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

2022-07-14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对敌人要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

  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

  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

  (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

  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

  2、蔺相如怎样对待?

  3、将相怎样和好?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总结全文

  1、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将”“相”经历了由和到不和的过程,想想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2、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练习

  复述三个故事。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2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

  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

  重点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

  2、交流: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板书:蔺相如 廉颇)

  3、小结: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

  二、切入,直击冲突处

  1、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3、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

  4、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无敌的多维形象)

  5、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板书:嘴 ?)

  6、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 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

  三、品读,感受蔺相如

  (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

  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读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2、交流,找出蔺相如说的话。(其中有个转述句,要学生试着改为蔺相如直接说的话。)

  3、比读一、三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⑴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蔺相如先对赵王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把璧送回来”,现在却对秦王说“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怎么回事?)

  ⑵“理直气壮”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敢“理直气壮”地威胁秦王?(引导学生感知蔺相如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出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和十分喜爱和氏璧,体会蔺相如的机智,持璧在手,底气充足。)他不理直气壮行吗?

  ⑶你觉得蔺相如这个人怎么样?

  ⑷指导朗读。你来“威胁”秦王试试看。

  4、比读二、四句:出示句子: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⑴我们再来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

  ⑵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蔺相如都是在骗秦王。)

  ⑶蔺相如为什么要骗秦王呢?你读出了什么?

  ⑷指导朗读。现在,我就是秦王,和氏璧在我手中,谁能从我这骗去?

  5、品读第五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⑴读一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⑵“大大方方”怎样理解?

  ⑶当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完这番话,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⑷面对强大而不讲理的秦王,面对很可能到来的死亡,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大大方方”呢?(引导学生体会,已经完成了赵王交给的任务,不辱使命的蔺相如此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⑸来咱们一起放声读一读,读着读着,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6、讨论:蔺相如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他为的是什么?

  7、小结:为了保住国家的利益,蔺相如能够忘却个人的生死,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板书:无我)

  (二)研读“渑池会见”,感受“无畏”

  1、接下来,我们品读“渑池会见”中的那张“嘴”, 请大家自由读文章第二部分,看看这时站在你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2、交流:这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你是从哪读出来的?

  3、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你从哪里感受到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5、指导朗读。现在你就是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你来逼逼不可一世的秦王。

  6、思考:蔺相如为什么再次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命去逼秦王击缶?

  7、师述: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能够不顾个人的安危,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而“无畏”的人(板书:无畏)

  8、齐读。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逼逼秦王。

  (三)研读“负荆请罪”,感受“无私”

  1、仔细读读“负荆请罪”中的这张“嘴”,从蔺相如的话语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出示句子: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3、“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

  4、敢骗秦王、敢逼秦王的蔺相如为什么要避着不如秦王厉害的廉颇呢?他到底怕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5、他时刻想到的是什么?

  6、指导朗读。

  7、师述:为了保持国家的安定,蔺相如时刻想到的是赵国、赵国,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定而“无私”的人吧。

  8、我们再来看看廉颇的话,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从这张嘴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9、师述:蔺相如靠的那仅仅是一张嘴啊,他是以他的生命做代价去骗秦王,去逼秦王。尽管他没有出入刀光剑影的战场。但他用他的唇枪舌剑,他靠他的“无我”“无畏”“无私”为赵国保住了利益,维护了尊严,保持了安定!

  四、回归,感受廉颇

  1、读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你对廉颇有了新的认识吗?(板书:知错就改)

  2、“负荆请罪”什么意思?这里有个细节“脱下战袍”,“战袍”对将军意味着什么?廉颇为什么要脱下这身象征着荣誉、身份和地位的战袍?

  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爱国)

  五、总结,体会和为贵

  1、因为爱国,战功赫赫的廉颇将军能负荆请罪,也因为爱国,勇敢机智的蔺相如虽不怕秦王,却处处避着廉将军。因为他们知道,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啊!(板书:爱国)

  2、齐读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3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生字:

  璧、允、廉、颇、侮辱、拒。

  ⑵新词:

  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⑶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2、能力训练点:

  ⑴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⑵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⑷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暴力、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3、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二、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

  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填空练习:

  “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同心协力)

  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

  (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

  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2、出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围绕这句话对廉颇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以上的讨论与练习旨在使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凝聚,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形象。通过练习,学生不仅看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个性品质,而且悟出他们的共性品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名言、成语的运用,亦能提高语文知识的积累,开拓学生思维,充分体现语文的开放性。

  3、根据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填空练习: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更因为他们都有(精忠报国)的精神,所以他们能化干戈为玉帛,(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他们文武双全,真是赵国的(无价之宝)。

  四、借助课剧形式,展现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三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撞"、"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解题

  2、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二、检查预习

  (一)交流本课的资料,并相机评价。

  预设:

  1.和氏璧的资料。引出无价之宝一词。

  2.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3.课文的出处。

  4.蔺相如的资料。提醒大家注意蔺的写法等。

  (二)、文章主要讲了那几个小故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三、学习完璧归赵

  1、指导璧的写法

  2、探究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1)自由读文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自由发言

  (5)学习重点句子"他理直气壮的说……"

  (6)指导朗读

  (7)总结人物个性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理清层次

  1.简介历史背景。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3.速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同学们请想一想,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

  (2)男生读,指名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质疑你是否也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3.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4.讨论、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3.让我们跟随蔺相如一起来到秦国,亲眼见证他的非凡才能吧

  二、继续研讨

  1.一起走进故事“完璧归赵” 课件出示:(1)“蔺相如看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有那些过人之处?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我指给您看”难道和氏璧上真的有毛病吗?蔺相如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有谋的表现)“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真的要装撞吗?(这是有勇的表现)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哪些出色表现,赵王就封他为上卿?课件出示: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预设: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二、角色体验

  1.导入:有一天,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学生齐读:“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老师想让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3、角色表演三、总结提升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三、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阅读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作标注。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

  1、完璧归赵

  蔺相如为什匆?怠罢饪楸壬嫌械愣?∶?。俊?br>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

  2、渑池之会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

  (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

  (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

  重点语句: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四、总结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

  第三课时

  一、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想: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

  二、编排课本剧:

  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

  2、师生品评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选做)有条件的学生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将相和》,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武将和文官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了呢?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⑴ 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⑵ 指导朗读:读书要读得“声情并茂”,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边读边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然而然就读得“声情并茂”了。想不想试试?

  ⑶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

  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新授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

  ⑴ 生自由读文。

  ⑵ 请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理直气壮 大大方方)

  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5、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6、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

  (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 “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

  8、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

  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0、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11、导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权 机智勇敢)

  13、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

  (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

  14、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⑴ 指名读后自由读。

  ⑵ 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15、总结提升: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板书:不辱使命)

  16、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

  (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

  三、复习检查

  进一步指导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蔺相如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预习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

  【板书设计】

  将(廉 颇) 负荆请罪

  → 不和 →和

  相(蔺相如)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学文学会十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积累词语。

  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4、体会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激发爱国情感。

  5、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物的精神。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学案设计:

  1、自主学习生字词。

  2、仔细阅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

  3、把三个小故事讲给家长听。

  4、读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连堂

  一、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三、学生质疑总汇??师生合作解疑:

  完璧归赵

  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吗?蔺相如这么说的目的何在?

  2、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吗?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3、秦王明明已经答应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蔺相如为什么还叫人抄小路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

  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为什么没有杀掉蔺相如?

  渑池之会

  5、渑池会上,秦王为什么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

  6、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负荆请罪

  8、蔺相如立功后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为什么很不服气?你是否同意廉颇的看法?为什么?

  9、蔺相如是否很怕廉颇?他一再躲避廉颇是为了什么?

  10、廉颇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11、你认为“将”“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附重点题答案:

  11、“将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开阔胸襟,廉颇的知错能改。从实质上是“将”和“相”共同的爱国思想。

  5、秦王叫赵王鼓瑟,是为了表示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来说是奇耻大辱;

  6、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他冒着生命危险,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荣誉。

  8、不同意。每个人的工作和贡献是不一样的。蔺相如虽然不能像廉颇一样持刀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唇枪舌战,也同样是惊心动魄,同样也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为赵国保住尊严。一样值得敬佩。

  二、体会人物品质:

  1、文章中,突出体现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请你用红笔划出文章描写这两个人物最精彩、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反复读读,品品,用你自己认为准确的词语归纳:你认为他们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2、谈谈你对“秦王”和“赵王”的看法,要说明理由。

  三、把握文章的主体结构:

  《将相和》中有三个独立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你能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吗?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为什么喜欢?你知道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将相和

  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3.(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板书文中出现的三个小故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

  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

  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

  一、回忆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四、总结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

  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

  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了解三个成语故事的来历,理解它们的含义并能使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民族文化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权,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权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人?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过渡: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什么表现?

  四、学习“渑池之会”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小组合作学习

  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2、 交流学习结果

  廉颇知错就改。(看图读课文体会,指导有感情朗读)

  蔺相如顾全大局。(读蔺相如的话,体会他宽广的胸怀和顾全大局的精神)

  六、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七、、质疑、释疑

  附:板书设计

  蔺相如 廉颇

  机智勇敢 不畏强权 知错就改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2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小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故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紧密联系。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才有了第三个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语言、动作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主要学习“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以提高阅读速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快速阅读力,通过初读感知,能够理解故事的意思,结合课后习题能够理清课文的结构。通过文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能够初步体会人物性格,但是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维度理解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5个词语。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连词成句地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三个故事。

  2.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改编自西汉司马迁的著作《史记》,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

  2.齐读课题。“将”指的是谁?(廉颇)“相”呢?(蔺相如),一个是赵国的武将,一个是赵国的文将。“和”是什么意思?(预设:和好、团结)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写作特点,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理解课题,为课文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快速默读,概况故事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不回读”的方法来增加阅读速度,通过阅读“课前提示”,你是否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快速阅读方法?(预设:连词成句地读)。没错,我们先来看看课后第二题,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原来,“连词成句地读”就是一眼扫过去,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者句子,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2.快速阅读,记录时间。

  3.交流阅读方法。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交流阅读本课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以及阅读效果、阅读感受,体会阅读方法的运用。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题,先让孩子热身,体会如何扩大视域。在阅读中运用方法,读后分享方法和感受。

  4.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和氏璧强逼允诺划归抵御

  侮辱擅长上卿削弱战袍

  多音字“强、划、削”组词。

  指导书写“臣、献、拒”。

  (三)整体感知,概况故事内容

  1.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几个小故事?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2.用简洁的语言,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大意。在概括故事内容时,要注意不说人物对话的提示语、形容词等,将对话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3.说一说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预设: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于是有了第三个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概括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和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为体会人物形象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在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国家,一心想要统一六国,所以不断向其他国家进攻。本文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之时,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来占赵国的便宜。可是在“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这两个故事里,秦国占到便宜了吗?(预设:没有,在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对“廉颇”、“蔺相如”形成初步印象。

  (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蔺相如

  1.默读课文,划出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从中体会人物形象。

  2.交流讨论人物形象——蔺相如。

  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深谋远虑、机智过人。

  语言:“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语言:“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勇敢无畏。

  语言:“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有勇有谋,把选择权留给秦王。

  语言:“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将生死置之度外。

  语言:“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顾全大局。

  动作: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勇敢无畏。

  【设计意图】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3.除了语言和动作,文中还有很多表现人物说话语气、态度的语句,从中体会人物形象。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充分思考、谨慎行事。

  “他怒发冲冠”——态度坚决。

  在与手下的对话中,称“廉颇”为“廉将军”——谦卑有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细节,从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3.分角色扮演。同学一人扮演蔺相如、一人扮演秦王,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中蔺相如与秦王之间的对话、动作表演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演绎,深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三)体会人物形象——廉颇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廉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勇敢,保卫国家

  “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让敌人不敢侵犯。这一句话也呼应了下文的“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廉颇是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果然名不虚传!”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了台。”——不服气、冲动。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对连续越级升职的蔺相如很不服气。从说话的口气“我廉颇”、“他蔺相如”中看出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口中的“廉将军”形成鲜明对比。

  “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请罪。”——勇于改过,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从不服气到负荆请罪,做出巨大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言语细节、与蔺相如的对比、前后行为的变化体会廉颇勇于改过、顾全大局的人物形象。

  (四)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既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也学会通过理解人物的言行,对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理解了人物特点,我们也就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能将相和。

  六、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廉颇

  机智勇敢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顾全大局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晓背景。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聊聊一本书《史记》,把书翻到95页的“资料袋”。史记是由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其中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而秦国又数七雄之中最强悍,常常侵犯别的国家,被其他诸国称为“虎狼之国”。我们来看看春秋战国的形势图。大家可以看到,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当时秦国全力进攻楚国,不能集中兵力对付赵国,主要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始于较强势的秦国和较弱势的赵国之间。(课件:战国形势图)

  2、出示课题:(课件:课题)将相和(板书),齐读课题,解释课题:“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现在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老师这有几个词语,在我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觉得有几个字比较容易读错,你们能正确地读出来吗?(课件:生字新词)允诺胆怯拒绝乘机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

  3、词语会读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课文有几个故事组成?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止,并用适当的小标题概括每个故事的内容。(指名说一说)

  4、其实这篇课文有个特点,每个故事结束之后,都有个小结段,快速地浏览课文,这出这几个小结段。(指名说,出示课件)

  5、同学们把这几个小结段齐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能不能从中找出关键词以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这几个故事吗?(齐读句子)好,谁能来说一说?(指名说)

  (渑池之会:这是一次在渑池的会见,文言文中“之”有“的”的意思,你可以把“之”加进去再说一说吗?)

  6、板书小标题,强调“璧”的写法。

  7、我们再来看前两个小结段,前一句话总结了上文的故事,后一句话引出了下面的故事,我们把这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段叫做——过渡段。对,过渡段能更便于我们了解课文内容。

  8、再读故事,明晰每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1、弄清将相和的前因后果。通过课题我们就能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后和好了,这也说明他们之前不和。不和的原因是由什么引起来的?和的原因又是什么?(也可以用小故事的标题来回答)

  2、你觉得赵王应该升蔺相如为上卿吗?蔺相如是靠什么升为上卿的?再读三个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A抓住”骗”完成完璧归赵。

  1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讨论,演一演。

  总结: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

  B抓住”逼”完成渑池之会。完璧归赵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下,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是什么?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蔺相如何反应的?为什么逼?如何逼?结果怎样?,(抓住蔺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C抓住”避”完成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的态度又怎样?

  (1)如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2)手下如何看待?(3)怎样说明原因的?

  你这一事件中,你又读出了蔺相如身上怎样的品质?

  总结: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以后在描写人物时,必须体会人物的个性。

  三、总结

  (一)、这三个小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二)理清文章条理: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是怎样的?最后咱们想一想:蔺相如为什么能机智勇敢,胸怀开阔?廉颇为什么勇于改过?因为爱国。

  四、结尾。

  最终,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如此说来,赵国本应更加强大,可是最后还是秦国统一了六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史记》中写的清清楚楚,同学们可以详细地读一读《龙门灵秀》中《廉颇》。而且《史记》中写人的艺术课远不止“品其言,知其人”而已,(出示课件)希望同学们能在历史长河中尽情遨游,在《史记》中认识更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

  拓展:读《硬脖子的洛阳令》,思考《硬脖子的洛阳令》:硬脖子指的是什么性格特点?本文是通过哪几件事写出了他的这个性格特征?这几件事是什么关系?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间,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

  2.指导认清字形。

  3.理解词意。

  (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四)三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五)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默读,学生知道: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②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③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3)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4)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5)教师小结:过渡。

  (五)自学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4)“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5)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6)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八)复述“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

  (九)作业。

  1.熟读课文,学习人物的精神。

  2.练习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四)编排课本剧: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的:

  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板书:负荆请罪)

  二、新授

  (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1、出示填空题:

  (1)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2)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3)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2、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3、小结层意:这三题把这则故事分成三层。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学习故事第一层。

  1、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2、小结过渡: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廉颇起初曾想给蔺相如一个下不去,可后来却与对方握手言和,最终将相和好。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

  (三)学习故事第二层。

  1、过渡讨论:关键因为谁?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动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他为什么一再避开廉颇呢?在整个事情过程中,蔺相如的行动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2、幻灯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

  3、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

  4、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5、齐读第一层:这句话说什么?

  6、齐读第二层:

  (1)这层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2)怎么说“和”这个道理的?(正反两方面)

  (3)“不和”有什么坏处呢?指齐读。

  (4)“和”呢?(引读)

  (5)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的?“文”的作用从前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武”呢?

  (6)是啊,因为我们文武兼备,齐心合力,才保住了赵国;如果我们不和,只能是国破家亡。

  7、齐读第三层:“赵国的利益”指什么?

  8、蔺相如关心的是赵国的利益,他一心为了赵国。你们看看他这段话中几次提到赵国?把“我们”换成“赵国”读一下好吗?

  9、蔺相如的话一心为了国家,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板书:维护国家利益)

  10、我们能不能读出他表达的意思呢?(读、评)

  (四)再学故事第一层,蔺相如这样说,廉颇又是怎么说的呢?

  1、一生读廉颇说的话,你觉得廉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先看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1)他为谁而攻?为谁而战?

  (2)“克”是什么意思?“攻无不克”呢?“战无不胜”?

  (3)这“克”、这“胜”来得容易吗?怎么来的?为的谁?

  3、再读读“渑池相会”中写廉颇的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4、廉颇是一位战功赫赫、声名远扬的大将军。他也是为了国家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这时的居功自傲,我想,只是他一时只看到自己的功劳,而看不到旁人的作用?

  5、过渡:当蔺相如那一番肺腑之言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又是怎么想的呢?

  (五)学习故事第三层。

  1、齐读,讨论:廉颇怎么想的?引读。

  2、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看这幅画面。

  3、幻灯出示:(负荆请罪图)

  (1)从图上你能看出谁是廉颇吗?谁是蔺相如?

  (2)你能描绘一下廉颇的样子吗?

  (3)他认为自己有什么罪?他背荆条做什么?

  4、一个威望极高、战功赫赫的堂堂大将军竟然这样跪在人家面前,你对廉颇有什么新的想法?别人会怎么想?(廉颇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自己的颜面,不计较荣辱得失,勇于改过,负荆请罪,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板书:勇于改过)

  5、此时此刻,面对廉颇的举动,蔺相如是怎么做的?小结:他们两人,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前嫌、宽容大度的宰相,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得失、勇于改过的将军,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齐心协力保卫国家,多么伟大的两个人物啊!

  6、齐读。

  (六)小结文章写作方法。

  1、这篇文章有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合起来就是(生说)。三个故事是怎么连起来的?

  2、这是内容上相连,什么思想贯穿全文?是啊,《将相和》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闪烁着一种爱国主义的光辉。正因为这点,这则记载在《史记》中的故事才流传了几千年。故事中两位伟大人物的崇高品质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们还传为美谈!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热爱祖国,处处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国家的利益。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预习提示】

  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语句也不难读,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预习时要能理解字词,熟练地读通课文,并考虑课后作业问题。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重点用于概括人物特点和搞清联系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形成的板书:

  22.将相和

  5.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仔细阅读第二、三两大段;搞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4.形成板书:

  22.将相和

  一、完璧归赵 抓人物特点

  蔺相如 勇敢机智 忠贞爱国 抓线索、联系

  二、渑池之会 ↓

  蔺相如 不顾个人安危 和的重要

  三、负荆请罪 失和的原因

  廉颇 知错就改 言和的基础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两节课内容,朗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巩固字词。

  教学步骤: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

  2.听写词语。(见课后作业3)

  将相和教学反思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于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7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将”指的是( )。

  (2)“相”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相”指的是( )。

  (3)“和”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 ),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时间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1、教师的指导要短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2、学生的实践要长: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 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 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将相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将相和教学设计08-08

《将相和》教学设计07-23

《将相和》教学设计04-07

将相和教学设计11-01

《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10-10

《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12-04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11-04

《将相和》教学设计10-14

《将相和》教学设计范文05-08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范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