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2021-01-20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先锋实验派作家余华的小说。有别于学生过去接触到的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具有强烈的余华风格。叙述成了小说的本体存在,真实与幻觉相融,语言具有强烈的我的色彩,主题上显示出冷峻而不绝望的理性认知。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本课将紧扣理解、领会小说的个性特征这一主题,从小说的情节切入,感受、品味、鉴赏小说语言,初步感知先锋实验派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鉴赏具有强烈的我的色彩的小说语言。

  2、理解、领会亦真亦幻,富有象征意味的小说情节。

  教学重点:

  感知、鉴赏小说的个性特征。

  教学难点:

  1、真实与幻觉相融,注入我的独特思维和主观感受的小说语言。

  2、看似不合理且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说情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亮题。

  2、析题:

  作者介绍:

  幻灯片:

  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内地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受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影响。《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其成名作,显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派小说特色。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其中《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其作品中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了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起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了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的独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实的文本世界。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提问: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涉及了哪些人物?

  2、梳理情节:

  幻灯片:

  问路、盼车、拦车───搭车─────抢车──────驻车

  (故事的.中国) (故事的延续)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有个好心情 仿佛有一个 祸从天降、抗暴 成为无可寄身的

  美好的旅行 无力、孤愤无援 旅客,发现旅店

  三、研习新课,讨论探究

  《十八岁出门远行》独特的个性特征:

  1、情节探究:

  幻灯片:

  提问:

  (1)小说中有哪些看似不合理的情节?

  (2)小说事件的叙述有着写实和象征的双重意味,找出这些情节并谈谈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师生研讨后明确。

  幻灯片:

  当代文坛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莫言

  2、语言揣摩:

  (1)本篇小说融入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呈现出新奇、独特的个性色彩。在书上找出来。

  (2)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和独特感受:

  幻灯片:

  (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

  (2)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

  (3)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4)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5)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6)我觉得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3、寓意深刻的意象:出门、旅店、公路、行人、红背包。

  四、课堂小结

  十八岁是一个多梦的日子,青春涌动,渴望探寻,外面的世界精彩也无奈。余华的这篇先锋实验派小说以其强烈的个性特征给予我们以成长的启示,让我们经历风雨,羽化成蝶。

  最后,老师把这篇意味深长的小说,连同风格完全不同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的序诗,送给你们,作为你们成长的礼物。

  五、布置作业

  写一段话,想像你第一次出远门的情景。

  温馨提示:

  1、展开想像和联想。

  2、注意对比出门前对世界的幻想和出门后见到的真实世界。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2

  编入高中新教材的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故事情节极不合情理,而语言新奇独特、别具一格。教学时应首先让学生对余华及先锋小说的特点有一个初步了解,为后面理解小说主旨做好铺垫。其次应注重阅读文本,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荒诞情节背后隐含的寓意,把握小说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新奇独特的语言给小说带来的很强的可读性,以及这种独特的修辞方式在表达内容上的作用。再次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认识,渗透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和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切入点

  小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小说明显不同,这为教学时从不同角度切入提供了可能:

  1、从关键词“旅店”切入。“旅店”一词在小说中共出现19次,主人公在文中不断重复要寻找“旅店”,最后发现“旅店”竟是那遍体鳞伤的“汽车”,小说中的人、事、情几乎都与“旅店”(汽车)有关,可以“旅店”为辐射源生发联想,引出讨论、探究的话题。

  2、从关键句切入。类似“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的句子竟在小说中出现了5次,结尾部分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和它们遥相呼应,这句话为什么不断出现?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究,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3、从情节切入。这篇小说中有哪些荒诞的情节?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从情绪切入。主人公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情绪的不断变化,构成了小说的一条线索,情绪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回答该问题,牵引情节,体味主旨。

  教学时要关注小说的两条线索:

  一、“我”自始至终在寻找“旅店”;

  二、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情绪在不断变化。

  设计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整体感知入手,找好切入点,然后深入体味,总结提升,最后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18岁,阳光灿烂的日子,刚刚走出了梦幻的花季雨季,青春涌动的你多么想探寻一下更为遥远的世界!可是,当你真的走出去之后,外面的世界会像你想像的那样吗?《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18岁孩子初次出门远行的故事,或许对你认识这个世界有些启发。

  2、速读课文,然后回答:小说主要讲了什么事情?涉及了哪些人物?

  (初步感知,对小说有一个大体了解。)

  明确:小说描述了一个18岁孩子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一些奇怪的生活片段;小说主要写“我”“司机”“抢劫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研习新课,讨论探究。

  1、小说中的“我”一直在寻找什么?寻找的过程及结果怎样?

  (从关键词“旅店”切入,涉及全篇。)

  明确:“我”第一次出远门,需要“旅店”,但没有人告诉“我”前面是否有“旅店”。在黄昏来临的时候,“我”感到了自己无所依靠,于是“我”拼命地到处寻找“旅店”。没有找到“旅店”,但“我”搭上了车,暂时的舒服让“我”满足。不幸的是汽车抛锚了。为了维护正义,“我”付出了遍体鳞伤、无限痛苦的代价。“我”最终寻找到了“旅店”———被抢劫的伤痕累累的“汽车”。

  2、寻找“旅店”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合情理的事?

  (阅读文本,了解、体味情节。)

  明确:司机态度突然转变,“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正开着时去车厢取苹果;当我问他去哪里时,他说“开过去看吧”,“我”旅行时没有目的,司机也不在乎方向,只要汽车跑着就行;汽车抛锚时,司机竟能在旁边“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有人抢劫车上苹果,他竟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最后司机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

  3、这些荒诞情节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阅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体味句外之意。)

  讨论归纳:荒诞的情节能更突出地揭示主题。“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代表了“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荒诞的情节显示了荒诞社会中荒诞的生活。

  4、“旅店”在小说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在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的独特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

  讨论归纳:“旅店”是漂泊的灵魂的栖息地,是一处暂时或长久的寄托地。当“我”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时,“旅店”被赋予了“我”心底的一点希望、一份力量,小说在凄婉的伤感中显示了一点亮色。

  5、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主人公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讨论归纳:“我”的情绪一直在变化———“我”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大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我”的情绪变化来自客观世界的不可捉摸,想像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差甚远。

  四、总结提升

  (由局部到整体,深层把握。)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18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反映了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困惑、恐惧。它提醒读者,人生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同时也会有诸多收获。

  五、讲述个人初次远行的经历或成长中的烦恼,探讨面对成长中的.挫折、困惑,该怎样调控好自己的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深化情感体验。)

  六、拓展作业

  (将阅读延伸到课外,读写紧密结合。)

  1、课后阅读卡夫卡荒诞小说《变形记》,比较一下与余华小说的异同。

  2、写下你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和感受,以及从本文中受到的启示。

  材料链接

  我迷恋上了街道上的大字报,那时候我已经在念中学了,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都要在那些大字报前消磨一个来小时。到了70年代中期,所有的大字报说穿了都是人身攻击,我看着这些我都认识都知道的人,怎样用恶毒的语言互相谩骂,互相造谣中伤对方。有追根寻源挖祖坟的,也有编造se情故事,同时还会配上漫画的,漫画的内容就更加广泛了,什么都有,甚至连交媾的动作都会画出来。

  余华的所有努力最终抵达的并不是愤怒或诅咒、感伤或抒情,他要求的是在关心内心时让内心敞开,在敌视现实时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因为他深信活着的世界远比我们的态度宽广。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是由于无力持久地承受紧张而采取的犬儒姿态,还是由于洞察了内心的柔弱而忽然发现了宇宙的无限和艺术的深邃。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2.《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3.课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4.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教学设计

5.《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案例

6.《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模板

7.《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范文

8.《十八岁出门远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下一篇:《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