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学设计

2021-02-18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回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回声》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形成回声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有关内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是回声和形成回声的原因。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听到过回声吗?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儿能听到回声?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讲的。

  二、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找出图文对应的段落。

  二、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2、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做的?又是怎样说的?

  三、检查初读效果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这一段有几句话:讲的是什么?

  ⑵“倒影”是什么意思?(结合图的理解)

  ⑶课文中把什么比作大月亮?(把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成的圆形比作大月亮)

  2、指导朗读描写美丽景色的第二句话,注意句间停顿。

  3、齐读第一段。

  二、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并引导学生划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桥洞底下)

  提问:

  1、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周围”指什么地方?“美丽的的景色”指什么?结合图(一),联系课文第一段说明。

  2、小青蛙“呱呱呱”地叫起来,这时,它听到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齐读第二段。

  三、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回答

  小青蛙为什么很奇怪?它是怎么问妈妈的?

  1、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要用适当的语气朗读小青蛙和青蛙妈妈的话。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四、图文对照。理解第四、五自然段

  1、默读第四、五自然段,观察第二幅插图,思考:青蛙妈妈带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图文对照,引导学生理解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3、借助图(二)理解画出的句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5、分角色朗读四、五自然段。

  6、填空练习

  ⑴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碰到河岸,又一圈一圈地()回来。

  ⑵青蛙叫的声音的(),碰到桥洞的(),也要()回来。

  7、引导学生说一说:

  ⑴结合课文内容讲讲“荡”和“返”的意思。

  ⑵什么是“回声”?你曾在什么地方听见过回声?(用自己的话说)

  五、齐读最后一段

  理解“小青蛙又游回桥洞里,呱呱地叫个不停”这句话的意思。

  〖总结全文,点明课题〗

  〖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朗读全文

  1、指导读好句子末尾的助词,如:啊、吧、哩、啦等。

  2、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揭示学生注意小青蛙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先是看到美景很高兴,要用赞美的语调读得稍慢些;再是听到回声很奇怪,要用问话的语气读;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非常高兴,读的节奏要稍快些。

  青蛙妈妈的话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

  二、识记生字字形

  1、读生字词卡片。

  2、分析、记忆字形。

  重点指导“藏”和“荡”。“藏”:上面是草字头,下面先写“厂”字,“荡”:上面是草字头,下半部左边是三点水,右边的“扬”是一笔,不要写成两笔。

  三、指导正确书写

  四、练习用生字口头组词,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五、填上合适的词语

  半圆的()欢快地()

  美丽的()高兴得()

  六、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阅读《看浪花》。

《回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

  1、 认真聆听《回声》,知道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感受音乐与大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 认识力度记号f,p,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在实践中正确运用。

  3、通过学唱《友谊的回声》,鼓励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友谊并建立美好的友谊。

  教学重点:力度记号在音乐中的实践运用。

  教学难点 :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后半拍起唱的演唱方法。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课题

  1、谈话: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老师和一位同学来合作一下,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现象?

  2、你知道回声吗?(激发兴趣,让学生说一说)师小结: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回声和我们发出的声音(我们把它称为原声)相比,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二、欣赏《回声》

  1、引入:音乐家发现了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有音乐家就想到用音乐来表现回声。当然,这个作品中的回声并不是对着山谷唱歌,而是两个合唱队模拟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知道这两个合唱队是怎样配合着表现回声的吗?

  2、认识力度记号:像我们刚才不同力度的演唱在音乐中有专门的音乐记号,叫力度记号,刚才我们在演唱中用了两种不同的力度,fP,(出示强弱)歌曲里表现原声的用了哪种记号?表现回声的呢?

  3、再次聆听回声(出示歌谱)感受乐曲中强弱的对比

  三、发声练习 男女声分组唱,随老师的琴声唱一唱歌曲,用自己的声音表现一下回声。处理:歌曲其他部分用中强的力度来演唱,表现叙述的语气。

  四、学唱歌曲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唱一首《友谊的回声》,先听一听歌曲,想一想,为什么叫友谊的回声?指名学生回答,师小结:面对山谷,我们发出怎么样的喊声,山谷就会传给你怎么样的声音,这其实就像我们人与人之间,你对别人付出了怎么样的真心,别人就会对你有怎么样的友谊,这就是友谊的回声。

  1、欣赏歌曲,随音乐轻轻唱一唱歌曲。

  2、个别指导

  A 、出示:我喊一声,喊一声,噢,噢,噢。问:这个记号是什么?(PP----很弱)师生配合唱一唱,注意休止符

  B、出示:回声回声…可爱的回声。师独自唱一唱,请学生为老师伴奏(拍手拍腿)述:这里有一个休止符,表示后半拍起唱,请同学们在为老师伴奏的时候注意一下,这里的休止符是怎么把握的(师再唱,生伴奏)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师弹琴,生边拍手边唱,逐步脱离拍手拍腿)

  3、随老师弹琴,生轻轻演唱歌曲第一段 “向着大森林”尾音指导。

  4、学唱第二段,师弹琴,生轻轻唱一唱,个别地方纠正。

  5、随琴轻轻唱一唱歌曲。

  6、歌曲处理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我们要用怎么样的声音来表现这样美妙的声音呢?

  7 、 让我们带者对友谊的情感来演唱这首歌曲(拍打节奏,轻声来演唱)

  8 、纠正歌曲中错误的地方,跟琴演唱,提示带者什么样的情绪演唱。

  9、用强弱来打拍的形式,再次用情演唱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了回声,你现在知道音乐中是怎么表现回声的吗?对,运用了两个力度记号,那就是强、弱。除了这两个力度记号,音乐中还有一些记号也是表示力度的,也有表现力度的变化过程的,我们在以后的时间里再接着学习。

《回声》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在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学习这一课让学生掌握体会力度记号,是一个有自然到人为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对力度记号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音乐发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一阶段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在欣赏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等方面有了认识,并能准确的回答出来,课外知识面也宽一些。本课歌曲优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美好的向往。学生很容易接受并与歌曲产生情感共鸣,共同感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音乐情景及游戏中实践中掌握力度记号“f、p”,并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2、有情感的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并能完整而有感情的演唱。

  二、过程与方法

  在聆听、探究回声的特点,掌握力度记号,通过合作进行模仿,将所获得的经验在歌曲中得以体现,并有情感的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

  三、情感态度

  1、通过探究与实践,感受充满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通过歌曲的演唱,在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同时,对真挚的友谊充满了向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力度记号;学会歌曲《友谊的回声》,歌曲的旋律及力度记号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呼唤友谊

  1、故事导入:在大山深处,有一只小兔叫淘淘。一天,它和小伙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小伙伴们都不理它,于是,它来到了湖边......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入:是谁在和淘淘说话呢?(回声)

  进行游戏:引导学生体验回声。

  小结,力度记号:用f表示强,用p表示弱;用ff表示很强,用pp表示很弱。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知道力度记号fp ,从自然的声音到人为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对力度记号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二、寻找友谊

  导入:哪里有回声?让我们一起来找找。

  1、初听歌曲,随音乐划拍。

  提问:你看到歌谱中有那些认识的音乐记号?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为后面情感的引导做铺垫。

  2、再听歌曲,用母音随音乐哼唱旋律。

  3、教唱第一段歌曲。

  注意唱准八分休止符、及切分节奏。

  4、听琴跟唱第二段歌词。

  5、学唱第二乐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视唱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比较直观的掌握带休止符的切分音的节奏型,并且完成歌曲的表演。

  三、赞美友谊

  设疑:后来小兔淘淘又怎么样了?(播放课件)

  小结:心相映,心相通,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让我们带着对友谊的赞美来歌唱人间最美好的回声吧!

  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的美好,并用清晰准确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珍惜友谊

  聆听:音乐家拉索创作的无伴奏合唱《回声》。总结全课。

《回声》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1、唱《亲爱的回声》

  2、认 6/8拍

  3、做 为旋律划分小节 听音选择填空

  4、听 《樱花》《故乡的亲人》

  5、八孔竖笛 《四季歌》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歌曲学唱,培养学生爽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生用鲜明的力度对比来表现回声的效果。

  2、知道6/8拍的含义及其特点,能用优美舒展的歌声表达6/8拍旋律。

  3、通过做一做练习,进一步巩固对6/8拍的认识,接触并记住世界名曲的主题音调,继续进行旋律音程的听记。

  4、通过欣赏,熟悉《樱花》、《故乡的亲人》这两首歌曲的音调,感受歌曲情绪的特点,比较和感受合唱及不同音色的不同表现力。

  5、八孔竖笛 提高演奏能力,学生表达不同音乐风格、不同音乐情感的乐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用鲜明的力度对比来表现回声的效果。

  2、掌握6/8拍的含义及其运用。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八孔竖笛

  五、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认识6/82、学唱《亲爱的回声》 教学目标:

  1、 知道6/8拍的含义及其特点,能用优美舒展的歌声表达6/8拍的旋律。 2、通过歌曲的学唱,培养学生爽朗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习用鲜明的力度对比表现回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6/8拍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是想坐在这教室里上课,还是想走出去,与大自然拥抱呢?

  我也想,可是……不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来感受自然。你听:(范唱) 二、发声练习

  1、模仿回声 师:你们了解回声吗?谁来介绍一下回声的。能把回声表现出来吗? 其实这里就有了音乐,很具有表现力,也就是力度上的变化。

  2、节奏、视唱

  师:喂 — — | 喂 — — ||我们来合作一下,模仿亲爱的回声。 你好 — | 你好 — || 哈 罗 — | 哈 罗 — || 回声是……那么可听好了哦。 6 5 || 5 1 || 1 6 || 1 5 || 演唱评价

  三、学唱歌曲

  教材分析:《亲爱的回声》是一首美国童谣。它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群山幽谷中与回声对话的动人情景,形象地表现了人声与回声形成的奇妙、和谐、遥相呼应的音响效果,抒发了孩子们欢愉的心情。歌曲采用C大调,6/8拍,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由两个平行的乐句构成,其间穿插对唱“哈罗、哈罗”,前者表现“人声”,后者表现“回声”。第二部分以较紧凑的节奏、流畅的旋律表现出孩子们对好朋友“回声”热情企盼的情景。全曲节奏平稳、旋律舒展、语气亲切、感情真挚,音域仅有7度。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亲爱的回声》

  1、 出示歌谱

  2、师:谁能解释一下6/8拍呢?

  2、认识6/8拍

  师:2/4的含义是—————,强弱规律是——————。 3/4的含义是—————,强弱规律是——————。

  4/4的含义是—————,强弱规律是——————。

  那么想一想6/8的含义会是什么呢?强弱规律又是什么呢?

  2/4 X X | XX ||

  ● ○●○

  ∨ ∨∨ ∨

  3/4 X X X X | X X — ||

  ● ○ ○● ○ ○

  ∨ ∨ ∨∨ ∨ ∨

  4/4 X X X X |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6/8 X X X X X X | X X X X 0 ||

  ●○○ ◎○○ ●○○ ◎○○

  ∨∨∨ ∨∨∨ ∨∨∨ ∨∨∨

  看这两句6/8拍的节奏,听一听我是弹奏的哪一乐句? 6/8 X X X X X X | X X X0 || 6/8 X X X X X X | XX X0 || 3、跟磁带轻轻哼唱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和亲爱的回声对话吧。跟着轻轻的唱一唱。

  4、解决难点

  (1) 教唱时,第二乐句和第一乐句基本相同,仅句末的“哈罗”二字不同,可让学生自己视唱,找出乐句的异同。

  (2) 结束部分的简短合唱,注意倾听声部的和谐,高音要有气息支持,不喊叫,唱出悠远的效果。

  (3) 演唱全曲时,要求歌声连贯、绵密、富于韵律感,回声的模拟可由少数同学轻声演唱,注意连接的准确,时值充分。

  师:还有哪里感觉较难把握的?(换气、二声部)

  (4) 让学生边唱、边想象,边倾听集体创造的“回声”的效果。

  5、完整表达歌曲

  思考:(1)括号中表现回声的旋律应该用什么力度演唱?

  (2)用分组唱的形式表演这首歌效果会更好。

  师:我们来分配下角色,我先来扮演回声。我一定能表演好的。那么你还想对亲爱的回声说些什么呢?把歌词改一改,唱一唱。

  四、总结下课

  五、作业: 1、复习巩固6/8拍。2、复习歌曲《亲爱的回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为旋律划分小节线 2、听音选择填空 教学目标:通过做一做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对6/8拍的认识,接触并记住世界名曲的主题音调,继续进行旋律音程的听记。

  教学重点难点:6/8拍的巩固和听记

  教学过程:

  一、 寻找精灵(听音选择填空)

  二、 师:在一个美丽的小镇上(弹奏完整的旋律),住着快乐的人们,因为这里有着三个可爱的小精灵。他们唱着欢乐的歌。分别是——

  弹奏 5 6 5 || 3 4 3 || 4 5 4 ||有一天,这三个小精灵到森林里去玩,可是却一直没有回来。小镇上也失去了原来的快乐。只有找到那三个小精灵才能恢复小镇原来的欢乐。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吧。 再来好好听一听这三个小精灵的声音。(弹奏)

  那么,究竟他们在哪里呢?1=C 4/4

  34 5 ( ) ︱ 65 42 ( ) ︱ 23 4 ( ) ︱ 54 27 1-‖

  5 6 5 3 4 3 5 4 4听——唱——填空

  二、解救精灵(为旋律划分小节)

  师:真是太好了,找回了精灵,快乐的小镇又要回来了。可是奇怪的是,小精灵们不歌唱了。原来是被森林里的女巫施了魔法。

  (出示6/8拍的旋律)只要我们能为这一旋律划分小节就可以解除精灵身上的魔法了。首先来看这是几拍子的旋律?那么6/8拍的含义是?你能为这一旋律划分吗?

  1、要求:根据拍号为下面的旋律添上小节线,并标出强弱,再唱一唱。

  2、出示旋律:

  1=C 6/8 【奥】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

  典雅的行板

  3·4 3 5 5 2·3 2 4 4 1 1 2 2 3 54 3 2

  3·4 3 5 5 2·3 2 4 4 1 2 3 4 3 2 1 0

  3、 注意不要把6/8拍唱成3/4拍,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感受。 好了,这下我们又可以听到小精灵们的歌唱了。听一听吧,我们可要轻轻拍手为他们伴奏呀。(范唱)

  我们都来唱一唱吧。

  这就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片段,从这样的片段中你感受到什么心情。

  三、总结下课

  师,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和小镇上的人们感受小精灵的乐章吧。(听全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听 樱花 故乡的亲人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熟悉《樱花》《故乡的亲人》这两首歌曲的音调,感受歌曲情绪的特点,比较和感受合唱及不同音色的不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比较不同演唱形式和不同音色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歌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抢答:哪里的《凤阳花鼓》?谁能完整的演唱《凤阳花鼓》?

  二、听《樱花》

  教材分析:

  《樱花》是一首流行世界的日本民歌。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每年春天都开花。歌曲生动地表现了日本人民在阳春三月观赏樱花时的喜悦心情。全曲共14小节,乐段结构(4+6+4),4/4拍,调式为日本特有的“都节”调式,由“3、4、6、7、1”五个音构成,旋律进行多为大、小二度和大三度,各乐句的落音分别为4、7、3,偶尔出现增四度的大跳音程,这些都是这首歌的特点。歌曲的旋律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日本民歌色彩。

  1、出示《樱花》歌谱演唱

  师:我们来唱一唱这样的旋律。

  2、感受乐曲的曲调

  师:正如大家想到的,这是日本的民歌《樱花》,日本民间特色的曲调跟我们中国的民歌比较一下。由“3、4、6 7 1”五音构成的,便是日本特有的“都节”调式,而中国的民歌中以“6 1 2 3 5”五音构成。

  3、感受乐曲的情绪 师:那么我们来感受一下日本的樱花,从中你感受《樱花》的旋律怎样?歌曲是通过什么样的演唱形式来表达歌曲的?其中发生了变化,你又感受到什么?

  4、跟录音学唱歌曲。

  三、听《故乡的亲人》

  《故乡的亲人》是美国作曲家斯蒂芬·福斯特于1851年创作的歌曲,全曲由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构成,第一乐段由两个平行关系的乐句构成,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形成高潮,第二乐句则再现第一乐段的末乐句结束。歌曲旋律质朴、深情,表现了远离家乡的漂泊者怀念故乡亲人的真挚感情,具有浓郁的赞美诗风格。现为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州歌。

  1、 感受乐曲情绪。

  2、 师:现在我们从日本在飞到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听那里的人们正唱着他们的州歌来欢迎我们呢!(听全曲)

  3、 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故乡的亲人》,由美国作曲家斯蒂芬·福斯特写于1851年,那么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呢?我们来轻轻跟着哼一哼。

  2、感受演唱形式和音色

  师:那么是通过怎样的演唱形式来表达的?其中有一段是男声领唱,你觉得怎样?如果用女声来领唱,效果怎样?看来设计演唱的形式也得巧安排。

  四、完成课后的作业:

  (1) 先欣赏,后选择。

  《樱花》的旋律是 。

  a·舒展、优美的 b·欢快、活跃的 c·刚劲、有力的

  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 。

  a·二重唱 b·齐唱 c·童声合唱

  跟着录音学唱这首歌。

  (2) 先欣赏,后讨论。

  《故乡的亲人》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这首歌是用什么形式演唱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五、总结下课

  第四课时

  一、教学安排 :八孔竖笛《四季歌》

  二、常规练习 :1、 师生礼仪。2、 发声练习。

  三、八孔竖笛《四季歌》。

  1、 教材分析:

  《四季歌》原为一首日本歌曲。全曲共四个乐句,旋律反复时为节奏同步的二声部。该曲的旋律基本处于竖笛的中、高音区,演奏的技术难度不大,比较宜于表现。合奏部分为平行三、四、五度的进行,其和声效果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内容有所区别,请学生自己感受、体会其和声效果。

  2、 演奏要求:

  (1) 要奏得连贯、流利,四拍的长音一定要奏足时值。

  (2) 保持二声部的和谐,吐音不要过于用力。

  3、 学习过程:

  (1) 出示旋律 :听范奏,感受乐曲的情绪、速度。

  (2) 视唱旋律,熟悉该乐曲。

  (3) 练习吹奏,明确要求。

  四、作业:练习吹奏八孔竖笛《四季歌》。

《回声》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四中的一篇课文。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了解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有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理念: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悟读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回声,大致对回声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青蛙妈妈说的话,了解回声的原理。

  2、认识6个生字。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间:

  建议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三、交流探讨,理解感悟

  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内容。

  (1)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2)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2。汇报展示,深入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四、拓展阅读,延伸课外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课外同学们可以去找一找,亲耳听听自己的回声,只要我们多听、多看、多想,就能发现大自然中的无穷奥秘。

《回声》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能学会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

  二、能够认识强弱记号f、p,能够比较声音的强和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现在正是春季,带上你们的好心情和老师一起去春游好吗?那就让我们唱着歌出发吧!(播放课件《春天在哪里》)

  1、出示大山图片

  大山不仅美丽而且神奇(播放回声)

  喊声和回声这两种声音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课件出示:

  在音乐中大的,重的声音叫强,用英文字母f表示。

  在音乐中小的,轻的声音叫弱,用英文字母P表示。

  2、师生做回声游戏

  二、学习歌曲

  1、学生闭眼静听感受歌曲。

  好听吗?喜欢不喜欢?

  2、再听歌曲熟悉歌词

  3、歌曲中都唱了些什么呢?随着老师有节奏的读歌词。

  师教生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生轻声随曲唱

  5、再次轻声随曲唱

  6、学生随着老师的琴声唱

  老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重点指导。

  7、分角色唱

  (1)师生合作唱 (2)男、女生合作唱(3)指名唱

  三、比较声音的强弱

  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大山,现在我们将要来到声音谷,这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里面有美丽的城堡,还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能比较一下哪种声音强,哪种声音弱吗?(出示课件)

  四、找一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大自然的世界里,有的声音是强的,有的声音是弱的,现在我们就来找一找,强弱声音。

  学生自己找强弱声音,集体交流。

  小朋友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表现出这么多的强弱声音。

  五、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春游高兴吗?是啊,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快乐,而且学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还认识了f、p表现了声音的强和弱,收获可真不小。时间不早了,带着我们的收获唱着歌儿回家吧!(播放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

《回声》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认识“呱、纹、圈、返”等生字,学写“影、倒、游”三个生字。

  2.在画一画、读一读、玩一玩小青蛙的话中,发现语气词的特点,并初步进行迁移运用。

  3.圈圈、做做青蛙妈妈动作的词,体会动作的连贯性,圈圈、画画波纹动作的词,初步体会回声的动作路径。

  教学流程:

  一、教学第一段

  1.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出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为了帮助大家读好轻声词,老师特地把轻声词缩小了,读的时候可得又轻又短哦!

  自由练读,指名读

  正音:倒影,齐读,指名读

  谁有发现?【显红:大月亮】,你发现大月亮了!谁来指一指大月亮在哪儿呢?

  这么美的大月亮谁来读?指名读1,齐读

  这么美的景色赶紧把它背下来吧!

  2.这么美的地方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赶紧再去读读课文吧!

  2.读完交流,这个故事有趣在哪儿?

  3.哦,原来是小青蛙的故事很有趣。读2、3自然段,拿起笔来画一画小青蛙说的话,用上横线。

  【教师巡逻时,随机用iPad拍下学生划线的句子。然后,切换到大屏幕上,进行校对交流。这个环节,旨在更加直接有效地促进交流。】

  4.【出示】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出示字卡:呱】这是青蛙的叫声,谁来叫一叫?

  这是一个口字旁的字,这段话中还有哪些口字旁的字?

  【显红:哪吧哩】说发现:语气词、口字旁、都在句子末尾、轻声的

  指名读句子:语气词不仅要念得轻,不同的语气词还要念出不同的语气。

  自由练读,指名分句读,小结:多有趣的语气词呀,让我们说话更有意思!

  【出示】这里还有一句话,你能给它加上语气词吗?

  “你是谁?你在哪儿?”

  师生合作读:现在我就是这只小青蛙,你们就是躲在桥洞里的那只看不见小青蛙!

  玩回声:谁在学我说话呢?明明是你在学我说话呀!你怎么这样啊?你真不讲道理哦!

  前后桌练习,指名同桌展示

  5.它就赶紧去问问妈妈,【出示】

  妈妈笑着说:“孩子,你跟我来!”

  小青蛙心里想:“”

  语气词:呀吧呢啊哩

  练习说话

  6.【出示】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一圈圈波纹。

  读句子,认识纹

  积累:指纹、掌纹、皱纹

  理解一圈圈波纹(生画),看,波纹是一圈一圈的,所以圈的外边是个大口框

  圈出动词

  看谁记得快

  选择动词填一填

  圈出青蛙妈妈的动作词

  三、儿歌复现

  1.【出示儿歌】拍手读

  小青蛙,呱呱呱,

  水中倒影多美呀!

  我说话,谁学理?

  宝贝连忙问妈妈,

  蛙妈妈,游上岸,

  扔石子,激水花。

  波纹碰岸荡回来,

  原来这是回声啊!

  2.写字:影倒游

  写字法宝:三撇魔法棒三撇的起笔在一条竖线上

  魔法圈:三撇有一定的距离

  范写:影

  倒游:左中右结构

  倒:左右一样高,魔法圈告诉我们中间部分短

  游:左低右高三点水在一条弧线上

  儿歌:游泳要到有水的地方,而且要有大人陪

  3.生写:头正身直脚放平一拳

  【师巡逻,随机各拍下写得好的和写得不好各一张。随后切换到大屏幕,让学生针对评价标准进行评议,并提出修改意见。】

  4.互动评议。

  (1)字写正确,奖一颗星。

  (2)写对魔法棒、魔法圈的要求,奖一颗星。

  (3)整洁美观,奖一颗星。

《回声》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并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学生在探究、设疑以及师生合作中学会歌曲;在倾听、实践、评价等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表现歌曲,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学会“f ”、“pp”强弱记号,并能自信的,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二、教学材料分析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第二乐句是第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复习反复记号“ ||::|| ”。

  3、掌握前半拍休止 2/4 OX XX | ……

  教学难点:

  1、学习使用气息控制声音的强弱。

  2、认识并掌握力度记号“f ”、“p ”。

  2、了解“ff”、“pp”、“mf”、“mp”。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看动画片《回声》片段。

  2、看后回答大山里神秘的声音是什么吗?(生答:回声)

  4、师:在这个世界上,人的声音是最美妙而复杂的。他能将大自然中很多的声音表现出来,例如:回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向大自然学习这美妙的回声。

  二、解决难点,感受“回声”

  1、分两组进行模仿“回声”练习

  f p

  噢 噢(交换练习)

  2、师:大家声音的表现力可真棒,我们能为回声加音高吗?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f pp

  i60|i60|

  噢 噢

  f pp

  750|750|

  噢 噢

  f pp f pp

  i60|i60|750|750|

  噢 噢 噢 噢

  3、大家想不想知道,在音乐中,用什么记号来表示“强”?什么记号来表示“弱”?

  师讲解:

  “f”表示强,“p”表示弱。

  引申:

  “ff”表示极强,“pp”表示极弱。

  4、让我们大家再一次的来感受一下美妙的回声。

  2/4

  fppfpp

  i60|i60|750|750|

  噢, 噢。 噢, 噢。

  (师生对唱——生生对唱——加上动作唱)

  5、小结:这真是美妙的回声,我们仿佛就在跟大山对话一样,可爱的回声,友谊的回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友谊的回声》

  三、新课教学,学习“回声”

  1、竖起你的耳朵,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欣赏这首歌曲

  2、 复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

  (聆听歌曲,思考)

  3、现在,让我们一起划着二拍子,再次聆听歌曲。

  4、自己任选歌中的一句来学唱,学会后唱给同学们听

  5、在唱谱过程中,如果你遇到难唱的乐句请举手示意,我们请“小老师”或老师来帮助你。

  (生提出难点乐句,如果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如果有难度,可以通过教师范唱解决难点乐句)

  6、跟着老师轻轻地来唱歌曲的旋律(学生轻轻跟唱)

  7、填唱歌词

  8、完整演唱歌曲

  9、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把歌曲学会了,真棒!10、山谷的回声仿佛还在歌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伴奏,合着山谷的回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拓展教学,情感升华

  1、拓展延伸,再次观看《回声》片段。

  友谊的回声真美啊!让我们来当一回大山和小兔淘淘来一次亲密对话(当小兔淘淘对着大山喊一声时,我们来当大山轻轻地回应他一声)。

  刚刚我们和小兔淘淘共同喊出了“友谊的回声”,那么请你们也来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朋友之间友谊的存在。

  2、请学生讲述。

  3、分组做游戏“回声”

  4、让我们用最优美的歌声和舞蹈动作来表现“友谊的回声”。

  5、是啊!友谊的回声无处不在,就像兔妈妈说的:只要你对别人好,别人也同样会对你好。

  友谊是一朵鲜花,只有在双方的浇灌下,才能越开越美,愿友谊的回声永远飘荡在我们周围!

《回声》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友谊的回声》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七课《回声》中的表演歌曲。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学情分析: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乐理知识,识谱都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并且能独立理解,解释歌曲的大意和基本内容,就是学生的掌握程度有些参差不齐,在这方面我将尽量弥补。在唱歌、视唱和听音练习方面,大部分同学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每班还有个别学生有跑调现象,我们要多给这些同学一些关心和爱心,使他们尽快地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高兴地唱起来,尽快脱掉“乐盲”的帽子。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需要学生先熟旋律,再作欣赏。

  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并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情感态度)

  2、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学生在倾听、实践、师生合作中理解歌曲、学唱歌曲和表现歌曲,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过程与方法)

  3、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学会“f ”、“p ”强弱记号,并能自信的,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知识与技能)

  教学重点:掌握力度记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教学难点:前半拍休止的准确演唱以及歌曲中回声处的自然准确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大山吗?在大山里,如果你大喊一声,会有怎样的反应?(会有一种回声)

  师: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当我们向山谷发出声音时,声音传到山谷中的物体上被反射回来形成了回声。回声和我们发出的声音相比,有什么不同?(原声比较重,回声比较轻)

  (设计意图:通过山谷回声创设情境,为歌曲教学做铺垫。)

  2、初次表现回声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模仿一下“回声”怎么样?老师是发声源,你们来表现回声。谁能告诉我怎样表现出回声呢?(练习:喂,噢,你好)

  3、加旋律表现回声

  师:大家声音的表现力可真棒,那我们为回声加上旋律怎样?(师钢琴演奏,生跟琴模唱。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4、师:同学们的表演真棒!尤其是加入旋律后,声音就更动听了。刚才我们做的小游戏中,老师发出的较重的音,在音乐中用f表示(强音),回声比较轻,在音乐中用p表示(弱音)

  引申:老师给他们各添上个朋友“ff”表示极强,“pp”表示极弱。

  5、师:让我们大家再一次来感受一下美妙的回声(分组表现强弱)

  ﹝设计意图:本课的难点是掌握并在实践中运用力度记号。唱准“回音”这一乐句。掌握回声的强弱特点。依据学生活泼好动特点,设计了与学生做回声的游戏。难点得到突破。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感受回声的强弱、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回声的深刻体验。﹞

  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

  师:同学们的演唱将回声表现的惟妙惟肖,现在老师想为同学们唱一首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师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生答,师总结

  这段音乐带给大家如此多的感受,我想大家非常的想学会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友谊的回声》

  2、复听歌曲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听完以后你来说说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找出歌曲中回声的部分。

  3、师演唱歌曲,回声处学生来唱。

  4、演唱歌曲。

  学生随琴轻声慢速用“u“哼唱并及时处理困难句。(两遍)

  切分处(打拍子感受强弱)

  八分休止

  注意:掌握回声处的两个力度记号f 、pp。

  5、师进行歌曲处理。

  v(1)结束句练唱,渐慢的处理。

  结束句: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声音。

  ﹙2﹚、歌曲情感处理。

  为什么说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

  师: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友谊?

  生:友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生: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就是友谊。

  生:友谊就是同学间的交情。

  师:友谊就是你和同学间的那份感情、那份互助的精神。

  师:为什么说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

  生:我们同学间心相应情相通就是友谊的回声。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欣赏歌曲、学生演唱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通过学生的体验、感受、学生能够更加准确把握歌曲的力度、速度、声音、情绪。﹞

  6、有感情的演唱。

  四、拓展

  分组轮唱

  一、二组先唱,三、四组过一小节进入

  (设计意图:通过轮唱更好的表现歌曲,在歌曲中渗透合唱这一环节,启发学生创造歌曲。)

  五、教师小结。

  是啊,真正的友谊是你和同学间的那份感情,那份互助的精神。那么我们同学们之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彼此珍惜像大山一样心相应情相通的真挚情感。让我们带着这种真挚的情感演唱这节课学习的歌曲《友谊的回声》。

  在歌曲《友谊的回声》中结束全课。

  ﹝设计意图:让音乐贯穿始终。在优美和谐的艺术氛围中,让学生建立起高尚道德情操。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友谊的回声 f p ff pp

《回声》教学设计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本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低年级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理解青蛙妈妈言行的语句,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相似点,从而明白“回声”原理。

  难点: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生产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4.教学准备:字卡、课件。让学生搜集回声的资料。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讲读课文,在教学中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忌把它上成自然课。教学时应主要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及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产生回声的原因。在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力求遵循“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原则,紧扣教材重点。

  学习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轻声自渎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用填空的方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使语言文字训练与认识事物统一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看投影演示,明白河水是怎样激起波纹,又是怎样荡回来的这一现象,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段话,并想象句子的内容。这样,把朗读的训练和字、词、句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大家知道会发生什么吗?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谈)(板题:回声)

  (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指名读,学生跟读。指导读好“哩”的轻声读音。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A、呱:“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到有描写小青蛙叫声的句子。(“呱呱呱,多好看哪!”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

  B、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指名读,齐读。(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学生造句。出示句子: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指名读,齐读。)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两个字左窄右宽,哪个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写字就要注意观察字的结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的?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2、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 )一颗石子,( )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 ),又一圈圈地( )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播放课件)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

  (1)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

  (2)你能用上“因为声音的波纹……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板书设计:

  返回

  声波---------石壁

  回声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二年级的一篇科学童话故事,非常有趣,同时回声这一现象,学生也有感受。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第5自然段,理解回声的原理,即青蛙妈妈说的一段话。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突破难点,理解回声现象。

  这节课的设计,我定位于学生,以学定教。让学生通过读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然后从学生的问题入手,通过读文、感悟、动画、游戏、体验等形式理解课文,突破难点。这个学期,我着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展示,已经显示了成效。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有价值的问题率较高。有的学生一下就提出了整篇课文的问题所在,如“回声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意思?“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也说明学生用心去读文了。

  上课开始,我以故事的方式导入,这时学生只能笼统地说出是回声想象。在学完课文后,我又让学生通过小明妈妈的角色转换,告诉小明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明白其中的原理。在他们口述时,有学生把 “石壁”一词换成“大山”,说明学生真正地了解了回声,达到了落实的目的。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当学生把较为重要的两三个问题提完后,我应该再问一问,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没有了再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处理会更好些。另外,在朗读的环节上,还是要再进行加强。朗读的时间少了,形式也不够多样。

《回声》教学设计11

  【课题】高中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

  【目标】学生方面,一回顾和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任务,二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教师方面,一表诚意,二明理念,三提要求,四析任务,五点方法,六激信心。

  【设想】以师生共同探讨《回声》的启示贯课堂始终。

  【步骤】

  一、诠释名字,自我介绍

  教师导入:李清照有词《渔家傲》云:“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我最喜欢这首词,首先是因为这首词所展现的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所表达的对理想的执著精神使我引为同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句“天接云涛连晓雾”唤起我亲切的感受,因为这里包含着我的名字。我姓金名晓涛,是你们的语文科任老师。同学们,你能否用文学笔法来诠释自己的名字?

  学生活动:用诗句或格言对自己名字做全新的诠释,或描述一个情景来说明自己的名字的内涵。

  教师总结:我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氛围中彼此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是美丽的。

  [解说:语文教学课堂可以是充满诗意美的,通过诗句来进行自我介绍也就使这例行的一环节变得充满情趣;而学生通过有创意和颇具个性的介绍,不仅可让新老师和新同学迅速地记住自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享受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师生间的对话虽刚开始,但预示着良好的师生关系顺利地形成。]

  二、一谈《回声》的启示--表诚意,提要求

  教师点拨:我们已经共享了姓名的乐趣,接下来我们来共享思想。

  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童年里的故事。在一个春暖花开的 日子里,我和小伙伴结伴同游一座深山。小伙伴十分顽皮,跟大山开了一个玩笑。他先问候大山:“你好!”只听得大山也友善的回答:“你好!”他接着又喊:“你是个坏蛋!”只听得大山也生气地说:“你是个坏蛋!”在旁边的我十分不解,山与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对话?今天我与大家一样都明白是“回声”的作用,但对童年的这段趣事,却有着更加丰富深刻的感受。同学们是不是也从中获得启发?

  学生活动:谈听故事后的感受。如谈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创作中作家人品与文品的关系等等。

  教师点拨:我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也是一对回声关系。台湾女作家、大学教授龙应台在《机器人中学》《幼稚园大学》等文章中叙述了耳闻目睹的令人唏嘘感慨的事情,如学生能阅读而不会分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不只是在台湾,我们中国的学校也正在上演这一幕。同学们,出现“机器人中学”,“幼稚园大学”的原因何在?你们会不会成为不会思考不敢思考的一代?

  学生活动:讨论原因。有学生提出比较深刻的认识,如“出现以上的问题显然不能单怪学生。如果刨根想一想,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要求孩子们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情;有不同看法做法的孩子被认为是‘异端’,受到排挤。长大后显然很难不成为‘机器人’”。

  教师小结:培养出怎样的受教育者,这当然跟教育者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以教师的观点为绝对权威,认为书本上的定是最标准的说法,那么学生就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可能具备跨世纪一代所应有的创新能力。但是如果教育者用科学的理念来教育人的话,那就会出现令人振奋的局面。我认为,作为一个瑞中人,他首先要做真正意义上的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是前提,否则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智育上则需要有思考、有判断、有创新,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出类拔的新一代。

  “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绝对的真理”,同学们应习惯于自己读书、思考、做人。语文能力的提高不在于倾听多少,而在于自己领悟多少。悟=心+吾,即吾之心,吾之思。今天是你们进入高中的第一堂语文课,老师借这回声的故事,向同学们表达美好的诚意--我愿意做一个爱护、尊重你们的好老师,同时也对同学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有思想的学生。这样我们师生之间就形成了理想的“回声”关系。

  [解说:设计这一环节,第一个作用是表达我的诚意,沟通师生感情;其次,介绍我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第三也借此初步检测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不仅要读书作文,而且要注意提高人格修养,增强全球意识。]

  三、再谈《回声》的启示--回顾与展望

  教师点拨:同学们,请回顾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寻寻觅觅,尝试发现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回声关系。

  教师点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这为高中语文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更重要的任务,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你们认为要提高这几方面的能力有哪些办法?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以上几种能力的良方。

  教师点拨: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的确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前提。但是,同学们对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认识还只限于初中接触的几种,我再介绍几种语文学习的习惯。如在阅读方面,坚持读名篇名作,制作读书卡片,写读书札记;在鉴赏方面,反复涵咏,探究深入语境,体味语言之美;在写作方面,艺术构思框架,反复修改作文;在口语交际方面,要谨慎思考,大胆开口。这些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会有步骤地安排训练。

  除此之外,最值得重视的是要有问题意识,要学会在听说读写中思考,在思考中听说读写阅读。

  最后,请同学们要一句话概括,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语文方法语文学习和问题意识与语文能力之间是回声关系。

  教师总结:不想不知道,“回声”原来如此奇妙。同学们是刚跨进高中语文课堂的高一新生,但你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一篇高考作文题。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让我们充满自信地同行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

  [解说:高中第一节语文课负载着很重要的任务,它在新旧交替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对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方法等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与让高一新生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一样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给《回声》写一篇读后感是199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最后的说明十分必要,可以增加学生信心,强化语文学习动机。]

  四、三谈《回声》的启示--写《给金老师的一封信》

  布置作业: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对这堂语文课,或对语文学习的想法。

  【反思】

  这是堂起始课,我所确定的目标十分明确。但是怎样实施教学,达成目标,我不想重蹈覆辙,一个人唱独角戏,口若悬河地在讲台上说甲乙丙丁,一二三四。我决心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致力于语文教学的创新尝试。经过反复考虑,对比几个方案,最后选择了认为这种设计。由于它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在实施教学时比较成功。

  一、构思巧妙,一线串珠。以上海高考题的材料《回声》为引子,谈《回声》给我的启示,串起三个内容:一表示对新生的诚意,二表示对新世纪一代的期望,三在语文学习上指导目标与方法。

  二、辨证处理开放与限制的关系。由于选择的《回声》故事比较浅显,第一个讨论题目的设计比较开放;但这个故事值得挖掘的东西比较多,而我这堂课有自己的目标,因此第二、三个讨论初中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回声”现象的设计就有明显的限制性。从开放到限制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开放是为了启发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动机;限制是为了纵深思考,探究语文学习的途径。

  三、给自己和学生一个合适的位置。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给教师和学生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活动,实现了目标。我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计划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管理者,围绕主题,通过广征博引,逐步深入,逐渐具体化,最后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没有把讲台变成自己的舞台,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小结。

  其实这堂课不仅体现了我的教学理念,代表了我的教学风格,也为我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寻找到更为良好的环境,更为有效的途径,更为健康的方向。

《回声》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认识呱,哩,圈,纹,碰,返6个生字,指导书写“倒”“影”两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语气朗读课文,读出奇怪、亲切、欢快的语气。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声”(学生读一读)。

  师:平时大家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

  2、(1)板书“回”。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回声,那什么才是回声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师问生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给课文标上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这篇课文讲了谁和谁?它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习课文生字生词(课件出示)。

  a、学生齐读,抽读。

  b、学生认读生字卡。

  c、示范会写的生字:洞和游

  d、找出带生字的句子读读。(出示对话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自由说说看到了什么?)

  (2)、出示: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结合图片理解“倒影’)(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链接起来像什么啊?)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美吗?(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2、学习2、3自然段

  (1)师: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很高兴,他叫了起来(学生画一画句子)

  (2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一读,读出欢乐的语气) 板书:高兴

  (3)这时,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画一画句子)

  a、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

  你能读出小青蛙的高兴劲吗?学生练读,指2生读。

  引读:感叹号谁能读出来?问号谁又能读出来?你爱读吗?

  b、分角色朗读。谁当真的小青蛙?谁当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老师读旁白。

  多奇怪呀,小青蛙也感到很奇怪,

  他奇怪什么?他来向妈妈寻求答案了,找出小青蛙问妈妈的话。那你就用非常奇怪,奇怪极了的语气读读青蛙问妈妈的这句话。(出示青蛙问妈妈的话)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板书:惊讶

  1、妈妈又是怎样告诉他的,是不是直接回答的啊?(找出有关的句子)

  2、妈妈是怎样说的?(找一找,读一读,读出亲切的语气)

  (1)请大家快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2)随学生的朗读,屏幕出示句子:你能填空吗?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 )一颗石子,( )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 )到( ),又一圈圈地( )回来。

  指名填空。

  (学生自由读,表演体会:捡、扔、碰、荡)

  a、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水的波纹)

  大家一起表演一下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的动作。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再看屏幕课件(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有趣不?谁能再来读一读?(指2名读这一段)。

  那么声音的波纹和水的波纹是一样的。(出示妈妈说的话再读一读。)

  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指名读。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板书:(略,见附页)

  b、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你荡过秋千吗?我们说水波那种一起一伏,慢悠悠地回来的样子,就是荡。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返”就是回来的意思。(师示范加上动作说这句话)

  瞧,为了让小青蛙明白回声,青蛙妈妈是多么耐心,多么亲切,多么形象的打比方!老师特别想把青蛙妈妈的话读一读。你们想听吗?师范读。

  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把青蛙妈妈的话再完整地读一下?看谁能读出妈妈亲切的语气,对孩子深情的爱!自己练习读,指名读。

  这下子谜底揭开了。小青蛙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一蹦老高、、、)

  师:你能读出它高兴的心情吗?快来读一读这句话!

  所以小青蛙又游回桥洞里,呱呱地叫个i不停,他现在心情怎样呢?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欢快) 板书:欢快

  你看,小青蛙多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且发现问题就去问,他多可爱啊!

  “欢快”是什么意思?:非常兴奋。特别高兴。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生:(齐读)。

  3.指名分角色读课文。(出示小青蛙与青蛙妈妈对话的句子)

  四、总结拓展。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以后同学们得留心观察哦。

  出示小青蛙的话:大自然还有很多像回声一样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呢!衷心祝愿小朋友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到更多知识。

  五、小结。

  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懂得了什么?(生自由说)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践,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2、到空房子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3、抄写生字词。

  六、板书设计。

  1、回声

《回声》教学设计13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设计意图:

  本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的一种物理现象,大多数二年级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网络帮助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另外,在课堂中通过观察和实验演示,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预设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探索科学的兴趣。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引发兴趣

  1、 师:“声”想请同学们帮它找朋友,谁愿意?“声”有一个词语朋友叫“回声”(板书)。

  2、师:关于“回声”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能听到回声呢?……)。就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 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检查生字读音,读生字卡。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自主识字,短文复现

  1、 师:这课的生字朋友不多,你已经认识了哪几个?怎么认识的?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呱、哩、圈、纹、返”都可以启发学生自学,让学生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优势,自己认记,如,瓜-呱、里-哩、卷-圈、文-纹、反-返。认记时要注意“里”读第三声,而“哩”读轻声。)

  2、 出示词语,同桌互查,用星号评价对方。

  四、图文结合,学习第一段

  1、出示多媒体画面。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优美)

  2、出示课文第一段: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3、图文结合,读一读,说一说:美在哪里?

  4、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

  五、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1、短文复现,巩固识字:

  一天,聪聪来到鱼塘边,看见青蛙游来游去,就“呱呱呱”地学青蛙叫,还捡起石头扔过去。水的波纹组成一个个圆圈,由小变大,可还没碰到岸边,就消失了,看不到返回来的样子。

  2、出示“纹、影、倒、洞、游”描红后观察。

  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左窄右宽:洞、纹;左宽右窄:影)

  3、示范指导。

  (1)范写“纹、洞、影、倒、游”四个字,让学生仔细看,一笔一画都要认认真真写好。

  (2)讲解要点:“纹”的纹丝旁是三笔写成的,第三笔是提;“影”字右边的三撇,起笔应该在一条垂线上;“倒、游”各部分应该写得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

  4、学生临写。

  (1) 古筝响起,让学生在幽静的音乐声中进入潜心写字状态,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脚稳”。

  (2)临一遍、对照一下,找到不好的地方,再观察前边的范字,看准后再临写。

  (3)教师巡视,发现姿势、书写等问题及时纠正。

  六、注意事项

  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回声的资料 ,没有上网条件的同学向家人请教有关回声现象。

  第二课时

  一、引读第一自然段

  二、导入新课,学习二、三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

  1、学生自由读2、3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小青蛙发现另一只青蛙学它说话。)

  2、快速阅读第2自然段,思考:那只看不见的青蛙学它说什么话?把它们说的话划下来。

  3、分角色朗读青蛙和回声的话,体会两次话的语速、语调都一样,理解回声的特点。

  4、青蛙自己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 应该怎么读?谁来读?((从标点:问号、感叹号等来体会第一次是高兴的语气,第二次是奇怪的语气。)

  5、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怎么想?(谁来学我?它在哪里)

  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奇怪极了)

  6、于是,它就去问妈妈,谁来读,读出奇怪的语气

  7、妈妈是怎么回答的,我们也跟着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三、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1、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 标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2、演示解疑。(或者板画)

  (1)实验演示:(下面的实验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前带领学生到水塘或者小河前观察水波的荡漾。)

  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盆,里面放适量淡红色的水。打出画面后,先让学生观察水面静止的样子。然后,教师把一颗小石子轻轻投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最后,让学生口述观察到的情形。

  (2)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引用物品、所做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3)结合词语比较,复习“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

  3、朗读感悟第五段

  (1)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2)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它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4、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思考:小青蛙的心情怎样?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欢快)

  (2)用高兴的语气读这一段。

  (3)通过朗读与第二段的“高兴”进行比较。

  四、分角色朗读,总结全文

  1、分“青蛙妈妈、小青蛙、回声”等朗读全文。

  2、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填空:回声就是_______碰到_______返回来的自然现象。还有哪些地方也能产生回声?

  3、小结:同学们只要多看、多听、多实践,就一定会比青蛙聪明。

  五、指导书写--岸、园、围

  六、读读抄抄(课后题)

  七、弹性作业,拓展延伸

  一星级:积累本课中的优美词句。

  二星级: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三星级:同学间合作,自编自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31、回声

  碰 遇

  水波 ) ) ) ) 河岸 声波 ) ) ) )障碍物

  荡回来 返回来

《回声》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一、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二、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三、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四、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回声》教学设计15

  一、教材简说

  《回声》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文中配有插图。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它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只小青蛙在调皮的学它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回声的原理。小青蛙的思想感情是随着对回声的认识而变化的。要引导学生读出变化的语气。同时激发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欲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巩固“呱”“哩”等6个生字,会写“圆”“围”两个字。②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③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创新目标。

  ① 培养学生再造性想象,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② 圆、围这两个字达到四会。

  (2)教学难点

  ① 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读出小青蛙和青蛙妈妈的各种语气,在教学中采用了导读法。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进行师生互读。在教学1--3自然段时,对重点句子进行范读、赛读、对比读。在教学4-6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带动作读、小组里边读、分角色读、齐读、带头饰表演读。俗话讲“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阅读教学我把读贯穿于全文。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4—5自然段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本篇课文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1—3自然段时,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的方式,并且说说都读懂了什么?在教学4—5 自然段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并且自己选择朗读的内容。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头饰。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程序设计

  这节课我是分六大部分进行的。

  1、看图谈话,设悬导入。

  我设计两个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并为讲授新课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2、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利用猜字游戏复习巩固生字。

  采取同桌互读和猜字谜的办法来巩固生字,符合低年级儿童思维的特点,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巩固生字的目的。

  3、师生合作,朗读感悟,研究体验。

  首先创设情境,师生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师生合作,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后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研读1---3自然段。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读完了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都读懂了什么?老师对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达到有感情的朗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朗读方式。为了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教,设计了一个这样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适时点拨。接着实验演示,突破难点,研读4、5自然段。先让学生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然后进行演示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和小青蛙的叫声,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说水和声波的变化。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让学生明白回声的原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语言。了解回声的形成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采取了演示法,呈现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真实、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回声形成的过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最后,带上头饰演读课文并进行拓展练习。

  4、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观察,说说都发现了什么?教师示范写字。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鼓励写的好的和写的有进步的学生。并挑选学生写的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5、总结全文。

【《回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回声》教学设计

2.回声教学设计

3.《回声》教学设计

4.回声-教学设计

5.《回声》优秀教学设计

6.《回声》教学设计案例

7.《回声》教学设计范文

8.回声 教案教学设计

上一篇:《奶奶的白发》教学设计 下一篇:小动物过冬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