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2021-03-29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有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创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从审美的角度去感悟作品获得美的感受。本节课通过欣赏不同题材的影视音乐,借助“影视歌曲”作为载体,运用学生最为熟悉的动漫音乐作为切入点,旨在引导学生初步的感受、体验影视音乐的作用,拓展学生的音乐欣赏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音乐知识。

  教材分析

  《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一首插曲,这部电影曾获得第38界奥斯卡5项金像奖。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所唱的歌曲。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曲,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学情分析

  在音乐教学中,欣赏往往被忽视,但学生如果缺少大量的音乐欣赏积累,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本节课“影视音乐”作为知识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设计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上,因此,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欣赏不同题材的影视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音乐剧、约德尔唱法等”?并帮助学生积累经典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影视音乐的分类:影视歌曲(片头曲、片尾曲、插曲)

  影视乐曲、音乐剧、约德尔唱法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启发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的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悟;能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充分感受影视音乐的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通过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感受这首作品欢快、活泼、诙谐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能力。

  (2)使学生懂得音乐能成功的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感受体验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感受这首作品欢快、活泼、诙谐的情绪,提高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影视音乐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

  年级:三年级

  课型: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用掌声表示一下你有多喜欢!”(掌声热烈而持久足以表明你们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师:老师说一句动画片中的台词,请大家说出是哪部动画片中的?是谁说的?师:“嗨!海绵宝宝!加油啊!”“悟空,休得无礼”“妖怪,你哪里走!”生:派大星唐僧孙悟空等。师:想不想看一看?

  2、老师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中的片段,通过“无声画面”和“有声画面”的对比,导入新课——————影视音乐。师:“同学们,通过有声画面和无声画面的对比,你觉得哪个更好看?谈一谈你的理由?生:略师小结:同学们刚谈到自己的感受,为什么加上音乐好看呢?是因为作曲家在作曲时,也是尽力把音乐形象(比如孙悟空与妖怪打斗的激烈场面)与画面内容保持高度的一致,形成比较精确的音乐与画面的对位。因此,一部没有音乐的动画,就像一个说话没有表情的人一样,让人觉得单调、无味,动漫中缺少音乐,就像是人缺少灵魂一样重要。因此,光有精美的动画制作是不够的,只有配上美妙的音乐才能满足我们观众听觉和视觉上的需求。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出现在电影或电视剧的音乐,我们把他称为影视音乐。影视音乐又分为:影视歌曲和影视乐曲,影视歌曲又分为:片头曲、片尾曲和插曲。接下来我们在来聆听一首电影插曲《孤独的牧羊人》。

  创设意图:以学生最感兴趣的动漫音乐导入新课,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聆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1、初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师:“边听边想想:这首歌曲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生:音乐轻松、愉快、充满活力(活泼、欢快)

  2、老师讲解作品出处师:首先这首歌曲是一个影视歌曲,它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音乐之声》又是一部音乐剧,曾获得第三十八届奥斯卡五项金像奖,影片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妻子早年去世,留下了七个调皮的孩子,为了调教好孩子,他聘用了一名女教师,叫玛丽亚,这位女教师能歌善舞,非常喜爱这些孩子。她教他们唱歌、跳舞,他用音乐唤醒了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最终和七个孩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了男主人公的爱情。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是玛丽亚带孩子们一起表演木偶戏时演唱的歌曲。我们来欣赏一下这段精彩的木偶戏!

  创设意图:初听歌曲,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3、观看木偶剧视频:播放电影视频《孤独的牧羊人》师:“同学们,看完木偶戏,你觉得这段木偶戏在风格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引起我们哈哈大笑?生:(一起讲讲风格特点:很好玩、幽默、风趣、滑稽)(“来伊噢都”)师小结:正是由于木偶戏中木偶们生动滑稽的形象以及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边歌唱一边表演,才使得歌曲的风格上更加诙谐幽默,这就是“音乐剧”,“音乐剧”就是用唱歌和舞蹈来演故事。师:你觉得这首歌曲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来伊噢都”)请同学们再来欣赏这段音乐,并在(“来伊噢都”)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创设意图:通过让学生观看木偶剧视频,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感受歌曲幽默、活泼、诙谐的特点。并通过木偶剧使学生了解什么是”音乐剧?

  4、复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学生体验什么是约德尔唱法?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师小结: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歌曲具有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伊噢都”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这种演唱又被称为“约德尔”唱法,它的特点是:真声和假声不断的交替,一会高八度,一会低八度,形成了一个奇特的音响效果,让人觉得特别有趣。牧羊人正是用了这种“约德尔”唱法,一边放牧一边歌唱,使得大家都听到了他嘹亮而美妙的歌声,他用歌声向人们传递着快乐。我们也来体会一下这种唱法。

  5、学生参与体验“约德尔”唱法

  学生跟老师学唱“来伊噢都”。创设意图: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理解什么是约德尔唱法?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

  6、分角色演唱歌曲(第一段与第二段角色互换)学生分为:王子、农夫、餐桌旁边的人们、喝啤酒的男人们、穿粉红衣服的小姑娘。老师扮演牧羊人唱“来伊噢都”,可以互换。目的是体验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风格,激发学习兴趣。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体会了真假声的混合演唱,虽然在短时间内还存在音准的问题,但是,老师依然能感受到这首歌曲给你们带来的快乐。创设意图:老师和学生分角色演唱歌曲,共同体验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风格,同时激发学生歌唱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延伸

  师:《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中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歌曲,《哆来咪》就是其中的一首,是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歌时的情景,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段音乐!

  师小结:从玛利亚和孩子们热情洋溢的歌声和表演中,依然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部影片以外,还有很多经典的电影音乐,比如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中的插曲就很有感染力。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播放电影插曲《地球上的星星》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渲染特定的环境等等)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乐曲的色彩比较暗淡、忧伤等等)

  师讲解:这段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八岁的印度男孩被父母送到寄宿学校,他伤心、孤独、沮丧,觉得被亲人抛弃了,因此他不再和任何人说话,他把自己的心完全的封锁了起来,这段音乐就是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加深观众对影片的理解。

  3、播放《地球上的星星》第二片段

  4、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乐曲的情绪比较热情、欢快等等)

  师讲解:这段视频是一位新的美术老师选择独特的方式跟孩子们见面的情景,他的突如其来,用欢乐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加上动感十足的音乐和这位美术老师滑稽风趣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音乐在这段影片中起到了渲染了一种“活泼、欢快”的气氛以及刻画了美术老师“幽默风趣”的人物形象,推动了影片剧情的发展。

  创设意图:通过欣赏《哆来咪》、《地球上的星星》音乐片段,进一步进行相关的知识的拓展延伸,开拓学生的视野,运用经典音乐的听赏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初步感受、体验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渲染特定的环境发展等等)。

  五、小结本节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通过欣赏不同题材的影视歌曲,更加突显出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片中的音乐常常比电影画面有更重要的作用,做着“镜头不能表达的意境”和展现电影画面常常不能表达的内容。音乐可以把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渲染特定的气氛、帮助和推动剧情的发展,突出影片的主题,这只是影视音乐常见的几个作用,以后同学们在观看电影电视时,会发现他的作用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下去以后多聆听好的音乐作品,提高自己的音乐听赏水平。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孤独的牧羊人》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曲调接龙活动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设问:谁看过影片《音乐之声》?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剧情,(也可放录音《doremi》歌曲导入)。(有条件找到影碟片VCD,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片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

  3、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再听时,请在“来咿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4、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咿噢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

  5、复听歌曲。可边听边表演。

  6、单元小结:四首作品,一个题材,三个个体,一个群体,地区不一、风格多彩。

  7、曲调接龙创作游戏

  (1)游戏规则:

  ①头尾相接必需是相同的音高,如:

  ②有节奏的一个接一个,中间不能卡着脱节。所以要求接者要注意力集中,并且接好最后一个音即兴脱口而出一句曲调。凡卡着的,接错的,音不准的被淘汰。

  ⑵游戏开始时,可以由教师开始,也可以由学生开始唱头一句,接着就按座位顺序而接。看谁坚持到最后为胜者。

  ⑶初次时不宜太复杂。此游戏在其它单元课中也可穿插进行,以经常锻炼学生的即兴曲调创作的反应,提高他们的音准、节奏等综合能力。

  8。教学小结。

  这是一节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学中,欣赏往往被忽视,但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所以不能忽视音乐欣赏课。但学生天生活泼、爱玩好动、想象力丰富,不能整堂课都安静地坐着欣赏音乐,根据儿童以上这些特点,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我认为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他们把听到音乐感受用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充分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音乐知识。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3

  1、初步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在演唱过程中感受衬词重复演唱的趣味,体验音乐欣赏活动带来的的快乐。

  2、理解“孤独”的含义,知道人在孤独时可采用唱歌、跳舞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感到快乐。

  3、积极参与“牧羊人和小羊”的游戏,用好玩、幽默的音色与牧羊人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孤独的牧羊人》音乐磁带、图谱、打击乐器。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理解“孤独”的含义,尝试用积极的`方法排解孤独。

  1、你们知道什么是“孤独”吗?你们有过孤独的时候吗?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在孤独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快乐?

  (引导幼儿说出和朋友玩、跳舞、唱歌等多种方法排解孤独,体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3、“有一位牧羊人,每天独自一人站在山顶上放羊,他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让我们一起来听。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旋律欢快、活泼、诙谐的风格。

  1、欣赏英文歌曲,感受牧羊人的情绪。

  “听了这首歌,你们觉得牧羊人是孤独还是快乐呢?从哪里听出来的?”

  2、欣赏教师演唱歌曲,发现并感受衬词。

  “歌里到底说了些什么?我用中文来演唱,你们听一听,歌曲里什么地方最有趣、最幽默?”

  “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最有趣、最幽默?”

  “这个有趣的地方是我们平时很少听到的,是外国民歌中一种特殊的演唱方式。”

  3、玩“牧羊人和小羊”的游戏,学唱衬词。

  “我做牧羊人,你们做调皮的小羊,来学我唱歌,看哪只小羊学得最像。”

  三、再次欣赏教师演唱歌曲,分辨不同的衬词演唱方法。

  1、教师演唱,引导幼儿发现歌曲中衬词的不同。

  “我们再来听一听,歌里的‘咿噢嘟咿噢嘟咿噢’,唱得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发现衬词高低唱法的规律。

  “什么时候唱得高,什么时候唱得低?”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歌里的‘咿噢嘟咿噢嘟咿噢’有的高、有的低,先唱高的再唱低的。”

  3、对比不同人物的音色。

  “歌里除了牧羊人的歌声,还听到谁的声音?”

  师幼共同小结:“歌里还有王子、行人、旅店的客人、饮酒的人、小姑娘的声音。”

  4、教师与幼儿尝试对唱歌曲,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与音色之间的变换。

  5、游戏“牧羊人和小羊”,感受歌曲带来的快乐。

  “小羊们快和牧羊人到山上来唱歌吧,让我听听你们都模仿了谁的声音。”

  四、教师介绍此曲的背景和来历,幼儿欣赏电影片段,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1、“《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是美国影片《音乐之声》中的。插曲,它是一位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演唱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还有谁在模仿牧羊人唱歌。”

  2、跟随英文歌曲进行游戏表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并学唱其中的衬词。

  重点指导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教学难点:能够初步的认识了解(掌握)八分音符节奏,幼儿能与指挥和同伴互相配合默契、协调的演奏。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进一步熟悉歌曲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熟悉歌曲(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孤独的牧羊人》的教学设计

2.《孤独的牧羊人》的教学设计范文

3.《孤独的牧羊人》教学反思

4.《孤独的牧羊人》教学反思

5.《孤独的牧羊人》教学反思

6.《孤独的牧羊人》教学反思范文

7.孤独的牧羊人教学反思范文

8.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上一篇:鲁迅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下一篇:小学课文金子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