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2021-01-30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二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二则1

  一、先学导航

  1.这篇课文我读了( )遍。我认为自己读得(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组内伙伴评价:(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2.看拼音,写字词。

  ànɡ nuè ù ū

  土( ) 肆( ) 盘( ) ( )泥

  3.在括号里填适当的字组成词语。

  风雨( ) 三( )五( ) 山川( ) 日()同( )

  参天的( ) 险恶的( ) 感人的(

  4.课文内容我知道。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 ),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 ),用15年的时间在( )。

  二、重点研读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划出。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划出。找好后再读读句子,写上体会。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当堂小检测

  1.真情表达: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知识链接

  晋西北在山西,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去相毗邻,自然条件恶劣。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二则2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青山不老 课文原文(附全文注音)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课文分析】

  《青山不老》是一篇阅读课文,而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该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青山不老主要内容、段落大意与中心思想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预设:

  ⑴ 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青山不老》词语解释

  ⑵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三、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教学反思:

  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我在总结前几篇阅读课文教学和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后,试着把握好阅读读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通过本节课证明,学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为小学生,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老师适时、适当的指导。但是,略读课文也不能过多的指导,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本课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把握引导学生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本课还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际深入思考是本课的一个成功之处。通过本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第一个是开课开始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爱老人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生活情况想象如果只有“三间房”什么家具也没有的情况下您会怎么过?还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的爷爷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进城而他却坚持在山里生活时,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通过这种想象,使学生体会老人的精神。

  教无定法,但对阅读课文老师的恰当引导会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NextPage第二则]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检查自学情况,播放幻灯片,出示词语。

  三、配合录音轻声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语调和停顿)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发音,停顿及朗读感情。

  四、播放音乐,学生配乐轻声朗读,解决问题。并哟个自己的话概括总结。

  1、这位老人创造了一个生么样的奇迹?

  2、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3、青山为什么不会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因音乐的带动联系课文内容,加强理解与体会,帮助学生抒发情感。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为第六单元配乐诗朗诵奠基基础。

  五、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课件“说说本课的大致内容?”要求一眼简练,重点突出。

  (1)学生总结回答,其他学生给予补充。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六、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七、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八、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九、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十、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设计意图: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十一、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十二、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二则】相关文章:

1.《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2.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4.《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5.《青山不老》教学设计范文

6.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7.课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8.《青山不老》教学设计范文

上一篇:《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下一篇: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