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2022-07-15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又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两部分内容组成。是岳麓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7课的内容。本课上承明朝的皇权高度集中,下接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反映的明朝对外关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友好交往,一个是反侵略的斗争。通过此课,可以反映出明朝时的经济、政治及外交状况,也可以反映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中国在整个世界的地位及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爱国责任心,所以本课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强,有很强的探求欲望,但在思考问题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全面性还有所欠缺,所以教师要在保证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引导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让生归纳基本史实,培养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让生分析郑和下西洋影响和戚继光胜利的原因,培养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看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及地理知识,要求学生讲述小故事,更加深刻的记忆知识点。比较中西方航海,让生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规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如何全面的、辩证的看待郑和下西洋。

  教学方法:

  讲述、比较、讨论、讲故事、合作探究等方法。

  课时: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图片等。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2

  一、课题背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新观念。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个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组织、文化、观念来一个大的重建。

  二、概念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观念来一个巨大的转变。简言之,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学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使学习不再仅仅为了获取“分数”,而且在学习中获得成长的经验。总之,“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教是为了不教”,需要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一种来一个根本的转变。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高度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在教育中我们需要高扬“人”的旗帜,旗帜鲜明地反对对人的摧残和人的异化。

  2、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

  四、研究的目标

  1、改变注入式的教学程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渐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并成为教学的常态,追求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课堂。

  3、使教学变得高效和轻负担,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学校和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快乐家园。

  五、研究内容

  1、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究。所谓“发展”,就是变化和改变,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发展”是与自身的原有状况做比较,是纵向比较,而非横向比较。发展性课堂教学是为学生一生服务的教学,它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让学生“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

  2、教学案一体化研究。教学案一体化有利于沟通教与学、讲与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能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使“素质”发展有了时间和空间。

  3、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研究。要教学高效,首要在于模式的高效。要积极研究和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

  六、研究的过程

  1、学习当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我们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学习生本教育、发展性课堂的有关理论,学习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主张,积极开展讨论,逐步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先进教学模式的引进和应用。到外地学教取经,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模式。从集体备课入手,教师相互听课切磋,积极探索学生自主、积极高效的教学模式。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实践。在班级中尝试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尝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为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七、困惑与建议

  1、长期注入式的教学使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逐渐固化,新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在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很难扎根,任务还很艰巨。

  2、老师个体的探索终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须全体教师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坚克难,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如何处理,尚须认真探索。仰望“素质教育”的星空,但面对的是功利教育“分数至上”的现实。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能够在“应试”上不输,需要一个高效的应对模式。

  八、研究对象

  林州市临淇镇第一初级中学的全体学生。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二、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理解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三、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图片分析法提问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南京又称金陵,自古被誉为虎踞龙盘的帝王之地,有诗为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老师就曾经在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里生活过三年,拍下了许多美丽的照片(ppt展示中山陵巍峨的全貌),在中山陵中葬着的就是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做过什么事呢?有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新课教学

  1、2分钟快速阅读第一子母,完成老师给出的“孙中山创建革命党”的表格,时间、地点、纲领、性质。ppt展示兴中会成立后各地涌现的多个政治团体,思考:处于分散状态的革命团体对革命形式的进展有何影响?

  师: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

  师:“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

  小结: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故事。

  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通过观看长安城的历史图片和课文材料,想象唐都长安城中外交流的盛况。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

  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难点:

  本课头绪较多,内容较杂,地名、国名较陌生,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

  本课的地位:

  这节课主要介绍唐代开放与交流的的外交关系。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唐政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唐朝的威名远播四方,出现了自西汉以来中外交往的第二个高潮。学习本课将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或有关通俗读物,对剧中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学习热情高涨,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有很强的求知欲,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需要教师点拨帮助。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教师在本课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景想象,故事叙述,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上网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鉴真、玄奘的资料。可以上网查询,可以看书查找。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日本和服图》和《唐代女俑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两幅图片的异同点?这说明了什么?(目的是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第一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主要介绍唐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和鉴真异域传道的情况,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解决如下问题:

  ①什么是遣唐使?

  ②遣唐使到唐朝交流什么?

  ③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

  这三个问题答案明确,学生在阅读后能够自己解决。

  (2)为了使学生对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产生感性认识,我又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在今天的日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受唐代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日本文字、和服、茶道、重阳节登高、菜肴的图片,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图片中轻松突破重点。

  (3)接着出示《鉴真》的画片,学生介绍鉴真的生平,教师补充。

  (4)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鉴真六次东渡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

  ①“鉴真盲目航东海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②“鉴真到日本做了哪些事?”(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要求,我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日本唐招提寺图》并介绍这幅图,使学生认识鉴真这位友好使者对促进中日文化做出的贡献。

  第二目:玄奘西行。

  主要介绍玄奘西行求法的情况,是本课重点。我采用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和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具体步骤: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部片子的主题曲?片中的主人公是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西游记》是部神话小说,带有一定的夸张手法,但历史上确有玄奘西行取经的事情,只是玄奘是一个人和一匹老马,而不是3个徒弟的。

  (2)出示“玄奘画像”,请学生介绍玄奘的其人其事,教师补充。

  (3)出示“玄奘西行路线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演示其经过的地方,解释天竺地理位置,请学生思考:

  ①观看这个路线图你有何感想?

  ②玄奘西行有哪些贡献?

  (4)为了了解学生对前两目的掌握情况,升华前两目的教学内容。我又设计一道题:“列表对比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点,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第三目: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主要介绍唐朝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城市建筑布局特点。这部分内容课标虽然没有要求,但它是唐朝中外交流的一个缩影。为此,我采用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的方式,具体步骤:

  (1)出示“敦煌壁画中反映长安城中西域各族人”的图片、“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图片。(教师做简要介绍)。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了解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大都市。)

  (2)指导学生观看《长安城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

  ①长安城分成几部分?

  ②整体布局有什么特点?

  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又出示了《大明宫复原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使学生了解长安城的宏伟。

  (3)再次出示“日本都城平城京”的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有哪几部分构成?与长安城有什么异同?这说明了什么?(认识长安城建筑布局对周边邻国的城市建筑与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3、课堂小结

  我请同学们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在此基础进行小结。

  教师总结: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帝国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势,对很多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出现了开放与交流的盛况。大唐帝国又以汇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大唐文明更加辉煌。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开放与交流,才会发展与进步。

  4、课堂练习:通过对唐都长安城的学习,结合课文资料,想象唐都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用30字左右概述。(培养学生想象和概述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5

  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

  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6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化开始起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教学难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教师由此导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18页—19页,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上面临怎样的局面(背景)(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多媒体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

  (2)中国、印度、美国的工业的对比表格。

  (3)毛泽东的话语。

  教师归纳背景

  1、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背景

  2、我国工业水平落后

  【教师提问】=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

  学生回答: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段内容看一下,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教师要求]请大家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复述一遍。多媒体展示一五计划的任务[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一般来讲,应该是先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对呀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1.当时的国情,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

  2.受苏联发展的影响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思考:动脑筋

  教材第20页

  [教师引导]对于课本上“动脑筋”栏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观点应该怎样看待呢我们说,看待任何事物,必须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解放牌汽车也是这样,我们应当看它诞生的意义和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而不能拿它和现在的产品去比。

  [教师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师提问】

  (1)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会议是什么。

  (2)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3)这次会议上制定的宪法的性质如何。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看书,知道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教师提问】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师生通过讨论,总结: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2、过程方法目标: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唯物史观,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二、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

  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

  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

  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划入中国版图。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5.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

  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来,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物产也传到中国。从很早的时候起,中日两国人民就驾小舟飘洋过海,互相往来。两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有3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日本还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9

  内容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国家,而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成为我国长达2000年多年历史的基本制度。经济文化上的整齐划一举措,不仅加强了统一国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总之,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从政治上的强权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促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能较全面认识统一措施的作用。

  教学分析

  1.秦灭六国

  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课“战国形势图”,结合“秦兵马俑骑士与战马图”以及“长平之战”的材料,组织学生分析秦王政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灭掉六国的次序。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

  ②组织学生着重讨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二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措施,运用“秦政治体制示意图”,向学生说明三点:

  ①回忆“三皇”、“五帝”,说明“皇帝”一词的名声煊赫与权力庞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称号后,这个称号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清朝被推翻为止。

  ②介绍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职责、地位,介绍地方郡守、县令的职责、地位,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官职都由皇帝任免,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③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从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统治两方面进行分析。

  3.统一措施

  ①指导学生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正确指出秦疆域四至的所在地,明确秦是当时世界上大国的概念。以“统治如此广阔的疆域,除了政治上建立强权正体外,秦始皇在经济和文化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导入“统一措施”一节。

  ②运用教材的插图、资料,引导学生对文字、货币、度量衡进行统一前后的对比观察,明确其优势所在。

  ③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知道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方向。了解匈奴的情况和匈奴对秦的威胁,强调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是人类文明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组织学生开展对思考题“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道的统一,你认为好处在哪儿?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儿?”的讨论。

  ⑤归纳秦始皇在建立统一国家上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复习旧课

  师:第6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提问)“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雄?他们的地理位置在哪?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关商鞅变法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记、多看、多想。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8课 秦的统一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

  嬴(yíng)政 郡(jùn)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布点小结

  今天,几位同学对课本内容的复述,我是比较满意的。我想改变前几节课的做法,要求述点的同学,先由我来指定,其他同学注意听,中途不要随插话,如果有什么问题,一定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举手向老师示意,得到允许后,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和教师表述自己的观点。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秦灭六国的时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进一步提问:公元前230年是几世纪多少年代?)

  ②秦灭六国的策略是什么?(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秦灭六国的过程,概括为四句顺口溜:秦灭六国计谋精,远交近攻二步行,打败削弱再灭亡,十年统一顺民心。)

  ③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韩、赵、魏、楚、燕、齐,)

  ④秦灭六国的意义是什么?(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⑤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自称什么?(“始皇帝”,后人称其为秦始皇。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⑥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主要官职?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丞相——掌管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他们孝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⑦秦始皇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职权怎样?(略)

  ⑧秦始皇采取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连接长城。)

  ⑨识图:第43页“秦朝疆域”,找出秦朝的都城、四至、长城的起止。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为什么秦能灭六国?

  ⑴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封建割据严重阻碍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战国七雄”中谁能承担“统一”的历史重任呢?

  ⑵主观条件——“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它是各诸侯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因此,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国的肩上了。

  ⑶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②中央集权制度

  集权就是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于中央。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个裁决,中央的主要官员都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和执行的命令。指导学生看第44页图“秦政治体制示意图”。

  ③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相关图片)

  ⑴文字 小篆 隶书

  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规定小篆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日常文书来往通用的是隶书。

  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后世各种汉字字体都呆溯源于秦。

  ⑵货币 圆形方孔钱

  圆形方孔钱与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历史都依照秦钱的样式铸行,它通用了两千多年。

  货币统一,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货币,解决了拾、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

  ⑶度量衡

  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

  ⑷车道

  驰道,意为奔驰车马之道。直道意谓路线直、距离近、行驰快的道路。

  解决了交通不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和地区间的联系。

  ④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里?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贯通评价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开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同时采取统一文字、货币统一、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和直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秦的统一在历史上且有进步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10

  一、案例标题: 《为中国喝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学科:初中历史

  年级: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活动课

  二、案例内容:为中国喝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一)、设计指导思想:

  通过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进行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和政府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二)、教材分析:

  本节活动课在本单元中非常重要,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的巨变。

  教学重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2、改革开放后的辉煌成就的史实。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历史事实,身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及改革开放后成就的图片,引出为中国喝彩。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②、通过分析归纳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三农”问题措施。

  ③、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出发点: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

  ②通过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五)、教法学法

  ①、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②、通过分析归纳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三农”问题措施。

  ③、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

  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六)、媒体选择

  多媒体视频、图片等。

  (七)、教学程序

  1、情景再现: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和多媒体视频、图片;设问:这首歌是为了纪念谁?取得了哪些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引出课题:

  为中国喝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2、教师:出示十七届三中全会图片介绍: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 月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中心议程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3、活动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出示表格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三农”问题措施让学生合作完成:

  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三农”问题措施

  时间

  政策或措施

  人民的积极性

  1950—1953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

  1953—1956年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

  4、讲解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点)

  5、活动二:

  (1)、教师准备习题,学生答题:(多媒体展示)

  (2)、我能动动手,翻一翻:

  6、出示课内练习:改革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使一个国家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可以使封建农奴主度过统治危机,可以使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但是改革不当也会导致国家分裂(苏联解体)。

  ⑴、说出材料中“它可以使一个国家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可以使封建农奴主度过统治危机”的史实各一例。(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

  ⑵请你举出中国在清政府时期也出现过改革的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⑶解答上述问题,你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善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科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重视发展教育,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7、活动三:七嘴八舌话改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正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请列举出一些这样的事例?(如社会、学校、家庭、家乡等)

  义务教育实行真正的免费教育;陈旧的校舍得到翻建和维修;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村村通工程;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等;“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社会零售商品丰富多样;等。

  8、活动四:请你写一写。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难点):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9、课堂总结: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把改革开放继续下去;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我们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中国,我为你喝彩!中国,我为你骄傲!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清朝的文化》教学设计12-09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格式要求12-10

初中历史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07-08

初中历史《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的教学设计12-09

初中历史《与山为邻》教学设计12-09

初中历史《苏联的社会议建设》教学设计12-15

初中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教学设计12-19

初中历史《大变革时代》教学设计04-08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思与实践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