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61、62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是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2、知道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和大家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出示苹果图)大家来看,屏幕上有很多不同颜色的苹果,每个苹果的下面都有编号,现在老师不看屏幕,我找同学来随便说出一个编号,老师就知道这个编号的苹果是什么颜色,谁先来试试?
生:(活动)
师: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生:想。
师: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自己一定会探索出来其中的奥秘,而且一定会比老师做的更好。
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回顾温习:
师:大家来看,谁来和我们一起来学习了。
生:熊大、熊二。
师:是的,熊大和熊二想招待他们的好朋友,熊大拿出6个苹果和好朋友分享,他想给每2个苹果放一个盘子,能分几盘?
生:3盘。
师:你来上来摆一摆。(粘贴)
师:6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正好摆完,我们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生:6÷2=3 单位(盘)
师:在这个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
生: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2、初步认识余数
师:熊二准备了7个苹果也要两个放一个盘子。大家用你们的学具自己摆摆看,你上来给大家摆一摆。(粘贴7个苹果图)。
师:看看这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熊大分了3盘正好分完,熊二分了3盘还剩下一个。
师:那剩下的一个为什么没继续摆呢。
生:因为要每2个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再分成1盘了,所以就剩下了。
师:你真棒。对像这种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就能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
师:大家来看看怎样把它用算式表示出来。
师:被除数7表示共7个苹果,除数2表示每2个分一盘,商3表示分了3盘,所以单位要是盘,最后还余下一个大家可千万不要把它给忘记了啊,我们在商的后边加上6个点,把余下的1个写到点的后边,它余下了1个,所以它的单位要是个,这余下来的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师:我们试着来读读这个算式吧?
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师:读的很好。这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谁能再来说说这个余数表示什么呢?
生:这个余数表示平均分后剩下的数。
3、课堂练习,及时巩固。
师:很棒,现在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打开课本61页,来看练习1,大家做一做。共圈了8组,还剩1个。一起读出算式。
生:17除以2等于8组余1个。
师:算式中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
生:被除数17表示共有17个五角星,除数2表示每2个圈一组,商8表示平均分了8组,余数1表示还剩下1个。
师:回答的真好,第二题,共圈了7组,还剩2个,一起读出它的算式吧。
生:23除以3等于7组余2个。
师:这个算式的意义呢?
生:共23个圆,每3个分一组,分了7组,还余2个。
师:看来大家都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其实啊,有余数的除法中还隐藏了一个小秘密,我们现在一起去探索一下。
? 4、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师:拿出8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
师:你来汇报一下。
生:每4个摆一个正方形,摆了2个,算式,8除以4等于2个。
师:真棒,现在用9根小棒来摆,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你来说说你的结果。
生:摆了2个,还余下一根。
师:为什么会余下1根呢?
生:因为摆一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余下1根不能再摆一个正方形了。
师:说的太好了,怎样列示呢?
生:9÷4=2(个)······(1)根。
师:那10根、11根、12根呢?都来摆一摆,并列出算式?
师:谁来把他的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同学们那我们不摆小棒,能自己推算出下面的算式吗?13根(13除以4等于3个余1根)、14根(14除以4等于3个余2根)、15根(15除以4等于3个余3根)。
师:现在观察这些算式,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发现了除数都是4,余数是1、2 3。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余数是4或者比4大的数不行吗?
生:不行,因为如果余数是4就又能摆出一个正方形了。
师:哦,现在你们有没有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那个小秘密呢?
生:余数都比除数小。
师:回答的太好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小于除数(板书)现在看看我们用这个秘密武器能不能帮熊二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如果用小棒摆这个图形,它可能余几根?
生:1根或者2根。
师:为什么呢?
生:如果余下3个的话就又能摆一个三角形了。
师:你太聪明了,摆这个图形可能余几个呢?来一起回答。
生:他可能是1—4根。
师:这个余数比除数小的武器不仅能帮我们解决摆小棒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来看这个除法算式,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是几?
生:1—5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余数比除数小,除数是6余数只能是1—5.
师:回答的真完整啊,那如果这个算式,只让我们写一个最大的余数,应该写几?
生:5
师:那如果我们知道余数是6,那除数会是谁?
生:8,因为余数要小于除数,除数要大于余数,余数是6,除数8比他大,所以是B.
师:真是个会思考的小朋友,我想写一个最小的除数,应该写几呢?
生:7。
6、课堂总结,课后思考
师:看来同学们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不仅知道了余数的意义,还知道了在有余数除法中余数一定小于除数。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老师在上课前做的那个小游戏,希望同学们课后一起交流能够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探索出它的奥秘,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好,下课。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除数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现在,人们在战争的时候,用望远镜来侦察敌情;研究天文的时候,用望远镜来观察天空……(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主编《新世纪义务教育课本·语文》第四册《望远镜的发明》)
师:这段话中讲了望远镜的哪两个用途?
生:侦察敌情,观察天空。
师:侦察和观察各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它们能混用吗?
生:侦察和观察都有看的意思。
师:对,但观察是不是就等于看?(教师看向窗外)我正在看窗外,能说我在观察吗?
生:不能。
师:我这里有一个文具盒,但不知什么原因打不开了,请大家讨论一下,谁能用这个文具盒做道具,将观察的意思表演出来?
(学生讨论)
一生上讲台表演:他拿着文具盒,试图打开,试了几次后,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他将文具盒凑到眼前,仔细地翻来覆去地看……
师:这位同学看文具盒多——
生:仔细啊!
生:他就是在观察。
师:你说对了一半,观察有仔细看的意思,但仔细看还不是观察,请同学们再想想。
生:他想把文具盒打开,他是有目的的。
师:你真会动脑筋。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观察的意思?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仔细地看。
师:谁能用观察说句话?
(生练习说话略)
师:侦察,一般在什么时候用?
生:侦察敌人的情况。
师:假如我们教室的不远处就是敌营,谁上讲台表演一下,侦察敌人正在干什么?
一生表演:他走到教室门边,悄悄将教室门打开一条缝,用手作望远镜状,从门缝向外望去……
师:他表演得怎么样?(众生鼓掌)(师问表演的学生)你为什么不把门打开来侦察?
生:那样敌人就会发现我了,侦察时不能让敌人发现。
师:对极了,现在谁能说说侦察与观察有什么不同?
生:侦察是悄悄进行的,不能让别人发现,要偷偷摸摸;而观察可以大大方方,不需要躲藏。
……
简评:准确理解和辨别词意,有助于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提高。理解“观察”一词时,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层层推进:看——仔细地看——有目的地仔细地看,可谓水到渠成。整个教学片断,教师就地取材,学生两次表演,化抽象为具象,不仅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切理解了词意,更明确了两词存在的差异。没有呆板的死记硬背,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可见,运用多样手段,创设有效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
资料提供者: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课时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在图画情境中感受大海带来的乐趣。
2. 学会“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感受做一名海边孩子的快乐,初步培养爱大海,爱家乡的感情。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字词。
1. 认读词语并口头造句。
住在、海洋、海滩、金色、黄金、一面、上面、方面、歌唱、唱歌、各位、捡到、捡起。
2. 听写课文要求的生字新词。
二. 进入情境,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朗读第一段。
看课件指出“海”与“海滩”。
朗读:你能用你的声音把大海的宽广,海滩的美丽表现出来吗?
2、学习第二、三段。
(1)、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感受小主人向我们介绍的海边情景。交流。
体会:又松又软的感觉是怎样的?你能举个相似的例子来说明吗?“松”和“软”的反义词是“紧”和“硬”。
大海会唱哪些歌?也许是《赶海的孩子》,也许是《小海螺》……
(2)、通过联想,体会乐趣。
说海:我们小朋友非常幸福生活在大海边,大海给我们带来许多快乐。请你告诉住在城里的孩子好吗?(大海是无边无际的',海上船只来来往往,节假日大人小孩尽情玩耍,有的堆沙,有的拾贝,有的游泳,有的划船……
(3)、开展海滩捡贝壳比赛。
海滩上的贝壳多么讨人喜欢啊!颜色鲜艳,形状各异,大小不同,希奇古怪的品种看也看不厌。就一会儿工夫我们都捡了满满一小篮。
练习说话:用欢快的语气对小伙伴们喊:“嗨!快来看啊!我捡了许多贝壳。有……有……还有……”
(4)、有感情的朗读2、3段。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配上欢快的夏天歌曲有感情的集体朗读。
(5)、用一句话说说大海给我们大家和广大的游览者带来了什么?
3、学习第四段。
引读第四段:小主人和大家一样了解海,喜爱海,难怪他要说……。
4、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轻松、舒适、欢快的语调)
三、课后延伸。
收集有关大海的各类资料、文章,来写一写我们的家乡。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欣喜若狂、轻盈、敏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的。
3、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4、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树立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有关恐龙的资料 、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挂图展示,激趣导入
二、板书课题、解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三、听课文录音带,自学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自学生字词:
⑴ 认读字:
钝 凌。
⑵ 书写字:
恐、凶、笨、鸽、仅、顿、描、绘、吨、盈、敏、捷、崭。
⑶ 新词: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凌空翱翔:在空中回旋的飞。
后裔、欣喜若狂、隧道、繁衍、茹毛饮血、毋庸置疑等词语让学生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解释、讨论。
四、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五、小结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确定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2、发表你对课文的理解。
二、深入分析,理解全文
采用逐步分学习的方法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探究第一部分内容:
⑴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
(好像、仿佛的意思)
⑵ 这一段怎样引出观点的?
(把恐龙与鸟类作比较)
⑶ 老师问:
科学家们在这一部分中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⑷ 老师问:
科学家为什么欣喜若狂?
(因为可以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恐龙演变而来的。)
⑸ 学生讨论: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师生共同探究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是科学家们假设猜想恐龙向鸟儿进化的过程。
(教学这一部分必须注意:恐龙进化经过了漫长的年代;并不是所有恐龙都在向鸟儿进化;有较多内容是科学家的一种假设、推断。 )
3、学习第三部分,质疑、探究:
老师:谁能说说希望能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饱含的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指正。
三、反馈全文,学生质疑
1、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2、质疑并解答,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释疑。
四、总结全文
课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作者说明简洁、意思表达完整、准确,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希望同学们在此启迪下,将思绪放飞蓝天,去探索大自然以个又一个奥秘,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庞大家族 恐龙中的一支 飞向蓝天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给4个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能正确用字,减少别字。
3、知道一词多义现象,并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判别词义。
4、能把表示“一定”意思的肯定句,改写成“非……不可”的双重否定句式。
5、能把句子中残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6、能用摘录法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改写句子,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整体感知。
二、指导第一题。
1、读准每个字的两种读音。
2、口头组词交流。
3、比较归纳,掌握规律。
di:箭靶的中心 she: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断了
的 折
di:真实、实在 zhe:一般常用于东西弄断或弯曲
san:由聚集而分散 juan: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或圆筒形的东西
散 卷
san:没有约束或零碎不集中 juan:常指卷子
4、书面组词。
三、指导第二题。
1、自由书空,想想每个字容易写错的地方。
2、指名逐一板演,强调易错处。
3、认真抄写。
四、指导第三题。
1、学生自改别字。
2、交流,订正。
3、比较组词,加深印象。
五、指导第四题。
1、自己读句子,想想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有什么不同。
2、交流讨论。
骄傲:(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生气:(1)因为不合心意而不愉快。(2)生命力,活力。
自然:(1)不勉强,不呆板。(2)表示理所当然。
3、小结: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要根据语言环境正确理解。
第2课时
一、引入。
二、指导第五题。
1、分析例句。
(1)自由读,想想两句话的意思。
(2)比较异同。两句话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表达的句式不同,原句的“一定”换上“非……不可”,在语气上更肯定。
2、试改第1句。交流。
3、独立练习第2句。
三、指导第六题。
1、回忆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哪几部分。
2、判断每句话缺少了什么。
3、补充缺少部分,注意加上标点。
4、交流纠错。
四、指导第七题。
1、自由读,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想想:概括这段大意,可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摘录法,因为有概括性的句字)。
3、划出概括性的句子并加以整理摘录。
五、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你们读懂了什么?谁能把这个故事说一说?(整体感知)
三、练读、议读、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1)把语句读流利;(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
2、议读与质疑。其他同学对于别人的朗读和发言,给与评价,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有疑问也可提出。一点要通过读书、思考、议论去认识。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
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他律诱发自律。
四、练习地方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教后小结: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交流合作,读懂课文。学习本课,按照练读——选读——质疑——议读等方式,促使学生生生互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