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篇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诫吴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忽略身后隐患危险的做法,从而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本文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联系课文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恍然大悟”、“固执”等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借助字词典学习生字词,熟读小故事。
2、教师制作PPT教学课件。
【课前游戏】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老师的姓和动物有关,那么,我来考考大家:你们都知道哪些含有动物的成语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和动物有关系(板书:螳螂捕蝉),请同学们读课题。
螳螂捕蝉也是一个成语,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几个字——
(生:黄雀在后)
2、完整地说。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件出示默读问题)
2、好,哪位同学结合投影上的提示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提示)
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3、谁讲的故事?讲给谁听?目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少年、吴王)
三、角色体验,读文明理
(一)自由读文,小组讨论
1、哪位同学能快速地把课文中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找出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2、这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出示课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体验,加深理解
1、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发现:其实它们三位把头往回一调,完全可以看到身后的危险,这灾难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们为什么不调头呢?我来找三位同学替它们回答。
(1)蝉啊,蝉!你为什么没把头往后调一下,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我看你是只想露水不要命呐!)
(2)螳螂,你为什么没调头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好吃吗?还没吃到就……惨喽!)
(3)黄雀,你为什么没把头转一转哪?
(吃到螳螂了吗?现在后悔了吗?来不及了!)
2、从这三位的回答我们明白了,蝉一心贪恋露水却不知道(身后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蝉却不知道(身后的黄雀),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依次板书)
3、谁能同时面对它们三位用一句话告别一下。看看文中哪句话最合适?谁来读这句话,真的让它们听到,你是在告诫它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三)领悟寓意,创新复述
1、少年对吴王所讲的这番话,吴王听懂了吗? 从哪儿看出来?请齐读。(出示课件)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还有哪些词语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学生自由回答。
3、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个,同学们读一读,积累积累。它们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过来的词语。
4、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么呀?他做了一个什么决定?
奇怪了!少年这番话并没有提到攻打楚国的事呀,为什么吴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这两件事儿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吴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蝉一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攻楚,诸侯在后。(板书:攻楚,诸侯)
5、少年说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现在看来它不但有意思,而且还特别的有……
谁能把少年所讲的这个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绘声绘声地讲好它呢?我刚才说的是什么好?讲好!自己练习一下,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6、哪位同学当一下少年,给我们这些好奇的吴王讲讲这个故事呢?(课件出示插图)
四、推敲字词,体味妙劝
(一)联系生活,理解词义
1、吴王所悟出来的结论和当初大臣们所劝阻吴王的理由一样吗?(课件切换)
2、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读来听听。吴王悟出来的和当初大臣们所劝说的理由是一致的,可是当初大臣们劝说得到的结果是?
3、固执是什么意思?你身边有没有固执的人?给我们讲讲他是怎么固执的?能举个例子吗?
4、你们劝他了吗?有用吗?他明知自己错了还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管你怎么劝说他还是要坚持到底。
(二)推敲字义,品味巧劝
1、可是见过像吴王这么固执的吗?他是怎么说的?生读。
这分明就是下了一道——死命令。
2、这两句话里面的“死”意思一样吗?说说看,你会哪一个就说哪一个?(课件出示两个“死”句)
3、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对字词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4、从这两个死你领悟到了什么?(吴王攻打楚国的决心很坚定,吴王很固执)
5、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来读读这两句,第一句男同学,第二句女同学。男生注意了,你们现在是固执的吴王啊。
6、大臣们苦苦相劝,那就是个死呀!可是,少年却用一番话就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不但没死,反而得到了吴王的夸奖。这是什么世道嘛?谁来评评理?究竟是为什么?
(巧劝、智劝、拐弯抹角地劝、旁敲侧击地劝)
五、拓展延伸
1、从中我们能看出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出示课件)
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像少年这样善于巧(智)劝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一下,下次课我们再来分享。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
(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 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来板书:(固执攻楚 巧妙劝说 打消念头)
谁能用自己的话具体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险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 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
3.在中国古代,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基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
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
(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所以“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智
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
什么原因呢?(因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聪明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相信你们印象更深。
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说,就能够让吴王打消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智勇敢)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师相机提问:少年为什么在那转来转去?还连续转三个早晨?)
师:从这里可以感觉少年劝说吴王的决心很大,是个顾大局的人。连续转三个早晨就是为了引起吴王对他的关注。他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这样吴王才能注意到他啊!这个办法想得真好、真聪明 !
生乙: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
师:少年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调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生丙:“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劝说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生丁:说故事巧。
师:故事从头到尾都没讲到攻打楚国有危险,但是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妙,智慧啊!
师:还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戊:少年善于观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劝说吴王……
是少年的——巧妙劝说让吴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吴王固执
1.过渡: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吴王呢?我们可以从两句话中去了解他。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死”字,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它们。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这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么样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这两句话中“死”的意思。
(1)失去生命;
(2) 不可更改。
3.由此可见吴王真的很固执!(板书:固执)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专横 暴君 顽固 暴躁……)
我们来练读这两句,读出这样的感受、指名读。指导:在表现吴王的专横时,要注意哪个字呢?(处死 死命令)
4、谁敢劝谏谁就——死!这个时候,一个少年却巧妙劝说了吴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爱国)(板书:勇敢)这就是大智慧、大爱啊!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
2、明确故事寓意,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观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螳螂捕蝉》,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
1、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直接写“螳螂捕蝉”。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蝉、螳螂、黄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4、 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 悠闲 喝着露水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啄食
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
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给文中对话加上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四、小结回顾全文。
故事说到这里,吴王什么反应?
理解“恍然大悟”, 积累词语:如梦初醒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幡然醒悟
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春秋形势图。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
正如 ;
正如 ;
正如 ;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他的劝和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巧妙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智慧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赵国想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认为强大的秦国会从中得利,灭了燕、赵两国,于是派苏代去游说赵惠王,请你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则寓言来写写这个故事。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几组词语(分别是:①蝉 悠闲 自由自在;②螳螂 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瞄准;⑤正隐伏着祸患)全班分4组,每组依次默写一组,最后都奖励一组。
2、自己批改;评价。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固执地要求攻打楚国,而且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时候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在王宫花园里给他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位少年讲了怎样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学文
(一)创说领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根据默写的词语和画面,试讲这件挺有意思的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2—12节,找出文中“螳螂捕蝉”的内容;
2、试说故事,最好有创新;
3、指名说故事。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
(二)研读理解
1、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一个什么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提问: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它们没想到的“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课件:辨一辨]自读课文9、11小节故事部分,同桌讨论。
提问: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什么?
过渡: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2、“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道理?(板书:恍然大悟 )
如{生: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
生:如果其他诸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接话)国破家亡啊!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楚的念头)板书:(打消念头)
生: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我们还得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4、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诉吴王的吗?(不是,是吴王自己听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讲这个故事的过程,实际也是在劝,不过,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少年的巧劝,“巧”在哪里?请读读课文,3—11小节。)相机指导朗读。先小组分角色自读:1人提示语,1人读吴王的话,1人少年的话,1人当评委;然后当众读,集体评议;最后再当众分角色读。
(三)合作体悟
过渡:
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
1、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读,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当时有什么神态、动作?
2、分小组准备后组织交流、评议。
在别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你是评委,请你仔细听,认真看,用心体会,他们哪些地方读(或演)得不错,哪些地方你认为可以改进?为什么?
三、拓展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四、作业(2、3两题自选)
1、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听或表演给低年级同学看。
2、把学了这篇课文后,最想说的感受写在小作本上。
3、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板书:
吴王固执———→ 听“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打消念头(攻楚)
(思前想后)
或
少年——巧劝——吴王
螳螂捕蝉 准备攻楚 只顾眼前利益
恍然大悟 不能
黄雀在后 打消念头 不顾身后隐患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5
教材简解: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学生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反复的文本诵读中,探究、感悟、交流、积累、体验,从而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设计思路:
1、面向全体学生,以读促悟,以读促学,用反复的、逐层深入的读的指导和训练中,串联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示。
2、创设情景,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努力建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背景
师: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距今天很久远,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常常接触到表现战国时期内容的故事或成语。
1、请学生交流自己自己搜集的战国时期故事、名人、成语。
2、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部分成语。(秦晋之好,围魏救赵,窃符救赵,纸上谈兵,退避三舍,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卧薪尝胆,三令五申……)
3、比一比,在最短的时间内,谁记得多,记得牢。
4、从这些成语中,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战国时期有什么特点?
谈话: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把能通过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作为一生的目标(课件出示:战国群雄地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天下大势)。
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过渡:吴王就是其中一位,这次吴王决定(出示文中句子,教师引读)出兵攻打楚国,可吴国大臣却纷纷表示反对。
1、请学生猜大臣反对的原因。(教师简评)
2、出示补充材料: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达上百个。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一心想着发动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又相互拉拢,结交盟友,组成盟国。如此一来,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小诸侯国都不敢轻启动战端。一旦有国家挑起战端,打破平衡,往往也不得不面对周围其他诸侯国的攻击。
3、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再说吴国大臣反对伐楚的原因。
过渡: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为了拯救千万吴国百姓,作为正直的大臣就该劝说吴王打消念头。
4、师生活动(大臣劝阻吴王)
一劝:学生劝说,教师对学生的劝说理由进行评价并对学生劝说时的语气进行朗读能力的指导。
二劝:教师引导分析吴王性格特点,体会吴王的固执。
(诸位大臣的劝说有礼有节,语重心长,但我是吴王,我是一国之君,我一言九鼎,就是错了也要错到底,谁再劝就把他拉出去砍了。)
师:现在还有想劝我(吴王)的吗?(学生举手)
师:他还想劝?什么都不用说了,来人把他先拉出去砍了。(进一步感受吴王的固执)
三劝吴王:
师:现在还有谁敢劝的吗?
师:你明知会死,为什么还要来劝?(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鼓励学生坚持真理,坚持正义)
师:你很勇敢,也极具正义感,但是我是吴王,我的决定绝不更改。
小结:想着天下大势,听着吴王固执的言语,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此刻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周围诸侯国乘虚而入,吴国兵败的场景)
三、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过渡:(激趣设疑)一切似乎已不可更改,课时几天后。(出示文中语句:吴王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读了这句,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2、学生浏览课文,思考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让吴王改变了主意?(结合学生汇报,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3、以前你听说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吗?谁来讲讲。(教师评价。在肯定学生的同时,突出复述时存在的不足)
4、指导复述故事
(1)出示词语:(悠闲 自由自在 高高在上 拱着 举起 啄食)
(2)正音,指导书写其中难写的生字。
(3)学生说这组词语的规律。(这些是描写文中动物动作的重点)
(4)请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讲故事。(教师评价)
(5)揭示学法。(抓住描写文中人物的重点词语进行复述,能使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
四、感悟故事道理
1、听了故事,你有没有发现文中四个人物之间有一种特别的关系?
2、用上“只知道……却不知道……”描述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小结:是啊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3、固执的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就改变了决定,这个故事与吴国攻楚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吴国像故事中的螳螂,楚国像故事中的蝉,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朗读指导,读中体现吴王的恍然大悟(再次出示: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认识少年,学习智劝
过渡:面对固执的吴王,大臣以死相劝,却毫无用处;少年讲述了一个故事,就拯救了千万生命,少年真是了不起。
1、同样劝说吴王,结果却迥然不同,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从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中寻找少年的特别做法?(在花园转了三个早晨;将劝说的理由藏在吸引人的故事里……)
3、少年的这些做法与他取得的成功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面对固执的人,要懂得智劝。
4、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智劝故事。(教师点评故事中人物的机灵之处,突出智劝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结:(结合板书)今天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的故事,认识了一位聪明、爱国的少年,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知道在劝阻别人时,如果直接劝不行,就换个方式,去智劝。
六、课外作业
古今文对照,试着理解。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七:板书
螳螂捕蝉
鸣蝉图← 螳螂图← 黄雀图← 少年图
不能……一心只想……不顾及……祸患
楚国 ← 吴国 ← 诸侯国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6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学生回答)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二、细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教师引导: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读不顺的句子重复几遍就顺了。读书要学会做记号,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记号。
2、交流自学情况,相机出示下面一段话:
(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读出螳螂的紧张和专注。
(2)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3、这个故事是谁说给谁听的?他为什么要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了这段话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引导体会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过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
4、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思考: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
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a、“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是一种简单的讲吗?
(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读课文2—11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内容。
b、交流:
(1)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什么。你们觉得侍卫官的哪句话最关键?那么“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谁来读读书上的话?
(2)赏读:(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相关文章:
4.螳螂捕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