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2024-04-27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情景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二、教学分析

  【本课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本课难点】如何理解思想家的哲学观点。

  三、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大屏幕背景播放希腊文化的资料片,由学生讲述所熟悉的希腊神话故事,通过故事中诸神的人格化,导出希腊是欧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发源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到古希腊就不能不提到它为后世留下的无穷无尽的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大家都知道奥运会和它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奥运把竞争和友谊、冲突与和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希腊,去感受一下古希腊文化的人本主义特征。

  课文讲授

  一、人文主义的含义?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二、“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

  公元前6世纪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

  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概念、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后被称为“普罗泰戈拉命题”。这一命题以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与运动发展为基础,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把社会或国家理解为个人的集合,强调个人选择。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对当时流行的“神意”说加以怀疑。因为人是具体的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有其判断事物的标准,就等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3)智者学派的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一些智者同奴隶主民主派有联系,具有进步的倾向,有的怀疑诸神的存在,有的认为政治制度由人们协约公议而产生,非神所规定,有的则反对奴隶制本身,认为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三、“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安排学生可以表演的小剧目:

  第一幕: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道:“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第二幕: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怎样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人人都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针砭时弊,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于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他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四、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一书中,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教材建议

  本专题是“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

  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第三、儒家思想充分吸取众家之长,经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西汉发挥。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思想。

  第四、对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简要分析并指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概念解释

  “百家”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批判 兴起原因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分封制崩溃

  阶级关系上士阶级的崛起 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派别代表及观点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及观点

  墨家:墨子及观点

  法家:韩非子及观点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历史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道家:老子、庄子子及观点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和影响(包括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和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世界地图,了解古代文明区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并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2.采用历史、地理和政治相结合的手段来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独立、分散走向联结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的形成以及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不仅要认识开辟文明交往航线之前世界的状态,了解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认识开辟后世界的格局和变化,养成联系地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树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

  (一)教师通过提问、举例、图片和实物的展示、纪录片或书籍的介绍等方式来多角度进行知识讲授。

  (二)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材料的阅读,课堂趣味测试、小组讨论等多方式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纪念新航路的开辟,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个纪念碑。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都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终于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具体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和过程,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引起商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使欧洲获利甚少;二是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主观条件:

  ①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2)客观条件:

  ①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②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③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向东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终于到达了印度。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对印第安人大肆屠杀,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了美洲大部分地区。在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以及欧洲传染病的侵袭下,种族几乎灭绝。因此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②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2)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②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

  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三)巩固提高

  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商业革命”表现为:

  (1)世界市场的扩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3)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2.“价格革命”表现为:

  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价格革命”。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1)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2)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课后作业

  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

  五、板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开辟新航路的条件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构成;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基本史实,总结其经验教训;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运用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19世纪中期工人阶级生活状况视频,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立场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解读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和个人经历让学生体会马克思、恩格斯伟大人格和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巴黎公社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由《共产党宣言》看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手段:

  情景创设、小组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上课之前先问大家,你们最喜欢的课外书是什么?我这里也有两本在中学生中很有市场的书——

  出示《三重门》和《梦里花落知多少》,显示其发行量。

  我今天向大家介绍是不是这些书,而是一本经历了160年的时间考验,有着更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就是

  出示《共产党宣言》,显示其发行量和再版次数。

  这本书为什么能经历160年的时间考验,为什么能流传到那么多国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走进它的作者,走进这个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出示课题。

  今年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马克思诞辰190周年,今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也就是说马克思在他30岁时写出了这本传世之作,那么30岁的马克思到底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促使他穷尽一生之力为之奋斗?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时代。

  片断一: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探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出示视频——反映19世纪中期工人生活状况的视频。

  19世纪中期的欧洲正在经历着一次巨大的历史转折,这就是——工业革命,而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机器的使用。机器给资本家带来了什么?——财富;那给工人带来的又是什么呢?——超负荷的`工作却无法满足最起码的生活需求,也无法给孩子带来幸福的童年,面对如此的现实,怎么办?

  ——反抗。哪些反抗?

  ——探寻。哪些探寻?

  但这些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而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都是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所以迫切地需要科学的理论。

  需要科学的理论,理论就会从天而降吗?——还需要有人为之而奋斗和努力。杰出的代表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出示材料。马克思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志向、坚持、牺牲、创新……

  片断二: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继承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哪些优秀文明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时的工人们尊称年仅29岁的马克思为“老爹”,把这一伟大理论称之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而这“阳光“升起的时刻就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这本2万余字的小册子到底有些什么内容让全世界工人如此欣喜和充满希望。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一至材料五,归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一)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二)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三)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四)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

  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五)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以上五点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以后的30多年中,马克思共撰写了近2000多部著作继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但《共产党宣言》为其奠定了基础。从发表至今,《共产党宣言》经历了160年的时间考验,流传到70多个国家,在不同的时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穿越时空解读这本《共产党宣言》吧!

  片断三:穿越时空看《共产党宣言》

  我们来到的第一个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的巴黎。1871年的巴黎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一位历史的亲历者这样描述这件事。……………………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巴黎人民这样激动?——巴黎公社的成立。

  巴黎公社做了些什么让人民如此激动?请看86页,归纳巴黎公社的措施。

  ——新型的工人政权,并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政权,可是好景不长,72天后,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

  巴黎公社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并且败得如此惨烈。虽然巴黎公社距《共产党宣言》发表已经20余年,但参加过巴黎公社的人可能并未真正系统地学习过马克思主久,作为巴黎公社的幸存者,当他真正读到《共产党宣言》后,他又该怎样总结那轰轰烈烈的72天的经验与教训呢?

  材料一:

  (一)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二)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三)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四)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

  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五)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同学们在阅读经典后总结出的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观点居然如此一致,大家很有做思想家的潜质。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共产党宣言》能不能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个时空——20世纪的中国。

  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到21世纪的世界。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有没有像《共产党宣言》所预料的那样灭亡?没有,并且还在继续发展。可是有趣是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在看《共产党宣言》。、

  出示材料。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六至材料十,用21世纪的眼光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解读。

  材料三:

  (一)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二)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

  (三)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征收高额累进税。

  3.废除继承权。

  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四)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麻烦,就有《共产党宣言》;当麻烦没有了,这本书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麻烦再次出现,那些忘记它的人们就又想起了它。今天的世界依然是麻烦不断的世界,因此,世人仍然需要《共产党宣言》。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历史事件、人物、地点、时间等基础知识,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注,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教学内容,如中国古代的秦朝统一、唐朝盛世、近代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以及世界史中的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或展示一幅生动的'历史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2. 讲授新课: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介绍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和结果,分析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影响,同时穿插一些有趣的历史细节,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 角色扮演:选取某个历史事件或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通过模拟对话和行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梳理历史事件的脉络和逻辑关系,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和文化等,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规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分析能力、历史比较能力、历史概括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等。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如阅读、笔记、讨论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之情,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本课程将围绕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和文化等展开教学。重点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变、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近现代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建设等;世界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和战争等。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同时,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图片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同时,将注重学生的反馈和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教学设计示例

  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变”为例,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如下: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的历史故事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授: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包括夏商周的分封制、秦汉的郡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等。

  3.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劣,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朝代的官员或皇帝,模拟当时的政治生活和决策过程,加深对政治制度的理解。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政治制度演变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观。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后续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和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具体内容包括: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官僚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的兴起与影响等。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4. 情境模拟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历史,增强历史感受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 讲授新课: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进行讲授,注重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组织讨论: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分析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5. 情境模拟: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历史。通过情境模拟,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受力,提高他们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6. 总结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表达能力、思维活跃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3. 测试评价:通过测试方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提高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作为教学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世界史中的重大战争、文明交流和全球化趋势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和背景,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针对某个历史事件或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历史事件的成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或参与历史事件的模拟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5.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视频、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按照教材要求和教学设计,系统讲授新课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3. 互动探究:通过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巩固练习:布置适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历史规律,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认识水平。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维活跃度、合作能力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结果评价:通过测验、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9

  一、设计理念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度,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发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高中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分析、历史比较、历史概括和历史解释等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感。

  三、教学内容与结构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同时,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性和层次性,使知识点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和体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或模拟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案例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音频等,展示历史图片、文物、地图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导入或问题导入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知识讲授:系统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图示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3. 思考探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法。

  4.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同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六、评价与反馈

  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讨论的情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

  2. 结果性评价:通过作业、测验或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同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构建一个高效、生动且富有启发性的高中历史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情感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理解其历史背景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近代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具体内容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五四运动的兴起和影响,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意义等。

  三、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历史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景,增强他们的历史感知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合作,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 分享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通过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

  5.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现实的意义和启示,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人文情怀。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思维活跃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2. 作品展示评价:要求学生制作一份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展示作品,可以是海报、PPT或短视频等形式。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反思日志评价: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本节课学习的反思日志,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感受。通过反思日志,评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和收获。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希望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选择具有代表性、启发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可以选取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以及世界史中的科技革命、文化交流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现场,感受历史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讨,通过解决问题来深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3. 史料分析法:利用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培养他们的历史证据意识和分析能力。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事件,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和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初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讨论、分析、比较等方式,深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4. 交流展示:各小组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成果。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提炼历史规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环节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结果评价:通过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六、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历史、理解历史、评价历史,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12

  一、设计概述

  本次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成就,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识记和理解基本的历史事实、概念和事件,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引导学生感悟历史的厚重与深邃,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某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成因和影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多角度解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或参与历史事件的决策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4. 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示丰富的历史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或播放短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梳理:系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讲解、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框架。

  3. 深入探究: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历史事件的成因和影响。

  4.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多角度思考和解读。

  六、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情况和思维活跃度,给予及时评价和反馈。

  2. 作业评价: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3. 测试评价:定期进行历史知识的测试或考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期望能够营造一个富有活力和启发性的历史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同时,我们也期待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成长和进步,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05-31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12-27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02-24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2-28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本09-27

中学高中历史教学总结10-08

精高中历史教学反思03-03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模板11-18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优秀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