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2021-04-27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3. 馒头发霉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按照“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的顺序进行编排,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一、观察,认识霉有不同形态。二、设计并进行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三、运用研究成果,探讨防止霉变的方法,四、霉的作用,害处,尤其是抗生素。

  预期教学效果

  1、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指导霉菌也使微生物的一种。

  5、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

  6、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

  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

  教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烧杯、馒头

  学生准备:发霉的食物(馒头)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了解到霉有颜色差异。

  二、用显微镜观察,认识到霉有形状差异。

  三、探讨发霉的条件。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1、出示发霉的馒头,请学生观察。

  2、请学生借住放大镜进行观察。

  3、分发显微镜,要求仔细观察,用图画画下所看到的霉菌样子。

  4、师给于肯定,提出质疑:这些霉菌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呢?根据是什么?

  5、让学生做出预测,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预测设计实验。比一比谁最快发霉,发霉最多?

  6、师分发同样对的同一时间生产的馒头。

  1、学生观察带来的发霉食物,比较其颜色,认识到颜色多样:黄、绿 等

  2、汇报发现: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霉成颗粒状或则丝状等等。

  3、按小组进行观察,边看边画,师给于指导。然后汇报。

  4、引发学生的讨论。

  温暖潮湿?温暖干燥?寒冷潮湿?寒冷干燥?

  5、学生根据预测,小组讨论如何实验。

  6、进行实验。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烧杯、馒头

  学生准备:发霉的食物(馒头)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展示霉菌生长情况,比较得出: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发霉。

  二、讨论食物和其他物品防止发霉的办法。

  三、霉的功与过。

  1、请同学们出示各小组地馒头发霉情况,比较生霉的多少。

  2、师小结:霉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滋生与生长。

  3、引发讨论:那么我们该怎么来防止发霉?

  4、介绍其他一些防止生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

  5、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6、霉菌在生活中经常可见,我们有时要运用它,有时要避开它。介绍霉的功与过。(制酱、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孚莱明-青霉菌-青霉素,使食物霉变)

  1、小组展示并介绍馒头是在什么环境中。

  2、进行记录。

  3、讨论得出:寒冷、炎热、干燥的环境中都不易发霉。

  4、黄梅天气后晒衣服,食物的存放等等。

  5、学生自学。

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中的`第3课。教材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馒头”作为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的探究兴趣,并以此作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家族。教材分为四个部分,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现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在了解了霉的基础上,探究霉产生的条件,研究霉的产生到底于哪些因素有关系。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2、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微生物;

  2、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3、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教学准备:

  发霉的食物、显微镜、霉菌切片、白纸、铅笔、实物投影、镊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一块馒头,想办法让它长毛,你们做了吗?(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准备情况)

  2.提问:你们知道馒头上长的是什么吗?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同学们都知道是馒头长毛就是馒头发霉了,那么,霉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板书课题:馒头发霉了)

  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品上的霉

  1.出示观察记录表,指导学生观察,填表。

  2.学生充分观察后,填写表格,进行集体交流。

  3.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相互补充。

  4.教师小结:霉也是一种微生物。霉有多种颜色,在空气、土壤、动植物体内以及食物中都可以找到它。

  三、组织学生阅读资料——《霉的功与过》

  1.谈话:关于霉,大家或许还想知道更多。那就请你们阅读教材第9页上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霉菌的知识并进行交流。

  2.教师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拓宽对霉菌的了解。

  3.提问: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发霉了?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提醒他们留心观察生活)

  4.谈话:同学们对霉菌有了一定的了解,关于霉,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一起研究呢?

  (小组内交流问题,集体汇报,选择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内容)

  5.小结:在刚才的交流中,大家都想研究霉菌产生的条件这一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究霉产生的条件。

  四、研究霉的产生条件

  1.提问:你认为霉的产生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师生共同选择比较恰当的因素。

  2.组合条件:把学生们认为霉产生的因素分成几种条件,并把这几种条件排列组合,形成几种不同的条件组合情况。

  3.提问:那么,霉的形成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与其中的一个因素、两个因素还是三个因素都有关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只有经过实验才可以知道其中的秘密)

  4.教师小结:下面我们就根据每种条件组合的要求,来确定出合适的实验方法,研究霉的产生条件。

  5.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控制变量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修改,得到比较合理的、容易操作的实验方案)

  6.交流方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相互补充,之后再修改,使各自设计的方案更加科学。

  7.小结: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五、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及其中的道理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霉也经常给我们带来一些不便和损失。通常我们怎样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呢?

  2.学生交流自己会用的一些办法。

  3.提问: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可以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呢?

  4.教师结合教材,再作具体的介绍。

  (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以及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3、馒头发霉了

  温度

  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水分

  空气

  真菌对人类的危害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真菌为人类提供的便利

  教学反思:

  教材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面包”作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菌的探究兴趣,并以此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家族。学生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范文

2.《馒头发霉了》教学反思范文

3.《馒头发霉了》优秀备课教案设计

4.馒头发霉了说课稿范文

5.《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

6.《面包发霉了》说课稿设计

7.发霉的馒头作文300字

8.《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范文

上一篇:《各种各样的叶》教学设计 下一篇:摩擦力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