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2022-07-08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地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物体从高处落下来有什么规律吗?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课文着重讲的是什么人?

  3、他对谁的话提出了疑问?

  4、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哪些工作?

  5、实验的结果怎样?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2、提问:

  你怎么分段:讲讲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四、人物介绍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思考:该段怎样向我们介绍伽利略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寻常”是什么意思?“很不寻常”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伽利略“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

  (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常常使老师都很难解答,这说明他善于发现问题,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亚里士多德是什么人?

  “信奉”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人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人物,他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对这样的人提出疑问,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公开实验时,才会有那么多人嘲笑伽利略,对伽利略敢于怀疑,勇于实验的行动更加赞赏。)

  七、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一大一小两个铁球,如果我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有什么结果?

  生: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是谁得到的这个结论?

  今天,我们通过这课书的学习,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得出这个结论的。

  二、默读课文引路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包括哪些自然段?

  三、回忆复习

  第1、2自然段讲了什么?

  四、读第三段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

  读出亚里士多德的话,教师出示,学生理解这句话:如果10磅重的铁球是1秒落地的话,1磅重的铁球就会10秒钟落地。

  3、解伽利略的疑问:

  从亚里士多德的话中,可以得出哪两个不同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1磅重的铁球拖住了10磅重的铁球,使捆在一起的2个铁球落下的速度减慢。

  板书:如果……那么……

  演示,解释:

  因为1磅重的铁球拖住的力是向上拽的,等于10磅重的铁球减轻了1磅重量。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减轻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慢。可以用图来表示(略);还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略)。

  第二个结论是什么意思?

  板书:如果……就……

  谁能仿照第一个结论说说道理吗?

  生:因为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铁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师:你对这两个结论有什么看法?

  生:同一件事的两个结论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说不通。

  师:伽利略也觉得说不通,那么他是怎样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呢?

  五、学习第四段

  1、学生读第四节:

  其他同学思考:

  伽利略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无关。

  ⑴ 对照前面亚里士多德的话,伽利略的结论与之完全相反,这个结论是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结论,是前所未有的,真是了不起。

  ⑵ 他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呢?

  “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伽利略的结论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科学实验反复求证之后得到的。

  ⑶ 伽利略在向亚里士多德挑战时,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伽利略当时很年轻,却已经有了相当的功底。”

  ⑷ 他为什么要做公开的试验?

  既为了宣布试验结果,也为了启发大家破除迷信,不顾自己这样宣布,会面临人们怎样的责备。

  2、人们对于伽利略的。公开实验持什么态度?

  “是……还是……”

  解词:胆大妄为、固执

  人们为什么对伽利略有这样的评价?人们这时认为谁的话是对的?

  3、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对照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塔下的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沸腾场面。

  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惊讶得呼喊起来。

  这句话与别的不同,是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理解文中得“才”:

  这句话是比喻句吗?“像”是什么意思?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权威们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要多,应该尊重权威们得意见。但是,权威说的“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不能盲目迷信权威,伽利略公开试验使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是多么重要啊!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查找的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伽利略这样做需要多大的勇气。

  六、总结中心思想

  课文讲述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铁球的轻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同”这句话产生了怀疑,通过分析和试验,公开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得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论,取得了科学研究新成就的故事,表现了伽利略的敢于破除迷信,坚持科学试验的精神。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后面的作业。

  第三课时

  一、回顾前课的学习,明确笨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指导学生分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教师提示学法。

  2、学生分段。

  3、检查学生分段情况。

  三、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四、讨论学习这课书以后,自己懂得什么

  五、写作读后感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目标1、2。

  2、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⑴ 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

  (课件出示)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⑵ 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

  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xxx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 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⑴ 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⑵ 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⑶ 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两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 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大屏幕出现: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3、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⑴ 提问:

  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a、自己试验 b、公开试验)板书。

  ⑵ 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

  ② 大屏幕出示填空题,学生边报边填空。

  ③ 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 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 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⑶ 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 屏幕出现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塌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 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

  (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 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

  (动画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 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 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要)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⑴ 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⑵ 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

  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⑶ 得出结论:

  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重点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学习难点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媒体运用

  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明确主题

  同学们,走过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将走入第七组学习内容,本组课文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呢?

  本单元的主题就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我们来浏览一下本组内容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根据课前预习,请你简单地做个介绍。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会走进一个故事里?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多音字指导。着地、更正、的确、胆大妄为。

  3、检查生字词。

  4、范读课文。

  (四)导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社会风气

  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他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段话强调了什么?

  (五)细读第三自然段,了解思考过程

  1、我们来细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

  2、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

  3、边演示边理解。

  4、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体验一下怎样严谨地思考问题。

  (六)品读四五六段,体会求实精神

  1、一边读一边品味,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2、把“反复”改为“重复”,行不行?“重复”就是说这个实验原原本本地再做一次,跟上一次做的没有什么不同;“反复”是说他还是在做这个试验,但是跟上一次做的可能会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会有哪些不一样?

  3、齐读伽利略得出的结论。

  4、作者写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5、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七)对比欣赏,学习写法

  我们再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一下课文。课文一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伽利略在上学期间就喜欢思考,第三、四、六自然段写他的怀疑和试验。那么课文的第二、五自然段不是写伽利略的事情,能不能去掉?

  课后练习

  伽利略的一生都在为探索科学真理而不懈努力着,期间经历着许许多多的磨难与艰辛,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伽利略的故事读读,你一定会被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所感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①(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练习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思路。

  2、准确概括中心思想。

  3、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通过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准确地概括中心思想。

  2、难点:指导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领悟中心。

  3、关键:将领悟表达的方法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运用归并法练习分段,理清课文条理

  1、回忆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打开书迅速浏览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什么?

  2、哪些自然段的内容相近?将它们归并在一起,然后划分段落。

  3、交流讨论分段情况。

  4、小结:

  课文先讲伽利略是一位善于动脑,敢于探索的人,再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接着讲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最后讲伽利略经过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说错了。

  三、准确概括中心思想

  1、投影:

  课文最后一句话。

  ⑴指名读一读。

  ⑵原先大家是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的?

  ⑶伽利略在将要做公开试验时,大家是怎样看待他的?(有表情地读)

  ⑷当伽利略站在高54.5米的比萨斜塔上,让大家惊讶地发现亚里士多德这句让人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话竟是错误的;使大家明白权威的话也不一定全都对的时候,我们也对伽利略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你敬佩伽利略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3、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出示小黑板,口头填空)

  4、投影中心思想,齐读。

  四、领悟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的

  1、请同学们思考:

  围绕中心,课文重点写了哪几段?(三、四段)

  引导理解:重点写第三段,突出伽利略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重点写第四段,突出了伽利略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2、课文第二、五自然段与中心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这两个自然段突出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更加衬托出伽利略的勇敢,坚持真理。)

  3、小结: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中心来写,使我们对伽利略有了深刻的认识。老师也深深的被他的勇敢无畏,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打动了。正因为他善于思考,勇于追求真理,他才能成为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第一人,他才能发现月球的秘密、木星的四颗卫星、太阳的黑子,他才能证明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学了这篇课文,你从伽利略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我们怀着对伽利略深深的敬意,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通过对重点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科学精神。

  3、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直奔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检查字词:信奉 哲学 违背 宣布

  怀疑 固执 解释 英镑 伽利略 胆大妄为

  3、想一想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导读感悟

  (一)走进亚里士多德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伽利略实验证明的,那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1、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2、文中是怎么介绍的?

  出示句子: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

  (1)“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理解说说,只是“相信”的意思吗?

  (2)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假如有人说他的话是错误的,会怎么样呢?你能从文中哪些词句能够体会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3)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你体会到了什么?

  (4)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责备”的语气。

  (5)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小结: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谁这么有胆量?伽利略。

  (二)品读伽利略

  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1)指名读,说说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

  (3)出示课件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

  (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伽利略?

  3、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

  4、你读出了人们对他的什么态度?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态度。只有这两个人在说吗?想一想,还有人在说什么?

  5、人们的反映告诉了我们什么?面对人们的态度,假如你就是伽利略,你会怎么想?你犹豫了吗?你退缩了吗? 伽利略的表现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试验开始了。试验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出示句子:

  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1)指名读。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

  (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

  7、理解:“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三、鼓励质疑

  1、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四、学习写法,积累言语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哥白尼的日心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①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④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②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①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准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②(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①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②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③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①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②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①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②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1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xxxx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①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②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③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①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一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③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④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⑤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8

  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标出音节,要求把字音读准确。

  2.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3.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信奉 胆大妄为 固执 惊讶 宣布

  4.查阅资料,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语境认识7个生字“违、妄、执”,辨析5个多音字“着、的、当、更、为”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并能区分1组形近字“辩、辨、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比品读,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比品读表现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语段,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交流:“赠名言”

  师:世界上有许多伟人,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简短的言语中,以此来传承伟大的精神,激励世人的斗志。可以说,这些言语是集“万千精华于一身”,不停地唤醒着许多沉睡的心灵。孩子们,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让你感怀至深,让你备受鼓舞,让你铭记于心!谁愿意现场来交流?

  二、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

  1.以课前交流做引渡,教师也赠送学生一则名人名言:

  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1)指名朗读后交流自己从这句名言可以触摸到作者大致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善于实践……

  (2)揭示名言作者: 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多媒体出示伽利略画像和名字)

  (3)引导学生交流从课外收集到的关于伽利略的成就资料。(要求语言简练)

  (4)课件出示:伽俐略一生的辉煌成就(简表)

  师:伽利略能够获得那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恪守这样的信念——(齐读名言)

  2.紧扣“经典”,走进文本。

  师:孩子们,要真正读懂伽利略,光凭这则名言是远远不够的,伽利略能这样说,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可以借助于各种文学作品,在充满情味的语言文字中去逐渐丰满伽俐略伟大的形象。这堂课,不如就让我们先走进伽利略年轻时一次举世闻名的经典实验,去真正认识一下这个科学家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一举成功的——

  教师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生齐读,正音“着” (zháo))

  教师质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那么,伽利略通过这个实验所要追求的真理是什么?这个实验是怎样产生而进行的?带着种种的疑问,赶快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吧!

  三、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觉得有确定不了正确读音的字立即查字典求证。(教师巡回指导,特别留意学生的多音字朗读情况。)

  2.用“剧本串联”的方式抽查朗读,随机正音。

  (1)师:刚才同学们都很专注地读了这个故事,现在我们不妨请3个孩子来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吧!如果把这个故事看成是一个剧本,是不是可以分成这样的三幕,请看——

  第一幕:“辩论家” 伽利略

  第二幕:“思想家” 伽利略

  第三幕:“实践家” 伽利略

  就请讲故事的孩子自主决定怎样分配自然段,其余的孩子认真聆听,将他们读错的语句用记号标在书上,等他们读完了,再来帮他们纠正。

  (2)3个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聆听辨析。读后互动评议交流,互相学习。(特别融入多音字辨析:胆大妄为 更改 的确 着地 当作)

  小结:刚才同学们也像伽利略一样,不断地在追求真理哦!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辨析的耳朵,那么你们的眼睛善于辨析吗?

  (3)形近字辨析:辩 辨 辫(鼓励学生发现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辨别、书写。)

  3.教师引导学生在正音的基础上再次快速默读全文,并思考: 课件再次出示伽利略的名言:“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师:目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好几遍故事了,那么你们能不能从这件典型的事情中找一找,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具体是什么?“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又具体指什么?请用横线划下来。

  四、对比品读,赏析“伽利略”。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典型事件自主寻求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和“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各指什么?(教师巡回)

  2.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并感悟:

  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融入亚里士多德的简单介绍:最博学的人、古代圣人等)

  (1)指名学生释疑,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后概括:(填空)

  两个人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 )?” 亚里士多德认为:“( )。” 伽利略则认为:“( )。”

  (2)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渡:在17世纪的意大利,当时并没有人相信伽俐略说的话,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读读课文第二段,课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课件出示: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什么是“信奉”?

  该怎么读才能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敢提出与他截然不同的观点,展开想象,你预感到伽利略当时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3.伽利略会惧怕这些困难吗?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去一步步证实自己的真理的?下节课我们将与伽利略相聚在比萨斜塔,一起见证这段了不起的历史!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生字词语,能够正确听写。

  2.了解伽利略“质疑——试验——公开试验”追求真理的整个过程,通过情感朗读,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同时进一步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伽利略“质疑——试验——公开试验”追求真理的整个过程,通过情感朗读,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一、复习巩固,引渡新课。

  1.教师复述第1课时重点学习的内容,边复述边组织学生听写词语:(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合作听写,形成下面的板书。其余学生听写在本子上。)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信 奉 胆大妄为 固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伽利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畅谈感受,教师随即引渡:是啊,伽利略在人们如此的责备与漫骂中,在当时那么多的人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背景之下,他依然恪守着这样的信念:读)

  课件出示名言:

  “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

  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那么,伽利略到底胆大妄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学生默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用波浪线划下来。

  二、品读经典,感受心灵。

  1.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划句,教师巡回了解学生自主的阅读理解情况。

  2.师生合作交流,梳理归纳伽利略到底胆大妄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3.品读经典,扣问心灵。

  (1)质疑中感悟心灵

  A、(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权威)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我觉得不错啊,很好理解啊!有什么问题吗?

  B、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栓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请一学生先读)可以算一算,画一画,他得出了哪两种结果:

  (1)xxx

  (2)xxx

  C、把你的研究成果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指名说,(说得这么好,请你也读读这一段话,让我们回味一下怎么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xxx那么”“xxx但是”“如果xxx就xxx”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才提出这样的问题。

  D、你知道你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怀疑,可能会有怎么样的危险吗?

  (2)试验中感悟心灵

  A、既然他什么都不怕,那怎么解决这个疑问?(试验)

  哪位同学读读伽利略做试验的句子?

  课件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你体会到了什么?

  做一次试验不是就够了吗,干吗反复做许多次?

  你估计做了几次?

  B.想象:

  当伽利略第一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也许会想:是我( ),还是( )?

  当他第( )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也许是我( ),也许是( )?

  当他第( )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肯定是我( )!肯定是( )!

  是啊,他考虑的那样周密,又是那样的细致,从这里,你又觉得伽利略是一个(认真求实的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家。

  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1)公开试验中感悟心灵

  25岁的年轻教授向学生宣布实验结果后,仅仅完成了他试验的第一步,因为他还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其目的何在?

  A.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时候的心理活动、动作、神态、语言,还会经历怎样的重重困难?扩写“公开试验”。

  B.集体交流,在赏析同伴的想象作品中边积累描写人物的方法,边感受伽利略的勇敢和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C.想象表演:当所有的人看见两个铁球真的同时落地时,他们有什么样的反应?(结合课文语句并展开想象表演)

  D.拓展资料:《伽利略的女儿》中所描述的实验后伽利略的遭遇。

  三、总结提升,深化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最后的句子:尽管伽利略的公开试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痴迷信奉于亚里士多德的人们,但是他终归还是让人们明白了:

  出示课件: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A)能不能把原句(第1句)改为第2句?为什么?

  (“像…这样…”不能删:因为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还有其他伟人,所有人,如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老师、父母,尽管知识比我们丰富,懂得多,说的话有时也不一定全对)。

  2.朗读练习

  3.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4.让我们永远记住伽利略,记住伽利略带给我们的启示,正如刚走进这个经典的故事之前我们读到的——读

  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9

  【备课思路】

  本文涉及了许多物理知识和试验,学生较难理解,特设计课件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采取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目的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授课方法】

  1、采取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

  2、运用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25课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我们将接着学习。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学生自主读书。(读书的形式不限)

  2、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授新课

  1、同学们,如果条件许可,你们谁有勇气像伽利略那样站在比萨斜塔上为我们做一做这项试验呢?

  2、同学们,光有勇气是不够的,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吧!

  ⑴ 谁愿意读一读。

  ⑵ 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态度如何?

  ⑶ 当时意大利的年轻数学家伽利略也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话吗?

  3、后来伽利略又是怎样做的呢?请看思考题,讨论。

  4、当人们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人们会怎么说?

  5、现在让我们去亲身体验一下,当年伽利略做公开试验时的情景吧!谁愿意当伽利略?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呢?

  6、出示课件,演示公开试验:

  ⑴ 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 听到了什么?

  ⑶ 这时人们会怎么说?

  7、从这件事中,人们明白了什么?

  8、从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教师小结

  谁能用“先写……接着写……最后写……”说说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考虑,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和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示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同学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掌握“违、妄、执”三个字的读音

  2、重点字的书写提示

  让同学仔细观察课后生字表的汉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地方,并让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自身容易写错的字。

  3、同学快速默读课文。

  4、考虑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三、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2、指名朗读能体现伽利略善于考虑的品质的语句。并让同学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词的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伽利略考虑过程的句子划出来。

  4、四人小组讨论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发生的,并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考虑过程。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5、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假如……那么”“……但是”“假如……就……”这样的关联词语。

  四、升华情感,小结课堂内容

  五、安排作业:

  1、誊写课后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考虑:伽利略为了证明自身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他人有哪些反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过程:

  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考虑: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

  4、他打算怎么做?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考虑: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4、齐读这段话。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考虑: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

  4、这说明什么?

  小结:

  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09-1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1-12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04-19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05-27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设计12-08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06-2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08-1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01-02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05-01

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设计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