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学设计

2021-03-22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海》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林海》教学设计1

  一、出示问题

  首先出示学生预习中经过我筛选学生所提的问题。

  1、课文描写大兴安岭,为何以《林海》为题?

  2、作者进入兴安岭,为何就觉得亲切、舒服?

  3、怎样理解兴安岭“地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解决这三个问题就基本可以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出示问题后,由该问题的提出者来读。这样可以鼓励这些问题的提出者今后在学习中继续认真思考,养成动脑的习惯;同时促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在预习中能提高自学效果,提出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让同学们根据他们的问题学习课文。

  二、解决问题

  首先进入第一个问题。(为何以《林海》为题)。问题提出后,全班只有两个同学举手要解答,说明多数学生并不能解答此问题。这完全在我意料之中,因为还没有学习课文所以不可能进行解答。这时我引导学生进入后面两个问题,只有解决后两个问题,学生把握住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后,才能感悟作者以“林海”为题的意图。

  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何兴安岭给作者以亲切舒服的感觉)。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到作者抓住岭、林、花三方面来描写兴安岭的景色的。在处理这三个内容的时候我采用了教、扶、放的教学层次,使学生把握住岭、林、花的特点,以此来体会作者为何会有亲切、舒服之感。在学习“林”这部分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把握林的特点。这部分学完以后,给学生放兴安岭的录像,同时鼓励学生为录像作解说,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解决第三个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兴安岭由兴国安邦的意义”。

  第二、三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再回到第一个问题就不难回答了。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过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例如: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和“海”边上不是还有些别的浪花吗?“海洋”为什么没有引号而“海”边上的海要加上引号。此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学生进行过认真思考,同时解决这个问题对体会作者的情感很有帮助,问题提得有价值,我鼓励提问题的同学。

  整个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学生所提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实现。

  另外,对于此课教学自认为有几处处理的较恰当:

  一、教学时我比较注意学生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

  二、教学时抓住本课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学习“岭”这部分时,让学生体会岭温柔的特点时,让学生品读“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学生在读中体会出“点”在这里所起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真实的录像给学生直观的感知;岭、林、花的图片烘托了教学气氛;优美的旋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此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不充分

  在学生体会岭林花的特点时体会的不够充分。

  二、不清楚

  在我让学生给录像配音时,我的用意表达的不清楚,造成学生言不对图的现象。

  三、不细致

  给学生准备的录像事先没有编辑筛选,录像有些画面重复,耽误教学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克服这些毛病,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课后感想:

  这是一次校内公开课,自己千方百计想把它上好。但又有所顾虑,因为一贯采“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提出问题,有些问题真的是自己在备课中没有考虑的,甚至当时不能给学生解答。如果作课时也出现这种问题我该如何应付?我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了教学主任,征求她的意见,没想到王主任对我的教学模式很支持,即使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敢于面对。此时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反正有领导在后面“撑腰”还怕什么。不过通过这件事却使我在教学中悟出点什么,不论是教还是学都应该纯粹的,不应左右于形势,应求之于真谛。

  课后我征求了主任与听课老师们的意见,令我深受感动,她们在给我鼓励的同时都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所以由衷地感谢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这样的锻炼机会,感谢众多老师给我的支持与鼓励。

  《林海》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十三课,我们学习了《草原》,著名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我们描绘了蒙古大草原辽阔而美丽的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林海》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知道作者在进入大兴安岭前总以为—()。当走进大兴安岭后,作者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

  学生板书:亲切舒服

  2、请你告诉大家,作者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岭林花

  二、学习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一)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岭、林、花”三方面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美美地读一读,发现不明白的地方打“?”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

  (二)合作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地方美美地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听,读完后还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听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或评价,有问题也可以请教同学帮助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了解学情,适当点拨)

  (三)大组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生生互助,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板书:

  岭:多温柔

  林:绿如海

  花:多美丽

  2、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学生汇报过程中,抓主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美美朗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赛读。适时背诵有关语句。

  3、播放录像,欣赏美景。(边欣赏边请同学上台解说)

  以上三步交替进行。

  (四)默读6、7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同时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交流汇报:

  学生自己质疑,生生解疑。

  重点体会:

  (1)美丽与建设的关系。

  (2)美丽与兴国安邦的关系。

  三、总结:

  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给美丽的大兴安岭写解说词。

  《林海》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物产及资源,明确东北平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通过收集、分析信息,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探究地理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物产及资源,明确东北平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树立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保护资源的责任心。

  二、教材分析:

  林海雪原”由“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部分内容组成。活动重点是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北国风光”主要利用图片、文字的提示及问题引领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体会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然后以材料为依据探究人们的生活与环境之间密切的联系,了解当地人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种种方法,初步明确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道理。在对东北地区民风民俗的了解方面,教科书设计的层次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使他们能够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体会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三、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是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自己搜集资料,电脑。教师搜集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教师投影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国家最北最东的的地方。

  2、中国领土四极歌

  东极:黑熊岛上乌苏镇,

  北极:黑龙江心主航道,

  西极:葱岭中峰号屋脊,

  南极:南沙群岛沙排礁

  二、活动一:

  1、学生根据地图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东北地区的位置和气候特点。去过东

  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眼中的东北。或者是通过电视电影的镜头来学习东北

  2、教师引导结论:“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冬长夏短,南方已是繁花似锦的时候,这里依然是大雪漫天,人们还身着厚厚的冬衣。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和了解这里人们的生活。”

  三、活动二:

  感受北国风光认识那里的人如何生活:

  1、说说自己对东北平原的印象

  2、投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图片通过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对北国风光形成感性认识。

  3、小组合作交流:东北平原的冬天特点,为什么这样,人们是怎样适应这里的寒冷的环境的。

  四、活动三:

  探究东北平原人们的生活

  1、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东北民俗的资料。

  2、全体展示小组交流的结果。

  3、探究、分析东北平原人们生产、生活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4、交流探究收获。

  五、教学后反思:

  学生学了这课后,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

  《林海》教学设计5

  一、创情导课

  1、请同学们用几个词来描述一下所见海的样子。课件展示一海的景象

  生:波澜壮阔,一望无际;

  生:汹涌澎湃,潮起潮落;

  生:波浪涛天,浪花飞溅;

  2、师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林海》,我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课题写出来,请同学们推荐写字最好的同学到前面来写。如果其他同学愿意写可以跟着这位同学进行书空。(板书课题——林海)

  二、学习课文

  (一)小组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课件展示:

  (1)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相关句段。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小组一:读了这篇文章,我学到了很多的好词、好句,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还知道了作者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树林的颜色以及树下的花,还有作者自己的感受;……

  小组二: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课文中讲到了三次”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课文的第一段,第二次是在……第三次是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主要从岭、林、花这三个方面来写的……

  (二)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第一次讲到亲切、舒服。

  师:哪位同学读一读第一次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句子?

  生读第一段。

  师: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这个“总”说明了什么?

  生:“总”的意思——总是,一直。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亲切、舒服”的感觉呢?

  生:作者在心中的样子与来后看到的样子不一样,所以有这样的感觉;

  生:因为这儿脚踩在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的是古木,感觉到非常的亲切、舒服;

  生:这是作者亲身来到林海后的第一感觉;

  师:是呀,作者原以为这儿会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结果来到后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模高大的古木,所以改变了原来的看法,由此感到亲切、舒服,这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啊!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

  指一生读第二次的句子。

  师:“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的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作者写了大兴安岭哪些美丽的景物?

  生:作者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树林、树林中的花。(板书:岭、林、花)

  A、“岭”的特点(多、温柔)

  学生默读岭的段落,小组讨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

  小组汇报讨论情况:

  生:大兴安岭的岭非常多,样子也不一样。(板书:多)

  师:你是从课文哪些词句中知道大兴安岭的岭多?

  生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从这里,我看出大兴安岭有高地不同,形态各异,非常多的岭,:

  生2:“多少条岭呀,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这儿也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

  师:这儿的岭的确很多,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看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课件展示(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子的不同,从而休味出岭的温柔):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

  生:第一个句子里有“点”,第二个句子里没有,让人感觉高的、矮的山坡度不大,长的不是特别长,短的不是非常短,感觉非常的温柔。

  生:这儿的岭不象别处的岭一样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更不象“云横秦岭”。而是特别的温柔。(板书:温柔)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山的温柔?生读

  师:是呀,这儿的岭真有特点,同学们能用笔画出大兴安岭与秦岭的简笔画,并谈一谈画的理由吗?

  生画。

  教师选一部分作品用实物展台展示并让学生谈为什么给秦岭的山顶画上一些云,从而引导认识“云横秦岭”的意思。

  师:“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了作者非常喜爱大兴安岭,因为看也看不“厌”。

  师:是呀,不光是作者非常喜爱,老师也爱上这又多又温柔的岭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喜爱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生带着喜爱、赞美的语气读课文。

  师:大兴安岭的岭是那么的多,那么的温柔,那它的林与花又有什么特点呢?

  B、岭上“林”、“花”的特点。(林的特点:多、绿。花的特点:种类多)

  (1)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畅谈感受:

  课件展示1:

  ①“林”与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

  ②“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各小组根据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创造性的汇报,教师进行适时点拨。(板书:多、绿种类多)

  A、我们组最感兴趣的是林,这儿的林是那么的多,那么的绿,而且绿的颜色各异,我们画了一幅画。看,这就是一望无际的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广阔的落叶松边沿上是银白色树干的白桦,正像大海翻滚的浪花,站在林海中使人感到“亲切”、“舒服”。所以作者非常喜爱这儿,把这儿写的这么的美: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

  课件2:学生在谈到林的情况时,展示课本中的图或取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B、我们组最感兴趣的是花。这儿的花品种多,颜色鲜,蝴蝶的到来,使这儿静中有动,格外美,加上蝴蝶的斑斓色彩,真可谓“锦上添花”。我们想通过配乐朗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花的特点。放音乐进行配乐朗读

  (3)小组进行朗读,其余学生进行想象美丽的画面。

  (4)假如你身临其境,想说点什么?

  学生1:这儿真是太美了,美丽的大兴安岭,我真想终生拥有你,天天置身其中,享受天伦之乐!

  学生2:啊,美丽的大兴安岭,那把自己装伴的如此美丽,我真有点羡慕!

  师: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作者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谁能说一说“空洞”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谈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是呀,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自己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作者第三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的?

  指一生读该段落。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生:因为作者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不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使大兴安岭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大兴安岭,我们真离不开你呀。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积累语言。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搜集大兴安岭的有关图片、文章。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上。

【关于《林海》教学设计(通用5篇)】相关文章:

1.《林海》教学设计

2.林海教学设计

3.林海教学设计

4.林海 教学设计

5.林海教学设计

6.《林海》教学设计

7.林海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

8.《林海》教学课件设计

上一篇:四年级《万年牢》教学设计 下一篇:《蒹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