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2021-06-15 教学设计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29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奉献”。所以《掌声》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感受爱,更要让学生学会奉献爱。

  《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设计思路:

  1.与文本对话,注重品味 (复习导入,整体感知英子的前后变化)。

  2.与人物对话,深化体验 (细细品读,品词析句,互动交流,深化主题,情感升华)。

  3.与自己对话,联系生活,升华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掌声的深刻内涵,了解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珍惜别人的爱,奉献自己的爱。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描写两次掌声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英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2.感悟“掌声”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谈学法:

  1.朗读感悟法。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因此,要在自主阅读、自由品读、自悟表达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2.想象体会法。挖掘教材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情怀,发表独立见解,揣摩人物内心,产生情感共鸣。

  3.联系生活法。将课堂与生活有效整合。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

  2.启发点拨

  3.创设情境

  4.抓重点词和读写相结合

  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课前交流,引出掌声。

  第二个环节:复习导入,引出英子变化后的段落,揭示英子变化的原因。 第三个环节:解读2、3自然段,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感受英子的心理变化。 第四个环节:升华主题,引出课文最后一段,揭示掌声的内涵爱的主题。 第五个环节:观看短片,学会给他人掌声,学会奉献爱。

  第六个环节:作业设计展示,结束本课教学。

  设计理念

  本课时的教学主要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 “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运用“以情促疑,直奔重点;以情激情,多元感悟;以情导行,情理相融”三大模块,紧扣文本,以情会文。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让课堂充满真情,构建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真多呀!你们用什么方式欢迎他们呢? (生鼓掌)

  师: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这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的心情紧张吗?

  生:(大部分说)不紧张。

  师:好啊!这么自信,不过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我有点儿紧张,你们怎么鼓励我呢?

  (生齐热烈地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支持,你们是想用掌声告诉我什么呢?

  生1:兰老师加油!

  生2:老师别紧张,我们会支持你。

  师:听到你们的鼓励,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现在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掌声比恩赐更重要” ——

  “一个街头卖艺人,琴声悠扬,让人感动,吸引了不少行人。拉完一曲,周围的人纷纷向钱罐里丢钱,转眼工夫,钱已装满了罐子,但卖艺人脸上并没有一丝欣喜的笑容。后来,一个旅游者抬起手来为他鼓掌,卖艺人眼里竟流出了感动的泪水。

  师:故事讲完了,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掌声比金钱更重要。

  生2:老人需要的是别人对他的肯定,需要的是掌声。

  师:是呀,这个卖艺人听到掌声后眼里流出了感动的泪水,可见,卖艺人寻找的是知音,期待的是掌声。

  正式上课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单元导读,知道了这单元的主题是一个什么字? 生:“爱”

  师:同学们记忆力真棒!是的,爱的力量是很大的,用掌声表达出来的爱更是非同一般。就像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一样,掌声比恩赐更重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和赞赏,它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那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小女孩,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英子,她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因此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身体的残疾让英子躲躲藏藏,失去了快乐,她变得非常的(自卑、忧郁)。

  二、品读现在,感受自信,揭示英子变化的原因

  可是后来,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英子的变化呢?同学们快看看书,看谁先找到?

  生: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能读读吗?

  师:原来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现在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此时的英子还忧郁吗?

  生:不忧郁

  师:性格变得?

  生:乐观、开朗

  师:以前英子因为腿脚落下残疾,从来不敢让人家看见她走路的姿势,现在竟然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说明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师板书(开朗 自信)

  师:看到英子的变化同学们高不高兴?

  生:(高兴)

  师:好,那咱们读出高兴的心情,把你们的情绪酝酿到脸上,笑起来才会漂亮。(师起头,生齐读)

  师:现在的英子和原来判若两人,是什么让英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老师这里有一封英子的来信,同学们想看吗?(出示课件信的内容)谁来为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其他同学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找找看是什么让英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

  生1:读

  师:同学们大声告诉老师是什么让英子变化这么大?

  生:掌声

  师:原来是掌声使英子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那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同学们送给英子掌声这件事呢?

  生:2、3自然段

  三、聚焦“掌声”,品词析句,揭示掌声的内涵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同时划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英子的感受,开始吧!

  师:好,同学们先划到这儿,哪位同学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同学们把这句划起来)

  师:同学们,轮到英子讲故事的时候,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那一刻英子的心情你们能体会出来吗?谁来说说,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忧郁 自卑)

  (出示课件)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 地)把头低了下去。“

  (忧郁 紧张 自卑)

  师:还有吗?如果上台同学们就会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而英子最怕就是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因此这一刻英子的心理一定特别的?..?

  生:紧张

  师:如果你就是英子,当时你会想些什么?

  生:如果上去,同学们一定会嘲笑我的。

  师:你道出了英子的担忧。

  生:如果不上去,老师又会不高兴。

  师:你的内心很矛盾,是吧?

  师:是呀!从英子低头的这个动作我们体会到了她的紧张和忧郁,男生能把英子紧张、忧郁的心情读出来吗?

  男生读: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这个英子还不是很紧张,女生能读得更好吗?来试试吧。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好,还划了哪个句子?

  生: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现在我请大家都来当一回英子,老师则是英子最知心的朋友,你们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了解梅花的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1、读懂外祖父有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了解梅花的高尚品格。

  2、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借助梅花寄托眷恋祖国的感情。

  教前准备及教法设计:多媒体课件及梅花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定向: 昨天,老师要求同学在各种媒体中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板题:梅花魂;齐读课题)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要求:老师先来朗读一遍课文,希望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情境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一幅幅梅花图片,在《梅花三弄》背景音乐中,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梅花,历来是我国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你能背出一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诗句吗?

  2.指名学生背一背课前收集的诗句。

  (正像诗人们赞美的一样,梅花不愧是花中君子。每当梅花盛开的时候,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总会使作家陈慧瑛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让我们来读一读她讲的故事。 )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在一幅幅梅花图片和音乐中娓娓导入新课,意在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中激起情感,调动知识储备,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知识和情感的铺垫。】

  展示交流:出示课题,质疑:梅花有魂吗?这个“魂”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请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在感受深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学生默读、自学、画批)

  1.认读本课新词。 秉性 训斥 撩乱 朦胧 灵魂 玷污 名节 颇负盛名

  2.课文是通过哪几件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有着浓浓爱梅情结、思念故乡的老人的?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3.指名学生说一说,并引导学生读好相关的内容,教师提炼板书: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送梅图。

  (5)送梅花巾。

  4.用连结事例的方法说说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在初读阶段,理清课文的结构,并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段意,意图有二:第一,引领学生整体感知,高屋见瓴,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在理清结构的同时,把课文读通、读好,为更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情感打好基础。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把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

  品读体验:解读梅魂,感受民族气节

  1.整篇文章寄托了一位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这份情感与梅花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你读懂了什么。(4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有关句段)

  出示:“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又用红绸子慢慢抹净。”

  ① 出示“墨梅图”,学生自由读本小节,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

  么?(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

  ②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呢?画出有关词句。(学生圈画并交流: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清白”是什么意思?“玷污”又是什么意思?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指导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轻轻”、“慢慢”这两个词该怎样读,为什么?

  ④一幅墨梅图有什么稀罕?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如此大怒?

  出示:“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 一包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① 指名读。

  ②外祖父为什么送梅花手绢给“我”?(让“我”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

  3.讨论: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有了更深的了解吗?引导学生理解,“梅花”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设计意图:本片断教学设计先关注学生自己读懂了什么,再从学生的感受中,由梅花引出有气节的人。两次谈感悟,紧扣一个“魂”字,层层推进,启迪学生感悟“魂”的深刻含义。】

  拓展延伸:扩充“思乡”内容

  1、从来“故乡”这个字眼就是让人心中感到温暖,让人不禁落泪,外公那份无尽的相思,不仅感动了他的家人,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千百年来,“思乡”也是人们吟诵的最多的主题,谁能给我们背一首?

  2、老师推荐一首诗。

  3、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达标测试:1、读准神字词读音,

  2、文中讲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有一句话概括。

  板书设计: 梅花魂 借物抒情

  梅花中华民族

  愈压愈强 顶天立地

  越是困境 越顽强坚定

  思乡情 爱国心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个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两个妈妈都夸耀自己的儿子如何好,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她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第七自然段至第十三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只有第三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认识到作为孩子应该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1.教育学生认识到要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

  3.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教师说: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三个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同学们想想三个儿子会有什么表现呢?

  2.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沉甸(di6n) 胳膊(bo)

  2.理解词语。

  特别: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四、指导阅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2.从书中画出三个妈妈说的话,出声读一读。

  (1)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3)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分组讨论:她们的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她们各自用怎样的语气说?

  (从“谁也比不过他”,看出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最聪明、最有力气;从“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看出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歌声最好听。两位妈妈用夸奖,甚至夸耀的语气说。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看出第三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和其他的儿子是—一样的,没有超出一般的。这位妈妈用平常的语气。)

  4.指导读三个妈妈说的话,体会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集体赛读的形式。

  五、巩固:

  分角色有感情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三个妈妈在打水时,怎么说自己的儿子?

  (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妈妈说:“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了?

  二、指导阅读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七自然段,想:主要讲什么?

  (1)完成填空。

  一桶水可重了!水__________,三个妈妈__________,胳膊都了__________,腰也了__________。

  (2)你从填上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水桶里的水很满,三个妈妈提着水很吃力。)

  (3)假如是是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在想什么?

  (真想有人来帮忙……)

  2.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

  (1)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A.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B.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C.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抓动词,体会最后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A.找动词。(跑到、接过、提着走。)

  B.最后一个孩子是怎么想的?

  (觉得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我来帮助妈妈提水吧!)

  (3)看到这个孩子的做法,他的妈妈在想什么?一直跟在后边的老爷爷心里在想什么?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说。(他的妈妈在想:我的儿子真是长大了。虽然比不上第一个孩子翻跟头,比不上第二个孩子歌

  声动听,但是他知道关心妈妈,知道帮助妈妈分担。老爷爷心里在想:只有这个儿子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吃力地拎着水桶,主动地接过水桶。他真是一个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儿子。)

  3.理解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意思。

  三、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很不容易。作为儿女,我们要处处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向课文中的最后一个儿子学习。)

  四、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1.分组练习。

  2.指名汇报。

  3.集体评议。

  五、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内练习

  一、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聪明——( ) 特别一—( )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歌声 ( )的水桶

  ( )的地方 ( )的孩子

  三、理解词语的两种意思,分别造句。

  特别:(1)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2)格外。

  1.特别——

  2.特别——

  四、阅读课文片断,并按要求作答。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那个老爷爷跟在后边慢慢走着。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1.给未点标点处加上标点。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慢一—( ) 重——( ) 后——( )

  3.从什么地方看出一桶水很重?

  4.看到妈妈拎着这么重的水桶,你会怎么做?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变脸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3.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引起课文:

  ㈠简介作者

  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1987年被新华社《半月谈》公布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1988年被天津《艺术家》评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上,被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联合推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界四大怪杰之一。童年失学,九岁唱戏,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16岁即被“反右”株连,力经坎坷。总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创作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戏本。八十年代末期写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乃致出现“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的疑问。 其代表剧作有:《四姑娘》、《易胆大》、《巴山秀才》、《潘金莲》、《变脸》等;散文杂文集《巴山鬼话》等。

  ㈡简介变脸

  “变脸”是川剧中的绝活,指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在一抬手一拂袖一甩头之间,变换出不同的面目来。技艺纯熟者,十几、二十几秒钟就可幻化出十来张不同的脸谱。其不同的脸谱则代表不同的神态、情态和心态,用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突然变化,如惊恐、绝望、愤怒、阴险等,达到“相随心变”的艺术效果。这是戏剧化的艺术性和技巧性高度结合的产物。

  ㈢有关变脸的影视作品

  吴天明旅美多年后的第一部电影《变脸》,1996年荣获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金郁金香奖、导演奖,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儿童电影节影片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第16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课文《变脸》(节选)就是魏明伦根据电影改写的川剧剧本。四川省川剧院演出的《变脸》是新时期轰动剧坛的作品,剧本洗炼流畅,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大开大合,曾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

  ㈣《变脸》剧情

  水上漂身怀“变脸”绝技,只身驾舟,浪迹江湖。观音会上,结识“活观音”男旦梁素兰,又从人贩子手中买下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其乐融融。后来,水上漂发现狗娃原来是个假小子,大失所望,又不忍心赶走,便将她改作小帮工,暂时留在身边。狗娃生性好奇,偷看“老板”变脸秘密,酿成大祸,不得己跳船逃走。川江某城,梁素兰主演《舍身岩》,玩友师长率部捧场,戏园内外人声鼎沸,十分闹热,人贩子从人群中“请”走高家孙少爷天赐,又抓回狗娃严加看守。狗娃却身背天赐逃出虎口,暗中送给水上漂认作孙儿,惹出一桩绑票案,给水上漂带来杀身之祸……

  《变脸》全剧共六场,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场。

  ㈡提出目标:

  二、学习课文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戏剧中的主要人物,用波浪线标出戏剧中含有丰富潜台词的人物对话,用序号标明戏剧情节的发展脉搏,用括号标出产生强烈戏剧冲容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戏剧的结构与中心。

  一、指导学生理解戏剧的结构。

  ㈠指导学生概括出戏剧的结构。

  1.学生概括情节结构,老师引导梳理:

  开端——水上漂买来狗娃,祖孙其乐融融。

  发展——水上漂重男轻女,狗娃疑惧不安。

  高潮——发现狗娃是女孩,盛怒之下赶走。

  结局——善良本性被唤醒,救起收留狗娃。

  2.请学生根据情节提纲复述情节,并用一句话概括本课的情节。

  ㈡本课的戏剧结构有何妙处?

  明确:

  本剧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均围绕“变脸”向前推进,围绕变脸绝技能不能传女的问题,故事一波三折;剧中人物经历了由悲到喜到怒到哀的心理变化,其行为犹如“变脸”。

  前半场与后半场形成鲜明的对比。前半场狗娃与水上漂拉家常,描绘出了一幅爷孙共乐和美悠然的生活图景,其目的是酝酿矛盾冲突;后半场直接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㈢本课的情节结构对你写作有何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略)。

  二、理解戏剧表达的中心。

  ㈠找出产生强烈戏剧冲突的内容,和戏剧中对表达中心作揭示或暗示的内容。

  ㈡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结合课后练习四,结合戏剧的要素、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

  明确:课文通过描写狗娃被收留、遭抛弃、最终被收留的遭遇,刻画了心地善良、身怀绝技而观念落后的老艺人的形象,也反映了我国传统社会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

  ㈢本课的中心有何深刻或新颖之处,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明确:将观念与命运结合在一起,将时代与个人命运结合在一起,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表现中心,既有深度又新颖别致。

  ㈣作者表达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自主发言,老师归结。(略)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戏剧的要素及语言。

  一、指导学生理解戏剧的要素。

  找四名学学生分别读人贩子、狗娃、水上漂,其余学生读帮腔。

  ㈠指导学生理解戏剧中的人物。

  1.指导学生概括戏剧人物的性格或品格。

  狗娃──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的苦命的女孩。

  水上漂──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老江湖,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的老艺人

  2.作者描写水上漂最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作者描写狗娃最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写水上漂主要用了语言描写,写狗娃主要用了心理描写。

  3.水上漂和狗娃有何典型意义?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1: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现在还有没有?若有,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将怎样对待?

  提示2:像狗娃那样命运的人现在是否有?若有,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将如何对待?

  ㈡理解戏剧的冲突。

  1.本剧表现了怎样的冲突?

  明确:“变脸”传男不传女,养儿才能续香火;一个要丢弃对方,一个要跟从对方。

  水上漂是一个身怀“变脸”绝技的人,孤身闯荡江湖,他原以为狗娃是个男孩,才收为自己的孙子,指望狗娃接续自家的香火,传承祖传绝技,他坚持“孤独一枝”“传男不传女”,当他发现狗娃是女孩时,极为失望,对狗娃直言:“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格老子要宝不要草”;他决定丢弃狗娃,认为“养儿防老能续后代,生女外向遭祸灾。

  2.冲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深层原因是什么?

  明确:

  直接原因:水上漂的落后观念。狗娃不是男孩子,而当时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传宗接代靠儿子。从“家传绝技,独孤一枝”“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女背叛祖先……要遭天打雷劈哟”可以看出来。

  深层原因:情感对突。水上漂亲爱狗娃的重要原因是以为她是男孩,能传宗接代,能延续绝技,而狗娃对水上漂是感受到了真诚的帮助和爱护之后一种本能的回报。当水上漂功利需求落空后,就要丢弃狗娃,而狗娃对水上漂则完全是出于真情,是人最真诚的情感。真爱和利益的冲突是其深层原因。

  3.本课的戏剧冲突对塑造人物、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冲突表现水上漂的观念落后,也表现了他的心地善良;而冲突的原因主要是时代造成的,这反映了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起到了深化主旨的作用。

  4.在揭示矛盾冲突之前,作者作了哪些铺垫?

  明确:在此之前,作者已为矛盾冲突作了必要的铺垫。作者先描写了水上漂与新买来的孙儿狗娃拉家常的情景,重在显示爷爷与“孙子”的和美关系,同时交代二人的身世,表现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的担忧不安,这段戏在平和的景象中酝酿了矛盾冲突。

  狗娃被识破是女孩后,水上漂因失望而愤怒、痛苦,狗娃为自己将被抛弃的命运而悲痛哀伤,苦苦相求;二人之间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各自内心的情感冲突,水上漂面临的是取与舍的选择,狗娃则在绝望与希望中挣扎。

  ㈢理解舞台说明。

  1.结合练习三,理解川剧中“帮腔的特点和作用。

  略。

  2.指导学生体会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略。

  二、指导学生理解戏剧的语言

  ㈠分析人物语言,体会它对塑造人物的主要作用。

  1.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戏剧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我国传统戏剧以唱为主,戏剧的语言包括说白、唱词和舞台提示,三者之间互相配合,推动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说白和唱词构成戏曲中的人物语言,而曲词又有其独特的形式和作用。在形式上,曲词是一种用韵文写成的歌词,要与一定的唱腔曲调配合,具有和谐的音韵之美,并用反复、排比、叠词、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曲词的主要作用是抒发人物感情,渲染环境气氛,因而具有抒情性。川剧是一种地方戏曲,也具有传统戏曲的特点。

  2.请找出水上漂最富有个性的语言,看看有怎样的潜台词?看看它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自由分析,老师归纳总结。(略)

  3.请找出你认为最富表现力的语句,并分析它的表现作用:

  例①:好雁鹅,快飞来,给狗娃帮腔说情补补台。

  分析:运用呼告等手法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发了狗娃哀伤痛苦而又无可奈的悲惨心情,感情真切,动人心魄。

  例②:蚂蟥缠着鹭鸶脚。

  分析: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上漂欲摆脱狗娃却又难以做到的沮丧、失望。

  ㈡指导学生通过默读或抄写的方式积累语句或词语。

  糍粑(cī bā) 打鼾(hān) 鹭鸶(lù sī)

  阴霾(mài):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阴暗之意。

  怡然自得(yí):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睡眼惺忪(xīng 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蹑手蹑脚(niè):轻手轻脚。

  盘缠(pán chan):路费

  ㈢指导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语句或词语进行有创造性的表达。

  请将上述词语连成一段话,要求尽可能有创意。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㈠以“我看水上漂”为题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提示:对水上漂可从他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有绝技、有一定同情心等方面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㈡教师作归纳总结,对学生个性解读的方法、依据、质量等作出评判。

  二、读写结合。

  ㈠课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运用悬念手法。

  ㈡作者运用悬念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入胜,突出主旨。作者以“误会”构成悬念,并随着“误会”的解密、真相的显露而爆发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狗娃为女孩,却错被水上漂以“孙儿”买进;水上漂重男轻女,狗娃无法选择命运;狗娃上岸遇蛇,水上漂为救“孙儿”遭蛇咬,为治蛇伤,需童子尿而泄机密;爷爷希望落空,痛苦之余作出抛弃狗娃的决定,狗娃悲痛苦苦相求。这样不仅情节引人入胜,而且通过水上漂的误会表现他的重男轻女的思想,通过误会造成狗娃的生活的尴尬与艰难,表现了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无奈的抗争。

  ㈢请运用悬念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四、课堂总结

  ㈠指导学生归结本课应积累的语言。

  ㈡指导学生归结阅读剧本的方法。

  ㈢指导学生总结悬念的运用与作用。

  ㈣指导学生思考学了本课在思想观念或为人处世方面有何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动脑筋说出小兔运大南瓜回家的办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积极参与讨论,能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清楚,并能对别人说的办法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别辅导

  揭示话题揭示话题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看第一幅图

  老师引导提问:“小兔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的提问:“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南瓜?”

  “小兔想把南瓜运到什么地方去”

  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的思考

  按照老师的问题逐个思考。对于有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要适时的引导,让他把话说完整。

  1、小兔妈妈问小白兔什么问题?

  2、假如你就是这只聪明有机灵的小兔你会想出什么样的好办法让

  学生自己去说一说。

  3、全班交流自己想出的好办法。思考讨论

  大胆的与全班交流

  利用机会培养学生大声说话的习惯。

  讨论评议1、哪种运南瓜的办法最好,引导学生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考虑。

  2、在小兔运南瓜中选出一种你觉得最好的画一幅图。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理由。

  选择并画图。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这一课,这些生字词你们掌握得怎么样呢?

  2、复习生字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随意读)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一个小朋友非常渴望拥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个小朋友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3课《假如》。(齐读课题)

  二、感知全文

  1、打开书108页,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请其他同学拿出手中的笔,边听边划出这个小朋友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

  3、指名汇报,出示课件。自由读读。

  三、学习第一节

  1.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板书)哪一小节告诉我们了?指名读。

  2、为什么要画红红的太阳呢?自由读。指名回答。

  3、出示: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你能把小树当时的样子表演出来吗?

  学生亲身体验: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他的心情如何?(指导朗读)

  小树小树,现在你最需要的是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

  4.在寒风中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小树,多么惹人怜爱,这位小女孩为它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给小树带来了温暖,现在小树又是什么样子,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第一小节。

  5.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喜欢的齐读(在师生评议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二节

  1.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画许多好吃的谷粒?(板书)学生自由读。指名回答。

  2.出示: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3.引导:小鸟在苦苦等待什么?鸟妈妈飞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多么辛苦,而小鸟(生读)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指导朗读)

  4.此刻,小鸟最需要的是什么?(谷粒、米饭、面碎……)

  5.善良的小朋友想用马良的神笔给小鸟画──(生:许多好吃的谷粒)(课件出示第二节诗)。这是小鸟会怎么样呢?

  6.你真会体会,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五、学习第三节

  1、小树在阳光下快活地成长,小鸟吃饱了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而这个小女孩的朋友西西引读“西西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

  2、西西为什么只坐在屋里?你能想象一下“没有一双好腿”给西西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痛苦?

  3、西西是不幸的。此时西西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不幸的西西说些什么?

  4、你们对西西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是呀,西西最需要的是一双好腿,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个小朋友和我们一样,都读懂了西西的心。(出示第三节诗)齐读。

  5、西西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福的,因为有许多善良的人在关心她。我们相信,不久,西西一定能站起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指名说)。

  这时的西西是多么开心,我们也一样开心。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送给西西。

  6、指名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六、学习第四节

  1.这个小朋友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不但给窗前的小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还给西西画了一双好腿。这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把你喜欢的愿望背下来好吗?(学生自由背诵)

  2.谁来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每个愿望请一个孩子)

  3.她想怎样实现这些愿望?(靠神笔)读一下。

  4.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神笔吗?是呀,生活中没有那样的神笔,小女孩的愿望也不一定能实现,所以小女孩说──假如。但是小女孩和我们都有一样的爱心,这是最可贵的。(板书:爱心)

  5.小女孩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感悟文末的省略号)

  6、让我们齐读全文,一同来享受小女孩带给我们的美好愿望。

  七、拓展想象

  1.这个小女孩特别渴望有枝神笔,但却不是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见她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要用来画些什么?(小组讨论)出示句子: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笔,我要给()

  2.指名说。

  3.大家说得真好,假如我们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们也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现在你们把自己刚才说的接着诗的最后一小节写下来。

  八、总结

  1.结束语:我们不仅会写更要会做,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没有神笔我们一样可以帮助他们。

  2、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一颗颗金子般的爱心,去帮助别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蒙、喃”等7个字。会写“并、夜”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一、教学目标:1、认识“蒙、喃”等7个字。会写“并、夜”等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能用“快活”等词说句子。4、读写结合,扩展阅读,激发学生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以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能用“快活”等词说句子。

  4、读写结合,扩展阅读,激发学生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父亲”那份非同寻常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字词卡 小鸟图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播放鸟叫的录音,引导学生谈话。你喜欢小鸟吗?你了解小鸟吗?

  2、是啊,鸟儿是大自然中的精灵,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鸟有关的故事-------《父亲和鸟》(板书课题)。

  3、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的脑袋瓜里会迸出那些问题?父亲和鸟有什么关系?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父亲和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快读读课文吧! (要求:先自己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检查反馈,课件出示词语,指导认读;

  雾蒙蒙 鸟味 猎人 黎明 一瞬间嗯

  喃喃地说 焐得热腾腾 浓浓的草木气味

  (1)借助拼音,指名领读。重点正音:蒙和腾是后鼻音,瞬是翘舌音,前鼻音。“热腾腾”变为第一声

  (2)去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

  (3)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了哪个字?学生自由记字形,再交流识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喃 浓 嗯 味

  换一换的方法:焐---悟,猎----借

  (4)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3、指导难句子朗读。

  句子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句子2: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句子3: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读准多音字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转载于:父亲和鸟教学设计)、小朋友真能干,不但读准了词语,而且能把难读的句子读通了,

  相信你们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进行评价)

  2、交流感受。读完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父亲和鸟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课文中句有一句话已明确告诉我们,快速找一找。

  3、生汇报,引出第一自然段: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①指名读句子

  ②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父亲知鸟,爱鸟)

  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知鸟,爱唱歌的小鸟吗?下节课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观察讨论:在这些字中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提出来讨论,交流,提出解决的办法。

  2、指导书写:

  (1)比较“并、喜、重、群”,发现规律;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排列的距离应当大致相等,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

  (2)教师范写喜和重,让学生观察体会,进一步感悟以上两条写字规律。

  (3)学生临写,再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词语朋友,这些词语朋友你们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齐读第一自然段: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说说知道了什么?(父亲知鸟、爱鸟)

  过渡: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知鸟,爱唱歌的小鸟呢?这节 课让我们再来来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吧。

  二 品读课文 ,感悟情感

  品读之一——体会“父亲的知鸟”之心

  1、 那么,你们又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父亲的知鸟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体现父亲知鸟的句子。

  2 交流反馈,深入研读

  (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A、 雾蒙蒙的树林是什么样的?

  B、 “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轻,这样慢地说?

  C、 谁能学学父亲说话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D、父亲在雾蒙蒙的树林边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用鼻子闻了又闻,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2)父亲真了不起,简直就是一位鸟类专家!这鸟类专家为什么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呢?谁来读一读?

  出示: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谁知道,父亲在说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表情呢?

  在“嗯,还有鸟味。”前又会有什么动作或神态呢?说话的声音呢? 你能把父亲的话读出来吗?(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轻一点,别惊动林中的小鸟!

  (3)真的有鸟味吗?出示:“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冬天,我们的小手都快冻僵了,妈妈拿什么为你们焐手的?小鸟们是怎样将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4)父亲还知道什么?

  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什么时候鸟最快活?你能给快活换个词吗?你什么时候最快活?快活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到林子里感受他们的快乐吧!

  是啊,此时在我们的眼里又多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小鸟们成群地站在枝头上,面对着初升的太阳尽情地歌唱。他们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低飞,那么活泼,那么可爱!你听,它们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向我们诉说________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要求]

  一、认识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从而爱护小动物。

  二、复习生字,理解本课生词,要求掌握:古怪、无忧无虑、尽职、闭息凝视、变化多端、生气勃勃,会用任凭、生气勃勃造句。

  三、懂得本课抓住猫的性格特点,有层次地叙述方法。

  四、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幻灯机及课文配套的幻灯片。或用图画。

  [课时准备]

  第一课

  一、导入 (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新课产生亲切感)。

  哪些小朋友家里养过猫?你们仔细观察过猫吗?猫给你们什么印象?

  叙述: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老舍(板书),他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课本上《猫》。

  二、自学课文。

  △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不懂的自己做上记号。

  △:尽职、变化多端、闭息凝视。

  (让学生抓住组成词的关键性字眼,查字意,然后理解词义)

  △这篇课文中,写了哪些猫?(大猫和小猫),分段就可以把前面写大猫的作为一段,把后面写小猫的作为一段。小朋友再读一遍。划分段落。分好段想一想:课文第一段,主要写大猫的什么特点?课文第二段,写小猫的什么特点?把能概括它们这一特点的句子划下来。

  (第一段: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第二段: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三、讲读课文。

  第一段:

  1.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古怪,当你读到这一句时,你是怎么想的。

  2.下面就写它怎么古怪,它古怪在哪儿呢?听老师读课文。

  3.范读第一段。

  4.现在我们先来看第一小节,边读边想:从这一节叙述的内容里,我们看到了猫的几种不同的形象。

  结合放幻灯,以及平日观察,具体描绘一下猫的这些形象。每叙述一个形象,要求概括一下自己对猫的印象。

  △(放幻灯①:猫在睡觉)学生叙述:猫很老实。(释:无忧无虑)

  △(放幻灯②:猫出去玩)学生叙述:猫很贪玩。

  △(放幻灯③:猫等老鼠)学生叙述:猫很尽职。(释:尽职)(突出:非┉┉不可┉┉)

  5.点拨:猫又是老实,又是贪玩,又是尽职,那么课文上是怎么把这些不同的特点联起来的呢?你们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课文中连接的词语和句子。

  (说老实吧,它的确┉┉;可是┉┉;说这贪玩吧,的确是呀┉┉可是┉┉)

  ①说它老实吧

  6.比较读 这两种句式语气有什么不同?

  ②它很老实

  ①说它贪玩吧

  比较读 再比较比较,体会体会

  ②它很贪玩

  说它老实吧说它贪玩吧,我们体会体会,这种语气给你什么感觉?(并不完全这样)

  7.根据板书指点:

  说它 老实(可是)贪玩

  贪玩(可是)尽职

  指点:说它老实,它是乖,可是,它又贪玩;说它贪玩吧,它是贪玩的,可是,它又尽职的。所以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些就是猫的古怪的表现之一。

  启发: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呀。但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作者爱猫,觉得猫像顽皮可爱的小孩似的,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就把作者爱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8.指导朗读。现在我们看,谁能把作者对猫的爱表达出来。

  9.继续往读,猫又怎么古怪,这一节中,你觉得哪几句是主要的,能概括全小节内容的,把有关的语句划下来,准备自己讲书。

  (可划的词语: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若是不高兴,一声不响。)

  这一小节请小朋友自己读读、想想、讲讲。例如层次怎么分,详略怎么样运用的什么表现手法,用词造句,甚至标点符号的作用都可以讲。

  自己讲书要点:

  (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后面用了冒号,表示下面写猫的温柔可亲。

  (2)高兴时的温柔可亲是详写的,不高兴时一声不响,写得简略。

  (3)写高兴,着重写了猫的不同叫声。突出有关词语:

  长短不同 丰富多腔 变化多端 粗细各异

  (4)猫并无高兴与不高兴之分,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猫的感情。

  10.指名读第二节,要把你们刚才讲的冒号、层次、感情,用停顿和语调表达出来。

  四、巩固词语。

  任凭、无忧无虑、温柔可亲、尽职、变化多端、闭息凝视、古怪,从中挑出两到三个,写出猫给你的印象。

  五、各自练习背诵一、二两节。

  第二课

  一、讲读课文。

  第一段,第三节。

  1.这一节进一步写出猫的古怪。你们能用一对反义词把这一节的内容概括一下吗?(板书:怕、勇猛)

  2.用上关联词语把它们联接起来。既┉┉又┉┉虽┉┉但更多的是┉┉

  3.现在我们来看整个的第一段,写猫的古怪,分了哪几层来写。就前一课出现的板书指点。

  说它 老实 (可是) 贪玩

  __ 贪玩 __ 尽职

  古怪 __ 温柔可亲 __ 一声不响

  __ 怕 __ 勇猛

  这些方面,课文中哪些写得详细(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猛。根据学生回答在上面这些词上用彩色粉笔做上着重号。)

  为什么作者写猫的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猛比写猫的贪玩、一声不响、胆小要详细呢?(原因有二:一方面是作者爱猫,就把猫的长处写得详细,二方面事实上猫的优点是主要的,不然的话,怎么会许多人家养猫,作者又怎么会爱猫呢?)

  4.指导:概括段意,这一段主要写的什么?我们还可以用书上哪一句概括?(猫的性格实在古怪)这一句写在这一段的第一句,这叫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人一看就明白,而且印象深刻)

  第二段

  1.你们再看第二段的第一句,在全段中的地位怎样?(也是段首概括)。

  课文上说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这个更字告诉我们,作者爱猫,更爱小猫。现在你们从课文里找找,哪些词语本来是用在小朋友身上,现在却用到小猫身上去了。(好玩具;不哭、打秋千、生气勃勃、天真可爱以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2.小猫的可爱,你们感觉了吗?我请谁来讲,先照课文讲,然后补充自己所观察的,说出小猫的天真可爱。

  3.指名朗读。

  4.特点层次。

  一根鸡毛

  淘气 一玩起来

  它们的胆子

  你见了

  二、练习背诵。

  三、说话练习:过去我们写动物,只懂写出动物的形状、生活习性,这篇课文却着重写出了猫的性格及作者对猫的爱。谁能选自己所喜爱的一种小动物,说出它的特点,表达出你对它的感情。

  (提供导语 :_____的性格实在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

  猫

  (说它) 老实 (可是) 贪玩

  古怪 贪玩 尽职

  温柔可亲 一声不响

  怕 勇猛

  好玩具

  小猫 也不哭

  更可爱 胆子越来越大

  摔抱打◆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有这么多人听课,彭老师真是好紧张啊!同学们能不能用掌声鼓励鼓励我呀!同学们热情的掌声,使我充满了自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掌声》。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看到题目,你都知道些什么呀?(谁鼓掌?给谁?为什么?)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必须把课文读懂才行。现在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文: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对照拼音,把不认识的生字读准。

  2、同桌合作读:

  同学们刚才读得非常认真。现在同桌互读课文,读的同学把字音读准,听的同学当好小评委。

  评:得到帮助和帮助别人的同学分别举手示意,咱班同学真是团结互助的好孩子。

  3、齐读字卡:

  生字掌握得这样好,生字宝宝可要考考你们的眼力了,有信心把字读准吗?如果你认识它就大声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吧!

  4、词语中复现生字:

  生字掌握的这样好,不服气的字宝宝可带着伙伴来考验你们了,还能认识它们吗?(全班开火车读,强调多音字调、落,)谁能做好上课认真听讲的姿势?

  5、句子中复现生字:

  就知道这些问题难不倒你们,这次淘气的字宝宝又来到句子家族了,这次还能战胜他们吗?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课件)

  6、认读要写的字:

  哇,你们太棒了。这次生字国王可动怒了,又派来几个字宝宝考查我们写字基本功。我真担心你们要输给它们了!(课件)快找同桌读一读,试着给它们组个词。

  7、写上下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

  ⑴画字:

  生字都认识了吗?谁能快速找出上下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

  (课件展示,注意愿是半包围结构。)

  ⑵观察:

  找得真全面!现在我们就把这两种结构的字练写几个(课件)仔细观察,这3个字怎样才能写正确?写美观?(指名回答)

  ⑶练写:

  感谢同学们善意的提醒,请大家伸出手和老师共同练写这3个字。

  (强调势的笔画。)

  ⑷展评:

  谁来评一评他的字是否正确?是否美观?

  ⑸练写共它字:

  根据我们刚才总结的写字方法,把3个字中你认为写得不好的字再练写一个,然后把这两种结构中其它的字各练写一个,最后同桌互相评一评。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我们的生字学的这样好,肯定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现在我们就结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找同学读一读课文,看你能解决哪些疑问?(指名读课文)

  2、同学们真善于思考,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围绕掌声写了一件什么事?

  评:你真是细心读书的好孩子/你真是个善于总结的好孩子。

  (设疑:英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9篇】相关文章:

1.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六篇

2.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

3.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五篇

4.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7篇

5.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四篇

6.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

7.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4篇

8.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九篇

9.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6篇

上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下一篇: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