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
一、听写积累,再显情感。
1.听写:捐赠、盲童、屡次、热泪盈眶、遵从、搂住
2.校对。
3.选择其中的几个,回想课文内容,说一句或几句话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
二、心灵体验,深化情感。
1.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节。
2.重点研读:
(1)“骄傲”一词,文中几处用到这个词,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
(2)出示句子: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①“这一刻”是哪一刻?
②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③你能读出之中的骄傲吗?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
三、质疑深入,延伸情感。
1.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是呀,温迪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
2.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并且爱上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谁。金发的温迪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3.(教师朗读)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听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4.课前的那着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出来的。现在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迪,最想与温迪或者她母亲、还有外公她们一家人说些什么吗?
5.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1.链接相关资料:
①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
②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④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
⑤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温迪一家是伟大无私的,她的外公、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她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永生的眼睛。现在你明白课文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题目了吗?
3.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替重见天日的角膜受者写一封
1.《永生的眼睛》是“热爱生命”单元的一
2.教材是一个例子,内容也相对简单,如果就文而文,一味地把
3.学习这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媒体:网页、课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做关于角膜活器官捐献的社会调查
教学过程:
1、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谁来谈一谈
学生说调查结果,并着重分析不愿意捐献的原因
[教学意图: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角膜在现在现金社会的推广阻力,从而为下面感悟琳达一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奠定基础。]
2、这种“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后谈体会
指导朗读:
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
[教学意图:加深情感体验,和后面的自觉捐献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琳达转变的过程。]
3、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学生回答: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遵从遗愿捐献父亲的角膜→主动捐献女儿琳达的角膜
4、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
[教学意图:突示重点,对父亲的话进行深刻理解]
5、全班交流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回答: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温迪活的纪念,并分享她的美丽
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仅仅4年的时间就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多么令人钦佩呀,能读出他们的无怨无悔吗?指名读
(2)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越来越多的人的到了欢乐,那我们怎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加入读
女儿温迪的话充分印章了琳达的父亲的话,她也愿意捐献自己的角膜
在那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遗留的远非一幅角膜,而是(生接答)
(投影: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请你自己来读读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回答:温迪为外公的行为而感到骄傲,为外公的精神而感动,这么小也为别人着想。
指导朗读:你能读出之中骄傲吗?
[教学意图:以父亲的话为中心,上下结构全文的理解体系,从全文的前后照应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感悟能力。]
6、祖孙两代人对角膜捐献的支持,使得琳达在失去了可爱的小温迪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她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她却仿佛看到了(生接最后一自然段)
(投影: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人已去世,精神永存)
指导朗读:是呀,可爱的金发的小温迪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她手中的画笔——
7、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
生回答:角膜捐献真是太重要了,人们应该觉悟,主动捐献角膜;一家人很无私,它们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到了延续,获得了永生……
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生回答:不是,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意图:对中心的理解,明确捐献角膜的人具有的精神。]
8、在我们的社会调查中,共采访了58个人,只有12人不愿意捐献角膜或其他器官,1人表示要考虑,45人都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角膜或其他器官,可是事实上又是怎样呢?请你看看网上提供的资料。
生阅读网站上的国内外的数据资料
看了这些数据,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教学意图:拓展资料,引起学生的注意,感受到我国器官捐献的匮乏,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
9、但是在我们当中也有人非常积极的捐献角膜,看,这就是她的角膜捐献证(投影捐献证正面)你们想知道她是谁吗?看!(投影背面的捐献者情况记录)知道白雪莲是谁吗?看,白老师今天就在这儿,你有什么话想对白老师说吗?或者你想问问白老师什么问题吗?我想白老师定会毫无保留地解答的!
生自由问答或表示心声
[教学意图:出示白老师角膜捐献卡,使学生直观感受,将日常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现场采访,营造师生口语交际机会,学生的好奇心、钦佩之情自然流露,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使学生更加明确了捐献器官的意义。]
10、
我在想,怎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都了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让大家都能够自觉投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即口头上支持,又付之于行动呢?你们能想个好办法吗?
生出主意:写传单、加大宣传力度、写倡议书……
[教学意图: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引导学生将主观意愿化为行动]
11、
如何来写一份感人至深的倡议书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希望通过我们的倡议书,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来,让更多的残疾人和家庭充满幸福和快乐!
[教学意图:明确下节课学习任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2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