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2021-05-30 教学设计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让学生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在反复的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

  教学的重点:欣赏文中人物的基础上学习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对云南的风情并不了解。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

  播放视频片段“蝴蝶泉边”。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轻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教师请学生读课文。

  分为三种形式代表三个场面。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云南的歌会是一个_____的歌会”这个句子说一句话。

  给学生鼓励。

  2.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有哪些不同?有什么特点?

  3.假如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喜欢参加哪一种歌会?为什么?

  教师教唱几句《刘三姐》对歌中的几句。

  三、赏析品读

  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歌会,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读后最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点评。

  (二)刚才我们知道了对歌的形式下面我们

  精读“山路漫歌”

  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2.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3.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大家分享。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

  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4.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

  (三)运用精读“山路漫歌”的阅读方法,阅读“山野对歌”和“村寨传歌”。

  四、借鉴运用,品味描写

  “彩云之南游赏罢,踏花归来马蹄香”。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让我们也捡拾起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的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灵魂鲜活起来。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你能说给大家听吗?(视频展示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迎财神,元宵赏花灯,端午赛龙舟等图片)

  (五)布置作业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学生首尾接龙回答问题。

  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通过抢答的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合唱。

  学生各抒己见。

  (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回答)

  学生互读课文。

  小组的形式。

  学生择其精要,探讨品味,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朗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

  [学生听录音“这条路……接着起飞”]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学生说出自己感受表达的要清晰。

  学生说出你对这段内容学到了什么?

  找同学用对歌的形式唱出你想说的?你想问的。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质疑。

  小组讨论并回答。

  例如: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随笔。

  教学反思:

  在今天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们周围充满了诱惑,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同时包括我自己。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在民间感受着美好。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字。

  2、通过上下文或表演了解得意洋洋、垂头丧气等词语,并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能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进行阅读,深入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2、进入角色,体会情感和课文所要说明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愿意与人合作。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到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去吧。瞧,两只可爱的小动物梅花鹿和金丝猴欢迎我们来了有一天,他们在一块儿进行了本领的大比试,于是,就有了一个非常美丽的.童话故事比本领。(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梅花鹿和金丝猴比试什么呢?

  2、比试的题目是谁想出来的?

  3、梅花鹿和金丝猴都是怎么想的?

  四、小组学习,互相帮助。

  1、遇到生字,尽量用平时的办法自己学习、解决。

  2、经过思考,不懂的地方一起讨论或做个记号。

  五、班级汇报,集中学习。

  1、各组汇报自学情况,解决疑难问题问题。

  2、开展摘果子游戏,集中识字。

  3、读好课文,感悟品味。

  1)、激趣点拨:梅花鹿和金丝猴都认为自己必胜,比赛开始后,他们都连忙奔向河对岸去摘果子。那么,胜利者是谁呢?谁来讲讲了解到的情况。

  2)、反复品读课文,加深理解。

  3)、学生质疑,师生互动。

  4)、角色朗读、表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识字,练习写字,进一步体验合作的重要。小组合作为掉进坑里的小白兔设计营救方案。

  板书设计:

  比本领

  梅花鹿金丝猴

  团结合作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你们谁来说说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板书:空木罐、银木罐、金木罐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这个故事?

  生:地球发生大爆炸,所有的的江河都干枯了

  3、师:想一想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出这景象?

  4、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过渡):师激情描述:火红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水都没有了,人和动物都因为缺水而死。活着的人大喊着:水啊!在这样的情况下,七颗钻石的故事发生了。谁来读读下一个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引导学生读好小姑娘哪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指名读(当学生有一个字没有读准音的时候,教师耐心帮助学生把音发准)

  齐读这句话。

  3、学生自由练习读好这段后两句话。

  4、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过渡):木水罐怎么变成了银罐呢?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本段课文。

  2、师:为什么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

  3、指导感情朗读:小姑娘把欢喜起来。

  指名读

  4、出示第一自然段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在音乐的背景下讲述课文故事片段。

  2、师:水罐为什么又变成了金的?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是什么使水罐里长出了钻石?

  3、指导朗读: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指名读、齐读

  4、引导学生读好其他句子,方法同上。

  (七)、配乐集体朗读一~~~九自然段。

  (八)、师总结:

  那七颗钻石飞到天上,变成了大熊星座。

  (九)、拓展练习:

  1、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师:爱是无法代替的,这是多好的名言啊!

  (十)、结束全文

  同学们说得多好啊,你们说的每句话都是诗啊!(音乐起)今后大家看到大熊星座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好,下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这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也形象生动地突现了本组教材“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的专题。

  二、【学情介绍】

  本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从字、词、句三个方面进行预习的好习惯,并且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也能在字、词、句、段、篇等各方面对课文进行简单的质疑。初步掌握了独立阅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基本上能抓住重点语句表达比较浅显的个人体会。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课外阅读量太少。

  三、【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3、以读引读: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历史故事。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中四字词语,理解体会画师说的那段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五、【教学重难点】

  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制作课件PPT

  2.学生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教学活动 时间安排 设计意图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听) 1、 故事(心灵烛光)导入 (PPT)

  2、 顺势提问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读法

  3、 就课题质疑(预设:别人没想到的是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他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事?),相机板书在黑板右侧

  4分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思) 1、初步检查预习:召集;多音字:禁,曲,数

  2、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3、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老师巡查,点拔,学生齐读)(PPT)

  7分钟 放手让学生自学,练习默读;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填补式地概括全文大意

  三、细读课文,直奔重点

  (拨—理)

  顺势衔接:小徒弟为什么赢得了画师称赞?

  A、找出三个徒弟画骆驼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和近义词。(根据《全程学练考》设计这一环节)

  B、分组讨论:画师说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自由说原因

  13分钟 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课后作业积累词语;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解决学习重点

  四、升华主题,突破难点

  (理—悟) 画师是怎样称赞小徒弟的画的?

  1、 抓住关键词句诵读最后两段,深入体会。

  2、 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词语和最后一个反问句: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6分钟 诵读体会,

  突破难点

  五、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P46页的学习伙伴说说你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哪些事?(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或者说说你自己读过的类似故事,并且讲述自己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2、引读《买椟还珠》。

  3、教师推荐书籍。 9分钟 以读引读(结合学校“读历史故事,评书香少年”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故事)

  六、总结

  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1分钟

  七、作业布置

  (1)《全程式学练考》第12课

  (2)阅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历史故事,简写读后感(阅读评价表)

  (3)想一想,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完成课文中老师的考题(3号本)

  (4)按要求预习第10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重点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请学生各抒己见。)

  山东“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简介作者、作品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⑴ 自读(任选一段,为下面朗读打基础)。

  ⑵ 范读(朗读较好的同学一人一段)。

  要求: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声音响亮。

  2、思考并分析:

  ⑴ 济南的冬天是( )(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⑵ 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以上“朗读”与“思考分析”这两个环节结合在一起,旨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朗读中,督促学生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也使课文的朗读不显得呆板单调。)

  四、品味赏析

  1、小组交流: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与合作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2、班级交流: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班级交流。教师随时整合学生的看法,择取精彩语句与学生共同探讨。探讨中把写作方法渗透进去。

  (例如:仔细观察、运用修辞、抓住特征、情景交融等。)

  五、互动质疑

  在学生寻疑的基础上,可任选一种或几种形式加以质疑:

  A、我们有分歧(组内意见不一致)

  B、请帮帮我们(组内不能解决的,需要别人帮忙)

  C、考考大家吧(认为很有价值的,虽已解决,但想听听别组的意见)

  六、体验反思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七、拓展延伸(机动)

  交流片段作文《校园的秋天》。

  八、布置作业

  1、借鉴课文的写法,用你的笔描绘一副“校园秋景图”。

  2、阅读朱自清的《冬天》,比较两文的异同。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要引导我们走进童话的世界。童话,大家一定读了不少。你读了哪些童话故事?喜欢哪个角色?说一说。是啊,童话世界五彩缤纷,令人遐想,给人启迪。让我们再次走进童话的世界,走进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看看“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的,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板书课题:《巨人的花园》)作者介绍:王尔德,英国著名作家(幻灯片出示)

  二、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我的词语库:让学生读读词语,掌握字词。

  2、听课文朗读,完成习题。

  (1)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里什么样?

  (2)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花园什么样?

  (3)孩子们偷偷钻进花园玩耍,花园有什么变化?

  (4)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又怎么样?

  3、重点句子赏析

  4、一堵墙围住了孩子的脚步,也围住了(春天、友谊、温暖、欢笑)。留下了(冬天、寒冷、荒凉、孤独)。

  5、理解重点句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6、唤来春天,需要一颗(宽容、友善、热情、温暖)的心。

  7、小结:幸福源于宽容、善良和共享!

  8、原著结尾:幻灯片出示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一谈。

  (2)写作上:童话不仅有丰富的想象,还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这一课,作者的语言也很美,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后的习作中,希望同学们学会运用优美语句。

  四、名人名言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王尔德的童话故事,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六篇】相关文章:

1.教学设计方案汇总8篇

2.教学设计方案汇总6篇

3.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六篇

4.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五篇

5.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八篇

6.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四篇

7.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九篇

8.教学设计方案汇总5篇

9.教学设计方案汇总4篇

上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下一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