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潮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
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4)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初步交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平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
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
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4)想象: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白线是什么样子的?结合图片看一看。
(2)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
(3)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4)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1)解释:一丈是3.3米,两张多高是多少啊?
(2)类比: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
(3)想象: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4)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对比: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来后
方式:仿照上一环节,小组合作讨论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对比前后,感受余波
(1)江面是立刻恢复平静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义。体会形、声之变化)
(2)潮来后与潮来前的平静一样吗?
(3)质疑:人群又有什么变化?(缺少)
(4)想象:这时候观看的人会是什么样?
4、品读课文,体会手法
(1)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雄伟奇特呢?你发现了什么?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5、巩固小结
记者采访,总结抒情: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演练,派代表发言,问:能描述下当时的场景吗?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
6、课上拓展
(1)配乐练笔,描绘变化
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段,或书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2)口语表达,揭示原因
阅读资料袋,(以潮水第一人称)做讲解
7、课下延伸
(1)识字写字:配图制作成书签,或贴图完成游记表。
(2)口语交际:说说假期游览的风景名胜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特别注意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观潮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
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观潮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叙述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变化中的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比较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壮丽,风景如画,有许多令我们自豪、令世人瞩目的景观,其中钱溏江大潮的景色就是罕见的。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十一课《观潮》,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壮观的景色描写出来的。
二、新课:
1、指名读第一段。"奇观"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天下奇观"为什么加引号?
2、出示投影,指名读第二段。
3、教师小结。
4、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①作者都写了什么?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声音和样子的
②请同学们找出时间变化的词语及由于时间变化、距离也在变化的词语?
③再读课文,用"--"画出声音的语句;用"~~~"画出样子的语句。
④读声音和样子的句子,抓重点词语来谈体会。(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⑤"山崩地裂"这个词是形容声音巨大的,你还知道哪些词?作者为什么用"山崩地裂"?
⑥比较{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哪个句子好?好在哪?
⑦指名朗读。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共有几句话?你是怎样理解"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江面恢复了平静,此时的平静与前的平静有什么不同?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1、观 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样子:风平浪静 白线 城墙 白色战马
潮来后 恢复平静
观潮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难点】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生答)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下载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放视频)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教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一]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二]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7号飞天等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五、拓展延伸
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七、布置作业
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八、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状)正
水战(威)侧
弄潮(技)结
观潮(盛)合
观潮教学设计 篇5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教学教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
(板书:声 色)
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字词
出示卡片:
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
出示卡片:
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
(朗读:“人山人海”。)
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
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
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
(板书:闷雷滚动)
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声鼎沸)
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⑴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
(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⑵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平线。)
⑶ 观潮的人们呢?
(板书:沸腾)
(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
(出示小黑板。)
⑴ 说说“声”、“色”的变化。
(板书: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⑵ 拉长到什么程度:
(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
(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
(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
(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
(板书:目瞪口呆)
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
(屏息凝视。)
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观潮教学设计 篇6
【设计思路】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贺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1、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2、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3、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像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部分生字,学习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 !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
观潮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的顺序记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录像。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教师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等方面介绍。)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去观赏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找一找答案。板书《观潮》
二、观潮激思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
2、看过录像,你想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语言)
三、自读自悟
1、看过录像,大家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这么美的景观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恰当表达呢?下面请大家读课文,评评作者的语言如何?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指导朗读,学生对作者的语言进行评价。
3、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看看读懂了什么。
4、通读全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抓观字,直奔中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的气势,这节课我们具体的去感受它的"奇特"之处。
1、生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带"观"字的词语,并读读相应的句子,想想"观"字的意思。
2、《观潮》的观:看。
天下奇观的观:景色。
3、能否用两个观的不同意思合起来说课题?(观天下奇观)
二、分组研究
作者在观天下奇观写下了可闻《观潮》,思考课文时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给下面画线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观潮(cháocáo)坦克(tǎntǎng)
笼罩(zàozhào)颤动(zhànchàn)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若()若现漫天()地风平浪()
人声()沸水()相接
3.根据课文填空
《观潮》一文是按_______、_______、写出了观潮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_______,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出泪来之时的_______和_______。
观潮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
教学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出新课:
1、导入:我们的家乡在下沙,作为一名下沙人,如果一个来下沙参观旅游的游客要你介绍下沙,你会怎么来介绍,我们都知道有下沙开发区,那么还有吗?(钱塘江大潮)
你们看到过钱塘江大潮么?(有些有,有些没有)
2)播放录象。(创设情境,想象我们已经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等啊,盼啊,等啊,盼啊……。可是大潮迟迟不肯来,同学么着急么?)
3、过渡:看完之后,请你来谈谈感受?(真壮观;真雄伟;真有气势;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二、学习“潮来之时”部分:
1、我们小作者把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用他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2,3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2、学生自由朗读。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课件演示“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什么变化。(课件演示,鼎沸→人声鼎沸)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沸腾起来。(借助图片理解“一条白线”。)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江面”。指导朗读)再近些……白色城墙。(通过对比理解比喻句,知道知道朗读。)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师范读、个别赛读、齐读)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词语,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3、理清写作顺序,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边演示边练习说话)
4、根据提示,创设情景,练习说话。(课件出示(图片):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看看作者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
5、小结: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认识的钱塘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声音气势)
三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1、观看录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动手写几句想对钱塘江大潮说的话)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现在钱塘江大潮还没有被科学家利用,等你们长大后可以去研究)
3、课外延伸:介绍书籍,网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观潮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 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 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C、“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1)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写这一天下奇观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 ),潮来了。
( ),潮头奔腾西去。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平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平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1、生闭目听老师范读第2、3小节,听文字,想画面。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
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 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 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观潮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讲讲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哪些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两遍后告诉老师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师适时发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大潮雄伟、美丽、壮观呢?
引导学生说,同时指导朗读。
3、师小结:这些语句都从声音方面写出了潮的壮观,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潮的壮观来。
4、师启发:课文除了从声音方面写潮的壮观,还从哪些方面写?怎么写?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可以小组讨论。(生自学)
5、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6、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这样写使我们很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了大潮的壮观。
7、怎样读好这些句子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特别要读好你喜欢的句子。(学生试读后指名读,并交流。)
三、讲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写潮壮观的词语,要求标上“”。
2、交流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丈来高。
3、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写作方法指导,习惯培养。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
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
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如置身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
五、总结。
1、钱塘江大潮真是雄伟壮观,难怪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相机板书“天下奇观”)
2、观看录象,领略大潮雄伟壮观的气势。
六、练习。(略)
板书设计:
13
观潮
声音
潮来之时
颜色
形状
天下奇观
漫天卷地
潮来之后
风号浪吼
两丈来高
【观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观潮》教学设计09-19
《观潮》教学设计07-18
《观潮》的教学设计02-28
《观潮》 教学设计10-27
观潮教学设计11-10
《观潮》的教学设计06-13
《观潮》教学设计04-07
《观潮》教学设计10-10
观潮-教学设计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