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2022-02-18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村居》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3、通过古诗的学习,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领会诗句的内容,感悟诗句丰富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用具】录音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述:同学们,春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了,你能用哪些词语或诗句来形容一下春天。

  (生自由说描写春天的词语或诗句)

  二、学习新课

  过渡: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关于春天的词语,特别是许多诗人赞美春天的诗篇。

  1、引入课文: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清代诗人,高鼎。

  (板书:清代高鼎)

  诗人高鼎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发现了春天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出示)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初读学习课文: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一读,看谁能很快地读熟。

  (在读前,将“长”“鸢”的音、形讲一下)

  ⑴学生自由练读,把课文读通,读熟。

  ⑵同桌互读:

  请你的同桌检验一下你究竟读得怎样了。

  ⑶指名读:

  议:他读得怎样?你想请那位同学和你一起读?

  ⑷齐读。

  3、理解学习诗意: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再好好读一读,你读着诗句,你读懂了些什么?

  ⑵学生自由说自己读懂的地方。

  (字,词,句等皆可)

  ⑶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

  (可适当出示挂图帮助理解)

  全班议一议,说一说。

  ⑷春光明媚,勾起了诗人的游兴,但诗人在此处却仅仅写了几种景物。

  春天里一定还有更多美丽的风景,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春景。

  (出示:多幅春天景色的画面)

  ⑸你看了这些画面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自由练说)

  ⑹春天是如此的美丽迷人,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读出这种美丽迷人。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议),齐读。

  ⑺在这样的春光里,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你有没有放过风筝,心情怎样?

  (快乐,喜悦)

  ⑻请你们读一读诗的后两句,读出你的那种心情:

  指导朗读。

  自己读。

  指名读、议。

  齐读。

  让我们把这首诗一起记在脑海里,成为我们知识库里的一员。

  (学生背诵课文)

  三、领悟诗情

  如果你也随着作者来到了这样的地方,你会听到些什么?看到些什么?闻到些什么?感受到什么?

  1、学生自由练说。

  2、指名说。

  3、说写结合:

  还有许多同学想说,那就让我们的思绪流淌在笔尖,把你想说的话都写下来。

  4、交流写作的内容。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理解一些字的含义,体会诗中的韵律美。

  3、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6个。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的意境美、韵律美。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描绘的美丽场景进行描述。

  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进行相关类别古诗的整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课前准备多媒体创设的动画,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沟通文本与生活,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生自由说如生1:春天来了柳树姑娘穿上了新衣服,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朋友们在放风筝。生2: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青蛙醒了。)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

  师:草青了,树绿了,花儿开了小鸟在唱着欢快的歌。多么美好的春光啊!人们为此写下了许多精彩美妙的诗篇,《村居》就是其中的一首。

  释题:分别让学生用组词方式解释村和居,知道村居的意思就是在农村居住。

  [设计意图]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优美的画面、音乐等,把春天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的交响乐”,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流畅。在文中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把不懂得字词勾出来。

  2、用课件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a、我能读:莺、堤、拂、趁、村、童、散、归。

  b、我能找:下面的字和我们学过的哪些字最象

  村、童、堤、散、归。

  c、我能说:用字组词,并说一句话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帮助弱势学生识字,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通力合作。给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三、理解词句,深入感知。

  1、课文中你哪些词不懂?学生质疑,小组学习,师生共同解决。

  2、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欣赏一下诗中美丽的画面。同桌互相为一组,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色,你是通过哪句话知道的。

  汇报自学情况

  预设:

  1、儿童散学归来早(课件播放:钟声、孩子们的喊叫声)听,听到了什么?(“放学了—”,“放风筝了—”)师:村里的孩子们多高兴啊!我们也高高兴兴地读读第三句。(指名读,强调“归来早”这三个字要重读,“早”字带拖腔)

  2、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放风筝吗?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把风筝放上天的?(生叙述放风筝的过程)师:谁愿意上来表演放风筝?(学生上台表演)师:看,他的风筝上天啦!这是我们想怎么读“忙趁东风放纸鸢”请试试。(学生试读)师:快看,我们的风筝风得多高啊!快快找找你的风筝在哪?找到了吗?

  3、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学生看课件自由说。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河堤/杨柳/醉/春烟。)

  4、草长莺飞二月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设计意图]善于调动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在关键处点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信息。

  四、放飞想象,发散思维。

  师:早春二月,鸟语花香,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边读一边想,你的脑海里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我好像看见了,放学的钟声响了,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刮起的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

  生:我仿佛看见了烟雾里,柳树舒展枝条轻轻拂着长堤。

  生:我好像也在那放风筝。

  师:这是春的气息,这是春的脚步。让我们在美美的读一读。

  [设计意图]巧妙运用“入情通文”,打通了“人”与“语言”的通道,学生入了情,就通了文,于是“情”与“文”就“接触”,就对话了,“人”就获得了“语言”,语言也获得了“人”

  五、注重拓宽教学内容

  师:春天这么美好,有多少诗人曾经赞美过它呀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好吗?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师出示课件,展示其他关于春天的古诗,拓展教学资源

  [设计意图]引进课外学习资源,充实和完善课堂学习内容,拓展是联系的拓展,延伸是明了基础上的延伸。

  六、注重读写结合

  师:春天的景色如此令人陶醉,就让我们以《村居》为題把春天早晨的景象写下来或画下来吧(生有的写话,有的画画,忙得不亦乐乎。)

  师: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在我们的笔下诞生了。让我们一起欣赏。

  学生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由说到编再到创,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使学生充分体验的成功。

  七、写字指导

  1、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2、分析字型,指导重点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的分析字,能够使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更牢固,在汉字的比较过程中体会传统的汉字形体美

  八、采蜜集

  1、练习填古诗(课件出示)

  2、把《村居》中的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说一说。写在采蜜集中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古诗,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九、扩展活动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早春竞放风筝

  学生绘画作品展示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说】

  《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4课的两首古诗之一,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它描写的是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的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⑴学生练读。

  ⑵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烟”前鼻音,“醉”“散”是平舌音,“忙”“童”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⑴(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⑵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板书:?)

  我们一会儿再解决这个问题。

  ⑶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⑷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⑸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⑹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

  ⑺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⑻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⑼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⑴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⑵(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指导写“忙”字。

  ⑶请你谈谈自己放风筝时的心情,把自己想象成图中那几个刚散学归来的小孩,请你欢快地读三、四句,读出心中的喜悦。

  ⑷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练习朗读全诗,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准备比赛读。

  2、比赛读,其余同学当评委。

  3、配乐背诵,边背边想象在美丽的春天里快乐的生活。

  五、解疑

  1、这首诗我们先读到这里。还有一个小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呢?

  (老师指板书)

  “草长莺飞二月天”为什么不说“二月天草长莺飞”?

  2、请同学们按“草长莺飞二月天”读一遍,再按“二月天草长莺飞”读一遍,看看怎样读更好听。

  3、让学生写出“天”“烟”“鸢”的拼音,然后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

  (韵母都是ān)

  4、小结:

  你们说得真好!他们的韵母都一样,这样写诗,听起来特别好听,特别有味道。如果换成了“飞”字味道就差了。

  六、扩展活动

  1、(配乐)自由动手绘画。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2、评析学生作品:

  (实物投影打出)

  【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鸟飞/二月天,?tiān

  拂堤/杨柳/醉/春烟。yān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二)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简介词的标题,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标题。(归纳朗读好词的标题要点:词牌和题目之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不要太快。)

  3、看到“村居”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村居。)

  4、过渡: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几个难读的词语的读音。读准词语读音后将词语带进句子读。翁媪重在读好后鼻音;卧剥重点读好多音字;莲蓬重在了解为押韵的需要而改变声调。)

  3、指名学生读全词。

  (设计理念:把词的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是诗词诵读的前提条件。字音教学要有所侧重,懂得因“字”施教。字音教学不是孤立的,要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四)读好词的节奏

  1、句子“醉里吴音相媚好”划分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节奏,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了解诗词节奏划分的一把规律。

  2、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词,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重点指向节奏的把握。)

  3、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标题,男生读一句,女生接读一句。

  4、学生个别展示读。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从而初步掌握诗词节奏划分的技能。这一教学过程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五)读出感悟,体验词境

  1、默读全词,圈画出能看出翁媪感情的字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词眼“醉”。

  2、齐读带“醉”所在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翁媪的意思。

  3、提出主问题:翁媪为什么会陶醉呢?

  4、学生读、思、交流。

  (1)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除豆苗里的草,体会大儿子的勤劳。

  (2)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体会二儿子的能干。

  (3)引导学生看插图,想象小儿子剥莲蓬的样子,体会小儿子的可爱与顽皮。联系语境了解词语“无赖”的感***彩。

  (4)分角色扮演,翁媪对话,体会翁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

  小结: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五口之家。(板书:一醉人和睦。)

  (设计理念:诗词教学其实就是“还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形象,引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画“,或者是“话”(人物的对话)。还原的过程就是大体理解诗意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5)品读因风景优美而陶醉。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字还原为画面,感悟村居的风景宁静而优美。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读出风景的美。(板书:二醉风景美。)

  (6)给村居图取名字。

  (7)思考:作者作为一个曾经上马杀敌的将领,为什么不去描写抗金的将士,而要去描写这样一个静谧美好的村居生活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向往宁静恬淡的村居生活。)

  (设计理念:诗歌重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审美。诗歌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沟通想象和情感的是想象,想象把把形象还原为画面,从而“入境”,入境才能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所谓入境入情。)

  (六)吟诵、背诵

  1、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村居图,陶醉的不仅是翁媪,是作者,还有我们,大家想不想把这首词读得更好?

  2、回忆电视中吟诵的镜头,师生小结吟诵的特点:有节奏,有韵味,摇头晃脑。

  3、学生吟诵展示并进行吟诵接力。

  4、学生自由背诵。

  5、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让学生看着插图,将插图还原为词。(背诵)

  6、全班一起背诵。

  (设计理念: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快慢缓急、抑扬顿挫,吟诵就是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读,这种形式能充分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特点。)

  (七)小结全文,拓展迁移

  1、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和谐幸福的五口之间,一道欣赏了一幅静谧美好的村居图。

  2、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辛弃疾的词更是宋词中的精品,下课后我们要从网上找辛弃疾的词来读。

  推荐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作业设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选择)

  (1)改写《清平乐村居》,要求把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写具体,写出词的意境美,题目自拟。

  (2)欣赏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欣赏作者词的魅力,走进作者内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延伸诗人其他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或者新的任务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任务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也是学习的延续。)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出示:走近辛弃疾)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补充课题,生读题。)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四个字:读通读顺。

  二、学习新词,感悟意境。

  1、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预设:(1)翁媪(“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媪呢?翁媪就是指年老的夫妻。)

  (2)剥莲蓬(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把莲蓬的皮去掉叫——剥莲蓬,把花生的皮去掉叫——剥花生,把香蕉的皮去掉叫 ——剥香蕉,把苹果的皮去掉叫——削苹果,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剥削。 “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应念pénɡ,这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指名读)

  2、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3、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生自由读)

  4、人常说诗中有画,你在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茅舍清溪图、翁媪相媚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

  5、(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美丽的村居图)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幽静的村居图)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幸福的村居图)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6、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第一句)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荷花的芳香)(草香和泥土的气息)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7、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你想给这幅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命名什么有意思的题目?(农家乐,世外桃源,温馨;最美的风景……)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醉。那可真是“沉醉不知归路”了,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居啊,多么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啊,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听听这“相媚好”的翁媪在用吴地方言说些什么呢?

  (1)“相媚好”:什么意思?(想象说话)

  这是老夫妻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听了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唱《最浪漫的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温馨的情景啊!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多好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相媚好)

  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幸福的老夫妻)请读出幸福之情。(恩爱的老夫妻)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和和美美的老夫妻)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我们再来夸夸他们的三个儿子。

  研读“无赖”:谁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无赖)

  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卧)

  “卧”是什么意思?除了俯卧,还可以怎样卧?(仰卧、侧卧……)

  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自由自在)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天真活泼)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3)聊着这些,看着这些,让老两口醉了,这里的“醉”仅指醉酒吗?

  (4)听到这些,作者禁不住走上前去问:“白发谁家翁媪?” (师生对话)

  “老伯贵姓?你们住在这低小的茅屋里想必生活并不富裕,你们怎么会这么快乐和满足呢?”

  8、小结:这里的风景优美,这样的家庭很幸福,老两口陶醉在和美的生活中。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

  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三、总结升华,背诵课文。

  1、你们觉得这些画面美吗?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这些画面对我来说很平常啊,作者怎么就觉得那么富有诗意呢?

  简介作者生平:800多年前,辛弃疾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而且受到了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

  想到在沦陷区度日如年的老百姓,再看到眼前的一家五口,作者真的觉得眼前的画面太美了,太富有诗意了。

  2、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酒不醉人人自醉。此刻,看着这个远离战火、温馨舒适的村居生活,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怎么想?(指名说)

  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让老者有所养,勤者有所闲,这是辛弃疾一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目的呀!看到这样理想的村居生活,他的千言万语化作了这首只有46个字的词——《清平乐 ·村居》(齐读词)

  3、这使许多人“醉”了的村居,走过800多年的风雨,清清新新地走来了,能试着背一背吗?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

  四、拓展材料,走近词人。

  1、辛弃疾一生很多时候都在醉,真可谓“但愿长醉不复醒”,我们再来看这两首词,他又是怎样的醉呢?

  《西江月·遣兴》(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醉?

  (2)补充材料:

  辛弃疾受不到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使他无法有大的作为,他被政敌以“聚敛”等罪名多次诬陷,终在1181年(42岁)被弹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长达二十余年。他一生经历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们中竟无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为。

  (3)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辛弃疾“看剑”时的心情。(无奈、痛苦、落寞、悲愤等。)

  (4)我觉得他的这首词最能表达他因何而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5)因何而醉?一个字——愁。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6)由于历史的错位,他那本应紧握宝剑、杀敌立功的手,转而握起了纤纤羊毫,本该用以安邦定国的将相之才,转而在词坛上叱咤风云。国家不幸诗家幸,中国文学史上从此多了一位伟大的词人,他为中国词坛贡献了620多首经典词作。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7)一个满怀豪情的英雄,只能蹉跎老去。南宋宁宗有北伐之意,重新启用64岁的辛弃疾,但不久他又遭诬陷重回江西铅山,北伐很快以失败告终。1207年农历九月初十,67岁的辛弃疾在病床上大喊好几声杀贼,在铅山含恨辞世。

  五、回环结课,激荡情感。

  800多年里,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就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相信网站的建立者也认为“醉里挑灯看剑”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无奈、悲壮。

  诗人一生常醉,但像在《村居》中这样的陶醉实在很难得,那就让我们再随着诗人难得的醉上一回吧!齐背《清平乐·村居》。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从题目可知许的内容为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是一首风筝诗,描写了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快乐的放风筝的情景,诗歌就像一幅画美丽的`通俗画。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

  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情景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初识意境。

  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同时观赏老师为你们作的画,好吗?

  (师放古筝乐,按诗句描绘的景物顺序展现画面)

  1、整幅诗课文插图

  2、草长莺飞

  3、拂堤杨柳

  4、水泽散发的雾气

  5、儿童欢乐放风筝

  6、回归整幅诗文插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见了翠绿的草地。

  生:我看见了黄莺在飞舞。

  生:我看见柳条在随风飞舞(摆动)

  生:我看烟雾,不是水雾。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风筝。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国清朝诗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内看到此情此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村居》课件演示古诗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意境。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由读,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师: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生:旧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变成乡村的村。

  生:顺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导书写,生描红、临写。

  6、指导朗读、正音。

  三、细读诗文,感受意境。

  1、师:请同学边读边观看画面,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蒸发的雾气,拂堤:柳枝很长,下垂着,像抚摸着堤岸。

  纸莺:风筝。

  3、师: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能说一说诗文的大意吗?

  生:叙述诗意(大概诗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长,黄莺飞舞的时候,拂堤岸的杨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样,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放起风筝来)

  四、吟诵诗文,品评意境。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桌间互读诗文。

  生:练读,相互纠正。

  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生:吟诵诗文。

  师:谁能再评一评,通过他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生:评价。

  (1) 他晃着头,我感受到柳树在风中摇摆很美、

  (2) 他的笑得再开心些,就更能体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心情。

  师:那你能来试着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的吟诵。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他读的声音很响亮,要是把醉春烟读得慢一些会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烟这几个字读的声音再拉长一些(师范读前两行话)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从老师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树在飞舞,整座山村到处是雾气……

  师:谁愿意来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试读,同桌比读、男女赛读。

  五、赏读诗文,进入意境。

  师:放古筝乐曲,吟诵古诗,生闭眼想像画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美极了。

  生:我仿佛听见黄莺在歌唱。

  生:我听见小朋友在欢笑。

  生:……

  六、欣赏画画,升华意境。

  1、回放课件,生齐诵诗文。

  2、诗人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

  看画面,练背诵。

  七、拓展作业,张扬个性。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为古诗配画。

  3、吟唱诗。

  以上任选一题

  板书:

  村居

  草莺飞 醉春烟 儿童学

  拂堤杨柳 早春 竟放纸莺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篇7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 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⑴ 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烟 口──知

  ⑵ 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岁──多 放──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 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可适当引导:

  ⑴ 晓:是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 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 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 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⑵ 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⑶ 自由练习背诵。

  ⑷ 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⑸ 集体背诵。

  四、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村 首 醉 出 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悟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唐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⑴ 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⑵ 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⑶ 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读一读。

  古 声 多 处 知 忙

  2、学生描字,说──说哪个字最难写?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忄”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 自由记生字。

  ⑵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醒──醉

  睡──眠 屋──居 亲──童 外──处

  对──树──村 闪──问──间──闻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⑴ 师范读。

  ⑵ 自愿读。

  ⑶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 )( )( ) 声( )( )( )

  多( )( )( ) 处( )( )( )

  知( )( )( ) 忙( )( )( )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

  (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

  (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

  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

  “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启发学生质疑)

  (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

  3、指读。

  4、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诗句,在这基础上体会诗情。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前两句:

  ⑴出示图2:诗人本在干什么?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

  (眠)

  正音。

  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

  (很香)

  那“春眠”的意思就是──?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

  ⑵(指“觉”)这个字读什么?

  再读。

  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这儿是什么意思?

  (觉得)

  ⑶“晓”呢?跟诗题中同一个字,是解释为“天亮”呢,还是“早晨”?

  (天亮)

  ⑷指说第一句的意思。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

  ⑸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师范读、指读、齐读)

  ⑹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

  (鸟叫声)

  你从哪句看出?“闻”什么意思?

  (听到)

  “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什么?

  (叫)

  “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

  (鸟叫)

  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⑺看图1,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这些鸟在唧唧地欢叫,我们来听一听。

  (放录音,听鸟叫)

  练说:( )的鸟叫声

  再来说说第2句的意思,把( )填的词放进去。

  ⑻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

  (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

  ⑼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

  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篇10

  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弥漫在古诗词中浓郁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审美心境的第一步。而导语的情绪色彩应和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暗通。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告别了都市的高楼大厦、喧嚣与繁华,今天我们将一同去感受美好的乡间生活。紧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 ,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屏息凝视,从那专注的眼神看出他们已经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景之中。静观片刻,我对大家说:来到乡村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我感到乡村非常安静,静得能听见小溪轻轻流淌的声音。乡村非常闲适,没有都市的喧嚣、紧张。乡村生活非常静谧,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由于作者写作时间的特殊性,教者在教学中。首先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

  二、多样解词方法,体会词义的朦胧美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可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定要对每一个词语都作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看图,并说:老两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老两口非常亲热,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 !老两口面色红润,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他们亲热地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我接着说:是啊,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一个媚字 ,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给人美好的感受。这就是相媚好的意思。在理解翁媪时,我让学生根据字形猜一猜是什么意思,学生马上就明白,翁上面是一个公字,可能是老公公,而媪字左边是女所以可能是老婆婆。在理解无赖一词时,我说: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撒泼放刁,蛮不讲理的人称为无赖,这里是这个意思吗 ?可以看看图,想一想。我觉得是小孩调皮可爱。我接着说:是的,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区别,此时的无赖让人感受到孩童的天真可爱,这就是古诗词用词的魅力。

  三、把握整体意境,体会诗词的情境美

  对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对词句的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懂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而总体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请同学们闭眼,听老师有感情地吟诵。轻柔的音乐,加之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完全沉醉到词的意境之中了。于是,我问学生:来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我仿佛看到清清的小溪流向远方,河塘里面荷花竞相开放。我仿佛看到小溪边,一个顽皮的小孩正趴在地上,专心致志地剥莲蓬呢。我仿佛看到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还闻到了泥土的芬芳。我仿佛看到大儿子和二儿子在辛勤地劳作呢 !我仿佛看到茅屋前,一对老夫妻有些醉意,正在说悄悄话呢!于是我追问:你听到老两口说些什么吗?同桌一个做老公公,一个做老婆婆试试,他们会说些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老头子,你看我们的孩子多懂事啊,他们在辛勤地忙着农活,我俩可以安享晚年了。有的同学说:老太婆,谢谢你,给我生了这么懂事的孩子,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只希望早点抱孙子哦 !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笔者在把学生带人意境之后问道:假如此刻你到了乡村,你最想做什么呢?学生说:我最想像小孩一样,躺在草地上剥莲蓬吃,多悠闲。我最想静静地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白云,闻青草的芳香。我还想骑在牛背上,潇洒地吹着短笛,让笛声在田野中回响。我最想在小溪边垂钓,那多舒服。我也想到地里去耕耘,享受劳动的快乐。由于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场景之中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所以在学习这首词时,学生始终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勾起了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相关文章:

清平乐村居窦桂梅教学设计01-15

村居古诗词鉴赏08-03

《村居》古诗词鉴赏07-25

绝句古诗村居带拼音12-18

绝句古诗村居的译文12-03

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范文08-27

《村居》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12-27

古诗教学设计课件资料04-20

古诗离骚的教学设计10-29

古诗《观沧海》教学设计11-15

《棒棒糖》教学设计 刘易《木兰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