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⒈自主学习生字,理解“妩媚万分”、“触景生情”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描写维也纳森林美景的词句。
⒉结合课内外资料,体悟维也纳森林和惊世之作诞生之间的联系,感受蕴藏在森林中的动人故事赋予维也纳森林的无穷魅力。
⒊能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⒋领会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游记的特点,并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重点难点:
⒈积累描写维也纳森林美景的词句。
⒉体悟维也纳森林和惊世之作诞生之间的联系,感受蕴藏在森林中的动人故事赋予维也纳森林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媒体演示,师述: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更让人难忘的维也纳时时离不开音乐。
⒉出示第一小节,齐读。
⒊今天,我们将来到维也纳又一个著名的景点,一起去《穿越维也纳森林》。
二、整体了解
⒈打开书本,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初步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维也纳留给你的印象。
⒉学生交流,教师梳理,小结板书:优美的景色动人的故事。
三、学习课文
㈠优美的景色
⒈课文是怎样描写维也纳的美景的?
⒉交流,出示:
这片苍翠而幽静的森林从维也纳市的西南部向南绵延展开,连绵起伏。美丽的美伦纳河悠悠流过,溪泉淙淙,百鸟争鸣。两岸葱郁的树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绿,荡游其间,妩媚万分。
⑴正音:淙、妩,理解词语。
⑵指导读句。
⑶带着美好的感受读这段话。
⑷指名读,齐读。
㈡动人的故事
⒈维也纳森林的优美景色确实令人陶醉,但我想他之所以闻名天下,绝不仅仅因为这些。(引读第三节一、二句)
⒉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惊世之作,这样动人的故事,你又了解了哪些呢?简单交流。
⒊选择你喜欢的故事,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这个故事会留给你那么深刻的印象?
⒋交流:
▲施特劳斯的故事
⑴指名交流
⑵理解:触景生情。
⑶播放录像,创设情境,体会施特劳斯在森林中触景生情,谱写了惊世之作。
⑷完成练习:
在维也纳森林中,施特劳斯欣赏到了这样美丽的画面:,他感受到了 ,于是,他。
⑸指导朗读。
▲贝多芬
⑴指名交流。
⑵出示补充资料,体会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指导读句。
⑶贝多芬之所以称得上伟大就在于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出示补充资料。
⑷谈谈此时最大的感触?指导读句。
⑸整段朗读。
▲舒伯特
⑴交流所见。
⑵我们是不是也能通过这些来想象当年的场景。出示:
磨坊菩提树水井舒伯特故居
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清晨。
⑶指导朗读。
㈢情感升华
⒈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⒉指导朗读最后一节
⒊完成练习:
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你
你
你
你
四、拓展
⒈领会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游记的特点。
⒉进行写作迁移。
板书:
穿越维也纳森林
优美的景色
永恒的魅力
动人的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材内容:《秋天的怀念》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小事细致地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情深。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文字比较浅显,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已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但个别学生虽然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但缺乏感情。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思维比较活跃,能主动探索新知。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秋天的怀念》一课语言通俗,但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热烈。根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及本课特点,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设计“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的情感朗读中,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借助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在交流评价中变单为多向,让学生都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设计特色:朗读中感悟、感动。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 通过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使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深刻体会“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课文,体会伟大的母爱,受到爱的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史铁生的《合欢树》中的一段文字,菊花图片。)磁带《思乡曲》
教学设计过程:
一、 激情导入,激发情感
1、 激情导入(课件出示)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由教材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能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走进文本”也能“走出文本” )
学生自读后发言。
(有的学生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活得太苦,有的同学说他读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在作者的好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愧疚之情。像《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等。今天我们就写作者一起重温那份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去感受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板书:“秋天的怀念”
齐读课题。
2、 激发情感
教师配乐《思乡曲》诵读课文4—6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配乐为了渲染气氛,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的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 速读梳理,整体感知
1、 整体式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面的理解作铺垫。)
2、 寻读式速读。想一想: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安排了两种阅读方法,整体式默读和寻读式速读,目的是为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三、 品读感悟,沟通感情
(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一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二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在全班交流时就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讨论后学生汇报所得,汇报时教师的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还要相机指导朗读。)
1、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1) 感悟: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
(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抓住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母亲抚慰我时的细致入微和体贴周到。如,我发脾气时,妈妈为了让我尽情的发泄而悄悄地躲出去,她躲出去以后对我还是不放心,所以就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当我自暴自弃狠命地捶打双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扑灭的是儿子想死的心,抓住的是儿子活下去的信念。眼圈红红的,说明母亲哭过,“我”的一举一动,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我的做法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母亲难过之后,哭过之后,她还要安慰我,鼓励我好好儿活,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词足以看出母亲对儿子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那种伟大无私的母爱。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 朗读:(在这里,指导学生读我“暴怒无常”的句子时,要读出暴怒、绝望的语气,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动词“摔、砸、大声地喊、捶打”等词要重读体会做着极度绝望的心情。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时应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无奈。如“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当我心情不好,乱发脾气时,母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她的痛,她的苦又能向谁说呢?她只能自己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母亲不仅要忍受着自己的病痛,还要忍受着儿子的病痛给自己造成的心理上的痛苦,母亲活得太苦了,太累了。她之所以能忍,就是因为一个“爱”字,对儿子深深的爱。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3、 母亲央求“我”看花。(汇报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如“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如,“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吧。”结尾时欢快的语调戛然而止。因为当母亲说到“还记得那回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儿子还要敏感。她认为自己太粗心了,说错了话,感到对儿子很愧疚,在心里不断的自责。再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可见她在儿子面前时时处处都是那么小心翼翼,恐怕儿子会不高兴。)
过渡(母亲想陪我看见菊花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离开了作者。)
4、 母亲的临终嘱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限牵挂。朗读“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年女儿”时要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的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 的母亲形象。)
(品读感悟沟通情感这一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母爱”这一主题让学生谈感受、朗读。这样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再感悟中品读,这样学生对母亲那伟大、无私、坚强的形象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5、 秋天赏菊,怀念母亲。(课件出示菊花图片)
让学生一边欣赏菊花图片一边回想母亲关心我的四件小事,与作者一起赏菊一起感受那份深深的怀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
最后一段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汇报自己的独特感受。
文章结尾段作者寓浓浓的思母之情于开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不伤怀?想起母亲的鼓励与期望,怎不令人泪下?
师总结:(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作者懂得了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好好儿活”这句话不仅是母亲送给她两个孩子的最好礼物,同时也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最好礼物,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思索。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不管是现在的我们,还是将来的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要好好儿活,活出自我的尊严,活出自我的价值,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四、 配乐朗诵,情感升华。
在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之时,教师播放《思想曲》,学生和着乐曲朗读全文。(那字字真情,句句思念在乐曲的烘托下,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汩汩涌涌出的思母之情,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
五、 口语表达,放飞思想。
此时,为学生更好的抒发情感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我设计了一段口语表达: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呢?(说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成长的过程,是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还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 笔尖升情,以情激情。
再学完本课之后,学生肯定被文中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的以情激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歌颂一下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可以写一段话,可以写一首诗,真正点燃学生爱的情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文道得到统一。)
七、同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结束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情?
二、新授
1、板书课题。
2、问:两件事情中哪件是作者耳闻的?哪件事情是作者目睹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这两件事情给作者一个共同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温暖)
三、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温暖呢?通过“读、悟、议、再读”,重点体会人物的感情
文章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学习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
学生自由读两个小故事,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体会阿姨和母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
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
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为什么不抱怨护士?”展开,让学生各抒己见,明确了母亲把护士看成女儿,宽容护士的举动。“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再读:
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所折服。
5、想: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人物,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作业设计
提供两个情景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并交流。
【板书设计】
阿姨为奶奶推门──听说 温暖
母亲原谅护士──亲历 温暖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通过近阶段的国培学习,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新的认识,更明确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多次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怎样进行教学设计,什么样的设计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将学习的点滴思考作一小结。
一、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只凭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设计。形成了一套老的教学模式,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课既便老师讲得再精彩,也只能说授课教师讲得好,不能说学生学得好。
2、讲练结合的设计本无可厚非,但有时讲得过多,练得较少;有时认为课堂上训练得多,学生学到的知识多,这样的设计就是成功的。现在想来,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听课、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被剥夺了。
3、从过去的教学计对语文课标研究不够,对学情分析不够,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过程与方法,对教学反思不够。
二、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1、作好学情分析,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真正学会学习。因为,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
2、完善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突出语文课的特征,灵活恰当选
择教学方式,重视语文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体现重视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3、做好教学设计及反思。努力实现“从经验性到规律性的跨越”。
课前反思:
学生的学情?目标定位是否合理?教学设计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课中反思: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反应不积极,师生之间争议等,预想不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重新审视,重新观察,发现和总结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为什么,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课堂变得有序且高效。课后反思:我的教学高效吗?哪些地方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样反思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有利于今后的教学设计,也有利于自己的不断成长。
国培给了我一个好的学习平台,我收获很大,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不断反思教学,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2、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或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4、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5、全班交流。
6、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作业:
把自己说的内容写下来。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1、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处要写具体。
2、“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生发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主要表现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悄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球”这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朗读文中角色对话。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的知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培养爱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地心引力的知识。读好课文。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新课。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花果山的桃子熟了,小猴子请他的好朋友小白兔一起吃桃子,可今天他们不用自己动手摘桃子了,地球爷爷已经用他的大手替他们把桃子摘下来了。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样的?今天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认读生字“球”。
3、学写“球”字:(课件出示在田字格中的“球”字)怎样才能把“球”字写漂亮呢?请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发现“王”变成“王字旁”后的区别。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4、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年纪已经很大很大了,他从形成到现在已经有45亿年了,所以我们称他是——地球爷爷。(板书:爷爷。)让我们一起来亲切地读一读。(齐读。)谁能和地球爷爷打个招呼?(请学生说,表扬说话亲切热情的小朋友。)
二、创设情境,自读识字。
1、创设情境,自读课文。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地球爷爷年纪大了,有几个字他总是念不准。小朋友,我们能帮助他吗?(能!)好!巧的是,他念不准的的字就在课文中。我们赶紧打开书,读一读课文吧。平时自己读课文时,你会做些什么?指名说,老师建议:把预习时圈记的生字和词语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文,老师巡视了解学情。)
2、利用情境,认读生字。
大家准备好了吗?看,想要摘到花果山上的桃子,就要把这些生字给读出来,就是这几个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能大声地念给出来?指名认读,随机正音。(这时,课件上生字的拼音消失。)哎呀,拼音不见了,字也打乱了,现在谁还会读?(随机点读、正音。)
开火车读,引导学生自主识记生字。
3、认读词语,引导学生说更多的词语。
三、情境继续,研读对话。
1、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到三自然段,说说小猴和小兔在森林里干什么,指导读好“唱啊,跳啊,真高兴!”
树上的桃子长得怎么样?指导读好“又大又红”。
2、出示课件,又大又红的桃子,真可口,我们再来读读桃子上的词语,把它摘下来吧!学生读词语。
3、小猴想请小兔吃桃子,可是又大又红的桃子高高地挂在树上,该怎么办呢?认真读一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听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读好“有礼貌的小猴”。
出示桃子掉下的课件,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你有疑问吗?
4、自由读课文的六到九自然段,注意读好小动物的对话。
集体交流,指名逐个读,评价提高,最后整合。
重点读好:
(1)小兔:礼貌;很奇怪(适当加动作。)(2)小猴:很奇怪。(3)猴爸爸:笑着说。速度较慢。
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把书立好。
你们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5、自由读一读地球爷爷说的话,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说说听后知道了什么?
你读懂了什么?集体交流:
(1)地球有地心引力。带领学生根据词语初步理解意思,板书:地心引力;
(2)地心引力“很大很大”,“能”做很多事。根据课文,观看课件,联系生活:①说一说“地球爷爷的手能……”
②有表情读好这句话,读出自豪高兴的语气。
6、地球爷爷真厉害,你们知道什么是地心引力吗?
老师演示磁铁和曲别针的实验
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吸铁石把曲别针吸过来的力就叫引力,地球爷爷一样有这样的引力,不过要比磁铁的引力大得多。
7、列举有地心引力的现象,教师演示纸飞机现象,总结地心引力现象。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地心引力的现象。
能不能把第十自然段读好?再读课文。指名读。地球爷爷的年纪很大,指导读慢,“很大很大”读好,教师范读,学生再读,指名读。
补充句子的练习:
地球爷爷的手能让( ),能让( ),能让( )
8、师读最后一段,学生读。
说话练习:老师刚讲完课,( )。
四、情境小结,拓展阅读。
听了地球爷爷的话,我不禁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课件播放相关画面)——340年前的一天,有一个人在果树下休息。忽然,“扑通”一声,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这个现象很平常啊,却引起了这个人的思考,后来他成了一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他是谁——(牛顿。)一只苹果给牛顿带来了什么呢?大家课后可以问问家长、查查资料、看看书,下次我们再来讲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2、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将带大家继续走进新型玻璃展览馆,进一步了解各种新型玻璃。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中有五种新型玻璃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再来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还要弄清什么问题?
生:被指名读、小组读、女生读、齐读。
师:新型玻璃有几种,每种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师:请每小组自主研读后,合作完成以下填空表格:
___玻璃,有___特点,起___作用。
生:有的独立研读,有的找自己相信的伙伴共同研读,弄清某一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后,汇报给组长由组长统一意见完成表格。
师: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将你组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的作用和特点,说一说。
A生:我喜欢夹丝网防盗玻璃,我朗读给大家听,因为这种玻璃中间夹一层金属丝网能自动报警,可以防盗。
B生:我喜欢吸热玻璃,因为它使房间东暖夏凉,可以阻挡强光和冷气。
C生:我喜欢变色玻璃,因为它发射阳光,改变颜色,可以调节室内光线,称为自动窗帘。
……
师:谁能用“东暖夏凉”来说一句话?
师:请各小组再选一名学生代表将你组最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写在黑板上。
生:各小组代表把某种新型玻的特点和作用,工整书写在黑板上。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后真正掌握课文中的全部内容。
三、召开展销会,鼓励学生竞说
师:同学们,老师现在要在我们班开一个展销会,让每一位同学都当一回推销员,推销员是干什么的,知道吗?
生:就是把自己厂里的产品介绍给大家,发动大家来买自己介绍的产品,如果来买的人越多,就说明你这个推销员的水平高。
师:今天你们推销的产品就是以上五种新型玻璃。请每一组选一名代表上讲台来选一种新型玻璃推销员证,先在小组里夸夸自己厂里生产的某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让人一听就来买。
生:组内演讲推销。
四、拓展思维,课外迁移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或者新型房子、桥梁、道路……,把你想到的讲给同学们听。
生:我想发明一座象金箍棒一样的桥,让它大它就大,让它小它就小,我回外婆家时,如果有这样一座桥就不会再翻山越岭了
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老师真想一直听下去,由于时间有限,课外老师再听你们讲吧!
【点评】
这是一节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教案,整节课体现以下特点:
1、教师的启发谈话,既唤醒了学生记忆的表象,又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营造了乐学的氛围。
2、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3、开放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的喜欢方式研读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和方式,提高了读的质量。
4、教师根据儿童爱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推销员”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5、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不给学生加以束缚,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独特体验。
6、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目标与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⑴ 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⑵ 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含义。
(设计意图:此目标就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会复述故事情节,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明白小说是借助人物形象刻画来体现主题。)
2、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文,整体感知:课上速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课中精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本文篇幅长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展示学生个性,引导学生从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⑵ 让学生从京京的身上体悟亲情,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怎样去珍惜亲情、友情。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教学策略】
由于本课具有篇幅长、情节清楚、线索分明、人物心理刻画细腻等特点,教学时采用:
1、课前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能概述小说内容。
2、课上细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刻画。
3、课中精读课文,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4、课末合作交流,全面理解程老师的做法和所反映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上设计主要是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文章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对细腻心理描写的品析。)
【教学设计思路】
1、课前预习──了解梗概──培养概括能力。
2、课前演讲──复述概况──锻炼口语表达。
3、课上细读──分析形象──体会人物塑造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4、课中讨论──“心声”含义──概括主题。
5、课后拓展──实践活动──在延伸中体悟小说的主题。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课前演讲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查,又是一个锻炼学生、培养语感的体现;课上细读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特征;课中讨论是让学生领悟到:小说主题的归纳应建立在对人物分析的基础上。)
【重点解决与难点突破】
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安排】
两个课时。
【教学步骤进程】
(点击鼠标,演示课件流程,推进教学进程。)
一、展示课件封面
优美画面配以名乐名曲,让学生在课前休息时间得以放松身心。
二、“学生复述故事”为话题引入
请两位学生复述本文的故事梗概,师生共同指出其不足,
点击出示主要情节内容,然后,引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字幕:
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板书: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三、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深入探究
让学生明白本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所体现的主题:
1、同学们读了课文以后,想想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李京京、程老师、赵小桢、林蓉等)
2、主要描写了哪几人?(李京京、程老师)
3、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简述你的看法、理由。(学生可能大多回答:李京京。)
引导学生所应把握的基本点:
⑴ 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对工作认真负责;也存在不足。
⑵ 李京京: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铭记亲情友情并渴望表达。
4、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举例略)
教师点拨:这些描写刻画细腻、真实,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特别是文中的心理描写,更让人觉得真切,请同学们找出认真体悟,分析它的作用。(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点击出示几组句子:
字幕:
1、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
2、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3、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理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凡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4、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5、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6、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教师点拨: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上面1~3句及“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有间接的心理描写,如4~6句中希望自己得到朗读机会。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
5、文中李京京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想朗读课文)
6、为什么特别渴望在公开课上读一读课文?提示:为什么凡卡的故事能深深打动李京京,甚至使他在朗读时涌出了泪水。
(凡卡的命运和李京京非常相似,使他产生情感共鸣,才萌生出了朗读课文的强烈愿望。)
7、由李京京读课文这件事,你认为朗读课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提示:模仿赵小桢的读法、学学李京京的朗读课文第56自然段,比较异同。
(进入角色,应与课文中的人物统一情感。)
8、学完《心声》,同学们在敬佩李京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勇气的同时,对程老师公开课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小组讨论并归纳:(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区教育局公开课交给她完成,说明他水平不低,特别是为了上好这节课,她绞尽脑汁。她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李京京的嗓子沙哑,怕影响了学校荣誉。这种对工作负责的精神应当肯定。但程老师为求得领导好评,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做法应当摒弃。)
9、综合上述分析,请大家讨论下“心声”的含义有哪几层?(提示: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字幕:
“心声”的含义:
1、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2、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3、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四、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2、方法归纳: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要善于运用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各种描写方法。
五、延伸拓展
1、写一段你生气或害怕时的心理。
2、以李京京的身份结他乡下的爷爷写一封长长的、像凡卡写的那样的信。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八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