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2022-12-02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选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掌握“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迁《史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ppt①)

  《周而不比》记录了孔子说的14句话,这14句话讲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交友。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见孔子之为人”。

  二、探究文本

  (一)交友目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请问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你为什么会和他成为至交?

  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本,来看看孔子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以友辅仁”,其中“以”表示“用、凭借”。孔子认为交友的目的是“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那么孔子说的“仁”又是指什么呢?

  南怀瑾《论语别裁》:“所谓‘仁’就是爱人,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自处的高度修养,也可以说是做人的艺术。”(ppt②)

  (二)交友对象

  古往今来,人们对交友一事都很重视,战国时期苟子就曾说过:“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友者,所以相有也。”意思是说朋友是相互信任、拥有的对象,所以选择朋友要慎重。那么交怎样的朋友才能帮助我们提高仁德修养和做人的艺术呢?

  明确:“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其中“友直”“友谅”等中的“友”是意动用法,表示“以一…为友”。“直”指“正直”,“谅”指“诚信”。孔子认为交朋友应该有一定标准,那就是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博学多闻的人交友。

  同时孔子又指出了三种“损友”——有害的朋友:便辟(谄媚逢迎)者、善柔(假装和善)者、便佞(巧言善辩)者。整句话可理解为: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友,与态度伪善的人交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为什么和这三种人交友是有害的呢?

  明确(结合历代名家的注解加深对“损友”的理解):

  ①便辟(pianbi):巧避人之所忌以求容媚。(马融《论语马氏训说》)

  ②善柔:谓面从而背毁者也。(皇侃《论语义疏》)

  ③便佞(pianning):辩而巧也。(皇侃《论语义疏》)

  孔子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试想。连自己都很少具备仁德修养,又怎能辅助朋友呢,只能让人“近墨者黑”。所以和这三种人结交有弊无益。

  (三)交友态度

  北师大教授于丹曾说过: “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智慧的世界,能够让我们的人生具有光彩。”在和朋友交往方面,大圣人孔子有一位自己的“偶像”。此人和孔子同时代,长得又矮又小,而且相貌猥琐,叫晏平仲。孔子赞扬他“善与人交”,而且达到了令别人“久而敬之”的程度;甚至连司马迁也说: “如果晏平仲在世,我给他挥挥马鞭赶赶车,也是很高兴和向往的事。”

  在孔子看来,我们怎样做才会成为像晏平仲那样的“善交者”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孔子给我们的建议。

  1.子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明确:“躬自”指“自己”,“责”可理解为“要求”,“厚”后省略“责”,与“薄责”相对。孔子认为和朋友相交,就应该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待别人的过错,就不要像对自己那么严格,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远离朋友的怨恨了。

  2.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3.子贡问友。子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明确:以上两句讲的是如何把握朋友相交之度。“数”读shu,可译为“频繁”,指侍奉君主或和朋友相交烦琐无度;“忠告”是指“对朋友忠言相告”。“道”意为“劝导”,“毋”指“不要”。前一句可理解为:“侍奉君主,(如果)频繁地反复提意见,就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如果)相交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后一句可理解为:“(如朋友有过失),对朋友要好言相劝,不听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

  朱熹《论语集注》:“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

  你能接受孔子这样的观点吗?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有一个故事叫“刺猬取暖”:一群刺猬挨在一起希望用对方的体温温暖自己。但靠得太近了,彼此的刺会产生伤害;离得远了,又不能相互取暖。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它们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互相“辅仁”,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要有一定限度,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而不应该声色俱厉。你好好给朋友提意见,但是“不可则止”,朋友一定坚持己见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

  所以,和朋友交往,有时“距离能产生美”;在给朋友提意见时,应注意把握时机和火候。只有掌握一定分寸,才既能适当地提醒朋友,又能和朋友和谐相处。

  4.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明确:大小多少、以德报怨是老子哲学中一种调和、化解矛盾的思想。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没有直接反对。只是在逻辑上作了一个论辩。他说:“人家对我好,我又该怎样报答呢?”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以直报怨”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 “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所以“直”可理解为“正直的行为”,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只有这样,才更能弘扬正气,打击邪恶。

  三、交流评述

  你对交友目的、对象的看法和孔子的观点相同吗?你怎么看待孔子在交友方面提出的建议?

  明确:这个问题不必有固定、统一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唤起学生切身的生活感受,引导学生在生活感受中达成评判。进而化经典为经验,突显《论语》的当代文化意义。

  四、结束

  生活中如果我们用孔子的交友态度去结交朋友,就叫“周而不比”。“周”指“朋友相交以道义合”,而“比”指“以利益合”,整句话可理解为“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北师大教授于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pp⑥)

  我想,能够结交到好朋友。能和朋友快乐地相处,通过朋友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情操,这也是一种人生真谛。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课题:

  《论语》选读

  教学目标:

  1、《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熟记重点字词的翻译,能翻译整句

  3、巩固宾语前置、意动等语法现象

  4、将古汉语的学习成果应用到现代汉语上,综合提高汉语水平,电子教案《论语》选读。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小组互评

  教学重点:

  不亦……乎教学难点:通假字、生僻词汇

  教学用具:

  复印课文、PPT、积分表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复习检测

  1、 以小组为单位,命题组出题,徒弟回答,师父共同加分。

  2、 老师命题,每个人都有机会。

  第二部分:导入新课

  最近有一句流行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神马都是浮云!”意思是“什么都像天上的云一样容易消失。”“一切对于我来说都不重要。”“别把某些事情看得太重。”例句:很多人所谓的再大的痛苦,都会过去。失恋也好、事业失败也好、婚姻破裂也好,哪怕得绝症也好,神马都是浮云。这句话好像是刚刚流行起来的,但是绝对不是新词。其实在中国很早就有一位伟大的人,说过这样的话。谁先说的这句话呢?是孔子,在《论语》就有这样一句话:“于我如浮云。”今天我们就选择一些《论语》中的名句读一读。看一看这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的人到底有些什么名言。

  第三部分:正课讲授

  一、文学文化常识有没有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孔子。

  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记录在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中。

  2、《论语》lún yǔ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内容大都是孔子和学生们的对话。并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记忆把一句一句的话整理记录下来。每句话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这种文体被称为“语录体”。

  3、关于孔子的字:仲尼中国古代常常在姓名中用“伯、仲、叔、季”这四个字表示兄弟的次序。“伯”指老大,“仲”指老二,“叔”通常指老三,“季”是兄弟中最小的。如《三国演义》中吴国的孙策字伯符,他的弟弟孙权字仲谋。现在还有成语“不分伯仲”和“伯仲之间”,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孔夫子 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教案《电子教案《论语》选读》。(3000弟子72圣贤)

  二、《论语》选读

  (一)子曰:“学而时1习2之,不亦说3乎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重点字词解释:

  1、时:按时

  2、习:复习、温习3

  、说:通“悦”,高兴、愉快

  4、不亦……乎:反问句的固定格式,不(也)是……吗?

  5、愠yùn:生气

  练习1:不亦……乎?

  1、(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你却谋反,你被法律惩罚)不亦宜乎?温故知新: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对个人来说一事无成,吃吃喝喝,岁月流逝,忽已白头,不亦悲乎?

  3、如用这办法为人民百姓谋福利,不亦善乎?温故知新: 平公曰:“善哉!”

  4、(一个人在坐船时把剑掉到了水里,他却在船靠岸以后下水去找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惑:糊涂/迷惑

  练习2:通过下面的例句,请你总结“不亦乐乎”这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1、虽然时间已过了零点,但摊前的食客兴致不减,三五个人围着一张桌子,吃得不亦乐乎。

  2、为了装修我们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很累,但是很满足,很有成就感。

  3、冷空气丝毫没有阻碍市民在户外活动的热情,很多市民在公园里玩得不亦乐乎。同学抽签回答问题,注意积分。大家猜一猜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两个“而”,提问,连接还是转折练习1练习2练习3图片孔子图片PPT图片领读提问:君子的标准学科:古代汉语第课时教学内 容师生活动备注

  练习3:根据课文中“愠”的意义,理解下面的句子。

  1、下车后,我注意到对方是个中年男子,他下车后脸带愠色,对我一通指责,说我开车如何不对,他如何在后面按喇叭也无济于事。

  2、当我翻译完他的发言,赫鲁晓夫立刻面露愠色,在场的其他苏联领导人也都对中国外交部长的批评感到不可理解。

  (二)子曰:“温6故而知新,可以为7师矣。”重点字词解释:

  6、温:温习、复习

  7、以为:以(之)为,凭借(这个)做(三)子曰:“由8,诲9女10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11也。”重点字词解释:

  8、由: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9、诲huì:教育、教导10、女:通“汝”

  11、知:通“智”,智慧。

  三、课堂小结

  1、生词积累 (板书)

  2、通假字:说:通“悦”;女:通“汝”;知:通“智”

  3、固定结构: 不亦……乎?

  4、全文翻译练习四作业把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自己重新整理在笔记本上。

  5、师父们教“文言文语法:判断句”。下节课前检查。愠色:生气的脸色师父带徒弟的过程也是温故知新“为”的用法“是”的意义领读以……为……领读大家真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讲—读—品

  1、文意疏通:

  (1)以学生研习讨论为主,串讲重要文言词语。

  (2)文意难点,需教师深化点拨。

  如:5.22见《论语别裁》“公冶长五不如归去”章节

  17.4见《论语讲要》……

  2、在疏通文句基础上,从诵读入手,揣摩人物语气,品味人物思想感情(重点人物:孔子、子路、颜渊、子贡等)。

  教学步骤二:为子路画像

  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论文的体裁,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3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

  参考专题:

  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

  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

  儒学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氛围的产物,子路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

  注:《论语》表现的是一个平面:一批学生在听孔子说教。从《论语》中看不出学生年龄的大小,看不出每个人的身份面目。因此,《论语》中的众生像解读(包括孔子自己)还需联系更多《论语》之外的作品:如《史记》《孔子家书》等,又如研究子路(仲由)推荐仲大军先生《仲由子路与孔子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对孔子教育集团成员关系的新认识》一文,颇有帮助。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

  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

  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

  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1、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

  (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2、指导诵读:

  (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

  (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

  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5章)

  择友(6、7章)

  处事(12、13、14章)

  待人(8、9、10、11章)

  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如:517子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如何与人交往,让人“久而敬之”。

  3、联系实际,生动理解《论语》在今天的意义。用《论语》具有的警醒意义的话反思我们的言行,鞭策我们进步。如: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以此反思自己的集体生活。

  注:活动应充分体现儒家注重内心修养的精神,鼓励学生反省自己,反思生活,不可泛泛而论。

  (形式:分组讨论,就某一论题设正反方辩论,写小论文。)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提问:

  (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

  (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

  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

  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

  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此环节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四、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问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五、小组互动: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习态度的?哪几条是说学习方法的?哪几条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究的好习惯。

  六、自由背诵课文

  七、探究性学习。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

  老师适时候提出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有可能没有联系吗?

  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这一环节可以使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备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解析:

  第十板块即:先哲语录,这一板块包括《论语四则》、《舍生取义》两篇课文和一个表达.《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四则》是从《论语》中挑选出的四句名言警句,它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含义丰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育、思想很有启迪作用。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谈的是学习态度,劝诫人们对学习要诚实等。四则语录,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语言凝练,千古流传,值得我们学习。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是引领学生体会先哲语录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理念:

  小学学习文言文体现了小学向初中的一个过渡。所以在人教版、长春版等教材为了体现小学和初中的这种衔接,都安排了少量的文言文。小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谈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古诗文阅读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重在,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读出理解,同时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我对本篇文言文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和多种形式的诵读,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四、教学重点:

  采用不同的方式熟读成诵,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六、教法选择: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里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前收集资料交流法、各种形式的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法、提问法、体验法。[

  七、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进入高段,通过四年循序渐进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而且上册刚刚学了三则文言文寓言和一篇《荔枝图序》,所以学生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尤其是本册的这两篇孔孟的先哲语录中的经典名句和道理对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定会使学生学出趣味,学出感悟。

  八、教学时间: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虽少却很充实,语句虽短却很具体,而且对于《论语》、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也要有所了解,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课时的时间: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生本对话,了解论语。

  1、课件出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课件演示)

  3、今天的语文课,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预习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课前的阅读文本和收集资料就是让学生与文本首次对话,扫清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同时,愿意把自己对孔子的了解与大家分享。在师生资料的整合中,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有强烈的了解《论语》,学习佳句的愿望。

  (二)、师生对话,指导诵读。

  1.学生逐句自由读文,适时纠正字音。

  2、指名读,全班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4.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轻声练习,画出节奏。

  4.指名读,规范节奏,语调。

  5.学生个性读,师生评价。

  6.小组同学比赛读。

  (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个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质疑思辨是关键的过程。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三)、生生对话,理解文本内容。

  1、小组内通过注释和资料说说你对这四句话的理解和疑惑。

  2、小组汇报。重点理解患、诲故自省等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四)、生本对话,读出韵味。

  自由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五、书写患、贤两字,重点指导贤字.

  六、作业。朗读课文。查找论语中有关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一)、生本对话,复习引入。

  1、(放古筝曲子,课件演示进入文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人云:“文以载道”。《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2、教师复习提问“患、诲、汝、故、自省”词的意思。

  (此环节以《论语》这部经典的寓理佳句引入新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其蕴含的道理,再通过复习字词的意思让学生再次理解课文的含义。)

  (二)、与孔子对话

  教师讲述孔子《两小儿辩日》逸事,鼓励学生谈体会。你还听说过那些有关孔子的故事,说一说你的感受。

  (三)、与自己对话,

  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说说你的体会。(课件演示)

  (这样设计以故事的情节促进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升华学生对深刻哲理的认识。)

  (四)、生本对话,浓缩成语

  学生自由读文,提炼出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等

  (五)背诵

  1.在上面的学习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教师要乘胜追击,同学们能够从古文中想到经典,学习古文还非常注重积累,鼓励学生背诵。

  2.背诵也要采用多种形式。

  (此环节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熟读成诵,激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更多的先哲语录,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六)用文言文表演一遍

  (七)、作业。背诵课文。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具 学具PPT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板书设计《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修身做人

  教学反思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篇8

  教案类型:

  活动参与型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活动重点:

  背诵并复述故事,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活动难点: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活动准备:

  学生:预习,搜集有关太阳知识

  教师:

  1、孔子的资料

  2、太阳离地球远近的资料

  活动时间:

  40×2

  活动过程

  课节一

  活动内容:

  读课文

  活动目标: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熟读课文

  活动一、揭示课题

  目标:质疑

  过程: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3、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活动二、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目标:熟读课文

  过程: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3、领读齐读小组读自读个别读

  活动三、学生字

  目标:学习本文的生字

  过程: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盂:yú音易错读为yū;指盛液体的敞口器具。

  沧:cāng音易错读为qiāng;指青绿色。

  汤:tāng指热水,开水。

  课节二

  活动内容:译文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活动一、论故事

  目标:了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过程:

  1、让学生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2、交流

  3、师解并翻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活动二、论观点

  目标: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程:

  1、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说出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

  2、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引导翻译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活动三:说理由

  目标: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过程:

  1、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说出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

  2、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引导翻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活动四:做裁判

  目标: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程:

  1、让学生判断谁对谁错,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2、看孔子的裁决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3、师解释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附:板书设计

  25两小儿辩日

  孔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观点: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

  一儿

  理由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观点: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

  理由: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谦虚谨慎学无止境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2、写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3、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4、题目解说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6、全文分析

  在《〈论语〉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难点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观?

  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孔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利、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传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无论致富达贵还是摆脱贫贱,虽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

  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习,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

  观点一:是必须研读的。孔子认为,不学习《诗》,就没有办法说话,学《诗》能知言善语,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观点二:不是必须研读的。孔子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要学习《诗》的建议,孔子看重《诗》,其本质是对教化和德行的重视。如果一个人通过其他途径能够获得相关的教育,不一定必须研读这部书。

  7、写作特点

  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

  本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的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表明人物的观点,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丰富多变的手法。

  文中多采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言简义丰。文中还多次运用反问句,言语之间跳跃较大,含意丰富。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语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教师提供阅读书目或参考资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判断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重点

  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化表达。

  教学难点

  参照权威资料独立思考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布置预习,了解孔子其人、《论语》其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这能成为同学们的共同理想。有一部书可以随时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它就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今天开始我们来试一试,更多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量,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论语”意为语言的论纂,是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传道授业的音容笑貌。但是,这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话语了,要做到尽量准确地解读,还需费一番工夫,幸好我们可以借助资料和注释,并且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完成这一学习历程。这节课我们来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

  (电子幻灯展现课文内容,集中到前四则)(学生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3、教师巡视教室一周,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讨论细解

  1、学生提出教师未来得及回答的问题,寻求大家帮助。

  2、将全体同学分为八个小组,每小组再重点负责一则,确保每两个小组研究同一内容。

  3、小组内交流对这则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为同学们讲解本组负责的课文内容,要求先朗读、再领读、后讲解。任务相同的小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学倾听思考并穿插发表意见。

  四、引导精解

  1、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予以点评,明确可否。

  2、教师准备如下问题,推动探究争论,引导深入理解。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有人认为应理解为“温习”,有人认为应理解为“实践”,书下注释折中地处理,将两种解释并列出来。查阅工具书,掌握“习”的原意,之后再思考哪一种理解更恰当。

  “习”的原意是鸟屡次拍打翅膀练习飞翔,从原意看,理解为实践或练习更为恰当,学习的乐趣也应该是学了就去实施。温故知新当然可喜,但还是没有实践的乐趣更为明确。

  (2)书下注释标明“朋”指“志同道合者”,按照你对孔子的了解,孔子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

  孔子志于“克己复礼、爱众求仁”思想的传播和施行。

  (3)分别查明“君”和“子”在称呼他人时表达的感情色彩,再结合起来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义。

  “君”单独使用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子”单独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后,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能不怨怒,有这种胸襟气度的确值得人崇敬,的确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联系下列观点,深入理解课文第二则。

  《中论治学篇》: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为师矣。

  《礼记中庸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此则与“温故知新”一则互为表里。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学思结合才能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识,但没有疑问,没有对于疑问的深思,没有深思后的顿悟,知识永远是知识,不是学识,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当然,不能踏实为学,没有丰盈的积累和有益的参照,就只能处于虚无缥缈中。“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两者是生命开发中相辅相成的事,如果偏废就会劳而无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对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导与屏幕打出的这段描述有关,仔细研读这一则和所给资料,思考孔子想让子路“知之”的是什么。

  (屏幕打出如下内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

  子路出身微贱,从小就参加劳动,性格果敢爽直,时有莽撞之举,但十分敬爱孔子,闻过则喜。因此也时常得到孔子语重心长的教诲。《荀子》中记载,当时子路穿着华美的衣服来见孔子,孔子见状教导他为人应谨慎,不可以这样张扬的形象处世。子路马上出去换了一身衣服进来,但神情举止还很自负,孔子就说了课文中的话来警示他,不要不懂装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严谨处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境界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知之”是初级境界,客观知晓而已,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没有投入,是理智的学习。“好之”是中级境界,有了兴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兴趣的引导下会不断获得新知,是愉快的学习。“乐之”是高级境界,把学习视为人生的享受,心灵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是陶醉的学习。

  (7)我们今天研读探讨的这四则都与为学有关,哪一点让你反观了自己的为学状况?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当点评。)

  五、诵读深解

  1、学生放声朗读前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前四则。

  3、全体背诵前四则。

  六、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前四则。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动笔墨不读书。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极好方式,可谓一举双得。今天我们就来展示交流同学们就课文后半部分写的读书笔记。同学们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三、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做如下准备: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

  自知者明。客观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自己完善。做事尽心竭力、尽职尽责是谓“忠”,交友一诺千金、光明磊落是谓“信”,从师孜孜以求、反复实践是谓“习”。人生在世,都是身兼数职,全身心地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实非易事。每日做多次多方面的自己反省,也难做到。但每日做一次一方面的自己反省,的确可行。此时,可以拷问自己主要社会角色的分数如何,是否活得明明白白。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知人者智。及时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恶,才能和谐相处。所以,不必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随时提醒自己去主动了解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高尚的人生态度,更何况,这样做了,不管别人如何,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才是拥有人生智慧的贤者,也只有这样的智者贤者,才能宠辱不惊,悠然自得。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要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到那些缺点而(反思自己)改正。”

  学人者强。见到贤者,心生敬意,通常如此。见到贤者,渴望比肩,鲜有闻之。与贤者看齐,需要勇气和胆识,也需要恒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学习,则需要有谦逊的美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从同行者那里学到很多。杰出者是学习的对象,普通人也是学习的对象,学众人之长,为自己所用,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爱人者仁。有贤者就有不贤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统一的。看到不贤之人和不善之处,不可生厌恶之心,而应当做一面镜子,借以作自己反思。既然不欣赏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和做出这样的事,以谦逊的态度和悲悯的情怀面对,这就是爱人不恶人的仁者境界。

  (4)旧时乡间有这样的俗语:“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伟大。”这与孔子人生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这种傲慢心理,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为圣贤之人,就是因为他能放弃与生俱来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长。

  四、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四则。

  3、全体背诵后四则。

  五、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后四则。

  2、在课后“积累”的第二项和第三项中任选一项完成,有精力的同学可完成两项。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参考06-12

论语选读教案设计08-07

《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07-29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2-06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2-06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12-06

《〈论语〉选读》之《待贾而沽》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2-06

《论语》选读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2-06

论语选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