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会求平均数。
2、学生经历探究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合作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小正方体、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校园篮球场上四(1)班和四(2)班篮球比赛的精彩片断[四(1)班的得分明显落后,学生观赏。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四(1)班的教练,这时你准备怎么做?你在换运动员上场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出示两名运动员平日训练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如下:
现在就请你当教练,根据上面统计表中的数据,你会选谁上场?并说
[评析:教师恰当运用CAI课件,创设一个学生熟悉且比较喜欢的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提出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需要换人”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这样,不仅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又将生活化问题转化为根据“平均分”换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怎样计算7号和8号运动员的平均分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和手中的操作材料,小组合作,共同来探讨。注意:一个小正方体代表一分。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1、小组合作探求算法。
2、汇报交流。
操作法:重点让学生把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讲明白。
计算法: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除了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来外,还可以先求出各场得分总数,再除以上场的次数,也可以得出每个队员的平均分。
(9+11+13)÷3=11(分)(7+13+12+8)÷4=10(分)
[评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自主性、探索性与合作性。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空间里运用手中的材料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解决了问题。这既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引领学生归纳概括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10分的理解:你对10分这个数是怎样认识与理解的?与它的各场得分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
对11分的理解:11分是7号运动员第三场的得分吗?为什么?它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的亲自感受中,他们用自己质朴而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粗浅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你见过平均数吗?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平均数的例子)
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特别是在统计当中,平均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整体水平与分析存在的问题。
不计算,估一估他们的平均身高会是哪个答案?(让学生谈观点,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先不计算,同学们估计可能会是多少?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次?
4。过河问题。
身高145厘米的小华,要过平均水深110厘米的小河到底有没有危险?(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这个题目的思考,你觉得应该
[评析: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形式多样,且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自己表现如何。现在请拿出学习
学习
本节课,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请在相应栏目中填上相应的分数,并算出平均分。(优秀90分,良好80分,一般70分)
(小组交流后,学生展示)
看着自己的
师
[评析:让学生自我
注: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P92~94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昨天中午我们代伙的同学在教室里举行了一次套圈比赛,他们每人套10了次,想不想知道他们套中了几个?
2、指名汇报,回答问题
陈璇:5个;戴之淳:3个。问:陈璇套得准一些还是戴之淳套得准一些?
孟子又:3个;陆庭臻4个。问:是这两位女生套得准一些还是这两位男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3、谈话:(出示主题图)。看,图上的同学们也在套圈,他们每人套了15个。
4、指导学生看图,读图(纵、横轴表示的含义;每一格表示的数量)
5、问:你能从图上看出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吗?(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中标出数量,并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数量的多少的)。
6、问:除了能从图中看每人套中的个数外,你还看出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问:你能不能从图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3、说明:有道理。他们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地比较,只有分别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用这样的数来体现他们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4、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移多补少”并板书。)
⑵列式计算。理解算式含义。(归纳“先合再分”并板书。)
⑶说明:这里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它表示将原先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得到的一个相等的数。
4、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你会求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吗?
⑵学生尝试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⑶评析:*算式每步的含义。
*这里为什么是用女生套中的总数除以5而不是除以4?
*得到的“6”在这里是什么数?表示什么?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
5、观察统计图,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里的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
再观察女生成绩统计图,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6、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P94.2
出示题目,问:这三条彩带中最长的有多长?最短的呢?这道题要求什么?
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计出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cm——()cm之间?
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2、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下列辨析题。
⑴小强身高30厘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00厘米,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⑵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我校同学平均每人捐书3本。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本书。⑶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
①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m。
②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身高超过160cm的队员。
3、出示本班级第一小组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如下)
⑴老师请一位同学帮着算了一下这个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得出的结果是“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6m”。不用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呢?(后出示正确的计算结果)
⑵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三(3)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吗?
⑶老师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我国三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35cm。看到这个数据,结合你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评价总结
1、刚才同学们都参与得很热烈,你们觉得田老师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如果请你给这节课打个分,你会打多少分呢?每个小组商量一下得分情况,然后给出一个分数(10分制)。
问:这么多分数,以谁的分数为准呢?(计算平均分)
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8、5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经历进一步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利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在电视里看过歌手大赛吗?你知道比赛的评分规则吗?
去年暑假,中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全国少儿艺术大赛,瞧,这是红星小学的王璇参赛的照片,那她当时得了多少分呢?你们想知道吗?(课件出示参赛照片
二、探究与体验;
1.瞧,这是7个评委给她亮出的分数牌,(课件出示评分牌)
95分
95分
96分
85分
98分
93分
你能帮她算算她最后得了多少分吗?在练习本上试试吧。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算完后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
刚才,同学们计算得的很认真,讨论的很热烈,下面谁来告诉大家你的答案,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
生评价谁算得对。
4.师小结过渡:
是的,在好多电视比寒中,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往往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剩下的几个评委的平均分的规则评分。但是在体育比赛中还能用这样的评分规则吗?
5.议一议: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立定跳远比赛吗?老师是怎么给你计分的?下面是王平同学五次试跳的成绩: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167厘米
167厘米
167厘米
167厘米
167厘米
那么裁判员最后给出的成绩是多少呢?是怎么算的呢?告诉你吧,他的成绩是169厘米,而不是他的平均成绩: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全班交流。
6.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是的在体育比赛中,为了给每个人更多的机会,鼓励大家超越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往往用队员的最好成绩作为他的最后成绩,而不是用他几次试跳的平均成绩。
7.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三、实践与应用;
师过渡: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求平均数的情况,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动你的小脑筋认真想一想,下面的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
1. 出示练一练第1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前两步,然后集体订正。
第(3)个问题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集体交流。
2.出示第2小题,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出示第三小题,生独立完成第一步,然后集体订正。
第二步,首先让学生说说:第四组这几个同学,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搞清什么是达标。那么50米的达标成绩是10秒,比这个成绩慢的同学就没有达标。想一想是哪个同学呢?和同学说说你和想法。全班交流。
四、拓展与延伸:
出示“问题讨论”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小明不会游泳,如果水深超过他的身高,就可能有危险,那么这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米20厘米,说明了什么?小明会不会有危险?
请同学认真思考,然后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从学生生活入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
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计算、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及善于与同学交流的好习惯,从而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培养学生敢干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好品质以及耐心听取别人说话的好习惯。
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在交流中培养表达能力,
对本节课新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对新知识通过回顾能牢固地掌握。
在本环节中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
对学生普遍感到有困难的题,稍作点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或前后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平均数知识,对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推理、判断,从而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的重要性。
在本环节中如果有同学能完整说出比赛的评分规则,就应该给予鼓励“×××,你懂得可真多。”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由老师向学生详细说明比赛的评分规则:
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实际比赛中,选手的最后得分是这样计算的;在所有评委所打的分数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剩下的几个评委的平均分。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1.(96+95+95+96+85
+98+93)÷7=94(分)
想:我先把7个评委所的评分加起来,然后再除以他们的人数,也就是求出平均分。就是她的最后得分。
(2)(96+95+95+96+93)÷5=95(分)
想:我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剩下5个评委的平均分。
还有可能出现计算错误的现象,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有;
1.王平最远能跳169厘米,说明他有这样的潜力,应该把这个成绩算做他的最后成绩。
2.因为如果最后算王平的平均成绩的话,就不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最好水平,所以用平均成绩做为他的最后成绩不公平。
第三个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如可以准备28×7=196(箱),这样可以保证货源充足,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但这样容易造成货物积压,过期饮料就卖不了了。
答案应该是下周应准备和本周售出总数同样多的饮料最合适。
什么叫“达标”;国家颁布了少年儿童各年龄段的体育锻炼标准,达到这个标准的就叫达标了,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当然就没有达标了。
“平均水深1米20厘米”,说明这个游泳池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浅的地方可能还不到1米20厘米,深的地方可能会超过1米40厘米,”所以小军在这个池中是有危险的。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经常玩些什么游戏呢?
追问:图上的小朋友们再玩什么游戏啊?(套圈游戏)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这是三年级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
2.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谈话:老师已经分别把男、女生的套圈成绩制成了统计图。看。
提问:看了这两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读出男女生每人的套圈个数。
提问:根据这两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
谈话:男女生套完圈以后,他们想要知道到底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想请我们的同学做小裁判帮帮他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去比较呢?先请小组4人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谈话:那请同学们口算一下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女生呢?
男生:28个女生:30个
谈话:如果比总数看起来是女生获胜了,男生对这样的比法有意见吗?为什么?
追问:这种想法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这样比公平吗?为什么?(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那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想法四:去掉一个女生或者添上一个男生。
谈话:这样的想法是不错的,可是女生谁也不愿意被去掉,而且男生也没有人了。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3.理解平均数。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男生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用什么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绩,再完成作业纸上的问题1。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
让学生讲解移的过程。
二是先合后分。
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提问:第一步算得是什么?这里的7表示什么意思?
【说明: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和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统计图中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课题:统计—平均数)
观察: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是7,这四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分别是6个、9个、7个和6个,从图上看你能猜测一下平均数和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较,它在哪两个数之间呢?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数小,因此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
多媒体出示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谁能估一估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什么范围之间?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请你结合作业纸上的第二幅图和问题2,自己动手做一做。
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那你认识了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说明: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2.想想做做2
谈话:要求的是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那你能估计一下平均长度在什么范围之间呢?
学生回答后谈话:那请你动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结果和你估计的结果是否符合。
3.谈话: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和平均数有关的,请看,这是我校篮球队的情况(出示想想做做3)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统计。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意义
“1”: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
(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
“2”:自己看题,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
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1、3合理,2不合理)
二、求平均数的练习:
1、“3、4、6、7”题。
“3”: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
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1)和(2)题没能介绍的情况?
“4”:
(1)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为什么?
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
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
(2)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
“6”:(1)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
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
(2)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
“7”:独立练习。
“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
2、“5、8”题。
“8”: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
“5”: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
三、“你知道吗?”
举例: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47+78+80+81+82+82)÷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8+80+81+82)÷4 约为80分
看一下评委给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教学后记:第一题学生讨论十分激烈,最后还是得出了结论,下水是会有危险的,因为深水区可能会超过145厘米。由此强调,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的中间。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具、学具准备:练习本、自制统计图、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准备了8个练习本,想奖给4个上课认真、作业完成得好的同学。(指名学生上台)
引导问:老师有8个练习本,奖给4个都很听话的同学,应该怎么奖呢?
8个本子,奖给了4个同学,每人得到了2个,谁能帮老师把这个算式列出来?(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4=2)
在这个算式里8称为什么数?(总数)4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2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求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
=52÷4
=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巩固提高
1.活动“数小棒,求平均数”
早自习,老师分了不同数量的小棒给每位同学,现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组。
(1)组织学生活动,数一数、算一算,然后求出你们这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3)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活动:求平均身高
在小组内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 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平均数是149。
三、拓展练习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交流反馈。
师:看了两(三)组平均体重数据有何启发?[根据“平均数”可以对两(三)组体重进行比较]
师:教师还收集了一组数据,发现我校第一季度用电情况如下表:
1月
2月
3月
800度
1000度
900度
(1)说说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2)算一下我校第一季度平每月用电量。
(3)预测4月份的用电量。
(4)小组讨论,学生间交流。
(5)指名汇报:你是根据什么来估计的?
2.应用二。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3个)
(3)学生评价。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 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 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列式:8 ÷4=2 ,在这个算式里 8 称为什么数?(总数) 4 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 2 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 探求新知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个)
“ 13 ”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 巩固提高
1.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 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2)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 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个数
一月20
二月23
三月26
四月28
五月30
六月29
5、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 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自已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教案说明:用谈话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热爱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来导入进新课(教学例题)。
最后的巩固提高也是按从易到难来设计,先让学生求小棒 的平均数巩固好已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用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2.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8.求平均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