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2021-01-23 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然段。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

  一杯水和几枚硬币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和对课文的理解,讲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在上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谁愿意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保持5秒钟不掉下去就表示你成功了。(请学生上前演示,有不成功的就多给几次机会最终一定要成功)大家都看到了,无论你是经过几次最终我们都成功了,这个实验也就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只要你敢于不断地去尝试、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1——5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

  (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结合课文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自由读第一部分

  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

  2、自由读第二部分

  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小组讨论学习)

  3、理解句子的含义(出示投影)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

  (在小组内结合课文理解、讨论)

  4、指导用词语造句

  座无虚席 不知所措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造句)

  二、指导朗读、背诵

  三、谈一谈: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情况来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背诵6、7自然段

  板书设计:

  1、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 失误——努力 ====成功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二、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三、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表演么?在观看杂技表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杂技是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的表演性节目,“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位顶碗少年的故事。(展示课件1)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合作学习

  1、我们先来学习这课得生字、词语。(展示课件2)

  2、现在,让我们带着几个问题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展示课件3)

  三、问题反馈、整体感知

  1、谁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文讲述了什么?

  3、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四、品读语句、体会感情

  文中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让我们再次快速地读文,找出描写少年表演时情形以及描写观众的句子。(展示课件4)

  <一>第一次表演

  1、 提问(展示课件5),你体会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感情读一读这段话。

  2、 对比读(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3、 指名读,全班齐读。

  4、 少年那原本行云流水般的表演,此时,却戛然而止,叫人感到多么遗憾啊!在场的观众是怎样的反应呢?(展示课件6)

  5、 少年的反应是怎样的?(同)你体会到了什么?

  6、 让我们像顶碗少年那样镇定从容的读着两句话。

  <二>第二次表演

  1、 谁来说说描写顶碗少年第二次表演的句子?

  2、 你觉得那些词语需要重读才能体现顶碗少年的技艺高超?谁来试试?

  3、 观众们耐心的等待少年的精彩表演,结果,却仍然失败了,他们是怎样的反应呢?(课件展示7)

  4、 指名回答,男女读。

  5、 假如此时,你就是这位顶碗少年,面对在场观众各种各样的打击,而且我们知道,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

  6、 是啊,顶碗少年和同学们的年龄差不多啊,面对这样的场面,他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8)你体会到了什么?

  7、此时,他呆呆地站着,他已经不知所措了,他还有勇气重新站起来吗?是什么力量让他又一次的鼓起了勇气?

  8、 想想,老者会说什么呢?听了老者的话,少年又是怎样想的?

  <三>第三次表演

  少年第三次捧起了碗,向观众第三次鞠躬,音乐也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同学们,假如你也是当时在场的观众,你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呢?

  1、 作者觉得,这不仅仅是表演了,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谁来读一下少年第三次拼搏的句子?

  2、 你体会到了什么?

  3、 顶碗少年终于成功了!他战胜了自己,把前两次的失败踩在了脚下!同学们,你们觉得,顶碗少年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4、 你知道哪些名言警句能用在此时此刻的?(课件展示9)

  5、 这位年龄和同学们相仿的少年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

  <四>最后两个自然段

  1、 我想,观看了这场演出的所有观众都不会忘记这位顶碗少年在遭遇失败后,那种坚忍不拔、敢于拼搏的精神,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 (展示课件10)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谁能联系课文中的顶碗少年说说?

  五、小结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绝境,只有被困难吓倒而绝望的人!所以,我们不能丢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学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感触,把你的体会整理一下,写成一篇读后感!(展示课件11)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突破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学生没有把

  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成功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

  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以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为主,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过程,再逐步引导学生找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衬托少年失败后当时的心理,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2、透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内心的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学习链接语了解学习内容

  1、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顶碗少年。

  2、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前面的“链接语”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3、指名说。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读词。

  异国 沉着 抚摸 肩胛 愧疚 附和 露天 结实

  2、自读课文,完成第一个问题,作者看到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3、哪几个自然段写少年表演的过程?(3~7)

  4、默读这几个自然段,边读边圈画批注,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

  三、合作探究

  1、学生汇报交流。

  2、在学生交流中,引导归纳。

  如:你谈的很好,这部分作者是抓住少年(神态)(动作)描写,来突出表演的难度大、惊险

  如:这部分是抓住(观众的反应)来突出表演,精彩、紧张、惊心动魄。

  3、引导:刚才同学们谈到的内容,是作者抓住少年,动作、神态及观众的反应来写表演的惊心动魄。

  4、再来浏览一下课文,作者还抓住什么反应表演惊心动魄?

  “头顶那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找找句子,有何感受?

  四、提升写法

  1、结合板书归纳。

  同学们,直接写少年的表演(正面描写)突出就行了,有必要写观众的反应和碗吗?

  板书:(侧面描写)

  (观众反应烘托表演,碗牵动着观众的心,是大家关注的目标,同样起到烘托作用)

  是呀,不可小视,这种多角度交差写法,更能突出表演惊心动魄,更吸引人,使我们心中有如身临其境,感受。)

  2、作为一个少年,与我们年纪相仿,面对一次次表演失败,内心一定有许多想法,作者写到了吗?

  (1)写到了,从哪儿知道的?(动作、神态))

  (2)没想到,只写到什么?透过少年的动作、神态,我们能感受到少年内心活动吗?)

  3、指名说。

  台上并没有慌乱,此时少年想……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心里想……

  听了老人的话,少年镇静下来,心里想……

  4、此时少年那么丰富的内心活动,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写呢?(你无法了解别人的内心活动的写作要真实。)

  5、你猜想老人说了一句什么?

  6、小结:是呀,在失败面前不放弃,少年沉着、拼搏使他成功,获得全场的掌声,也令作者难以忘怀。

  五、学习最后,揭示道理,总结升华

  1、齐读第八自然段。

  2、结合第一自然段内容,想象你从文章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来自于拼搏”。

  “成功来自于鼓励与关爱”。

  3、总结升华。

  整篇文章紧扣围绕“惊心动魄”来描写杂技表演的精彩,那为什么作者不用“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为题,而用“顶碗少年”呢?

  4、小结:是少年面对失败的态度,是少年坚持拼搏,不轻易放弃,使作者总有一阵激动,同时给作者启示,悟出一些人生哲理。

  那就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要像少年一样,勇敢面对,勇于拼搏,就会成功!

  5、推荐赵丽宏作品:散文集《爱在人间》《玛雅之谜》《生命草》。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3个会认字,掌握“惊羡、歉疚、责怪、迷惘、渺茫、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有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 疑导入

  1、出示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顶碗少年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3、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自学生字词

  (一)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找出生字词。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读词语,理解词语“迷惘、座无虚席”

  优雅 惊羡 颓丧 迷惘 座无虚席 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三、品读语句,感悟精神。

  (一)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根据段意分段。

  2、汇报交流。

  (二)自读第一部分。

  1、读第1——第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汇报交流:

  (1)顶碗少年失败了两次,失败后他没有放弃,没有退却,而是坚持演出。最后第三次的时候终于成功了。

  (2)第一次失败后:台上,却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3)第二次失败后: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4)在第二次失败时,是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1)第一次失败后: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

  (2)第二次失败后: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躬。

  (3)第三次时: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3、学生说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少年具有不怕失败,勇于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感受启迪,升华主题。

  (一)指导学习第7自然段,体会激动和认识强者。

  1、自读第7自然段,思考:

  (1)为什么二十多年了,“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变会突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一位强者?

  (因为顶碗少年在面对失败的时候,没有颓丧或者退却,而是坚持下去,他敢于拼搏,最后他获得了成功,他是一位强者。)

  2、指名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二)受到启迪。

  1、默读第8自然段,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2、学生反馈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小结: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挫折和失败,但我们不能丢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失败面前不颓丧,不退却,要迎难而上,敢于拼搏,勇于坚持,最后肯定会取得成功的。

  五、拓展小练笔。

  1、出示句子,指导把话写完整。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少年心想,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2、指名汇报,表扬优秀。

  六、说收获

  说收获。

  指名学生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七、布 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册。

  3、搜集名人在失败中坚持,最后获得成功的故事,与同学交流。

  19 顶碗少年

  第一次失败: 不慌乱、歉疚→沉着 不颓丧、不退却

  第二次失败: 呆呆地、不知所措→镇静 敢于拼搏

  第三次成功: 轻轻、稳住 坚持不懈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5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精选5篇)】相关文章:

1.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2.《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3.《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4.顶碗少年的教学设计

5.顶碗少年教学设计模板

6.《顶碗少年》 教案教学设计

7.《顶碗少年》课程教学设计

8.《顶碗少年》教学设计资料

9.顶碗少年小学教学设计

上一篇:《滕王阁序》的教学设计 下一篇:整式加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