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

2021-05-17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1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二、比较学习

  1、引导比较异同:

  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2、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三、引导归纳

  1、相同点:

  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2、不同点:

  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四、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五、背诵,默写

  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2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3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六、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4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5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2.《古诗词》教学设计

3.古诗词曲教学设计

4.《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5.古诗词《示儿》教学设计

6.《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7.《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8.古诗词赏析 教案教学设计

上一篇:《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下一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