮包,很沉,但仍然背负着。注定,没有人挂念的信客,旅途孤独。跋山涉水,只为将那一份份难以寄托的心情传送,有幽怨,有思念……这也许就是一个信客的生命。

  (背景音乐《思乡曲》悠然响起,课件展示教师的读书笔记。)

  师:信客,他用一双脚,走出了一个“信”字。

  细细的山路,或是泥泞,或是陡峭,他却来来回回走过了千万遍。他的一串串脚印里,有着村子里所有的牵挂;他的一串串脚印里,有着几十年的岁月残痕;他的一串串脚印里有着多少孤独与寂寞。他擎着悲苦,饮尽风霜,望穿哀怨,看透繁华。他挑着一担担的眼泪与痛斥,踏破了一季季的风尘。当季节滑落,岁月流转,他在黄昏的平静与苍凉中回归大地。

  普通的人能以崇高的方式生存。信客走了,他能带走的只有记忆;他带不走的,是一颗善良的人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刻下的深深的烙印;带不走的,是他在生命的词典中,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自读课文,能自主地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一个善意的谎言背后的真情。

  3、培养乐于助人的真诚情怀。懂得“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的道理。

  【重点难点】

  学会自觉地在字里行间体会文章真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指“要诚实……”几个字)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小学生要诚实,不能骗人,骗人不好)可生活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书上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

  有时欺骗并不会遭到谴责,也许反而会得到感激,比如我们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一场得到感激的欺骗。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

  交流:你发现了谎言了吗?

  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二、细读课文

  1、过渡:对,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就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再读读课文,好好找找看。可以圈点关键地方。

  2、交流:

  ⑴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为什么?“一亮”又说明了什么?)

  ⑵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

  (为什么“茫然”?为什么要“命令”?)

  ⑶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 “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为什么“急”?从“拼命”“想阻住”可以看出什么?)

  3、他这样的煞费苦心又赚不到钱,为什么还要这样费尽心机?

  (为的是让我能读到书。)

  4、你觉得“我”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了吗?从哪看出?

  (第13、15节的两次哭。)

  5、小练笔:

  那夜,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几声小虫子的鸣叫,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只有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6、过渡:这时候,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从摊主这善意的谎言中,这虚设的“那匹马”的背后,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三、感情朗读

  真会读书!但真正会读书的人不仅会读进去,还要能读出来,读出什么来?读出感情来。这件事是“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发生的,可是现在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还是禁不住热泪盈眶,可见情之深意之切,如果我们能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朗读把他的情感表现出来,那才叫会读书!文章很长,这样吧,自己先取一段认为最能打动你的文字来读读,先练习练习。

  (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相机评点。)

  四、情理交融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有所悟,就是说要读出道理来,悟出人生哲理来。你们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悟?明白了什么人生道理?

  (指名说。)

  我也像大家一样,运用我的密笈悟出了这样的道理:

  1、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

  2、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同时,文章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文章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文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媒体】

  PPT

  【教学方法】

  发问与质疑式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你认为这段话与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导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找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证明,从而归结引申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

  (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问题:作者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论证:

  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一自然段)。

  2、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

  3、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自然段)

  4、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极其重要意义。(第13段)

  论证方法:讲道理、举事例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对话,评析文章

  准备:课前预习给出下列三个问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样理解作者衷心倡导的科学实验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远意义?

  指导学生仔细透彻地研读课文,自行提出问题,多渠道查找资料,编写短文或发言提纲。可以以同观点小组结合的形式,合作写文。

  参考提示:对下列每一个问题,你分别持什么态度?是全部赞成、部分赞成还是完全反对?可以用举事例或讲道理的方法来清楚地阐述见解,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A、关于作者的论点: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来说,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关于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证。

  C、关于作者的论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课堂实施:

  第一步骤:小组交流,选出见解最独到、观点最鲜明、表达最通畅的发言或文稿。

  第二步骤:全班交流,相同观点的整合和不同观点的碰撞;鼓励求异思维,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批判性的阅读。

  (课堂讨论、交流,辨明道理,把握文章命意)

  教师介入讨论及小结。

  四、延伸拓展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下: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课外阅读《发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较两篇文章所强调的科学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试以《我所追求的科学精神》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演示,更深刻掌握小数乘除法竖式要点。

  2、巩固通过观察数的特征,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培养简算意识。

  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心算口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完全掌握小数乘除法竖式要点。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想和大家比一比!

  PPT出示:“女神来了!”

  师:对于这位“女神”,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女神是谁?

  生2:她为什么是女神?

  生3:她来和我们比什么?

  师:让我来为你们揭晓答案,女神就是她——(PPT出示“红红”图片)

  学生可能会大笑

  师:你们可能会纳闷,这不是我们课本里的红红吗,她怎么成了女神了?因为红红在学校的算术比赛中得了第一名,获得“神算手”奖牌,所以大家叫她“女神”。(女神算手简称女神)

  现在,你猜到女神来和你们比什么了吗?

  生:计算!

  (板书:算)

  师:女神可不是随便就能和你们单独对战的!要先通过女神为你们设置的四关,记住女神的“忠告”才能和你们单独对战。

  二、引领复习

  1、第一关——“竖式计算,要认真”

  0.36×0.045= 1.512÷ 0.15 =

  (给学生计算的时间)

  师:看大屏幕,对于竖式,女神有什么忠告:

  乘法:1、对齐 2、数 3、补 4、去

  除法:1、移动 2、对齐 3、商0 4、补0

  让学生对应PPT的竖式把“忠告”的4条讲一讲

  2、第二关——“脱式计算,讲顺序”

  3.8+6.2×0.27

  =10×0.27

  =2.7 (错)

  3.8+6.2×0.27

  =3.8+1.674

  =5.474 (对)

  (3.8+6.2)×0.27

  =10×0.27

  =2.7 (对)

  让学生总结“讲顺序”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计算,不同级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3、第三关——“简便算法,要灵活”

  (1)6.3×8×1.25=6.3×(8×1.25)

  运用的是(乘法结合律 )

  (2)4.3×0.64+5.7×0.64 =(4.3+5.7)×0.64

  运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

  (3)0.5×8×4×1.25=(0.5×4)×(12.5×8)

  运用的是(乘法交换结合律 )

  (4)7.2×10.1

  =7.2×(10+0.1)

  =(7.2 × 10)+(7.2 × 0.1)

  = 72+0.72

  = 72.72

  运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

  (5)30÷25 怎样简算?

  学生试算 公布结果 30÷25

  =(30× )÷(25× )

  =120÷100

  =1.2

  运用的是(商不变的规律)

  (6)练习

  0.9÷0.125

  2.4÷2.5

  20÷1.25

  总结:看来不光乘法运算定律能帮助我们使计算快速简便,商不变的规律也能帮到我们,只要我们细心总结发现,很多运算定律都能为你所用,使计算达到简便的效果。

  4、第四关——“心算口算,能力强”

  师:看似最简单的口算,女神却放在第四关,看来心算口算只有掌握前三关的超强能力才能轻松驾驭呢!一起来挑战吧!

  (1)根据576÷12=48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

  5.76÷1.2= (57.6÷12=4.8)

  576÷1.2= (5760÷12=480)

  57.6÷0.12= (5760÷12=480)

  (让学生试着总结这种题的做法)

  练习:根据912÷24=38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商

  9.12÷2.4=3.8

  912÷0.24=3800

  912÷2400=0.38

  (2)这一关的第二部分是口算抢答,想到答案直接起立说出即可。

  (1)0.9×0.1= (6)1.5×2=

  (2)0.7÷2= (7)2-0.3=

  (3)73÷100= (8)0.9÷0.1=

  (4)0.05+0.4= (9)0.8×0.6=

  (5)34÷1.7= (10)0.25×4=

  三、小卷测验

  师:相信大家都没过瘾呢!下面就来和女神来次单独对战吧!

  对战规则:规则:1、规定时间

  2、独立完成

  3、快

  4、对

  单人对战

  一、口算

  1÷0.01= 2.4÷8= 0.2+0.05=

  3.8×2= 0.3×0.9= 4-0.17=

  二、竖式(保留两位小数)

  2.4×0.19≈ 9.898÷1.1≈

  三、 简算

  0.128×8.8 8.4×99+8.4

  17.8×1.1-17.8 26÷2.5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3.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4.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用具、玩具等。

  教学设计

  设境激趣

  聪聪、明明,他们俩今天也来了,他们有一些问题想问问大家。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1元=( )角 1角=( )分

  一张2角可以换( )个1角……

  教师给予鼓励。

  [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

  情景对话

  (出示课件)聪聪、明明,你拿那么多的硬币干吗去啊?

  明明:我去买空尺子,我拿了12个一角。

  聪聪:拿那么多,要是丢一个,怎么办啊?

  明明:那怎么办?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我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过渡进入新课

  1.师:我们该怎样帮明明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去换钱。

  师:那该怎样换呢?

  生讨论

  生A:可以换两张5角,一张两角

  生B:还是多。可以用10个一角换1张1元,2个1角换1张2角。

  明明:哦!原来12角=1元2角,谢谢你们!

  [通过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并体现了实用性。]

  2.我们帮明明解决了问题,聪聪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出示课件)

  3元8角=( )角

  26角=( )元( )角……

  师:你是怎么想的?

  3.换钱游戏:小组四人利用学具互换。

  [通过实践活动巩固知识,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

  4.师:现在,明明拿着换好的钱走进了“大张量贩”。

  (课件出示)尺子:1.20元

  明明:这1.20元是多少呢?

  师:明明又遇到什么困难了?谁来帮帮他?

  学生讨论

  生:1.20元就是1元2角

  师:对了,我们看1.20元中有一个小圆点,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右边的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所以1.20元就是1元2角,这就是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师:看其它文具的价格,把对应的用线连起来。

  (课件出示)

  本子 0.50元 8角

  墨水 3.00元 1元2角

  书包 35.90元 9角

  尺子 1.20元 5角

  橡皮 0.90元 3元

  铅笔 0.80元 35元9角

  5.师:你们看,聪聪也来了。

  (课件录音)聪聪:“听说有一些小朋友上不起学,我就拿着我的零花钱也来买一些文具,送给他们。”买一枝铅笔和一本本子用多少钱?一把尺子和一块橡皮呢?小朋友,你们会算吗?

  师:谁来计算一下?

  生:8角+5角=13角=1元3角

  1元2角+9角=21角=2元1角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师:为什么把20角换成2元?答案(略)

  (课件录音)聪聪:我用10元去买墨水,该怎样呢?

  生:10-3=7元

  6.小结:以学生为主,教师给予补充

  7.出示课题──简单的计算

  实践活动

  (课件)小朋友们,你们想用手中的钱去买一些礼物,一起送给远方的小朋友吗?

  选四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下位买。

  [让学生从已知和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小结

  (课件)小朋友们,今天我跟你们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可真棒!小朋友们再见!

  生:聪聪,明明再见!

  教学设计说明

  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它们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本节课教学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专家评析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在学生知道了人民币间的换算的基础上,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了解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在教学中,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一、注重趣味性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使儿童喜爱的人物在屏幕上亮相,做到绘形绘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突出实践性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机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

  三、培养自主性

  教师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锦集5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六篇

2.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锦集9篇

3.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九篇

4.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锦集5篇

5.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锦集7篇

6.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锦集6篇

7.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锦集8篇

8.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锦集6篇

9.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锦集7篇

上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下一篇: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