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祖先的摇篮》优秀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祖先的摇篮》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一、导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扩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祖先的摇篮》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按要求预习课文。掌握预习方法。
2、自学生字新词。积累相应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大意是什么;
(4)提出疑难问题;
(5)根据需要和可能搜集有关资料;
(6)尝试背诵课文。
二、导入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第8课《祖先的摇篮》。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习这些字词的?
(3)提出问题。你在预习课文中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复习预习方法。
同学们很好地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预习的方法。
(课件显示)齐读。
预习课文的方法:
a)读通课文。
b)自学字词。
c)理解内容。
d)质疑问难。
e)搜集资料。
三、学习课文
1、解题。问:“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看,这就是“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这是多大的摇篮呀,一望无边,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神奇的森林,齐声朗读《祖先的摇篮》。
2、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讨论。
(1)指名回答。问:“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小组讨论。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4、交流。
预习课文时,同学们搜集了许多人类保护环境、反对破坏生态的资料。大家来交流一下。
5、小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保护我们祖先的摇篮,让大自然永远美丽。
四、课堂练习
1、词语连线。
注意题目要求:可以多种答案。先在书上试着划一划,然后说一说。
2、背诵课文。
五、课后作业
仿照课文,试着学写一段小诗。用彩色纸抄写出来。
《祖先的摇篮》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祖先的摇篮》
丛书:《奇妙世界》中《孩子们在争辩》
[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复习“一望无边”等词语,书写“摘、掏”等2个字、
2、在语境中体会并积累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二、阅读与表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神奇的想象和祖先自由的生活、读好第2小节和第3小节中的问句、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描述“掏鹊蛋”等画面,并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3、拓展阅读《孩子们在争辩》,继续训练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会想象的快乐、
[教学重点]
1、在语境中体会并积累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相机指导书写“摘、掏”2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难点]
1、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描述“掏鹊蛋”等画面、
2、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读文
(一)板书课题
(二)相机出示词语
(三)整体读文
过渡:多么有趣的小诗啊!大家读得真好、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诗的第二、三小节,感受祖先有趣的生活吧、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板书课题依然强调易错字“祖、篮”,夯实学生字词基础、从复习词语到整体读文创设情境,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展开想象,读写结合
(一)想象情境,朗读练习
1、读好问句
(1)学生自由练习读问句
(2)指名读并相机指导
2、读出好奇
(1)学生注意“可曾”这个词语,知道这是作者对祖先生活的好奇而进行的猜想、
(2)学生再读,读出猜想、好奇的感觉、
3、读出画面
(1)学生默读,读中想象祖先生活的情景,找出作者猜想祖先干什么
(2)关注词语,想象画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关注并积累动词
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示范、
(3)交流想象,读出画面、
学生选择一个试着说一说读完词语想到哪些画面?学生互相交流、集体交流、
读着这样的词语,眼前出现一幅幅画面、
(4)回顾朗读小诗的第2、3小节
(二)发挥想象,仿写练习、
1、尽情想象,积累词语、
学生发挥想象,仿照二、三小节说说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些什么?
学生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2、运用词语,仿写练习、
学生选择一小节仿写
3、展示作品,想象风暴、
展示学生作品,相机评价并进行指导、
过渡:我们以后在阅读的时候,就是要由课文内容想象开去,阅读之旅就更有趣了、想不想继续放飞我们的想象呢?老师再推荐一首有趣的小诗、
[设计意图]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课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导,关注个体需要和不同的需求、大部分同学对诗中所写就是作者因好奇而引发的猜想存在疑惑,因此抓住“可曾”引导学生感悟、
2、想象的实质是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学中搭建一定的“支架”,如抓住词语想象画面,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在想象和表达中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为仿写做好准备、
三、拓展阅读,延伸想象
(一)出示图片,引导想象
1、出示斑马,学生观察,相机出示第1小节、
2、出示鸟和鱼:看到什么?又会怎样发问呢?学生集体交流、
3、回顾第1、2小节,感受普通事物引发的想象、
(二)自由阅读,再次想象
1、孩子们又会怎样争辩呢?学生完整朗读这首诗《孩子们的争辩》、
2、相机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孩子们还会争辩什么、课后和爸爸妈妈、同学们交流一下、
过渡:看来想象源于我们的好奇心,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之心,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都会引发我们神奇的想象呢!
[设计意图]丛书中《孩子们在争辩》一首小诗引进课堂,就是把有趣的想象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在学生经历了对祖先生活的想象之后,教师告诉孩子,有了想象,我们的阅读之旅就多了一份乐趣、其实,只要保持一颗好奇的心,生活中普通的事物,也能引发有趣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去读课外这首小诗,并启发学生课后可以尝试着这样去想象、想通过课堂的学习,为孩子们打开更多的窗……
四、回归文本,放飞想象
(一)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
2、推荐阅读主题阅读丛书《发现老祖宗》和《仓颉造字》等文章、
(二)积累词语
1学生回顾本节课积累一组表示动作的词语;
2学生练习词语搭配的连线;
3生字“摘、掏”书写指导、
结束语:有了想象的翅膀,我们就可以推想祖先的生活;有了想象的翅膀,身边的事物会变得更加可爱;让想象伴随快乐的童年、
[设计意图]一方面,回顾积累本节课表示动作的词语,让积累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归类指导“摘、掏”,拓展带有提手旁的字,归类识记,知识渐渐板块化、另一方面,想象可以化普通为神奇,变文字为画面,变单一为多面,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表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祖先的摇篮》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一、课文简析。
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把我们引向遥远而神秘的远古时代,带我们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祖先生活的探索欲望。
二、生字及笔画(要求会书写、组词、注音,知道笔顺、偏旁)。
三、二类字组词(要求认识、会注音)。
四、词语解释。
原始:最古老的;未开发的。祖先:民族或家族较早的上代。摇篮:形状略像篮子,可以使婴儿容易入睡的卧具。这里指比喻人类的发源地。一望无边:一眼看不到边际,形容地域十分辽阔。逮:捉、抓。回忆:回想起的事物。遥远:距遥远离长远,时间久远。苍苍茫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五、近义词。
原始——古老、祖先——祖宗、一望无边——一望无际、美好——美妙、遥远——长远。
六、反义词。
原始——现代、祖先——后代、美好——糟糕。
七、多音字。
逮曾
八、段落大意。
第一节,写了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第二节,写了我对祖先在原始森林中生活场景的丰富想象。第三节、写了我对“孩子们”在原始森林中生活场景的具体想象。第四节,那回忆遥远而美好,表现了对祖先生活的向往之情。
九、课文提问。
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说一说。
我想——
我们的祖先,
可曾在这片湖面上
捕鱼,
捉虾?
可曾在那些山林里
听小鸟唱歌,
看蝴蝶跳舞?
《祖先的摇篮》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用充满童真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遥远而又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诗歌共有5小节。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由此,我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我真实的童年生活。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并与诗歌的开头相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学情分析
关于人类祖先和原始森林的话题,孩子们很感兴趣,教学时,可以从此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对于祖先的摇篮的理解有些困难,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示。
教学建议
1、识字时,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写字时,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字,引导学生交流写字的方法。
2、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注意诗歌中有的语句比较长,而且排成两行,教师应该通过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注意语句中的停顿。
3、以画助读,展开想象。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动手画画这美丽的摇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4、学习准确使用动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读好问句,学习准确地使用动词。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难点
1、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新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准确地运用动词。
3、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知道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准确地运用动词。
难点
理解课文大意,知道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三、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儿吗?请看录像。(播放原始森林录像)
2、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4、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四、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4)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五、检查自学情况
1、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课文,下面老师来看一看你们自学的情况怎么样。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自学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习这些字词的?
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读。
(3)提出问题:你在自学课文时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学习动词。
读一读以下短语,注意加点的词语。再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带有动词的短语,读一读。
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
逗松鼠捉蜻蜓逮蝈蝈
看夕阳赏明月数星星
(1)齐读短语。
(2)分组讨论:加点的词语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3)教师提示:加点的词语都是动词,表示人做一件事时的行为、动作。
(4)学生可以演一演上面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
六、初读课文,了解祖先的摇篮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几小节。
2、指名读课文第1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祖先的摇篮是指什么?(指名说)
3、分组讨论:第1小节写了祖先的摇篮的什么特点?
(写了祖先的摇篮很大。)
4、指导朗读,从中体会摇篮的大。
七、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的字,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学生注意书写。
祖的偏旁是礻,不要多写一点。
摘、掏的偏旁都是扌,右边笔画数较多,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能漏写笔画。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
八、梳理板书
祖先的摇篮
祖先的摇篮原始森林
祖啊浓望蓝
摘掏赛忆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2、仿照课文第2、3小节说句子。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难点
1、仿照课文第2、3小节说句子。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复习导入
1、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相应的字卡。
2、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3、齐读课文。
四、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师配乐范读课文,生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1)指名回答。
指导读句: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2)再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为祖先的摇篮?
(3)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了些什么?
2、学习第2、3小节。
(1)同桌互读,说说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有着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我们的祖先曾在这里做了些什么?(指名说)
(3)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范读第2、3小节,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5)学生练读第2、3小节。
(6)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第2、3小节。
(7)想一想,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第2、3小节,说一说。(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3、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1)全班齐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苍苍茫茫)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说一说: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保护环境)
4、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有感情地读一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拓展延伸
1.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摇篮中会做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置身于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中,你会做些什么?
六、梳理板书
祖先的摇篮
摘野果和野兔赛跑
掏鹊蛋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捉红蜻蜓
采野蔷薇逮绿蝈蝈
原始森林苍苍茫茫
七、教学感悟
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课前学生的预习到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祖先的摇篮》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祖先的摇篮、遥远、苍苍茫茫、天长地久、污染、文明的起点、天然博物馆”等词语的含义。
2、按要求预习课文,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等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情趣。
3、正确搭配词语;能照样子学写句子;尝试选择场景或有特色的景物介绍“天然博物馆”
4、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感情朗读中,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意趣。
教学难点
注意这首诗的诗行排列特点,领悟到含蓄隽永的韵味。
教学媒体
原始森林的图片
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自学课文。
1、正确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2、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提出疑问,做出标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预习反馈。
1、板书课题,齐读,说说“祖先的摇篮”在诗中指什么?
2、媒体出示:“原始森林”画面,理解“苍苍茫茫”的意思。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注意诗句的停顿,随机正音。
树阴赛跑污染神圣
4、读了诗歌你了解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二、品读诗句,释疑感悟。
(一)学习第1节
1、带着问题轻声朗读:“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的?
2、指名朗读、交流。(板书:一望无边)
(二)学习第2、3节,理解“美好”、“遥远的回忆”
1、自读,想像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中如何生活?(读后交流)
2、引读,理解“那回忆,多么美好,又多么遥远……”一句。
3、讨论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第4节。
1、自读,思考: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人类文明的起点”、“神圣的天然博物馆”?
2、讨论交流。(板书:文明的起点天然博物馆)
3、师生合作读最后一节,加深体会。
三、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联系全文,思考讨论:怎样才能使原始森林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呢?
2、交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办法和措施。(板书:天长地久不被污染)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总结
四、展开想像,学习表达。
1、指导完成课后第3题。
2、指导口述“介绍天然博物馆”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题2。
《祖先的摇篮》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预习课文,边读边思。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摇篮、苍苍茫茫、文明、博物馆、神圣”等词语的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等方法,试着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按要求预习课文,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先预习课文,明确预习要求:
(1)有感情地把诗歌朗读几遍;
(2)自学生字新词,思考:摇篮是什么意思?“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3)提出疑难问题。
(4)根据需要和可能搜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课文。
3、揭示课题:祖先的摇篮。
板书课题:6祖先的摇篮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你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习这些字词的?
抽读
(3)提出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师:你在预习课文时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复习预习方法。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预习的方法。
齐读。
3、研读诗歌的第一章节。
(1)出示图片内容:
屏幕上显现出森林里广阔深邃、浓烈粗犷的多姿多彩画面。
教师朗诵《祖先的摇篮》。
(2)谈话引导:
“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生: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板书:原始森林
画面显示“原始森林的苍苍茫茫”。
师:说说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受?
生:面积大、一望无边,那浓郁的树阴,碧绿碧绿、清凉清凉。
师:看,这“摇篮”多么大呀!(师作解释:“摇篮”是供婴儿睡的家具,形状略像篮子,多用藤或竹制成,可以左右摇动,使婴儿容易入睡。引申意: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你们想去看一看吗?想去亲近一下这个“摇篮”吗?
4、过渡:下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苍茫的大森林,去寻找那美好而遥远的回忆吧!
三、复习巩固
1、“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一章节。
3、背诵第一章节。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摇篮浓绿赛跑遥远苍苍茫茫、地久天长污染文明神圣博物馆
3、根据课文内容写句子。
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起点),是(神圣的天然博物馆)。
《祖先的摇篮》优秀教学设计 篇8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一)学习第1小节。(课件)
课题质疑: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请同学们朗读第1小节。
1、全班读第1小节,说说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的。
2、抓住“多大、一望无边、遮住”,体会摇篮的大。
3、指导朗读,从中体会摇篮的大。
(二)小组合作学习第2、3小节。(课件)
1、婴儿在摇篮中生活、成长,那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这个摇篮中又是如何生活的呢?小组讨论讨论,把表示动作的词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汇报。
表示动作的词有:摘、掏、看、逗、采、捉、逮。
3、男女生分读。
4、指导朗读。
师: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
(1)练读第2、3小节。
(2)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第2、3小节。
(3)填空背诵。(课件)
(三)学习课文第4小节。(课件)
1、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照样子,说一说。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那(x),是( x )的摇篮。
那(x),是( x )的摇篮。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二、拓展延伸,激发想象力。
1、学完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象,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板书设计】
3、祖先的摇篮
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教学反思】
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朗读训练中,采用音乐、画面等多种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拓展延伸】
吴珹,上海崇明人,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河北省文化厅研究室副主任、副厅长。河北省歌词研究会首届会长,河北省老年文艺协会第二届主席。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儿童散文诗集《美丽的童心》《蒲公英》《荷叶上的露珠》和游记《亚澳美欧见闻》等。
【教学随笔】
《祖先的摇篮》优秀教学设计 篇9
一、说教材
《祖先的摇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祖先在她的摇篮——原始森林里自由快乐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以及保护环境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出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识记生字,学习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重点;掌握不同事物动词的使用,培养积累词语的习惯是本课难点。
三、说学情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的内容不难理解,因为这篇课文所描绘的场景是学生日常生活常接触的。课时对主旨的把握,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图片引入。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用原始森林的图片引起了学生兴趣,同时引入课文的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祖先生活的自由及美好;在读中感悟文本,了解祖先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识字教学中,我让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学习生字,同学们在掌握自己总结的识字方法的同时,还能学习别人的识字方法,这样,在学习的同时还培养了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用原始森林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2.读诗歌,感知文本。
首先,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思考:祖先生活在哪里?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在他们的生活场景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习了生字后,我要求学生读这首诗,做到“五不”:不添字、不漏字、不回答、不读错字音、不读错句子。
3.精读这首诗,体悟文本。
抓住第二节和第三节来读,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体会诗歌中充满的童趣。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原始森林的美好,激发他们和环境和谐相处的愿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总结提升。
在总结全诗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写作意图,并以此为课外拓展的出发点,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体现“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六、说板书
【《祖先的摇篮》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01-05
《祖先的摇篮》的教学设计01-29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模板04-13
关于《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01-29
《祖先的摇篮》优秀教学反思06-15
部编本《祖先的摇篮》优秀教学设计06-17
《祖先的摇篮》的教学设计方案01-05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07-29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