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2022-06-08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试读,边读边正音。

  C、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明镜,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学完这篇课文,你自然就会得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学助学材料,了解魏征熟悉“疏”的含义

  三、题解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三、初读课文

  通读全文,初步预习,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自学助学材料、注释读准字音

  2、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别用单线、小括号和波浪线标注

  3、掌握注释中重要的字词,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2)虽……而况……乎

  (3)岂……乎(4)何必……哉

  4、读准语调、停顿

  四、讲读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6)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而况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层,指出人君“必积其德义”的途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五、讲读分析第二段

  1、补充注释: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明确: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明确: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7)全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至“守之难乎”,概括历史教训,提出取易守难的问题,应读出惋惜的语气后一层则连用两个问句来解释原因,承前启后,照应“居安思危”,又为下文的“十思”张本读起来应慷慨激昂,末两句应兼含深沉

  4、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六、分析第三段

  1、补充注释: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明确: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明确: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骄躁;

  五六思—戒放纵;

  七八思—戒蒙蔽;

  九十思—戒赏罚不公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明确: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4)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无以怒而滥刑”,阐述了“十思”的主要内容后一层,“总此十思”,指出积德义的好处:天下大治

  3、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诚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总揽“十思”诵读时要注意预期的恳切

  “总此十思”两句,要读得顿挫鲜明,作总结

  “则”,有延长音,开启后文下面则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说明善于用思而后达于思,境界极高要读得缓缓悠长,回味无穷

  4、“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

  (1)“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解决问题

  (2)本文现实意义以及拓展

  通过诵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哪些?

  七、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明确: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易于诵读。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教学重难点

  ①援引内容的理解;

  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点

  1.疏通字词;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

  总结、扩展

  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

  附:板书设计

  谏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创业与守成

  三、十思积其德义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二。

  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⑤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②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④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

  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

  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

  2.用课后练习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课堂答疑

  五、诵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魏徵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6]

  注释

  [0]长(zhǎng):生长,长成。

  [1]固:使……稳固。

  [2]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流得远。

  [3]浚(jùn):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重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

  [13]行路:路人,陌生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通“震”,威吓。

  [16]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17]谦冲:谦虚。冲:虚。自牧:自我约束。牧:养。这里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打猎。

  [20]三驱:出自《易经》“王以三驱”,有两说:一说狩猎时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一说一年以三次田猎为度。

  [21]敬:慎。

  [22]黜:排斥。

  [23]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即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臯陶谟》:“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彊而义。”

  [24]简:同“拣”,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27]劳神苦思:劳 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是可以忽视的吗?如果看见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捕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传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感化,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使自己的耳目劳损,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03-08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08-02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07-30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06-10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08-24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教学设计12-06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教学设计12-06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教学设计12-06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教学设计12-06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范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