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

2021-05-29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

  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

  教学重点:

  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

  1、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长度单位,请你用手势来比画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呢?

  教师: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60厘米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比画,教师观察,寻找典型案例。

  教师:我发现这次同学们比画的60厘米有长有短,有些同学相差得还挺多的。(教师请相差多的两位同学展示。)

  教师:如果老师告诉你,我们的课桌长约60厘米,现在你能比画出60厘米的长度吗?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看来,光记住1米、1厘米有多长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的物体的长度。如果我们对身边这些常见物体的长度熟悉了,就可以借助它们了解和认识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2、作好测量前的准备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介绍并认识了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出示米尺、软尺和卷尺)。

  教师:你能结合一个例子,分别说说这些尺子怎么使用吗?

  学生汇报后,教师作好学生分组、分发记录单等工作。

  教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测试工具来量一量我们身边的物体吧!

  (设计意图:通过比画1米、1厘米,回顾所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利用学生不熟悉的60厘米,激发学生了解身边物体长度的需求,并且让学生迅速的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体现活动的价值。)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教师用课件呈现教科书第88页图,但图中不出现测量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都在测量什么,这些都是你们熟悉的事物吗?

  2、以测量肩宽为例,作好测量的指导

  (1)提出测量要求,保证参与活动的全员性

  教师:下面请两名同学为一组、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住测量结果

  (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试肩宽的活动

  (3)组织反馈,合理表示测量结果

  教师: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预计学生测量的数据不完全相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3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完全相同?

  第二,要不要把每个不同的数据都记录下来?

  第三,如何记录测量的结果?

  随着学生讨论,教师板书如下肩宽大约30厘米

  3、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确定测量的对象后分别展开测量,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讲台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测量前,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行测量。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并记下测量结果

  在学生交流反馈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板书。

  肩宽 大约30厘米

  一步的长度 大约40厘米

  两臂展开的长度 大约1米30厘米

  讲桌长 大约1米

  教室长 大约10米

  身高 大约1米35厘米

  课桌高 大约70厘米

  4、利用所学知识,积累更为丰富的直观经验

  教师: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测量过一拃的长度、手掌的宽度,你们还记得吗?如果忘记了,我们可以再量一量。

  补充板书: 一拃长 大约15厘米

  手掌宽 大约7厘米

  5、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1)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眼想象实际物体有多长

  (2)用手比——学生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边读边用手比画长短

  (3)说关系——课桌要比肩宽长一些;两臂展开的长度比讲桌长一些;教室的长要比两臂展开的长度长得多等。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和身边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到底有多长或多高我们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时直接测量也不是很方便,你们能不能试着用我们身边的这些事物来描述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身边的事物,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在头脑中形成所测量事物长短高矮的表象。)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发展长度观念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1)直观感知“6米”的长短。

  教师:看!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的实践活动了,让我们来听一听小精灵带来了什么信息

  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具体如下。

  有一条鳄鱼身长6米。

  教师:听了小精灵的话,你对这条鳄鱼的身长有什么感觉?

  教师:如果将它与我们家里养的小金鱼比,怎么样了

  (2)借助熟悉的标准描述“6米”这个长度,理解“6米”的实际意义。

  教师:同学们都认为这条鳄鱼很长,到底有多长呢?谁能到前面来用手势比一比、表示出鳄鱼的长度?

  教师:他表示的是不是6米?为什么?

  教师:这位同学已经完全展开双臂了,怎么还不是6米呢?

  教师:估计一下,几名同学手拉手,就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了?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让5名学生手拉手试试,另外两名学生测量,看看是否大约是6米。

  (3)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体会用不同方式描述的价值。

  教师:看看5名学生手拉手的总长度,你对这条鳄鱼的长度有什么感觉了你能告诉大家,这条鳄鱼到底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突出两点:以什么作为标准,量得的结果大约是6米。

  教师:看来用我们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表示新的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新事物到底有多长。

  (4)用不同的方式描述6米的长度。

  教师:如果请同学们并肩站立,大约需要多少名同学才能有6米长昵?

  根据学生发言,组织学生站队,一次不成功可以通过测量进行调整

  教师:看来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大约是6米。也就是说你们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大约是6米

  教师: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来描述鳄鱼的长度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并实际比一比。

  学生可以采取走步、摆课桌等方式描述鳄鱼的长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鳄鱼长度的直观感觉到多角度描述,将抽象的“6米”与自己熟悉的事物的长度联系起来,既在应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所选物体长度的认识,又达到了对“6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也积累了测量、描述等多方面的经验、为后面的实践活动积累了活动经验。)

  2、自主选择研究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教师:利用我们刚才描述事物长度的方法,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描述表中一种物体的身高或身长。可以先估一估,再实际比一比、量一量。

  长颈鹿的身高 6米

  鸵鸟身高 2米50厘米

  壁虎身长 12厘米

  足球门的长 7米30厘米

  游泳池的宽 25米

  汽车的长 4米

  (设计意图: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测量本质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四)回顾与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学会了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长度或高度来描述新鲜事物的长度或高度。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量一量 比一比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的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让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具准备:米尺 软尺 卷尺 皮尺 纸尺 测量的记录单。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游戏情境 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请大家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请看大屏幕上有一个古体字,你知道它是什么字吗?

  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

  出示:尺这个字 教师给予肯定。

  原来是个尺字,谁来说说:“尺是用来干什么的?”

  学生汇报:尺是用来度量的 尺是用来量东西的

  总结:尺是用来度量物体长度的一种工具,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用尺量一量 比一比。

  教师板书课题:量一量 比一比

  二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1、认识身上的尺

  想想古人为什么把尺字的字形写成这样呢?

  学生汇报

  同学们都说这个字形像一个人在量东西,说的好,聪明的古人没有尺,但是他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尺来测量。想想身上哪些地方也可以当成尺呢?

  小组讨论 推荐汇报 (在汇报的同时,学生要演示怎样用身体的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展示课件:一庹 一zha 一步 一脚 一掌 这几种都是我们常用的。

  同学们,中国古人经常会用到这些身体上的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那么外国人是怎样做的呢?教师举例:古埃及人用手臂 成年人用走几步来测量(课件展示)

  2、活动起来 探索“量”的方法

  第一次量:现在我们就用身上的尺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用哪把尺?

  师生共同确定用zha

  学生测量后汇报:zha数

  教师书写在黑板的表格里,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提出疑问。

  每个人量出来的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最后交流得出结论:因为每个人手的大小不同,结果就不相同。

  过渡语:教师引导:我们量的都是一样大的课桌,如果我们想要相同的度量结果,想想我们该用什么去量?学生说用尺。

  第二次量:运用尺去测量

  教师对尺做简要的介绍:有学生尺 米尺 纸尺 软尺 卷尺 钢板尺 皮尺 测量轮,教师出示尺的历史及用法。

  学生观察尺子,汇报对尺子的了解,包括怎么用。

  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1m=100cm

  A测量小纸条,每人都测量。

  B测量桌子用哪把尺?引导学生测量,并汇报。

  学生汇报,教师书写汇报结果。

  小结:如果你用尺来量,你会发现结果原来一样,所以全世界人们用尺去量同样的东西,结果是一样的。

  第三次测量:测量身上的尺和周边的熟悉物体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根据表格填写数据,强调先估一估,再去测量,看看估计的结果和实际测量的结果差多少,准不准?

  例如:桌子的高度 伸开手臂一庹的长度 小同学身高 肩宽 黑板的长 讲台的长

  教室的长等等

  学生汇报,教师要给予肯定,在学生测量时,教师要给予指导。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和高度,发展长度观念。

  A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1)直观感知6米的长短。

  (2)借助熟悉的标准来描述6米这个长度,理解6米的实际意义。

  (3)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体会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的价值。

  (4)用不同的方式描述6米的长度。

  B自主选择研究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四回顾与反思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学会了用自己的身边熟悉的事物的长度和高度来描述新鲜事物的长度和高度。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巩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目标分析】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体会度量的思想和方法,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物体长度的过程,实质上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度量的过程;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三、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揭示课题

  1.回顾长度单位。

  (1)说说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厘米、米)

  (2)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3)你知道1拃有多长吗?一步有多长呢?(一拃长约15厘米,一步长约40厘米)

  (4)除了这些,你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呢?

  2.揭示活动主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测量长度的工具量一量身边的物体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长度单位,激活学生的活动经验;通过追问“你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激发学生了解身边物体长度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分组合作,参与活动

  1.小组合作,实际测量。

  (1)全班交流,认识测量方法。

  请学生介绍每种测量工具、测量的方法以及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例如:测量时,尺子的刻度“0”通常与物体测量的起点重合;测量身高时,人要站直,这样测量的高度才准确等。

  (2)观察图片,了解测量的内容。

  ①课件出示主题图(数据不出现)。

  ②交流图中的孩子们在测量什么。(有测量桌子高度的、也有测量讲桌长度的……)

  (3)合作测量,体验测量的方法。

  ①提出测量要求: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好测量结果。

  ②学生先估一估,再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③反馈交流,让学生说说选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④数据记录:指导学生比较,测量的数据大约是多少?(30厘米)

  ⑤板书:

  肩宽 大约30厘米

  (4)分组实践,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对象后开展测量活动,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讲桌的长度,教室的长度,身高,课桌高等。测量前,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行测量。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②汇报测量结果并板书。

  重点讨论身高和两臂展开的长度比1米长一些时怎么记录。如( )米( )厘米。

  测量结果板书如下:

  (5)变换形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的表象。

  ①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物体的实际长度。

  ②用手比:学生比划测量物体的长度。

  ③比长短:如,课桌要比肩宽长一些,身高比课桌要高得多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身边熟悉的事物,认识它们的长度,在头脑中形成所测物体的长短表象,建立长度观念,同时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而且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2.选择“单位”, 描述长度。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①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

  请两名学生用卷尺拉出6米的长度,让学生们直观感受一下长短。

  ②借助熟悉的标准描述“6米”的长度。

  猜一猜:先让学生猜猜看,如果同学们肩并肩站着,要多少个同学才能达到6米长?

  比一比:请同学们上台肩并肩站一站,看看猜得对吗?

  预设:20个人并排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

  试一试:如果是同学们手拉手两臂展开呢,几个同学就够了呢?

  预设:5名学生手拉手,和鳄鱼差不多长。

  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来描述鳄鱼的长度吗?

  (2)自主选择活动素材描述其长度。

  ①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表格。

  ②让学生按照描述鳄鱼长度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描述表格中的物体长度。

  【设计意图】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测量本质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三)综合应用,全面评价

  1.估一估,量一量。

  (1)估一估,写出两个你身体的某些部位的长度或高度,再量一量。

  (2)估一估,写出两样学习用品的长度,再量一量。

  2.想一想,写一写。

  通过这节课的测量活动,你对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印象最深?还有哪些感想和认识?请用数学小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数学活动课重在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积累丰富的经验,获得合作的乐趣。因此,在应用时要重视学生的操作,然后引导学生把收获的喜悦表达出来。

  (四)反思活动,升华经验

  这节活动课,你有哪些收获?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关于量一量比一比教学反思

2.《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3.《估一估,量一量》教学设计

4.估一估,量一量教学设计

5.《量一量》教学反思

6.量一量的教学反思

7.《估一估量一量》教学设计

8.《量一量》教案

上一篇:《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下一篇:散步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