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

2021-01-18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1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这样一句话: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主题研修活动个人总结范文 怎样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是帮助学生开启心智,促进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所以恰当、准确、有效的课堂提问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的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

  通过这学期“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再加上自己亲自在磨课中,让我体会颇多,具体如下:

  一、要深入研究,吃透教材。

  我们拿到一册教材或一节课时,首先要通读教材,弄清这个内容的来龙去脉,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别是什么,如果在这节课中把握好它们。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时才能高屋建瓴,成竹在胸,在教学中也能得心应手。所以我认为:要更好地设计课堂问题,首先要吃透教材,这样设计的各个环节或其中的问题就不会游离在学生的学习之外。

  二、抓住提问点,精心设计

  当然除了认真钻研教材之外,我们还要充分地考虑学生,思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到底在什么地方,这样在备课时我们只要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能跳一跳就摘到。如: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一开始让学生用小棒搭四边形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搭一个四边形,并与组内的比一比,说一说自己的四边形与组内其他同学的有什么异同?后来通过尝试后,发现学生有点不知所措,经过同组教师的讨论与自己的反思后,让我对它有了进一步地认识。在这二次上课时,我把这个环节分散了,先让学生说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再让学生来搭四边形,在设计的问题上也进行了改变:1、请你用手中的小棒来搭一个四边形,观察自己四边形的角和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2、与你组内的四边形进行比较,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并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工作总结《主题研修活动个人总结范文 怎样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从未知区领入到已知区,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而这就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教材,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www.gzzongjie.cn/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三、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学会质疑的学生一定是对知识进行了消化,所以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成的,是要靠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不断地增尝试,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把这种思考变成自觉的行为。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回答完后,再上“你对他的意见有什么看法吗?”、“你同意他的意见吗”、“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你听懂了吗”等等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在听别人的同时,去学会思考,培养学生敢于发问的精神,更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2

  数学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21世纪新教材》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不仅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下面我想就小学数学第一册《空间与图形》这一课详细的说明。

  《空间与图形》

  一、创设情景

  我们一起变魔术。在这个正方体的盒子里有一些小东西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请同学到前面摸出物品,说说是什么放在桌子上。

  〖环节意图〗“变魔术”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同时充满了神秘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才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才有可能积极思考问题。活跃的课堂气氛为整节课做了情感上的准备。

  二、揭示课题

  1、观察桌子上的物品,师:“桌子上的东西很多,怎样才能清楚的知道都有些什么物品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把物品分类,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分类。多种方法比较后学生找到了最恰当的分法。

  〖环节意图〗 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观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得到感性上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感受图形之间的不同。教师鼓励学生“自圆其说”不人云亦云。

  2、引出新课 《空间与图形》

  个别学生已经能说出图形的名称,老师要给予肯定。

  〖环节意图〗出示彩色的图形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三、巩固新知

  1、动手分自己带的物品。

  要求:仔细观察物体的外形。边摸边说是什么图形。

  〖环节意图〗自己带的物品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进一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是对先前知识的复习巩固。通过动手触摸物体,让学生的多种感官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 这种特殊的长方体学生分辨不清楚。)

  2、出示:“长方体”,说说是什么图形?

  〖环节意图〗老师先不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经过争论学生动脑思考,老师在通过实验验证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3、实验验证:左边三组闭上眼睛,右边三组观察。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把它们放在桌子上,分别放倒。让左边三组同学睁开眼睛,问他们长方体和正方体和刚才相比有什么不同?左边三组同学说:“长方体倒了,正方体没有变化。”再问右边三组的同学是不是这样。右边三组同学争着说:“不是这样!正方形也倒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

  〖环节意图〗从学生分类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正好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从生活中来的思想。 这也是培养学生有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对比观察等手段让学生自己找到它们的不同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他们会对学习产生很浓厚的兴趣。

  四、巩固复习(游戏)

  1、创设情景: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朋友“嘟嘟”。它邀请大家参加“闯关大行动”这个节目。顺利通过三关的同学会有小礼物。

  〖环节意图〗可爱的小猴子能激发孩子们关心保护小动物的热情。21世纪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发展”,以此作为向学生渗透人与小动物和谐相处的良好契机。好胜心强是儿童的天性,老师抓住儿童这个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吸引他们的注意。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1、 第一关 知识小屋:先观察再分类。

  〖环节意图〗老师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教学服务。老师先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顺利过关的学生予以表扬。

  2、第二关 组合变变变:

  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先用8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长方体,看那个小组摆的最多。再用10个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老师用课件演示。

  〖环节意图〗一方面,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能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小组内把所有的智慧集中在一起,更有利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的成功往往更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用10个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开放式的练习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的方法比老师要多,老师及时鼓励保护好他们的学习热情。

  4、第三关:智力大比拼 学生闭上眼睛老师摆图形(比较难的)看一看说说图形是由几块儿小正方体组成的。简单说明理由。

  〖环节意图〗闭上眼睛增加神秘感,同时也是为了增加难度更好的教学。

  五、联系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到处可见这“几个好朋友”你能说说吗?举例。

  〖环节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六、点题小结

  这节课是如何体现“让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的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十分重视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愉快、主动的探索知识、参与到学习中来。只有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才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的空间。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做到了前后呼应。

  如:创设情景这一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摸出物品,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感到有趣。把抽象的图形和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通过自己动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很有趣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2、多种感官协调发展,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的感官越多,越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功能,思维活动的效率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规律,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如:多种

  感官协调发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摸自己带的物品;在组合变变变这一环节中体现的最明显。用8个小正方体摆大长方体、用10个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等。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设计“开放式”练习,启发思考,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良机。

  北京市21世纪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设计练习时必须创设活泼的课堂氛围,注重学生思维的激励,进行“开放式”练习。要多与学生做情感上的交流,即使学生的回答错误,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想方设法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问,诱导学生多方面探讨,多方式表达,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如:用8个小正方体摆大长方体、用10个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等。老师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学生的思维不受定势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起探索、交流。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开阔了,也轻松的学会了。

  如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索参与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在学习中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有所提高。既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又掌握了学习的能力。这是老师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我愿意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做一点贡献。

【《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

2.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设计

3.《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范文

4.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通用5篇)

5.《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

6.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参考

7.《空间与图形》复习教案设计

8.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计划

上一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设计 下一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