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2021-03-18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背影》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教学依据:

  《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亲情、孝道与感恩。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能力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但背影不仅是父亲的形与行;要深刻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不能不顾及父亲所说的话。因此,我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并以此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

  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3、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

  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爱的熏陶,感受挚爱亲情从而实现爱的传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板书《背影》)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氛围。

  二、解题:

  1、作者简介:(略)

  2、写作背景:(略)(多媒体出示作者行踪简图: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理解课文2、3段的内容,更好的渲染阅读情境。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差使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

  3、配乐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设计意图:扫清字词障碍,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注出自己印象最深或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或场面。学生交流,有感情的朗读标注的内容并说说自己感动的理由。(教师在学生郎多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配乐并播放课件中准备好的部分画面)

  2、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

  五、学习探究,研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和线索在稳中出现了几次?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的好?为什么?(提示:找出四次背影描写,及第六自然段的动词和形容词。)

  2、配乐朗读,饱含深情的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深情。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抓住某一事物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手法,通过找关键词体会文章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饱含的深情。突破教学难点。

  3、再读课文,思考:

  (1)文中作者围绕背影还组织了哪些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和含义?(小组活动,各组代表发言)

  (3)文章出了写父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作者通过什么细节表现出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用低沉舒缓的语调配乐齐读项关于语句。教师配以相应的多媒体画面。

  设计意图: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互相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教学重点。

  六、拓展延伸: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父亲我想对你说:”开头,帮助作者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设题,引发学生思考,达到阅读延伸的目的。

  2、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度过了人生十三四个春秋的你们一定留下了许多回味绵长的、令人百读不厌的爱的细节。请你打开思维的闸门,尽情地回想,捕捉闪光的瞬间,说说自己的父亲或母亲。

  设计意图:体会真挚的亲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七、作业:

  结合本节内容以“亲情”为话题,完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朴实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灵的写作能力。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揣摩文章朴实而简洁的语言,感悟文字中蕴涵的父子深情。

  2、仔细研读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几个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眷恋之情作者“诚实”的写作使文章真实可感,触人心弦,读之潸然泪下;语言朴实,意蕴深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教学中,宜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以及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人间亲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你平时注意过别人的背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作为语文材料的传统篇目,它感动了很多很多读者,因为它写出了人世间至深至诚的父子之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进一步体验作品的情感。

  2、讨论交流针对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如某些词语、句子等,提出疑问梳理筛选,将学生比较关注的、较有价值的问题找出来,共同解决。

  (三)研读课文

  1、在写父子离别之前,作者还交代了随父奔丧、家境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内容,从中可见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什么作用?

  2、文中四次写到“背影”,组织讨论,体会关键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讨论:文章写了几次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在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1)①难忘背影②刻画背影③惜别背影④再现背影

  (2)(提示:找动词、形容词)如:“探”表明父亲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肥胖的身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把父亲爬月台是的艰难动作,写得栩栩如生。

  (3)有感情地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涵的深情。

  3、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4、文章除了写父亲外,还写了自己的感受,作者是通过什么细节表现出来的?你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表现出怎样的感情?

  睹家境、想父母———悲哀

  望父买橘———感激泪(体贴父亲)

  父子离别———不舍

  再现背影———伤心

  以上问题,让学生探究,教师归纳。

  5、根据以上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你能具体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父子情”吗?

  提示:父亲疼爱儿子,儿子体贴父亲。

  6、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四)品味鉴赏(探究学习)

  1、本文语言平淡中蕴涵深情,请从文中找出两个句子加以品味。

  2、课文写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为什么?

  3、文末作者再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仔细观察课文彩页中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说说画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地印象(拓展)

  (五)拓展延伸与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题

  教学反思

  我在教《背影》这一课时,发现学生对“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背影,对于从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学生并不能深切体会,可能由于离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也可能是由于他们平时生活中对于亲情体察得不够敏锐,因此感受得不够真切,解读得不够深入其实,在教学中英更加注重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敏锐观察,深入思考。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查字典掌握生字、生词。

  (2)掌握作家作品的简单情况。

  (3)掌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品鉴文章平实质朴的文风,写实细腻的笔触。

  (2)注意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写法。

  3、情感目标:

  理解本文所表现的真挚、深沉父子之情,从一个家庭的不幸了解当时社会阴冷、灰暗的世态。

  【教学重点】

  “背影”既是全文线索也是全文主旨的所在,抓住这一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感情脉络。

  【教学难点】

  车站送别场面前的文字,即课文第二、三、四节在全文中的地位与对表达父子之情所起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由学生自主阅读、讨论、研究,同时由教师作必要的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的推进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及各个步骤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该课,给与必要的启发、提示,对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教学媒体】

  建议使用音、视频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家生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

  二、导入课文

  作者在1947年答《文艺知识》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作者情动于衷,诉诸笔墨,文章中深挚的情感超越了时代,打动了几代人,成为描写父爱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三、默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解决生字、生词,理清文章层次。

  多媒体显示1: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志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多媒体显示2: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策1层(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2层(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3层(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教师灵活掌握,也可划定层次后让学生归纳意思。

  四、朗读与思考

  播放全文朗读动画。

  指导学生朗读并思考文章是怎样紧扣“背影”来写,使内容和题目互相照应?

  分析:

  1、“背影”既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由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在第一节,第二、三次在第六节,第四次在第七节。一写“背影”,回念旧事,直抒胸臆,落笔点题;二写“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深,笔触主题;三写“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加深印象;四写“背影”追忆往事,寄托思念,首尾呼应。

  2、第二次与第三次写背影,笔墨一详一略。第二次是描写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极为详细: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他过铁道的情景──对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翔实地写下,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见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情状;第三次写背影:“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句带过。这里如再详写,文字难免要与前边重复。而前边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当然是必须详写的;只有详写了,才能具体地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动人情景,才能深刻地细腻地表现出父子之间的依恋、眷念和温情。详所当详,略所当略,不仅有利于突出文章的重点,而且也可使行文富于变化,产生出浓淡、张弛、疏密有机统一的美感。

  3、闪耀在泪光中的父亲的背影,是特定环境下的父亲的形象特征,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它对作为儿子的作者来说,是不可能不给自己留下最难忘的印象的。

  五、朗读与体会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要求全班学生轻声朗读;再指定一个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教师作朗读指导后再要求学生齐读。

  六、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1.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范文

2.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3.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4.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5.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6.朱自清散文《背影》教学设计

7.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8.朱自清散文《背影》教学设计

上一篇:《观潮》教学设计 下一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