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2021-03-11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是安徒生童话经典之作,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作家和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一种悲悯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见到的幻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女孩悲惨的命运。

  3、 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在大年夜忍受着寒冷、饥饿在街上卖火柴。没有欢乐,没有人关爱的她痛苦地坐在墙角里,她觉得很冷很冷。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于是,她擦燃了火柴,那么小女孩每次擦火柴都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读5-10自然段,画出幻象的句子,大声地读出来。

  二、学习课文5-10自然段。

  (一)品读幻象中的“幸福”

  1、学生读文,画句子。

  2、学生反馈,品读感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女孩在幻象中的幸福。)

  (1)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总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2)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3)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

  (4)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5)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设计理念:所体会的幻象越美好,与幻象消失一旦联系,则更凄然,为后面的比较作基础。】

  3、多美好的幻象,但同学们想想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象?

  4、教师根据反馈小结: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所以她渴望温暖、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

  过渡: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呀,火柴一灭,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读课文,找出火柴灭了有关句子。

  (二)品读现实中的“痛苦”

  1、学生找句子。

  2、学生反馈。

  (1)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2)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有冷的墙。

  (3)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3、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幻象消失后的失望、伤心和现实的痛苦。

  4、再次品读奶奶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心情和现实的痛苦。

  过渡:美好的时光,一次又一次地消失,所以当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出现时她急迫地叫了起来。

  ①出示句子:“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就会不见的!”

  ②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见到奶奶迫切、激动、祈求等心情。

  ③每句话都用上了感叹号,表达了什么?

  5、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

  比较句子: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1)读读前后两次擦火柴,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运用句子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残酷的现实迫使小女孩从开始的犹豫到最后的果断,渴望幻景永不消逝。】

  6、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不惜浪费“一大把”火柴,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1)出示句子: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11-12自然段,深化课文主题。

  1、配乐,师深情朗读。

  2、质疑:①小女孩死了,为什么她嘴上还带着微笑?

  ②小女孩悲惨地冻死街头,是那么的不幸,作者却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呢?

  3、出示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4、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5、教师引导,(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6、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社会的冷酷,人们的无情。)

  7、、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配乐朗读)

  【设计理念:通过强烈的对比,体会小女孩面对寒冷、饥饿,面对痛苦的美好幻象,深层次衬托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社会的冷漠。】

  四、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安徒生爷爷含着辛酸的泪写下了这个故事,他是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

  丽的幻象对比,这种表达方法是虚实结合,看,幻象越美好,现实就越痛苦,这 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更能突出小女孩的生活悲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你觉得自己生活过得怎样?

  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想一想: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设计理念: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幸福自己比较撞击了学生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美好的生活。】

  六、课堂总结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他一生写下了一百多篇童话,受到全世界儿童和大人的喜爱,希望同学们用心去阅读,相信你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七、作业

  1、阅读安徒生的作品

  2、朗读课后习题习4《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渴望 温暖

  温暖 快乐 关爱 (虚)幻象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同情(实)现实 寒冷 饥饿 没欢乐没关爱 痛苦 憎恨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展开合理想象的写作方法。

  2、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感受小女孩几次擦亮火柴时的幸福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出示小女孩画像,引入课题。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童话故事,这是一个令人牵肠挂肚的小女孩,这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播放课件

  现在,我们听到了呼呼刮着的寒风,我们看到了簌簌而落的雪花,就在这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就在这旧年的大年夜,小女孩衣衫破烂,赤着脚,蜷缩在墙角,身体在瑟瑟发抖。

  二、变序学文

  (一)导读第三部分(出示小女孩含笑而去的画面)

  第二天早晨,雪止风停,太阳出来了,可是小女孩的命运如何?

  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大家看,小女孩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年龄,然而却被活活地冻死了。打开课本,伴着音乐,让小女孩在我们的朗读中,充满无限同情的朗读中安息吧!(师生齐读)

  对小女孩的死,冷漠的人是怎么说的?

  然而这暖和的阳光下悲惨的一幕却深深地触动了安徒生爷爷,他由此产生了美好的想象。

  (二)展开研读擦火柴部分

  1、朗读学习

  (1)教师指导理解第一次擦火柴的段落

  请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五至十一自然段,看文中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看到了什么?

  能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吗?

  第一次是“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火柴”。

  第二次是“她又擦了一根”。

  第三次是“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第四次是“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第五次是“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看到了什么?用--划出(火炉),这一次的幻想给人什么感觉?(温暖)

  (2)指导朗读,体会含义,表达感情(出示课件)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同情)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自己的小手吗?(犹豫)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惊喜)

  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满足)

  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失望)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遗憾)

  (3)学生自主学习小女孩第二次至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刚才老师指导你们学习了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过程,请你们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小女孩第二次至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并填写手中的表格)

  (4)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感情上有什么变化?

  我们一起学习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填写表格的内容。

  2、自由读

  3、指名比赛读

  (三)回归第三部分

  小女孩被冻死了,此时此刻,站在丹麦冰冷的街头,望着含笑九泉的小女孩,我们能说些什么呢?

  三、品读课文,揭示主题

  联系上下文,大家想一想小女孩心中的“幸福”是什么?文中两次出现“幸福”这个词,“幸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对她说些什么?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九课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故事。它讲了在一个下着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罪恶。让学生通过学习,唤起他们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学习语文有浓厚兴趣,学习主动性强。农村小学校的教学设备虽然简陋,远不如城市学校,但是他们已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和训练,已经积累了许多学习方法和经验。没有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对学生学习本课的效果没有什么影响。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的设计,我根据这一理念,摆正老师的主导地位,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语文课程实施》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的设计,遵循这一理念,以读为本,放手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体验,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以张扬,凸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了解作者合理开展想象的方法和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罪恶,加深对社会主义的感情,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小女孩的每次幻象中体会小女孩的的悲惨生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的合理想象和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指名说说: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

  2、 师: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能挨过这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吗?她的命运会是怎样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 把学生的思绪拉到那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唤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学习“擦火柴”这部份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火柴?每次各出现什么幻象?

  2、自由读第一次擦火些的课文内容,思考:

  (1)为什么出现的幻象是火炉?你有什么感受?

  (2)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3)齐读这小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处境。

  (4)小组讨论学法,教师帮助归纳。

  (读——思考——释疑——再读体会)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大胆质疑、主动积极地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学习方向;让学生总结学法,丰富学生的经验积累过程,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3、同法分小组学习小女孩后面几次擦火柴的课文内容。

  (1)各小组用学习“第一次擦火柴”的方法,学习后面几次擦火柴的内容的交流汇报。

  (2)教师小结自学情况。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获得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实践,实现学法迁移。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小女孩小女孩几次擦火柴的课文内容。

  (1)齐读 (2)分组赛读 (3)指名读

  (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内容的理解和感情体验,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分小组合作探究小女孩死去的课文内容。

  1、各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后,交流、汇报。

  2、各组的代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教师小结自学情况。

  (这个环节,教师致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空间,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情和情感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内化情感体验,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小组讨论写法,教师帮助整理归纳:

  想象丰富符合实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使所学形成系统)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小女孩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啊!谁读了这篇课文会不深受感动呢?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像小女孩帝样的穷人是不计其数的。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个美好的社会主义里,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该怎么做呢?请说说你的想法。

  (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再度唤起学生对小孩及所有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加深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感情,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五、课外活动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思考练习第二题。

  (进一步拓展文章的人文内涵,让学生从文本内涵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板书设计】

  19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象) (原因)

  1、火炉——冷

  2、烧鹅——饿

  卖火柴 擦亮火柴 3、圣诞树——没有欢乐 冻死街头

  (可怜) (渴望幸福) 4、5、奶奶——没有幸福 (悲惨结局)

  飞走

  (珍 惜 美 好 生 活)

  【自我评价】

  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学生学习主动、兴趣很浓,教学效果甚佳。最突出的地方主要有如两点:

  其一、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或是让学生自读感悟,或是让分组合作探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多元反应,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读中体验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那些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悲惨命运,爱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不足之外;在引导学生总结写法时,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足,有少许学生对这一块理解不透彻。

  点评

  本节课,王长振老师是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设计,有机地整合了三维目标。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如下这些方面:

  一是阅读教学中,不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学“擦火柴”这部分时,教师并未做分析,只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自读感悟,讨论交流。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体验,对文章思想的体会,老师让学生或是自主、或是合作探究,张扬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是以读为本。“读”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主要活动,本节课以“读”贯穿始终。读的形式多样,如齐读、自读、小组赛读。让学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加深情感体验,以读获得思想启迪。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答)大年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多么幸福啊!不过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她在街上卖火柴会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2、 齐读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什么?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答)

  二、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 大家都是一群爱学习的好孩子,希望下面的录象能帮你解答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留意画面,用简洁的言语说说故事的内容。

  2、 录象毕竟太直观了,而我们想了解这位来自丹麦的童话大师笔下的精彩,还必须读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3、 好,请大家读下面的句子。(生读)老师相信你们把这些句子放到课文中,会读得更好。

  4、 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说说你认为小女孩怎样,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最感动?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5、 你觉得小女孩怎样?,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生:小女孩很可怜。)“可怜”这个词用得好,还可以用别的词吗?(悲惨)

  6、 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从那些地方体现出来呢?

  三、 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以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生:我从“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体会到小女孩很可怜,本来大年夜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小女孩却在街上卖火柴,多可怜啊!

  生:我从“她的旧围群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知道小女孩是多么悲惨,她生在一个人情冷漠的社会里,那里的人没有一点同情心。

  生:我从“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体会到小女孩很凄凉,爸爸不疼爱她,小女孩有家不能回,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又死去了。

  生:我还从小女孩在墙角擦燃火柴看到美好的幻像中体会到小女孩很悲惨。这里作者运用的是侧面描写。

  师:大家同意这说法吗?(生异口同声:同意)谁来谈谈你的见解?

  生:我来谈。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冷,她需要温暖,她就幻想有火炉;因为饿,她就幻想有食物;因为圣诞节就要来了,她就幻想圣诞树;因为现实没人疼爱,又想念奶奶,她就幻想出奶奶。

  生:就是因为现实与幻想有着如此大的区别,幻想越美好,就让读者觉得她更悲惨。

  四、 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 小结: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令人同情的小女孩!面对冷冰冰的天气、冷冰冰的亲人、冷冰冰的社会,小女孩悲惨地死去了。

  2、 延伸: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此悲惨,你们可以为她改写命运吗?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5

  【6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会认字、8个会写字,掌握词语7个。

  2、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同情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运用在阅读中进行旁批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理解上的共鸣。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会认字、8个会写字,掌握词语7个。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生字,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背景及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课内外的阅读你们一定认识了很多可爱的童话人物。其实很多可爱的形象都出自一位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简介作者)他的作品揭露丑恶、歌颂善良,还蕴含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的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交流所得。

  教师指导读准多音字:喷香pèn明晃晃huǎng暖和huo裂缝fèng

  2、尝试当堂听写词语

  3、再读课文(可以采取快速浏览的方式),先思考后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深入阅读课文,理解感悟:

  故事发生在大年夜,远远地走来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出示学习提示:

  1、学生自学

  2、集体交流:

  要点:冷、饿、不敢回家(演示文稿相机出现重点句子,指导理解、朗读)

  (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先读后议再读)

  无论多冷多饿,无论打着卷落满雪花的金发多美,她都顾不上。从两次“大年夜”的出现感受到小女孩现在饥饿、寒冷、痛苦,生活很悲惨。

  3、反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可灵活采取多种方式)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思考课后问题2。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

  安徒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在阅读中进行旁批的方法读懂课文,深入理解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谁还记得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新年即将来临人们的心情本应是高兴的、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你觉得她的处境是怎样的?能把你感受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

  二、深入阅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默读课文5-11自然段,出示学习提示: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3、全班汇报。

  步骤一:解决“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

  ①教师出示表格

  擦燃火柴幻想现实

  ②学生交流补充填写。

  擦燃火柴幻想现实

  第一次暖和的火炉烧过的火柴梗(寒冷)

  第二次喷香的烤鹅又厚又冷的墙(饥饿)

  第三次美丽的圣诞树消失在夜空一颗星陨落(痛苦)

  第四、五次慈爱的奶奶 和奶奶在快乐中飞走了(无人疼爱)

  步骤二:作者将幻想与现实交替表达的写作方法,让你感受到什么呢?结合自己的画批谈感受,再带着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相机出现文稿,重点体会: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①初步阅读,体会她开始到底“敢不敢抽出一根”?可是最后“终于抽出了一根”说明什么?

  ----“卖火柴”是她帮助家里度日的,她是不敢轻易擦燃的。但今天又冷又饿的大年夜她实在受不了了,考虑再三“终于”擦燃了一根,可见小女孩的处境多么艰难,她多么迫切地渴望温暖。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好“?”、“终于”)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①分别指名读,这两个场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你感受到什么?

  -----这是火柴熄灭后小女孩眼前的景象。幻象终究是幻象。在这个黑暗、冷酷的现实中,美好的愿望终将破灭,幻象里的一切不是小女孩的现实生活。

  ②谁愿意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语气悲伤的、惋惜的。可强调“只有”、“又厚又冷”)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①自由读,谈体会。-----在小女孩的现实生活中“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是没有的。这句话预示着她死去了。小女孩渴望的生活这个世界没有,现实是多么残酷呀!

  ②再体会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感情。自己试一试。

  指名读10、11自然段。出示这两句话,找不同,谈感受。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①对比读,你发现什么?

  ②个人读,感受句子,你如何理解?------“大年夜”本来是欢乐幸福的,但在这个现实社会里,它只属于富人。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得到的是寒冷、饥饿、痛苦甚至死亡。社会太不公平了。

  ③齐读文中的句子。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①句子中有两个“幸福”,你怎样体会?-------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在幻象中看到了她所向往的一切,所以说在幻象中她是幸福的。而第二个“幸福”不是真正的、现实中的、新年里该有的幸福,而是指她悲惨地死去,不再忍受现实的痛苦,所以是幸福的。

  ②作者这样表达,你感受到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三、小结内容,情感深化:

  课文将小女孩的悲惨现实生活与美好的幻象对照写出,使我们感受到了小女孩可怜、悲惨,当今社会的黑暗。还有千千万万的贫苦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值得同情呀!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课文中词语。

  2、再把感受深的语句读一读。

  3、朗读文章后的“阅读链接”。

  板书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

  安徒生

  寒冷暖和的火炉(温暖)

  现实饥饿喷香的烤鹅(美食)幻象

  痛苦美丽的圣诞树(欢乐)

  无人疼爱慈爱的奶奶(疼爱)

  悲惨、黑暗值得同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书写生字词语。

  2、展开想象,进行练笔,进一步深化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深入理解课文,进行练笔。

  教学过程:

  一、回顾畅谈:

  1、回顾文章内容,说一说: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把最打动你的地方读给同桌听。

  2、指名读10、11自然段,学完文章后你有些怎样的深刻?

  二、创设情景,尝试练笔。

  这样一位可爱又可怜的小女孩,如果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和她说些什么呢?

  ① 自由读一读15页的“阅读链接”。

  ② 从短短的诗歌中你感受到什么?

  ③ 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④ 小组内交流。

  ⑤ 全班交流评价标准:真情实感;尊重原著基调;语句通顺。

  三、词语检测:

  1、订正作业中关键词语(如:蜷、烤、僵)

  2、多音字组词语。喷缝和晃

  3、比一比,组词语。

  梗( ) 蜷( ) 僵( )

  便( ) 倦( ) 疆( )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进行课外阅读,为后面活动做准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过新年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

  师小结:

  过新年时,我们可以穿新衣、吃美食、放鞭炮、看晚会,还可以收到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压岁钱。同学们是幸福的,幸运的。可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丹麦,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却在大年夜冻死在了街头,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这就是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故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

  板书:

  3、预习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一块探究吧。

  (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4、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师生交谈确定本节课解决问题的方法: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有感情朗读、在脑海中浮现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等。

  三、学习课文

  1、学习1~4自然段:

  ⑴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卖火柴的小女孩走进那个寒冷的大年夜!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想一想:

  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可以边读边划出感受深刻的句子。

  ⑵ 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寒冷”“饥饿”“没快乐”“没人爱”,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⑶ 这一天,正是大年夜,新年的前一天,那可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啊!谁不想回家?可是小女孩她不敢啊!她不仅饱受着寒冷、饥饿的折磨,回到家爸爸还会打她,没有一个人关心她、爱她,她的生活中没有一个孩子应该有的快乐!我想,此时小女孩的悲惨可怜已经拨动了我们每个同学的心弦,谁想走上前安慰安慰她呀?

  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孩子。

  ⑷ 可是当时的小女孩几乎冻僵了,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终于,寒冷促使她一次又一次的擦燃了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她所向往的一切。看板书,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呢?

  (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寒冷、饥饿、没快乐、没人爱。)

  在现实生活中,可怜的小女孩饱受饥寒,没有快乐,没人关爱,于是,几乎冻僵的她才会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幻觉。

  2、学习5~11自然段:

  ⑴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景象,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我们都来读一读,想一想:

  此时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幸福、快乐、暖和、温暖。)

  你能把小女孩的感受读出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⑵ 可是,火柴灭了,残酷的现实仍旧摆在了小女孩的面前。

  出示句子:

  自己试着读一读,此时小女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小女孩仿佛从美妙的幸福的天堂跌到了地狱的深渊,巨大的反差带给她的是更大的失望与痛苦。你能把小女孩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⑶ 暖烘烘的大火炉让小女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温暖,于是,她不由得第二次、第三次擦燃了火柴,在火光中走来了香喷喷的烤鹅、出现了漂亮的圣诞树,谁来读一读这些美好的景象?(出示图片)愿意读的一块读。

  ⑷ 多么美好的一切!然而,伴随着火柴的熄灭,这一切又瞬间消失了。小女孩太知道这种幸福感受的转瞬即逝了,所以当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在亮光中出现时,她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出示句子。)

  再读一读,想:

  从小女孩的喊叫中,你能感受到小女孩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四个鲜明的感叹号,一声声的呼喊,告诉我们小女孩此时的渴望、迫切。带着这样的心情呼喊一下奶奶吧!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⑸ 她多么渴望把奶奶留住啊!于是她赶紧擦着了整把火柴,这时,她又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1自然段。

  小女孩又看到了什么?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7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作家,“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作品,它写于1848年。这个感人的故事,我们的父辈读过,我们也曾读过,而我们的孩子们也正在读着。为什么一个两千多字的童话故事有着这样恒远的魅力?我思索着。是那份情,那份安徒生对穷苦人民真切,深沉的同情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据说,安徒生的母亲,小时候家境贫寒,家人让她沿街行乞,可她不愿意,便整天蹲在一座石桥,冷极了,就伸出双手温暖自己的小脚。安徒生便以母亲为原型写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见这个故事是安徒生用泪水与真情写就。

  设计特色

  本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三个特色:

  一、以教师的真情唤起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深切的同情,以情促读,以情促悟。

  二、从老故事旧教材中寻找新的切入点,设计有创意的教学思路。

  三、找寻这个老故事在新时代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并关爱社会中弱势群体。

  学习目标:

  1、学习 生字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感受,个性化地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4、学会关注、关爱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学生准备:认真预习,做好批注。

  学习重点:

  1、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较准确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个性化地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教师准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由此来预设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旧知入课

  还记住小凡卡、杨科、小珊迪这些小伙伴吗?这些孩子年纪相仿,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故事却有着相同的命运。那是怎样的命运呢?

  (让学生一入文就关注主人公命运,及时抓住课文主线,把握文本中心。)

  二、揭示课题

  读课题:关于课题,大家在字音和字形上有什么要相互提醒吗?(“卖”的写法及“柴”读音要稍加以注意)

  (体现语文课的语文意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有针对性地解决字词难点。)

  三、走近安徒生

  ①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资料简介安徒生。

  (要求抓住要点,脱稿介绍,将资料的信息理解、吸收后再表达,训练学生处理信息的基本功。)

  ②师小结要点

  a.了解安徒生的成就,了解安徒生是丹麦人民的骄傲。

  (使学生更加敬佩、仰慕安徒生,产生阅读安徒生的作品强烈愿望,这是一种阅读期待。)

  b.了解安徒生贫寒的身世,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以母亲为原型,用泪水、用真情写就。

  (信息的沟通在为情感的激发做铺垫,该预设力求使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四、师生合作读课文

  这个环节以配乐方式,师范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小组读及师导读形式进行。

  (师范读第一自然,定好朗读的基调:低沉、缓慢)

  教师的范读是为了带领学生尽快走入文本,以自己忘我于文本的真情打动学生,使学生情动而相随。学生各种形式的读是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也为了防止有人滥竽充数或是老是一人在读,大家都歇得松弛了的状况。

  五、抒发初读感想

  真情朗读课文后,应该让学生回味回味,此时教师不应立即打破这份美好的沉默,让学生就这么沉默着,沉默到大家都耐不住时,才让学生在沉默中爆发,抒发自己此时感受。让沉默给生成腾出空间。

  (我口说我心,情动而辞发,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让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真情的表达是最富有个性的,最有创意的。)

  第二教时

  一、用鲁迅的话来解读这个悲剧

  (一) 课件出示鲁迅先生对悲剧的诠释:悲剧就是把人生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引导学生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第一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到文本中去找寻美好的东西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美好事物,划出相关语句并旁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旁注有利于后面的交流)

  2、学生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美好的大年夜:灯光辉煌 烧鹅飘香合家欢聚,

  美妙的幻象:温暖的火炉 喷香的烧鹅美丽的诞树 慈爱的奶奶

  美丽的女孩:金黄的长发披在肩上打着卷儿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美好的事物。(为后面的撕碎做铺垫。)

  4、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读这些句子。在学生说到第五段“温暖的火炉”这一美妙的幻象时,重点引导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的朗读训练可以这样进行:

  ①师范读。(继续用教师对小女孩真切的同情打动学生的心。)

  ②说说听了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③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通过朗读体会小女孩幻象的美好和现实的冷酷。)

  (三)第二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文中找找相关语句,说说这些美好事物是怎样被一点点被撕碎的。

  1、 生读书并动笔。

  2、 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3、师总结要点:

  a.辉煌灯光、飘香烧鹅、节日的欢乐不属于小女孩,她拥有的是寒冷、饥饿、孤独,最后走向死亡。

  b..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烧鹅、美丽的圣诞树 ,最后都化作了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c、金黄披肩、两腮通红、微笑着的美丽女孩死了,她在被冻死在街头。

  教师依照学生发言,轻轻擦去前面那些美好的事物,板书:(小女孩死了)

  d、节日的欢乐没有了,美妙的幻象消失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死了。一切都没有了,那么留给我们的是什么?

  e、生各自表达难过、失望、同情、悲愤……的感情。

  ⑤带着同情,带着悲愤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文中的最后一句话的。重点引导学生谈对两个“幸福”的理解。表达感受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两段。(把朗读建立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能读出韵味。)

  (以鲁迅先生对悲剧的诠释为独特视角,牵一发而动全身,两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目的不同,学生的感受就不同。一喜一悲的情感落差使学生的心痛了,情动了,与作者、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再通过朗读表达、升华这种情感。让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情感激流在课堂穿梭、涌动。)

  二、从插图入手,寻找悲剧根源

  过渡导语:小女孩死了,美丽的小女孩,善良的小女孩就这样被冻死在街头。那么,谁是刽子手呢?

  (1)让学生仔细观察书P97的课文插图,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或是有什么问题。

  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

  ①坐在冰天雪地的小女孩正忍受寒冷的侵袭,饥饿的折磨,可她脸上的表情为什么是祥和、宁静的?

  ②小女孩四周是蓝白冷色,而火光里的幻象是令人悦目的暖色—金黄色,这说明什么?

  ③小女孩擦着火柴出现那么多幻象,为什么插图却选择奶奶紧紧地将小女孩拥入怀中的情景。

  (2)重点讨论:奶奶对小女孩意味着什么?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想象奶奶曾带给小女孩的爱,领悟小女孩的痛苦不仅来自肉体,更来自心灵。因为小女孩所处的社会是一片爱的荒原。

  (3)第三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哪儿看出小女孩所处的社会是一片爱的荒原,到文中去找一找。

  具体句子是:

  1、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2、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3、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4、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她的爸爸会打她。

  (4)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骑马车的富人视她为无物,过马路的小男孩捉弄她,讥讽她,来来往往的行人没人关注过她,没有人向她伸出援助的手,更可恨的是她的家,那所谓家不仅没有热的温度,更没有爱的温度—她的爸爸会打她。没有了爱,小女孩便没有了一切。所以,等待她的只能是死亡。

  (4)师质疑:那么,是谁夺走了小女孩的爱?(是社会、是黑暗的社会。冷酷无情的,不公平的社会不仅夺走了小女孩的爱,还吞噬了小女孩的生命。)

  (5)关于“爱”的再思考。

  如果小女孩生活的社会是一片爱的绿洲,那又会怎样?

  出示课件,如果拥有了爱,那飞驰的马车会。

  如果有了爱,那捡了女孩拖鞋的男孩会 。

  如果有了爱,那些从女孩面前匆匆而过的行人会 。

  如果有了爱,女孩的家。

  (这一部份,让学生联系课文来表达。)

  如果有了爱,女孩将拥有 。

  ……(学生自由表达,传达女孩的渴望与梦想。表达自己的祝福。)

  (这是课堂引领学生第三次走进文本。让学生“沉得下心品味”,是为了学生“浮得上来感悟”学生通过潜心读书,感悟到只有爱,才能给予小女孩阳光般灿烂的童年。三次的走进文本使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直达心灵深处,呼唤出人类最珍贵的情感——爱。)

  三、拓展延伸

  读到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同情小女孩,都痛恨那个吞噬了小女孩的冷酷无情的社会。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有一位小朋友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了这么一首诗:

  1、课件出示: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

  我悄悄留下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爸爸给我穿棉衣,

  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

  我选出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

  让梦儿飞出我的被窝

  我要把雪糕送给她吃

  把棉衣给它挡风雪,

  在一块儿唱那美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

  请你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

  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2、 用真情朗颂这首诗。

  3、 在我们的国家,在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人贫穷,还有人需要帮助。我们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4、 学生各抒己见,如何尊重、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们。

  结束语:贫穷并不可怕,疾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每一个人都愿意为地球——这个爱的绿洲植一棵 幼苗。相信一切都会美好起来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剧将永远留在过去。

  (儿童诗的出现不仅体现“超越文本“的教学理念,而且在文本与学生的人格塑造、价值取向之间搭了一座桥,那就是唤醒学生心底最深沉的东西——爱,关注、关爱身边中的弱势群体。这正是这个古老的故事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具有的意义。)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8

  课文内容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课文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课后练习提出“朗读课文”“小女孩几次擦燃了火柴?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等学习要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梳理、交流等方法,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掌握了基本的识字方法。语文学习的重点,也从第一学段的以识字、写字为重点转向学阅读、学表达。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许多童话故事,对这一体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具有了初步的童话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旧、饿”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几”“晃”“喷”,会写“柴、冷”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7个词语。

  2、能说出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幻象及表达的愿望。

  3、能说出对课文印象深刻部分的感受。

  教学重点:

  1、能说出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幻象及表达的愿望。

  2、能说出对课文印象深刻部分的感受。

  教学难点:

  能说出对课文印象深刻部分的感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旧、饿”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几”“晃”“喷”,会写“柴、冷”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7个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解决阅读中因年代久远或国情不同产生的疑问。理清文章脉络。

  3、品读交流课文第1—4自然段中印象深刻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插图导入,唤起阅读期待

  1、PPT出示课文插图1,教师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画,你关注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疑问?

  学生观察,交流:

  预设一:这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因为屋子里、街道上都亮着灯,屋外正下着鹅毛大雪。

  预设二:屋顶上、街道上都覆盖着一层白雪。街道上只有一个小女孩,衣服穿得很单薄,光着脚走在雪地里,她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孤独的脚印。

  预设三:这么冷的天,还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一个人光着脚走在街道上呢?

  2、教师引导:是啊,这还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呢,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小女孩为什么会孤零零一个人流落街头呢?让我们一起到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名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去找答案吧。(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释疑解难,梳理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做上标记。

  2、反馈交流。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预设:

  ①“擦燃”的“燃”是翘舌音,“rán”不要读成“lán”。

  ②“蜷着腿”的“蜷”读“quán”,不要读成“juǎn”。

  ③“几”“晃”“喷”是多音字。

  分别出示“几”“晃”两种读音的字典义项,引导学生发现:“几”在“几乎、茶几”等词语中读jī,在“几个、几何”等词语中读jǐ;“晃”在“明晃晃、晃眼”等词语中读huǎng,在“摇晃、晃动”等词语中读huàng。

  强调“喷”在“喷香”中读pèn,在其他词语中一般都读pēn。

  (2)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师生共同交流。

  预设1:哆哆嗦嗦、蜷着腿

  出示句子“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请学生读句子,想象:小女孩很冷的时候,会有怎样的表现,怎样的动作?通过动作表演理解:“哆哆嗦嗦”的意思是“冻得直发抖”;“蜷着腿”的意思是“弯曲着腿”。

  预设2:“铜脚、铜把手”是什么?

  出示铜火炉图片,请学生上台分别找到铜脚和铜把手,从而直观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预设3:火柴为什么能在墙上擦燃?

  出示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自读理解。

  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1805年问世的,称为硫酸火柴,火柴头只有浸入硫酸中才能燃起火。

  1816年,法国人德鲁森制成了黄磷摩擦火柴,在粗糙的物体上一擦就着,容易引起火灾,很不安全。

  1845年,奥地利化学家施勒特尔用无毒且不能自燃的红磷制造出了安全火柴。火柴头只有在火柴盒侧面的沙皮上摩擦,才会点着。这种火柴既没有毒,又不容易引起火灾,因此称为“安全火柴”。

  由于黄磷火柴不易变质并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一直流行到19世纪末。安全火柴在20世纪初才完全取代被各国定为违禁产品的黄磷火柴。安徒生生于1805年,死于1875年。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使用黄磷火柴的时期,所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在墙上就能擦燃火柴。

  3、梳理文章脉络。

  (1)教师提问:为什么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能看到一些美好的东西,火柴一灭,这些东西就不见了呢?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这是小女孩看到的种种幻象,现实中并不存在。

  (2)引导学生交流:课文哪些段落描写了小女孩看到的幻象?

  (3)根据提示,说说课文内容。

  出示填空,让学生补充:课文先写(),再写(),最后写()。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

  三、学习第一部分,品味小女孩的“可怜”

  1、默读第1—4自然段,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是一个()的小女孩。

  预设:可怜/美丽/又冷又饿/贫穷/痛苦

  2、教师引导:再读课文,用上文中的词句具体描述你对这个小女孩的感觉。

  学生交流:

  这是一个(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里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是一个(有着金黄色卷发的很美丽)的小女孩。

  这是一个(又冷又饿,冻得蜷着腿缩成一团却不敢回家)的小女孩。

  ……

  3、指导朗读:请找出这一部分中让你感触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预设1: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生:我从“冷极了”“下着雪”“又冷又黑”感觉到这个夜晚特别冷,这么冷的天,还是大年夜,小女孩却不得不“赤着脚”在街上走,真是太可怜了!

  师:你真会读书,抓住重点词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来,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读出天气的寒冷和小女孩的可怜。

  预设2: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小女孩待在大街上一整天了,却没有卖出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硬币,她肯定又冷又饿又难过。

  教师分层指导:

  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引读)这一整天,谁也——(生接读)没买过她一根火柴,(师引读)谁也——(生接读)没给过她一个钱。

  ②教师提问:想象这里的“谁”,会是哪些人?学生充分想象说话。

  ③教师引导:我把你们想象的这些“谁”去掉,看看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这一整天,没有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硬币。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学生对比朗读,充分交流。

  教师小结:看似简单的两个“谁”,强调了没有一个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一个人给过她一个钱。小女孩的寒冷,不仅仅来自天气,更来自人们的冷漠无情。这寒冷,不仅是从头冷到脚,还是从外冷到里,从身体冷到内心。

  ④引导学生再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书写指导

  1、指导书写。

  ①出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冷、旧、裙、怜、饿、焰、蜡、烛、诉。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些字都是左窄右宽的。重点指导“焰”右下部分的笔顺:撇、竖、横折、横、横、横。

  ②出示上下结构的3个生字:柴、富、离。提醒学生注意上下部分中心对正,宽窄合适。重点指导“离”的书写。

  ③出示独体字“乎”,引导学生关注:第一笔是撇,不要写成横。

  2、学生独立书写。

  3、投影展评。引导学生根据观察要点,从写正确、重穿插、中心对正、宽窄合适等方面开展评价。

  4、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再次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及表达的愿望。

  2、能说出对课文印象深刻部分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第1—4自然段,了解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苦难的现实生活。你能根据句式,再来描述一下这个小女孩吗?

  出示句式:可怜的小女孩!_____________

  预设1:可怜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里,还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

  预设2:可怜的小女孩!走了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预设3:可怜的小女孩!冻得蜷着腿缩成一团也不敢回家,生怕因为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挨爸爸的打。

  2、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二部分,品味小女孩的“幸福”

  1、借助表格,梳理内容。

  (1)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画出相关的句子。

  ①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又擦了一根。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②自由读,思考:从第一次擦燃火柴到第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第一次,小女孩“终于抽出”,是犹豫了好久才抽出一根的。最后一次,小女孩“赶紧擦着”,是很干脆,毫不犹豫的。

  生2:前四次,小女孩都只擦燃了一根,第五次,她擦燃了一大把。

  ③师:你们读得真仔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体会。

  出示句子1: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指名朗读;讨论小女孩犹豫不决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标点“!”“?”、语气词“啊”“吗”和关联词“哪怕……也”理解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句子2:“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卖火柴的小女孩,感同身受,读出她语气的急切和内心的无助。

  (2)出示表格,再读思考: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

  学生独立填写后,小组交流,完善表格前三列。

  (3)教师提问:每一次点燃火柴,小女孩的愿望实现了吗?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独立填写后,师生共同交流、完善。

  (4)请学生看着表格复述: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现实又是怎样的?

  2、品读幻象,说说感受。

  ①自由轻声读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幻象,把感触最深的地方画下来,并在旁边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写下你的感受。

  ②组内交流,全班分享。

  ③融入感受再次朗读。

  3、借助表格,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及自己的感受,说说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幻象。

  三、学习第三部分,理解“幸福”的意蕴

  1、指名朗读第10—11自然段,说说小女孩的结局。

  2、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问。

  3、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预设1: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却“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提示:小女孩在临死前看到了那么多美好的幻象,她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特别是见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死了嘴上还带着微笑。

  预设2:小女孩是冻死的,为什么说“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提示:第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因此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了,就再也没有了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四、拓展延伸,推荐课外阅读

  1、教师小结: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是这样痛苦,幻想是这样美好,而结局又是这样的悲惨。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你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2、布置课后作业。借助表格,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3、推荐课外阅读。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丑小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课后,大家可以找来好好读一读。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9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冷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暧和暧和快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为了能够让这些生长在幸福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我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方案。

  一、强调精读细说

  “读”是语文课的基础,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卖火柴”的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发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擦火柴”这部分,让学生自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同时抓住课后习题来说。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关注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读、说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二、读议结合

  我让学生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后,针对“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暧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疑点

  (一)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二)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所需要使用的表格(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问难

  1、师包含深情地说:在上节课里我们认识了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你看大年夜的晚上,她正在大街上哆哆嗦嗦地走着,又冷又饿。(课件出示风雪中的小女孩,同时播放悲凄的音乐)

  2、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什么?(生答:小女孩的生活多么悲惨!小女孩多么饥饿、多么痛苦、孤独啊!小女孩真可怜!)

  3、可是文章结尾却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课件出示这句话。齐读。你有什么疑问?(生问:为什么会感到幸福?幸福是什么含义?她看到哪些美丽的东西?)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一)有感情朗读五次描写幻景的句子。

  1、她擦了几次火柴?她看到了哪些美丽的东西,请快速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指名回答。

  2、请用“—————”画出描写这些幻景的有关语句有关,读一读。最喜欢的语句大声地多多几遍。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概括?

  3、交流反馈:

  (1)、同学们找到写幻景的句子吗?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2)、是啊!这些幻景确实非常美妙、神奇,那么我们进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下吧!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至二个幻景认真地读一读,去感受幻景的美妙、神奇,然后用你的朗读把那种美妙、幸福的感觉表达出来。(学生练读)

  (3)、朗读反馈(按照学生朗读的顺序交流)

  第一次幻景:我们先请读第一个幻景的同学来读一读(评议)

  朗读处理: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轻读:读出尽情享受、陶醉;重读:读出惊喜)齐读

  第二次幻景:在第一次幻景中,小女孩尽情享受火炉带给她的温暖,那么第二次幻景带给小女孩的又是什么呢?谁愿意来读?为什么读的时候,声音放轻了,放慢了?(课件演示,感受)是啊,看到这喷香的烤鹅向她走来,万分饥饿的小女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第三次幻景:想读的同学一起读,说说你有什么独到的朗读处理吗?(不由自主地伸出手去,要读得快些,读出惊呆了)

  第四次幻景:

  a、最后一次小女孩看到了她亲爱的奶奶,看到了世界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她是怎样对奶奶说的,谁来读读?请女孩子当那个小女孩,把她又惊又喜又急切的心情读出来,好吗?

  b、奶奶确实没有离开,而且变得更加高大、更加美丽——教师范读(结合课件演示):她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好好读读这段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那么这一段话,你准备怎样来读?指名读,谈感受。

  4、连读四个幻景:

  (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我们把四次美妙的幻景连起来读一读,怎么样?)

  分工:第一次——一、二两组同学读;第二次——三四两组同学读;第三次——男同学读;小女孩的话——女孩子读;最后飞走了——全班齐读

  问: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体会的幻景越美好,与出现破灭的结果一旦相联系,则更凄凉,为后面的比较作基础。

  大量时间的自读自悟,体现人文性,珍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二)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幻景呢?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过渡:幻景是美好的,但幻景终要消失,每一次火柴灭了,小女孩面对的是怎样的情景了?理解幻景破灭的句子

  出示句子:

  (1)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2)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简直成了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长长的红线。

  请学生谈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轻声读读这些句子,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幻象与现实的再次鲜明对比中,发现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象中没有寒冷、饥饿、享受着快乐与疼爱。她是幸福的。当火柴熄灭时,她又会回到冷酷的现实,学生此时认识到小女孩这时的幸福是可怜的。

  过渡:天空中闪烁的星星让小女孩想起了奶奶,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最后一次是怎样擦燃火柴的呢?生答。她以前是怎样擦燃火柴的呢?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语句。生回答。

  (三)体会擦火柴时的不同心情

  课件出示句子: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又擦了一根。

  她又擦着一根火柴。

  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

  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

  问:有什么不一样?第一次的不敢,最后一次的急切、毫不犹豫,,反差时是多么大啊,这里,你又读懂了什么?连读这五句话。

  三、解疑内化。

  1、读后思考。

  (1)齐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思考:死对平常人来说是件痛苦的事,但对小女孩来说也是不幸的吗?

  (2)交流讨论。

  (3)谈谈对文中两个“幸福”含义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把发现留给学生,就是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尝试着自己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气和活力,充满愉悦和欣喜,充满思考和想象)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课文的第12自然段这样写到:(引读)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课件演示)

  3、如果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合理想象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学生在畅谈中再一次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写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文章围绕“同情弱者”的这个单元主体,描写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圣诞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作者对穷苦大众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冻僵”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读、圈画词句等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起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遭遇的同情。

  2、通过感受小女孩的痛苦和不幸,渴望幸福,来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与现实对比,体会小女孩生活的悲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从整体入手,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感悟想象,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领悟能力。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一定看过《安徒生童话》吧!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走入那风雪交加的大年夜,去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痛苦和不幸。

  2、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研读探究,理解感悟

  1、了解人物处境,感知小女孩可怜

  (1)默读1-4自然段,画出具体描写小女孩可怜的有关词句,思考知道了什么?

  ①抓重点句子理解。(课件出示)

  A“在这又黑又冷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B小女孩只好光着脚走路,寒冷的雪将她的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C她又冷双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D好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

  从哪些词看出小女孩可怜。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读出可怜。同情的语气

  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点燃来取暖吗?

  (2)幻景现实对比,理解小女孩的悲惨。自由读5-11自然段,思考小女孩擦了几次火柴,各出现什么幻景对应现实是什么?小女孩渴望什么?读后小组交流。指名交流。

  (投影出示:学生填手中的表)

  第几次擦火柴幻景现实渴望什么

  小结:因为寒冷,才幻想有火炉;因为饥饿,才幻想有烤鹅;因为孤独,才幻想有圣诞树;因为痛苦,才幻想奶奶。现实和幻想有如此大的区别,幻想越美好,小女孩的命运越悲惨。

  (3)抓住不幸结局,体会作者的情感。

  小女孩最后怎么样了?

  ①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②想:这个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

  ③“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三)、总结全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众多童话作品中的一篇,这位举世无双的童话大师,他的童话优美、活泼,充满绮丽的幻想,富有哲理而引人入胜。如丑小鸭怎样变成了白天鹅,拇指姑娘怎样邂逅了天使王子,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课后去读安徒生的童话吧。一个月后我们上读书汇报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四)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二)学生活动设计

  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三)学习“卖人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3.学习表述。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

  (四)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3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放大课文图片。

  教学目标

  1.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贫富悬殊,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穷苦人民的不幸遭遇。

  【教学过程】

  一、启发激趣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的体裁是什么?学习的重点又是什么?

  2.介绍作者简况:

  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位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丹麦的安徒生及其他的一部经典之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3.审题激趣:

  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启发激趣,让学生回忆本单元的学习方法——抓住关键的句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好本课作准备,同时向学生介绍作者简况,审题激趣,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新”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自读质疑

  1.带着问题轻声朗读课文。(精选学生的问题)

  小孩子为何去卖火柴?其遭遇又是如何?

  2.巡视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注重指导阅读常用的阅读符号。

  用“==”划出中心句,用“——”划出重点句,用“~~”划出佳句,用“。。。”划出中心词,用“...”划出重点词等。

  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圈划批注,质疑问难,学会自主操作,培养迁移能力。

  三、重点深探

  1.小组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精讲关键的语句及重要的问题。

  例:①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②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地方去了。

  ③小孩子坐在墙角里,两肋通红,嘴角带着微笑。

  本环节是围绕教学重点——小女孩的五次幻想,通过读、划、思、议的学习方法,精讲第一次幻想,其余四次幻想,引导学生自觉深探,突出以指导朗读,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女孩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憎恶,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自我回顾

  1.你是如何理解掌握本篇课文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2.师小结,在阅读教学中有许多方法可以运用,如:旁批,发现问题等。

  教师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学习方法,总结提高,整体理解,促进学生学有所得,灵活运用,真正体会到探求真知的苦与乐。

  五、练习运用

  1.师出示三个不同颜色的盒子,并明确告诉学生这三个盒子里面有三种不同难度的题目,谁愿试摸题目来解答。

  2.学生自告奋勇摸题解答。

  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A、B、C三档不同难度的题目,采用挑战形式解答,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六、开拓延伸

  出示安徒生的著作《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选》,并作简要的介绍,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

  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自觉地读一些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积累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4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百读不厌。作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该文经典且极富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文中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极易引起学生的同情和关注。学习这篇课文读懂不难,而要真正达到文情交融则并非易事。泛析精讲走捷径不可取,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立足主体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兼以评、议及联想的训练,努力实现人文合一。

  一、课前活动:

  听爸爸、妈妈讲《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讲《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原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同学们,昨天,爸爸妈妈都给你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吗?讲得怎样?你们一起读了这篇课文吗?你们觉得文中的小女孩怎样?(学生谈感受,谈收获。)

  (二)初读入景。

  1、播放朗读课件,学生闭着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让学生各自谈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2、学生独立地小声的朗读,认真地进行圈点批画,边读边想边将自己的收获批注在课文的旁边,同时拟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录音导读,学生闭眼静听,让学生进入文本,这是进行深层对话的基础。]

  (三)互议释疑。

  将各自的收获和问题放到小组里去讨论。

  1、确定学习小组。可以按座次划定,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分组时,还可以突破常规,用婉转、激励的语言将语文水平稍差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由他们自己在班上选聘热心的、自己信任的同学担任小组长,也可由老师直接任他们的小组长。适当降低要求进行交流。

  2、确定小组长,可以由同学推选,也可以自荐,小组长选定后,让他(她)举举手。

  3、各小组共同确定一句口号:如“勇攀高峰,才能胜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胜利属于我们浪花组”等。

  4、开始交流,要求如下(可用课件出示)。

  (1)各自谈谈自己的收获,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认真地读一读。

  (2)谈谈自己的疑惑点,同组的成员依据课文重点采取依文朗读、释疑的方式进行探讨。

  (3)对于小组内通过朗读,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要作好记载,以备汇报时,求得全班其他同学的支持。

  5、各小组成员分别自评一下:你在小组讨论中,你认为自己做得怎样。

  6、全班性交流:小组长汇报各自小组的交流情况,若有疑点,全班进行互补性读、议、释。

  [将语文中的学困生划为一个小组,避免了绝大多数学困生只能当听众和看客的窘境,当然,将他们单独设为一个组,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学生自己评价一下在小组讨论中的情况,能促使学生进行阅读反思,激发其主动学习的信心。]

  (四)表演升华。

  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成员可以选择以下三种形式中的一种或两种在小组表演(也可以自拟表演内容)。

  1、小小故事家。将《卖火柴的小女孩》讲给小组成员听,要求尽可能的形象、生动。也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小女孩得救了……;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

  2、小小播音员。将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段落)读给大家听听,要求情感真挚,能发挥“播音员”的最高水平。

  3、我当小女孩。将自己置于小女孩的位置,讲一讲自己的遭遇,说说自己的愿望。

  (五)合理拓展。

  1、以《小女孩,你真傻》或者《小女孩,你为什么不回家》为题,合理想象写一段话。

  2、阅读、积累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以便在下次读书交流会上交流。

  [一堂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读了多少。语文课既要议论纷纷,更要书声朗朗。这堂课的设计突出了读、评、议和联想。仅读而言,形式多种多样:与父母先讲后读、听音乐伴读、自读、互读、疑读等。另外,读后让学生先谈收获后谈问题,打破了“语文学习=问题解答”的学习模式。在学困生的处理上,尊重客观事实,将他们分为一组,降低要求让他们学有所获。这不失为一个创举。还有,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反思(进行自我评价),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评价理念。后面的“表演升华”更是画龙点睛,将多因素对话推向了高潮,真正实现了“人文合一”。]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哆哆嗦嗦”等词语

  2、体会小女孩悲惨的命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 点难 点:体会小女孩悲惨的命运

  步 骤:

  一、谈话导入

  1、师:世界文学宝库里,有许多中国经典作品,还有许多外国名篇名著,你们知道哪些外国的名篇名著呢?

  2、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安徒生写的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

  二、初读课文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卡片认读本课词语

  3、指名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引导学生读句子:她死了……

  5、再读这句话,你们体会到什么?

  二、品读语句

  1、师:大年夜是多么美好的日子,而小女孩却还要去卖火柴,这是为什么呢?

  2、读课文的1~4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穷苦的语句

  3、指名反馈,品悟

  (1)天冷极了,下着雪……

  (2)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

  4、教师和学生进行填空式小结

  因为家里太穷了,小女孩只好在大年夜冒着风雪,赤着脚到街上卖火柴,她又( )又( )地向前走,一双小脚冻得( )

  1、卡片认读“凄美”等词语

  2、说说“凄美”的意思

  3、师:人们都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凄美的故事。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它的凄惨,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它是一个美丽的故事的语句

  三、了解五次幻象内容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2、为什么说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3、她在冻死前到底看到了哪些美丽的东西呢?找出描写小女孩幻象的段落。

  4、她一共几次擦燃了火柴?小女孩第一次看到的是什么美丽的东西呢?轻声读第5自然段

  5、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小女孩的表情,想想此时小女孩心情怎样?

  6、这是小女孩擦燃火柴后想像到的,这对她来说是这样的美好,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7、按照刚才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余下的四次幻象

  8、你们从这四次幻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9、这四次的幻象中还有不 少感人的语句,请同学们画下来读一读

  四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想 渴望

  火炉 温暖

  烤鹅 食物

  圣诞树 欢乐

  奶奶 爱抚

  奶奶 幸福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集锦15篇】相关文章:

1.《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2.《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5.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6.《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集锦15篇

7.《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集锦15篇)

8.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设计

上一篇:《向往奥运》教学设计 下一篇:《穷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