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本课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课文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叶老先生家院墙上的爬山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发生在叶老先生家里的一件事,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给作者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为什么这件事对作者的影响这么大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让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
(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较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这些生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删”:sh1n是翘舌音,不要读成s1n。“篇”、“荐”、“颠”、“蕴”、“堪”都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12个生字。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的练习。如:填表,按要求给生字分类。
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诀”,左边是“讠”,右边是“ ”,合起来是“诀”。在书写时要注意“ ”的一捺,不要写成一点。“篇”字,可以用复习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遍、偏”等。另外,“沫”和“味”字形相近,但要注意区别,“沫”字右半部是“末”,不是“未”,不要写错。“荐”字下半部是“存”,不要错写成“在”,“洽”和“给”等字形;都要注意分辨,不要写错。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说出在预习课文时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教师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以“匪”字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匪”在课文中组成新词是“受益匪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匪”字作为加粗的字,在字典中“匪”字的解释同“非”,而“非”在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这是汉语中的一字多义现象,结合词义,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在这个词中“匪”应解释为“不是”。那么,课文中写作者的作文,被叶圣陶先生修改后,使自己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受益匪浅”这个词,应理解为:受到的好处不浅。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逐个弄明白。
③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推荐:把好的人或事物向别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
典雅:优美不粗俗。
秘诀:能解决问题的不公开的巧妙的办法。
蕴含:包含。
受益匪浅:得到的好处不少。
堪称楷模:可以称作为榜样、模范。
(四)造句练习。
1.受益匪浅——
2.堪称楷模——
(造句的步骤:第一步,在造句前,老师应让学生弄清词语的意思,包括词语的本义和在课文中的意思。第二步:找到课文中带有“受益匪浅”“堪称楷模”的句子,先读懂,然后分析句式。第三步:仿照文中的句式练习造句。)
(谁)受益匪浅(为什么)。
(谁)(为什么)堪称楷模。
(五)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体会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对小作者的教育和影响。
(二)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课文讲的是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时间是1963年,当时“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给课文分段,说一说各段的主要意思。全文可以分为三段。第1段(1~4自然段)讲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第2段(5~10自然段)讲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第3段(11自然段)讲这件事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课文一开始写老师把那个大本递给“我”,“我”打开本一看,一下子愣住了,为什么?
(因为当小作者翻到自己那篇作文后,看到了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密密麻麻的小字,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受益匪浅”,就是受益不浅。“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这句话前半句是说“我”从这件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后半句是说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是“我”自己的作文,所以感受特别深,受到的教育也特别深。)
3.“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读这个句子,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这是作者看到叶老先生对自己作文认真修改后的具体感受。“大气候”指有大的作为。“难成大气候”,就是不可能有大的作为。这句话从两个方面具体写了所受到的教益。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做学问应有的态度。而这两点相比之下第二方面的启发和教育更为重要。使自己认识到从事文学事业是很艰巨的,必须下大力气,具有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否则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4.叶圣陶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怎样的评语?评语的含义是什么?
(让学生读出评语的内容并体会评语的含义。叶圣陶先生的评语,虽然只有两句话,但内涵丰富。首先指出作者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并指出了写得亲切自然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也就是写得不抽象,不空洞,二是“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说明小作者对所写的事情很熟悉,有真情实感。这短短的几句评语,是对小作者的鼓励,也是对怎样写好作文的指点。)
5.让学生有语气地朗读下面的一段课文:“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时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读后说说这段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蜚声”,扬名,很有名望。“文坛”,指文艺界。“蜚声国内外文坛”,就是在国内外的文艺界都很有名气。15岁的“我”受到这样一位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当然很激动。”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形象地写出了当时那种无比激动、充满信心和幻想的心情。这段话充分表达了“我”在读完叶圣陶先生评语后那种无比激动、无比喜悦、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幻想的思想感情。)
6.小作者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时,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注意到叶老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为什么要写这些?
(“我”两次注意到叶老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二是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因为小作者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这篇课文,印象很深,看到眼前的这种美丽的景色,小作者情不自禁地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从叶圣陶先生“笑着点点头”可以看出,那篇课文里写的就是自家院子里每天都能见到的爬山虎,使小作者知道了他对它们非常熟悉,而且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要写这些。)
(三)总结:
大家对课文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交流。从发言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叶圣陶先生给小作者修改作文这件事,使小作者深受教育和启发。使他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更主要的是认识到做学问应有的态度,认识到了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里。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课后练习第2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仔细看图。
1.让学生思考,然后说一说。
(1)“我”到叶老先生家做客,感到“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大家感到亲切。”“我”是怎样产生这种感觉的?
(课文中写到“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而且,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问过“我”的年龄后,还“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所以小作者感到他“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
(2)“我”到叶老先生家做客,“叶圣陶先生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或指南之类”这说明什么?
(说明叶圣陶先生站得高,看得远,他没有就作文谈作文,他对爱好文学的青少年的期望是:“要多读各科的书”、“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这两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对爱好文学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2.让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结尾一段:“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那个夏天变长了。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说说文中加点语句的意思。
(这些语句写出了通过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又邀“我”到家里做客这两件事,使“我”深受启发,使“我”认识到: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的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当时,“我”只有15岁,还是个孩子,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当然不可能很深刻,课文中写“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是恰如其分的。)
(2)文章这样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课文这样结尾耐人寻味。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就是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自己前进。最后的这句话点明了题目。)
(二)用笔画出课文中有关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的部分。
(从“回到家……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1.让学生反复读这些语句,读懂后,说一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为“我”修改作文的?
2.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平时的作文实践,归纳出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①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首先要注意题目。②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了。③把长句断成短句。④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⑤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更清楚完整。⑥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
(三)总结。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段落的自主感悟和个性解读,了解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通过比较诵读,感受课文通过爬山虎的描写所反映的作者不同的心情,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链接作者的文学之路,品味重点句子和课题的深刻内涵,感受课文表达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4、补充阅读,初步学习读懂借景抒情的段落。
【教学理念】
学生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对话活动中,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给学生搭建起自主阅读的脚手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层解读文本,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获得语言的发展和精神成长的营养。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诵读,初读课文
1、四十多年前,著名作家叶圣陶曾在《爬山虎的脚》中描写过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本册课文第6课),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2、揭题,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些什么。
3、交流初读感受,梳理课文中的人与事。
二、多层解读,深悟课文
叶老帮“我”修改作文以及那天下午的谈话,使我对叶老的做事与为人有了一些了解。
1、自主读悟,表层解读:
默读课文,联系课文中语句具体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 )。
(引导学生联系文中几处具体描写读懂“认真、平和、质朴”等。)
2、资料帮助,个性解读:
一个初中生,习作得到了大作家的修改,并受邀到作家家做客,请你也像作者一样从这修改中、交谈中去感受一番,你从中有什么感受与收获。
出示文后补充的“资料袋”材料──被修改的作文稿子,补充阅读原文中对谈话内容的记叙。
(附: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3、难点感悟,诗意解读:
⑴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他的批改却如“春风拂面”;我受邀做客,他的话语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看着这两个词语,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哪些景象?
(交流点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看着这样的修改,仅仅是脸上的感觉吗?冬天的冰融化后,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变成淙淙的春水。那么,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让你想到了什么?)
⑵ 指导有感情朗读,引读课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
4、比较阅读,写法解读:
课文在第二件事的记叙中两次描写了院中那一墙爬山虎,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
⑴ 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去掉这些描写是否通顺?有何不同?
⑵ 联系作者两次看到爬山虎时的心情,想想两次对爬山虎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⑶ 作者借景抒情,那一片绿里跳跃着、闪烁着他的那份高兴,那份激动,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一种难以表达的憧憬。让我们用心去体会,去诵读。
(师生合作,有感情配乐诵读。)
三、悟读课题,升华情感
1、补充阅读,感受“非凡”:
叶老的批改,如春风拂面,叶老的话语,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心里充满无限的憧憬与期待。那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让我们看看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你对这“意义非凡”是否有更多的理解。(附: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近著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纸的生命》、《父亲手记》、《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等。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2、深情回忆,诵读课题:
⑴ 课文结尾写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总是那么绿着?是仅仅在眼前吗?
⑵ 1988年,著名作家叶圣陶逝世。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发生于30年前少年时代的故事。同学们,在肖复兴心里,忘不了的是什么?
(联系全文抒发情感。)
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 )!
⑶ 师恩难忘这是所有学生的心声。多年过去了,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叶老曾经写过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带着感情读课题)。
四、读物推荐,课外拓展
同学们,有许多作家都写过感激、怀念老师的作品,著名诗人舒婷也用相似的命题描写发生在中学时代的故事,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这里呈现的只是文章的结尾,如果有兴趣,就请同学们课外去阅读这一篇《在那颗星子下》。
……
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我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B、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1)读后评议
(2)出示填空,讨论填空
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板书:改作文做客)
(3)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
三、学习第一段(1-4节)
1、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一段。我们先来看第一小节(出示多媒体课件,打出第一节字幕)这一节讲了两层意思,(打出分层号)请同学们速读第1节,用简洁扼要的两句话来概括层意。(“我”的作文获奖了,老师告诉“我”是叶老帮“我”改的。)
2、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速读2、3、4小节。
3、今天老师带来了修改稿的部分(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议一议。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4、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
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指导朗读“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或直线、曲线。”
5、的确,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为什么?
“我真的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6、“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好处呢?指名答出示重点句。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1)“气候”在字典里有这样几个解释:①气象情况;②比喻动向或情势;③比喻结果或成就。在这里句话里面,应该选哪一个解释?
(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的感受,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两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比第一个方面更进了一步,所以用了“不仅……也……”这样的表达方法。)(板书:下大力气一丝不苟)
(3)做文章,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要十分投入,化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4)指导朗读。
7、是啊,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板书:改 评),指名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8、“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出示课件)
(1)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2)指导朗读。(个别读、女生读、男生读、集体读)
9、学生置疑。
四、总结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好,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着重研究的。
五、作业
1、抄写词儿
2、朗读课文
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改 一丝不苟
评 指点鼓励
邀请作客———亲切(认真、期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
3、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 眼帘 删掉 规范 燥热 融洽
黄昏 客厅 余晖 蕴含 摇曳 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课件演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读读、想想、画画。
边默读边想边画:叶老是怎样批改“我”的作文的?我有何感受?
2、读读、说说。
a、分组读读各自所画的句子,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品味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b.指名汇报。
c、指导朗读。
3、议议、记记。
a、分组议议:通过看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参照课后的批改稿,联系个人实践总结今后写作文、改作文的方法。
b.全班交流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深读课文,突破难点
1、通过比较,体会内涵。
将直接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抓住两个语句中的不同点进行对比。
2、感悟词句,升华感情。
抓住“绿”字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使学生感悟出作者对叶老的感情。
3、积累语句,丰富语言。
把描写爬山虎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
三、通读课文,回归整体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解决揭示课题时的疑问。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会遇到一些良师益友。失败时他们会激励我们要振作,重新再来;成功时他们会劝慰我们要谦逊,成绩只代表过去。想一想他(她)给我们的帮助,写下来,并用学到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进行修改,最后把文章送给他(她),以表达自己的谢意。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创设情境、借助各种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通过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2.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2.通过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创设情境、借助各种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三、教学策略
本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的回忆文章。文章记叙了叶老为“我”修改作文、邀我做客的两件事情。课文篇幅较长,文字平和,可平和之中却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教学时可采取如下策略:
1.运用长文短讲的教学理念,紧紧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突破学习难点。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虽然重在叙事,但含义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些句子恰恰就是引领学生走进“叶老先生”为文为人的世界中去的文眼。采取资料引入、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这些句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使学生既“得意”又要“得言”,补充课外资料、学习叶老修改习作的方法等能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齐读课题。
2.作者肖复兴在这篇课文中写了哪两个故事?(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3.这两个故事给你什么感受呢?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4.学生交流。
5.是什么让你们有这些感受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回到1963年,再现当年的情景。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课文记叙的主要事件,让学生对文本有整体把握,更好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读文后的初步感受,了解学生的原始认知,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二)感悟文品,学习习作之道
1.叶老是怎样给“我”修改作文的?请你读课文1~5自然段,画出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
2.学生读书,圈画语句。
3.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指导:预设学生说到第3自然段。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1)假如你就是肖复兴,你有怎样的感受?(叶老改得认真)哪些字词给你的感触最深?
(2)带着感受再读这句话。
(3)出示插图:叶老为肖复兴修改的作文原稿。
在这篇1400多字的作文中,叶老为肖复兴修改的地方多达140余处。而在这些修改中,每个标点、每个字,叶老都关注到了,像这样的修改,几页稿纸上密密麻麻的!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呢?(叶老对待文章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4)带着这种崇敬,谁来再给我们读一读这句话。
(5)你知道吗,当时叶老担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他的工作该是多么繁忙!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如此认真、细致地为“我”这样一位15岁的初中生修改作文,此时的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6)带着你的想法,再读句子。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引入课外资料,通过图片、数字的说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叶老做事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4.预设学生说到第4自然的内容。
(1)大家再默默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想想你从叶老的批改中,学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
(2)学生交流。
用字准确;长句断成短句;删除多余的字词,使句子干净、规范;用词确切……
(3)再次出示插图,寻找叶老修改作文的方法。
(4)老师总结:此时此刻,我们又想到了叶老在百忙之中为“我”修改作文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5)这千般感受化为一句话,谁来读读?
出示课件: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6)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温暖、舒服)带着你的感觉再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再次利用课外资料学习,使课外资料的使用率得到提高;同时,在学习叶老修改习作的方法时,不仅让学生收获了方法,更让他们对叶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产生了崇敬之情。
5.预设学生说到第5自然的内容,出示叶老给“我”的评语。
(1)从这评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家对一个中学生的肯定,帮助“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2)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6.刚才,我们和15岁的肖复兴一起仔细地翻看、感悟了叶老修改的作文,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按照“为什么修改、怎么修改、我的感受”这样的顺序进行叙述,把叶老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真的学到了不少东西。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前5段的学习,让学生理清作者叙述的顺序,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
(三)感悟人品,学习做人之道
1.肖复兴是幸运的,他的作文得到叶老的修改,那年夏天,他还有幸走进了叶老的家,在那里,他再一次被深深地打动了。请大家读课文6~10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2.学生读书,圈画语句。
3.读书交流。
预设:学生说到第9段内容。
出示课件: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亲切、认真、质朴)
(2)本文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减,原文还有这样一些描写,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补充资料)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或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3)读完,你又有什么收获?(平易近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与叶老见面的真实感受。我们一起再读一读。
(4)请继续读课文,作者看到了什么?(一墙的爬山虎)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件: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5)在课文中,作者还写了一处爬山虎,请读一读这两段话,想想爬山虎给了你什么感受?
出示课件: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6)学生读书,交流。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爬山虎美、有生机)
(7)这确实是一幅幅很美的画面,作者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种美的意境。可这美的意境仅仅是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吗?(不是)这美的境界是美的景色与美的人品的完美融合!你看,作者这里描写景物是为了衬托人物的品行啊!
【设计意图】爬山虎是文章的主线,课文中几次描写了爬山虎,内涵深刻,有丰富的意象与意境,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感受去读、去想,有了感情的沉淀,形成自己阅读文本的体验后,才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描写爬山虎句子中的深刻含义,缓缓地走进“叶老先生”为文为人的世界,加深对叶老人品的认识并产生敬意。最后通过写景与写人的写法关联,让学生学习这种借景抒情的习作方法。
4.叶老与“我”的故事讲完了,作者的感触更深了,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段。
(1)作者为什么说“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叶老先生改变了肖复兴的命运,引领他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
(2)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夏天以后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相信大家对“意义非凡”会有更多的理解。出示课件:作者资料。
(3)正因为有了叶老的帮助,肖复兴才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了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所以,他感慨道──
出示课件: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4)这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不仅仅只关心过肖复兴,他还热情关怀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通过书信,通过娓娓的言谈,以他创办的刊物,影响、发现、培养了如茅盾、丁玲、巴金等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誉为“文坛伯乐”“感动中国的作家”。作为当时年仅15岁的肖复兴,在30年后回忆起这两件事,仍然觉得──我们再读读这句话。
(5)所以,每每回忆往事,肖复兴总有这种感觉。
出示课件: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非凡”的意义,感悟“绿”的意义,在引读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幸运来自于叶老的影响,爬山虎青春常在、活力永存,如同叶老为文为人的品行,永远陪伴、鼓励着我们。
(四)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好词佳句。
2.练习用本课学过的修改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学生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文篇幅较长,
11个自然段,约两千字,在学习上有难度。考虑到在此之前,学生已有“速读”的知识准备,所以教学时,本着“用足用好教材”的理念,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速读理解课文,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抓点带面、以简驭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品,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对待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2.通过比较诵读,感受课文通过爬山虎的描写所反映的作者不同的心情,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链接作者的文学之路,品味重点句子和课题的深刻内涵,感受课文表达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方法】
以问促读 以读代讲 读中感悟 品味哲理
【教学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回忆,引入情景
师:1988年,叶圣陶先生逝世了,92年45岁的肖复兴为了纪念叶老先生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回忆于发生在30年前的自己少年时代的故事,师恩难忘,是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多少年过去了,肖复兴没有忘记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更没有忘记他家院子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主动的通过文本去亲身感悟文章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感情,此刻教师的深情导入就显得恰如其分)
二、精心提问,走进文本
师:今天,就让我们饱含深情与作者一起回到30年前,一起去感受那难忘的时刻。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书边思考:(生读书,音乐起)
1、读书思考:
①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从这几件事中你可以感受到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文中有几处描写爬山虎?划出相关词句仔细品读,并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
③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的内在含义。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指出,阅读是学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不可以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理解。因此,精心设计问题,以问促读就格外重要。整篇文章三个问题的提出,是让学生通过自己静心读书后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然后突出理解重点,分层突破难点,最后再回归整体,提高认识,升华感情。可谓用心良苦)
2、多层品读
①引导学生从叶老帮“我”修改作文这件事中,通过去品析和感受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师小结:叶老先生的修改如此认真,他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就象春风一般吹进了作者的心里,让作者从此对写作充满了信心。板书:一丝不苟
师过渡:如果说叶老的修改让我受益匪浅的话,那么当作者真正与叶老先生亲密接触以后,又会有怎样的感受,觉得叶老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②引导学生从邀“我”做客这件事中去感受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
师小结:是啊,一个蜚声国内外文坛的伟大文学家,能如此亲切的与一个5岁的中学生促膝长谈,象朋友更象是亲人,此时,作者又有怎么样的心灵感动啊。学生齐读:“心被融化了”,是被叶老先生语重心长的教会和平易近人的人品所融化了。板书:平易近人
(设计意图:学生在品词析句、反复朗读、联想想象中获得作者最真实的感受。学生自由读文后,以大问题入手,从课文中相对应的部分进行搀扶、点拨,通过品一品、读一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格与人品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3、感悟人品
师总结:通过这两部分的学习谈论和交流,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平易近人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活了,他完美的人格不仅深深的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更是深在了作者的心里。
(设计意图: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以“我”为线,通过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和邀 “我”做客的事,从中感受到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一条以“爬山虎”为线,两次对爬山虎的描写语句含义深刻,实际上是暗示叶老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着我前进。第一条线为明线,学生容易理解,只有理解了叶老的人品才能为理解第二条线打下基础和铺垫。为此我着重围绕这第一条线索设计问题,简明扼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学习思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不仅知道学什么更要明白怎么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感受,变知学为乐学。)
三、难点解读,感悟语文
1、通过阅读和理解两次描写爬山虎的词句,去体会和理解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情。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Δ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Δ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2、理解感悟句子
(1)师:从作者对爬山虎的这两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学生!
师:此时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师: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
师:作者借景抒情,那一片绿里跳跃着、闪烁着他的那份高兴、那份激动。
师:那如果你们的年龄是早晨8、9点钟的太阳的话,那落日的余辉实际是暗指谁?那文章中落日的余辉照耀的爬山虎指什么?
师:从这处描写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是啊,是叶老的教诲和鼓励,使我写作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师总结:作者两次借景抒情,写出了自己见到叶老的喜悦和激动,写出了沉甸甸的收获和自己美好的憧憬,让我们用心感受,再次诵读这句话,把作者的感受用声音表达出来。(音乐起)
3、深情朗读,走进作者。
(设计意图: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以“我”为线,通过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和邀 “我”做客的事,从中感受到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一条以“爬山虎”为线,两次对爬山虎的描写语句含义深刻,实际上是暗示叶老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着我前进。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设计通过反复朗读,抓关键词语揣摩其含义来突破。课文的这部分着重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教学本着朗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水到渠成,让学生真正感悟和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来赞美叶老一丝不苟、平易近人的作品和人品!用一根隐形的丝线---叶老为“我”燃起了绿色的希望而把整篇课文交融在了一起。学生深情的朗读加深理解作者用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的匠心独运和内在含义。)
四、悟读课题,升华情感
1、课文结尾写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总是那么绿着?
(1)理解意义非凡
(2) 理解总是绿着
课件连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给肖复兴带来了无穷的动力,在他日后的成长中,他始终牢记叶老先生的鼓励,不断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请看他的主要成就:肖复兴,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
师:作者通过看叶老修改的作文以及和叶老的亲密谈话,他不仅学会了写作文更懂得了要象叶老那样认真的去做人,也就是作文先做人。板书:作文先做人
学到这儿,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已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来赞美叶老一丝不苟、平易近人的作品和人品!
(3)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此时此刻,我想大家的心情和老师一样,铺满了绿色,那就让我们拿起书来,饱含深情读最后一句话,把这份浓浓的绿色读出来吧,传向四面八方,感染在坐的每一个人,让九泉之下的叶老先生也听到我们对他的感激的声音。
2、深情诵读课题,再次升华感情。
师:多年过去了,作者始终难忘叶老对他的教诲,一想起叶老,我仿佛又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份绿色已深深的融入了他的生命。齐读课题。
请带着你的这种感受再次读一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设计意图: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读书见解,通过读书和交流,学习如何真正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文字里蕴涵着的感情的读书方法。使学生自己达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真正可以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一次次深情的朗读加深理解作者用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的匠心独运和内在含义。)
五、作业设计,积累运用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用学过的方法,带着感恩的心,写写我们身边对我们有过帮助的那些老师、亲人、朋友吧。
(设计意图:这才是做到了读写结合,更好的诠释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 邀我做客
一丝不苟 平易近人
(绿)作文先做人
教后反思
通过反复琢磨,我决定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把修改作文这部分作为略讲内容,只是通过提问让学生简单感悟如何修改作文。而是着重把力量放在了感悟叶老的人品对作者一生的影响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我站在“伴奏者”的角色上,让学生在品词析句、反复朗读、联想想象中获得作者最真实的感受。学生自由读文后,以大问题入手,从课文中相对应的部分进行搀扶、点拨,通过品一品、读一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格对作者一生的影响。课文的后半部分着重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我本着朗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水到渠成,让学生真正感悟和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来赞美叶老一丝不苟、平易近人的作品和人品!用一根隐形的丝线---叶老为“我”燃起了绿色的希望而把整篇课文交融在了一起。学生深情的朗读加深理解作者用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的匠心独运和内在含义。
我个人认为,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要敢于创新的使用好教材,就本课而言,更应该着重体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性教育和培养,教育学生要有上进心的同时更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我们周围每一个给过我们帮助的人,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用笔用心把一腔的真情抒发出来。这才是做到了读写结合,更好的诠释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学生课中的个性理解和深情朗读,让我感动于他们的投入,感动于他们的成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8
一、 导入质疑
1、复习引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6课,请齐读课题。(生读)
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哪俩件事?(根据汇报,板书:修改做客)
通过这两件事,作者认识了一位怎样的作家,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根据汇报,板书:人品作品 楷模)
2、出示句子,读读。
3、激疑:
同学们,叶圣陶老爷爷,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一生写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堪称楷模。既然是写这么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那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二、 初读悟美
1、请大家看看文中几次写到绿绿的爬山虎,把这样的句子划下来,出声朗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读书,圈画)
2、学生汇报找到的句子。交流: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读出那种美感,读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指导朗读)
小结:的确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里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不是)
师追问: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是呀,这美的境界是美的景色和美的人格的完美融合!通过这两则事例,你觉得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一丝不苟 平易真诚)
三、 自读自悟,品读交流
1、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叶圣陶先生是个一丝不苟、平易真诚的人,把相关语句划下来,在旁边简短的写写体会。
2、汇报交流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句子。
(1)学生汇报3段,自由谈体会,老师引导,重点体会“愣住了”、“密密麻麻”、“到处”,引导学生读好。
(2)学生汇报4段,抓住俩处修改谈体会。
老师引导:像这样的修改还有很多,我们来看130页资料袋,这就是叶老先生帮肖复兴修改过的原稿。仔细阅读,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文章,看了这个修改稿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举例子汇报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谈感受。老师相机引导总结:长句段成短句,表达清楚,读起来朗朗上口;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更准确;删去重复啰唆的地方;改动了一些用词不准确的地方,使表达更确切;一些不准确的标点符号。
学生谈感受后总结:叶圣陶先生对这篇作文的修改具体到了一个字、一个词、乃至一个标点,足见他的细致认真、一丝不苟。作者和你们有相同的感受。
出示句子:我虽然未见…如春风拂面。
学生自由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过渡:叶老不仅为我修改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齐读5段评语部分。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接读)
(4)初步感受了叶老的人品后,作者应邀去叶圣陶先生家做客,他一进门就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们再来读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你的感受是不是更深了,看看你能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总结:是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里跳跃着的、闪烁着的正是我受到叶老鼓励后高兴激动的心情啊!
过渡:应邀做客这则事例中,哪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叶老是一个平易真诚的人。
3、学生自由汇报,重点引导: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生自由谈体会后引导:融化是什么意思?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总结:叶圣陶先生这种亲切质朴的为人,循循善诱的谆谆教导,平凡之中透露出的不平凡,让我也心生崇敬,倍受鼓舞,谁来再读读这段话。
(2)就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让作者在那个15岁的夏天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出示句子)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齐读)
(3)此时,作者又一次写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谁来读一读,让大家都能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总结:作者借景抒情,那绿的沉郁、虎虎有生气的爬山虎承载着作者那一份沉甸甸的收获:齐读十段。
4、课文的结尾又一次写到了爬山虎,出示句子: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1)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
(2)叶老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心里,忘不了_ _ _,忘不了_ _ _,忘不了_ _ _!
(3)总结: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三十年过去了,但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好像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浓缩成一份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让我们带着这份记忆,再来深情的朗读课题。
四、 拓展升华
叶老就是这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他老人家不仅仅关心过肖复兴,他还热情关怀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通过书信,通过娓娓的言谈,以及他创办的刊物,影响、发现、培养了如茅盾、丁玲、巴金等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誉为“文坛伯乐”、“感动中国的作家”。
在叶老先生诞辰100周年会上,一位作家这样说:“谈起叶老,我觉得与他相对,永远如沐春风!他那谦和慈祥的言谈、态度和容颜,永远悬挂在我的面前。他的‘爱护后代就是爱护祖国未来’之类的发言,永远在我心中震颤。”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练习修改自己的一篇习作。
3、许多作家都写过感激、怀念老师的作品,课下可以读一读著名诗人舒婷的《在那颗星子下》。
在那颗星子下
母校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夹荫。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我的中学时代就是笼在这一片花雨红殷殷的梦中。
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初一时,我们有那么多学科,只要把功课表上所有的课程加起来就够吓人的,有十一门课。当然,包括体育和周会。仅那个绷开线的大书包,就把我们勒得跟登山运动员那样善于负重。我私下又加了近十门课:看电影、读小说、钓鱼、上树……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了,还是把玩当作读书。
学校规定,除了周末晚上,学生们不许看电影。老师们要以身作则,所以我每当大摇大摆屡屡犯规,都没有被当场逮住。
英语学期考试前夕,是星期天晚上,我串了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我们咂着冰棍儿东张西望,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他们在找座位。我努力想推测她看见了我们没有,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毫无根据地,我认定他也教英语)比我们的班主任辜老师长得还神气。
电影还没散场,我身边的三个座位一个接一个空了。我的三个“同谋犯”或者由于考试的威胁,或者良心的谴责,把决心坚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
在出口处,我和林老师悄悄对望了一眼。我撮起嘴唇,学吹一支电影里的小曲(其实我根本不会吹口哨,多少年苦练终是无用)。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觉得歉疚。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手,走入人流中。
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老外婆舍不得开电灯。守着一盏捻小了的油灯打瞌睡,却不忍叫醒我起来早读。我顿足大呼,只好一路长跑,幸好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
翻开书,眼前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做出判断,那儿人多,那儿有空档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选择。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最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上课铃响了,b—e—a—u—t—i—f—u—l,beautiful ,美丽的。“起立!”“坐下。”赶快,再背一个。老师讲话都没听见,全班至少有一半人嘴里像我一样咕噜咕噜。
考卷发下来,我发疯似地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抗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成绩发下来,你猜多少分?一百一十三分!真的,附加两题,每题十分,我全做出来了。虽然beautiful 这个单字还是错了,被狠狠扣了七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字狠狠揪住了。
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
慢!
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那林老师先把我一通夸,然后要我到黑板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她微笑着,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条考过。你猜,重打的分数是多少?四十七分。
课后,林老师来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 她先说:“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沉默了一会儿,只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她又说:“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了些什么?”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内容和题目的关系,体会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质,懂得学作文应学会做人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品格,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课前准备】
肖复兴的生平资料和课文内容片断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谈话:
⑴ 我们前面学过《爬山虎的脚》那篇课文,还记得那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叶圣陶)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肖复兴)怎么知道的?(从叶圣陶的批语中知道的)想知道肖复兴是什么人吗?放投影片,介绍肖复兴。
⑵ 看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这位作家笔下的爬山虎是否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一样;这篇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一些什么情况)
2、导入: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课文到底写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读准字音,初步掌握生字新词。
⑵ 说说课文内容:
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本文讲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事。)
② 读后有什么初步感受?
(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做事的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人品。)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提问:
课文介绍了你想知道的内容了吗?你有什么发现?(课文没有重点介绍爬山虎,而重点在写人的事。)可课文却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知道为什么吗?为了弄清楚题目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理解课文所写的第一件事,看从这件事中我们会感受到什么。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事?围绕这一件事,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情况?
⑵ 回答以上问题。
(写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的事。分别写了为什么帮我修改,是怎么修改的,以及我的感受。)
⑶ 再读课文,讨论:
从这件事中,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感受到叶圣陶做事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格和作者感激敬佩叶圣陶的感情。)学生边回答问题,边进行感情朗读练习。显示投影课件:
课件1: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课件2:
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课件3: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课件4:
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⑷ 分小组讨论:
你从中学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
⑸ 班上交流:
① 认真,一丝不苟;
② 修改用错的词,尽量使语言准确规范。
③ 删掉重复罗嗦的词句,使语言准确简练
四、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中写的第一件事。通过这件事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大作家叶圣陶的文品和人品,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敬佩和感激之情。那么课文内容和课题到底有什么联系,下节课再继续分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0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25课向我们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出示课件)
2、揭示课题。(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教师引导、小结。
四、精读课文,品词析句。(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细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预设)
(1)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
(2)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
(3)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2、交流描写爬山虎的几句话。
3、画出句中的重点词,品词析句,比较体会,并结合朗读指导。
4、说说写爬山虎的两段话有什么不同。(如:描写的时间不同等。)
5、你知道作者笔下的爬山虎为什么这么美吗?(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
6、练习、引导说话,小结学习内容。
五、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1、质疑、解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还有不理解的问题吗?
2、设置悬念。
(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教学反思: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这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对叶老家那一墙爬山虎进行描写的一段话。在备这节课时,我怨声载道:唉,这文章这么长,学生怎么理解呢?诸如“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当然包括篇头的那段话)的语句怎么引导学生理解呢?毫无信心的我终究还是上了“断头台”,本想自己这个“伯乐” 会因此“名落孙山”。岂料,故事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学生“超强”的理解能力,着实让我目瞪口呆。听听这些“文人”的理解吧:
“写出了爬山虎绿,有生命,充满生机。”
“作者觉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减少了许多,不仅因为一墙葱葱的爬山虎给人带来春天的气息,还因为此时作者应邀来到叶老先生家中,并受到热情的接待,她心中无比的激动与兴奋,自然感受不到夏日的炎热。”
“阳光都变成绿色突出了爬山虎的绿。”
“联系上下文,我的体会是:作者因受叶老的指点和鼓励,内心充满了希望,他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信心。此时,在他的眼里一切都充满希望,以致于阳光也是绿的。”
“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写出了爬山虎充满生命力。”
“这些温柔的小精灵正如作者此时心中的信心一样,它在跳跃着,闪烁着光芒,在引导着、鼓励着小作者。”
……
(回想当时的情形,真不知自己当时是怎么蒙混过关的。个个跃跃欲试。体会不谋而合的掌声雷鸣,体会有异的唇枪舌剑,好一个热闹场面。)
这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段精彩的小插曲,它因孩子们的“出人意料”而光彩照人,深深地震撼了我的思想:
孩子们,行!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受益非浅”、“身临其境”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学习叶圣陶优秀的做人品质。
3、从文中学习修改作文以及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给课文划分段落。
3、自学生字新词。
4、找出不懂的问题。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点
1、划出有关叶老修改作文的语句。
2、叶老是用什么方法,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作文的?
3、归纳总结出叶老修改作文的方法。
4、引导学生体会出叶老的良好品质。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受
1、学生自读叶老的话。
2、利用重点的词语体会字句中含着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
4、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四、整体升华,学习方法
修改作文的方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2
一、谈话激趣,初步解题。
板书“虎”,指导书写“虎”,师生交流爬山虎的特点,板书“攀登”。区别 “绿的”和“绿绿的”,感悟叠词的妙用。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二)检测生词。用举例子的方法理解“动词”,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推荐”,指导书写“荐”。读准多音字“模”。
(三)略读课文,理清脉络。
略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师随机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知道这两件事和叶圣陶的关系。
三、品读6—10自然段,感悟“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等含义深刻句子。
(一)默读课文6—10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到叶老先生家做客的句子读一读。
(二)细读品味:“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等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感悟作者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了解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感悟描写爬山虎的意义。
1、画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利用想象画面法、走进作者心里的学习方法,指导朗读,渗透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突出爬山虎不畏艰险,不断攀登的特点。
2、再谈爬山虎的“绿”,引导学生感悟“绿”的深刻含义。
3、引发疑问:在作者的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1)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爬山虎的含义。
(2)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质疑:为何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4、整体感悟,教师引读几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次感悟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当我看到叶老先生给我批改的作文,树立了写作的信心,要见叶老先生时,心中充满欢快与激动,一进他家的院子,看到──(学生读)“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叶老先生的亲切、认真,叶老先生对我的殷切期望充满了我幼小的心,将要离开时我看到──(学生读)“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先生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想起叶老先生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所以说──(学生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子。
8.课堂练习
四、再读课题,感悟题目的含义。
9.作业安排
五、布置作业
(一)阅读课后资料袋中叶圣陶先生给肖复兴同学修改的作文,预习第二课时的内容──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推荐阅读叶圣陶和肖复兴的书籍。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作人。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生字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
黄昏客厅余晖蕴含摇曳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课件演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读读、想想、画画。
边默读边想边画:叶老是怎样批改“我”的作文的?我有何感受?
2、读读、说说。
(1)分组读读各自所画的句子,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品味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2)指名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及温暖(做人与作文)。
(3)指导朗读:表达出对叶老的崇敬之情读书。
3、议议、记记。
(1)分组议议:通过看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参照课后的批改稿,联系个人实践总结今后写作文、改作文的方法。
(2)全班交流修改作文的方法。自己动笔在笔记本上记方法。
五、深读课文,突破难点
1、通过比较,体会内涵。
将直接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抓住两个语句中的不同点进行对比,体会描写爬山虎是为了表达“我”当时的心情。
2、感悟词句,升华感情。
抓住“绿”字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使学生感悟出作者对叶老的感情。相机指导朗读进行评价。
3、积累语句,丰富语言。
把描写爬山虎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朗读、背诵这些语句。
六、通读课文,回归整体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解决揭示课题时的疑问。
七、布置综合性学习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会遇到一些良师益友。失败时他们会激励我们要振作,重新再来;成功时他们会劝慰我们要谦逊,成绩只代表过去。想一想他(她)给我们的帮助,写下来,并用学到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进行修改,最后把文章送给他(她),以表达自己的谢意。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篇、荐、删、匪、沫、雅、诀、颠、洽、蕴、堪、楷。
2.新词:推荐、规范、受益非浅、隔岸观火、一丝不苟、身临其境、蜚声文坛、堪称楷模。
3.重点句:
(1)这不仅使我看到了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2)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读课文、抓重点句段、体会叶圣陶先生认真、质朴的,以及对学问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作者通过描写叶老先生院子里的爬山虎,暗指给作者以深刻印象的叶圣陶先生,表现了作者对这位人生导师的崇敬和怀念。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放方法
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使他们懂得不下苦功夫,不认真是写不好作文的;同时启发学生联系到其他事情,无论学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十分投入,下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用笔勾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联系课文,加深理解。
2.组织交流、理解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郎读课文。
5.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受益非浅”、“身临其境”造句。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生字中“删”是翘舌音、“篇”、“删”、“颠”、“蕴”、“堪”都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沫”和“味”字形相近,注意区别,右半部是“末”,不是“未”,不要写错。“荐”字下半部是“存”,不要错写成“在”。“诀”与“决”字形、字义都不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辨和正确使用。
理解词语
推荐:推举,介绍。
规范:标准,典范。
受益非浅:受益不浅。
隔岸观火:形容与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态度。
一丝不苟:一点也不马虎,形容非常认真。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蜚声文坛:在文坛上很有名气。蜚声,扬名,很有名望,文坛,指文艺界。
堪称楷模:可以称得上模范。堪,可以,能够,足以。
(2)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3)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学生自悟。
(1)导入语。
我们学习过《爬山虎的脚》一课的作者是谁?(叶圣陶)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一课的作者是谁呢?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是肖复兴,从叶圣陶先生对作文的评语可以看出来。)
(3)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
(主要是讲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的作文,还请肖复兴到他家做客。)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你们读过他写的哪些文章?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让学生自由背诵,教师酌情表扬鼓励。)
(4)讨论分段。
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
(从开头到“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是第一部分,讲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后面是第二部分,讲“我”在叶圣陶先生家里做客。)
第一段(1—4自然段)讲叶圣陶给“我”修改作文。
第二段(5—10自然段)讲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
第三段(11自然段)讲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1.看一看这篇课文中的生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些学生读读画出的句子,教师选择特别重要的,提醒大家都做上记号。)
3.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4.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5.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6.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7.贴出用大字抄写的部分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
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
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
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
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
⑤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8.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教师析书“受益非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9.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
(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
(共三次。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
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
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10.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教师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8年20多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2.读全文,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作业。
(1)读拼音,写词语:
(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
推(荐,存)融(洽,恰)(生,身)临其境典(型,形)
(3)作业答案
①颠倒 融洽 典雅 删掉 身临其境 缩短
②推荐 融洽 身临其境 典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课文一共10个自然段,描述了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和邀请“我”做客两件事,作者对作品和人品都堪称楷模的叶先生的崇敬之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课文两次描写爬山虎,借景抒情,这是本课突出的特点。另外片尾提到“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又与题目遥相辉映。学习这篇课文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四年级学生应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
5、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烘托感情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2、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烘托感情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练习朗读,了解有关叶圣陶的生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生字的认读和书写,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懂得写好文章首先要学做人的道理”环节;第二课时完成“朗读感悟,拓展延伸,总结升华,小练笔”环节。本次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疑: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6课,看老师板书课题,请齐读。
(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复习回顾:
①首先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
②(板书“楷模”)“楷模”这个词语怎么理解?谁来说说?(指名回答)
请找出课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并说说课文中提到的“楷模”指的是谁。(叶圣陶先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通过哪两件事表现出叶先生是“楷模”的?
(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故事。)
(板书:修改 谈话)
3、激疑:
文中的叶老我们都很熟悉熟悉,他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一生写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出示叶圣陶资料)
既然是写著名作家叶圣陶,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品读悟情
1、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写到了绿绿的爬山虎?画出来,读一读,想想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在课文上圈划相关语句。
2、指名朗读作者第一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出示“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a、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感受到爬山虎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
b、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读出这种生机与活力。(指名读)
c、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谁再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这的确是一幅美的画面。在这里,作者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对于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作者来说,爬山虎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为什么唯独此刻他眼中的爬山虎格外美丽?
(作者心怀对叶先生的崇敬来到这里, 都是兴奋、激动,心情愉快,所以看到的爬山虎也是生机勃勃的。)
3、①在见到叶先生之前,通过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作者认识到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一丝不苟”)你从哪些语句能感受到叶先生的一丝不苟,划出来。
(学生默读,圈划句子)(指名回答)
②(出示修改稿图片)这就是叶先生帮我修改的稿子,看了这个修改稿,你想说什么?
(叶先生非常认真,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都作了修改。)
叶先生对这篇文章的修改具体到了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足以可见他的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作者和同学们的感受是一样的,所以作者说——
(出示“我虽然未见过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齐读)
a.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b.从哪些句子也可以知道叶先生批改的是那样认真?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③叶老不仅为我修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
(齐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如果说叶老的细致修改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④就是这样帮助我、鼓励我的大作家叶先生邀请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初中生去做客。此时的作者是怀着如此的激动、感动、不安和喜悦来到叶老家,一进门就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夏日的阳光照耀下,爬山虎绿的那么新鲜,绿的那么可爱。我们再来读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看看你能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4、在见到叶先生之后,通过与叶先生的谈话,作者了解到叶先生不但是一位对待作品一丝不苟的大作家,更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板书“平易近人”)
你能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叶先生的平易近人?
(出示:我们的交谈很融洽, 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于不知黄昏的到来。)
a. 什么叫“融洽”的谈话?(没有距离的谈话)
b.“融化”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叶先生说的话打动了我,说到我心里去了。)
写话:你觉得叶先生会对作者说些什么话呢,能让作者小小的心“融化”了?试着动笔写一写。
(出示:叶老先生亲切地跟我交谈着,他不断地鼓励我,还对我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说:______________。这一番亲切质朴的话,让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交流)
5、就是这样一位作品与人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让作者在十五岁那个夏天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作者带着激动、雀跃的心情来到叶老家,通过这样一番融洽的谈话,让作者有了沉甸甸的收获。此时,作者再一次写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
(出示: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这一次的爬山虎与刚才所见的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
(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作者已经有了深深的收获。)
(指名读,齐读)
6、作者借景抒情,那绿的沉郁,户户有生气的爬山虎饱含着作者沉甸甸的收获,叶老的人品和文品深深地影响着我。在课文的结尾处也写到了爬山虎。
(出示: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回答、交流)
预设:1、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机和活力。
2、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脑海中,叶老的教导使“我”明白了许多,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我前进。
三、拓展升华
1、正因为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著名的作家。
(出示肖复兴资料: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当过大中小学教师,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3、总结:师恩难忘是每个学生的心声,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三十年过去了,一想起叶先生,就好像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他的生命中,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那片绿是一份永远抹不去的记忆。让我们带着这份记忆,再一次深情的朗读课题。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 一丝不苟
楷模
谈话 平易近人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