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2024-11-04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1

  活动准备:

  PPT 歌曲录音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学唱歌曲,感受一问一答的歌曲演唱乐趣。

  2、了解夏季自然现象特征,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说说夏天

  1、送走了春姑娘,我们迎来了漂亮的`夏姐姐,小朋友,你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夏天可以穿漂亮的裙子,吃冷饮,可以游泳等)

  小结:夏天是个多采的季节,有好多好吃的东西,还有好多好玩的东西,妹妹小朋友还可以穿上美丽的花裙子。

  我们一起到夏天里去玩一玩吧,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做律动。

  “轰隆隆,轰隆隆”原来夏天里还有打雷啊,快,我们回到安全的座位上吧!

  出示PPT,看,这天空中一闪闪发光亮的是什么啊,(闪电)按照韵律声体现出歌词“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发光亮”。听,天空中轰隆隆是什么声音啊,(打雷)按照韵律声体现出歌词“天空中轰隆隆,什么声音响”

  4、哎呀,闪电了,打雷了,快要怎能么样了啊,我们该怎么办呢?

  引导幼儿说出下雷雨时应该怎么做才是安全的。

  小结:雷雨是夏天的一个特征,闪电、打雷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小朋友呆在家里,就会很安全,记住,打雷、闪电的时候千万不能躲在大树底下,也不要使用电器,应该把电源插头拔掉,这样才安全。

  二、学唱歌曲

  1、老师可以把我们刚才说的事情用好听的歌声唱出来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歌曲中你们都听到了些什么呢?

  2、老师请你们再听一遍,相信你们会有新的发现噢。

  3、再次欣赏歌曲,请幼儿跟着一起唱。

  4、老师唱第一句:“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发光亮”这是在问小朋友一个什么问题呢?

  老师唱第二句:“天空中,一闪闪,闪电发光亮”歌里面有没有回答刚才的问题呀?

  小结:这样一问一答,你们觉得有趣吗?我们来学一学,好吗?

  5、现在老师唱第一句,请小朋友来回答我好吗?分角色进行演唱。

  6、我们小朋友都安全回家了,你们看,还有一些小动物在草地上玩耍没回家呢,我们用歌声来告诉它们下雷雨要回家好吗?

  用歌声来告诉小白兔,小花猫要回家。剩下的小动物我们回到教室里再告诉它们好吗?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2

  【考点解读】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3.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学习要点]

  1.细胞膜的制备方法及其成分特点,在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2.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的联系

  3.细胞核的重要性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学习重点

  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学习难点

  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自主学习】

  一、细胞膜的制备及成分

  1、细胞膜的制备方法

  (1)选材: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 。

  (2)原因:这样的红细胞中没有 和众多的 。

  (3)过程:把细胞放入 中,细胞由于吸水 ,

  细胞内的物质流出,便可得到细胞膜。

  2、细胞膜的成分

  (1)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少量成分: 。

  (2)含量最丰富的脂质是 。

  (3)与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的是 。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是细胞成为 的系统,保障了 的相对稳定。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1)细胞需要的 可以进入细胞。

  (2)细胞合成的 和 可以到细胞外。

  (3)细胞 的物质或是 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大多与 有关

  (1)细胞分泌的 随着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结合,将信息传递给 。

  (2)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两个相邻细胞的 直接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

  (3)植物细胞的 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三、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和作用

  1、组成:植物细胞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有 和 .

  2、作用:对植物细胞有 和 作用 。

  【课堂讨论】

  1、你怎样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光学显微镜下能看见细胞膜吗?

  2、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清晰地观察到细胞膜之前,已经能够确定细胞膜的存

  在了。请你推测一下,科学家是怎样确定细胞膜的存在的?

  一、细胞膜的制备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①为什么选择动物细胞?

  ②为什么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

  ③怎样才能获得细胞膜?

  二、细胞膜的成分

  1、细胞膜的成分有哪些?各成分的比例关系如何?

  2、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和哪种成分有关?

  三. 细胞膜的功能有

  1.复习回顾蛋白质的功能有哪些?

  2.细胞膜的功能有哪些?

  四.细胞壁

  1、棉、麻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为何不会胀破?

  3.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例题讲解】

  书P43练习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3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 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 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1. 作家作品: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2. 课文导学:

  (1)结构层次:

  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

  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

  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①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②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③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2)赏析第一部分的曲词: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也有人分析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画龙点睛,这个“泪”字就相当于那个“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清代有人记载了这样一则轶闻:世传王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清人金圣叹对其中的“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有这样的分析:

  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做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快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这段话倒可说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痛

  (3)赏析第二部分:

  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体现在哪里?

  ①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②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恨

  (4)赏析第三部分:

  思考: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

  ①对张生的关心——[五煞]

  ②对张生的担心——[二煞]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怕

  (5)赏析第四部分: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念

  (6)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资料;

  二、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三、掌握孔孟的学习之道;

  四、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理解文中提出的学习之道;

  五、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背诵课文,掌握学习方法

  难点:

  理解孔孟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知识从哪里来?从书本和实践中来,读书有方法,用书有智慧,为学有经验,让我们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吧!(板书课题《孔孟论学习》)

  二.孔子和孟子

  读注释,填空

  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名轲,辽子舆,鲁国邹人,战国时人,人称“亚圣”

  3.《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三.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读顺

  1.师范读

  2.生自读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不亦说乎yuè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悱不发fěi

  一日暴之pù

  鸿鹄将至hónghú

  援弓缴zhuó

  掘井九轫rèn

  好之者hào

  举一隅yú

  而何其血之流杵也chǔ

  辟若pì

  4.节奏与停顿

  5.生范读,齐读,自由读

  四.再读,疏通文意

  1.参考注释,同位合作,弄清大致意思

  2.解释下列加点字

  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

  不悱不发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样子

  与古人谋商讨,交谈

  君子深造之以道造就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解释

  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

  今夫奕之为数

  有为者辟若掘井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3.说说以下各句的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受学重问

  十日寒之

  4.问题探究。

  (1)温故而知新。(“而”是“而且”还是“从而”?)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为什么比“好之”更值得肯定定?)

  (4)举一隅不以三反隅,则不复也。(“不再教他”不是放弃了教育的'责任了吗?)

  (5)“诵《诗》”与“读《书》”孰先孰后?究竟有什么区别?

  (6)“居之安”和“资之深”可否译成“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深厚的积累(学问)”?“居”从“保有”到”占有“再到“掌握”,这样的意义引申有没有道理?

  (7)弈之为数。(是翻译成“围棋是一种技艺”,还是”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

  (8)惟弈秋之为听。(是翻译成“只听弈秋的”,还是“惟有弈秋的话听进去了”?)

  (9)“为是”(是翻译成“因为这样“,还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什么?

  五.内容分析

  1.这十三则孔孟名言,文章讲学习方法的有,讲学习态度的有,文章讲学习原则的有,讲学习意义的有。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学习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原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隅,则不复也。

  学习意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比较《论语》在说理时与《孟子》有什么不同?

  孔子的语录:语言精粹精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色彩;语录虽是片段的,但互相间有深刻联系,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有事理论证和直接提出观点两种议论方式。

  孟子:事实论证,又善于作形象的类比,如“一曝十寒”和“掘井而不及泉”的故事。

  六.拓展练习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谈了孔孟学习之道?哪些道理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主动学习相一致?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则谈谈自己的体会。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亲情的美好。

  三、教学设想

  在教师充满激情而富于亲和力的语言引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构建新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温暖的晴空。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现在,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线条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在老师范读的时候,要求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没标段落号的同学们及时地在段落前面标一下号。在不会读的生字上注音。

  ①好,同学们,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用一句话来说明,现在我有个要求,这句话必须在15个字以内,来,同学们,请勇敢地举起你的手。

  同学:作者一家人在田野散步

  很好,语言简洁,但是我们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有四个要素,分别是什么?这是你们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也要注意的。

  同学: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非常棒,刚刚XX同学的概括上少了哪一要素?是时间,那我们来看看作者一家人是什么时候去散步的?是春天?再准确一点,第自然段上开头就写道“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所以现在是初春,哪位同学再来概括一下?

  同学: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师注意:如有难度,可这样启发: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

  老师要求同学们在听课的时候记上笔记,XX同学就记得很认真,字也很工整

  ②老师又有问题了,这作者一家有几口人呢?

  同学:4个

  哪位同学告诉老师,是哪四口人呀?XX同学来回答一下

  同学:母亲,我,妻子,儿子

  老师:对,这个“我”是要打引号的,很好,找得非常准确。这样的四个人,哪个是你最喜欢的叱?接下来,同学们来朗读一下全文,要饱含深情,然后找出你喜欢谁,比如文中哪一句话让你喜欢上他,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还要用笔做个记号,带着笔看书是个好习惯。

  散步,莫怀戚,开始……

  好的,同学们在感情上都读得非常好,可能有的同学专注于读出感情,忘了找最欣赏的人了,所以,这里老师再给你们2分钟,我最欣赏谁,从文中哪一句话看出来?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好,现在谁来和老师说说,你最喜欢谁?

  儿子:天真,可爱,聪明。很好,我想你小时候肯定也这么天真这么可爱这么聪明。

  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你从这一句话中看出了孝顺,相信你也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好的,现在我们了解这四个人组成的一个家庭,那么,这四个人组成的家庭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呢?谁来回答一下?

  没有分歧,有分歧也能够解决的和睦的,温馨的家庭,幸福快乐,还有很多很多的词来形容,幸福快乐的,和协美满的,温馨的,是不是都可以?

  那同学们,再仔细地默读一下全文,看看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他们是一个温馨幸福快乐的家庭?

  勇敢地兴起你们的手,XX来回答一下

  同学:最后一句

  这里没写他们很幸福很温馨,那你是怎么看出来他们很幸福的?

  同学:“慢慢地,稳稳地”,说明我和妻子都很小心,说明他们心里都装着满满的对母亲和儿子的爱,同时这一幅画面也很和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整个世界。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同时也说明一家人在一起作者就很满足了。

  整个世界,是一个家庭的整体,一个都不能少,是作者生命的全部。所以说这句话是可以看出来,他们的幸福温馨,这句话也是全文的中心句,我们看文中的这句话是出现在最后一自然段吧,所以我们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找中心句就可以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找。

  作者认为亲情是一家人一起在田野上散步,那么你叱?你认为亲情是什么?我相信大家对于亲情都是有话可说的,因为大家都是孝顺的可爱的好孩子。

  同学:是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是生病的时候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更深入地去感受亲情,因此,老师布置一份作业,回去后写一篇亲情感悟的作文。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中成语的含义。

  2、能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找出论点,分清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分析各部分的逻辑关系。

  3、能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例证、对比论证及引证法,能说明这些论证方法的使用特点及对论证论点的作用。

  4、能体味分析文章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5、引导学生学习对问题的辩证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找出论点,分清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分析各部分的逻辑关系。

  2、能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例证、对比论证及引证法,能说明这些论证方法的使用特点及对论证论点的作用。

  3、能体味分析文章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难点:课文中如何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

  教、学具课文朗读录音

  预习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

  一、导入新课:

  1、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

  2、本文是1941年整风运动的重要学习文件。

  3、延安整风是对过去几次“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清算。

  4、整风运动的内容主要是“整顿三风”,“我们”是指全党的同志,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特别是对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而且这里的学习主要指学习态度,也即学风,是学习的根本问题。思考:标题中为何使用“改造”而不用“改变”?明确:“改造”意味着不是一般地改变,而有“改掉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的意思,含“改”、“造”两个语素。而“改变”缺少“立新”的`一面,只是一般的变化。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三、阅读课文。由学生在课上自读,批划重点,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1、本文作为一个报告是由前言和四个部分(采用“分段标号”的形式)组成,请给四个部分各加一个恰当的标题,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或一句话,要求简明扼要。

  2、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又可以找到基本的结构形式,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个大的组成部分。请按三大块列一个简要提纲。

  3、本文有一个重要论点“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贯串全文,成为连结全文的中心线索。这一论点和全文的中心论题(也可以叫论点)是什么关系呢?这一论点是怎样将全文的各部分材料连结起来的呢?边阅读边思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可用15至20分钟让学生自读作答。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

  2、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教学难点】

  积累语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辨声,引入

  1、请学生听一听是什么声音。

  2、风声、水声、雨声。

  3、欣赏雨景。

  4、让学生谈体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

  ⑴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⑵理清课文顺序,看看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⑶课文重点写哪一部分?这部分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2、学生自读。

  3、学生汇报交流。

  三、自主练读,读中自悟

  1、要求:学生详细阅读雨中这部分内容,然后找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描述的情景,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生自读。

  3、检查朗读(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

  4、找学习伙伴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互读互评。

  5、了解表达上的特点。(首尾呼应,主次分明)

  四、谈收获,加深体会

  1、小组内谈。

  2、指名谈。

  五、齐读全文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实际动手制作的潜力

  情感目标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重点难点视力表的原理

  教学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准备项目:

  1、课前先分好组

  2、硬纸板(黑白)、剪刀、直尺、细绳等材料和制作工具第一课时:认识视力表,了解视力表的原理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堂引入幻灯片、课堂引入

  师说: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搞笑的,(播发有关于眼睛的动漫。)幻灯片、引导到视力上

  师说:大家看了“超级阿近”这个之后除了感到滑稽之外还想到些什么?比如眼睛近视给你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

  幻灯片、引导到测试视力的视力表上

  那到底什么样的状况下才说一个人的眼睛是近视的呢?那近视有什么样的标准?有的话,那又用什么东西去测试、衡量我们的视力呢?

  幻灯片、视力表的类型,有利用形对数视力表作为测试工具的,也有利用形作为测试工具的。

  幻灯片、活跃气氛。

  动物世界也有它们自己的专门视力的测试工具,比如狗狗的幻灯片、形标准对数视力表的发明(来源)。

  师说:是谁发明了标准对数视力表?

  幻灯片、视力测定的依据。

  师说:我们每年都有体检,当中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眼睛视力的`评定,同学们去测试视力的时候,工作人员是怎样确定你的视力的?

  幻灯片、蕴涵的知识。

  一、我们先来看看一个“E”里有蕴涵些什么?

  让学生去测量,发现。

  幻灯片、

  二、那不同视力的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先来可那一个

  (学生在看了之后会回答相似)

  那我们要找出证据来,看是不是真的相似。

  度量、添表。

  幻灯片、让学生起来回答之间的的数据,一边展示以做好的数据,让学生自己校对一下。

  先提问学生数据时间的关系。懂与不懂都进行讲解。

  然后讲解数据的运算等。真正得出各个是相似的。

  幻灯片、思考、讨论。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米为基准测视距离的形视力表

  那么问:

  一、米为基准测视距离的形视力表要怎样设计?

  二、米的又该怎样设计呢?幻灯片、米的形制作原理先提问学生再具体讲解(使用黑板)

  观看flash

  提问学生...

  提问学生...

  利用搞笑的FLASH吸引学生注意力,并由此联系到测试视力的视力表。

  让学生自主探究视力表的原理。

  提问学生

  提问学生

  学生实际操作—测量E的边和开口的宽。

  学生去度量视力在—之间的E的数据。

  讲解视力表的测定依据有哪些。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抓住人物在狗咬人事件中的态度,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事物的本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批判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喜欢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大家都不喜欢他们,认为他们太势力了。19世纪俄国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契诃夫为这样的人起了一个十分奇怪的名字----变色龙(板书)

  二、 检查预习------走进作者

  1、作者简介

  要求:学生介绍,教师补充。重要内容由多媒体展示,学生摘录在书上。 契诃夫1860年出生在俄国,是具有世界声誉的短篇小说大师,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20岁开始创作,一生写了七百多篇小说,代表作有《契诃夫小说选》。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赞扬他说:“只需一个词就创造一个形象,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创作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事。”

  2、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变色龙》这篇小说写于1884年,作家刚24岁。当时正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最反动的`时期。民粹派采取个人恐怖手段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不仅

  没解决任何社会问题,反而促使新上台的亚历山大三世采取更加反动的高压政策。加强了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豢(huàn)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整个俄罗斯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但干的却是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要求:学生先介绍,教师补充并强调特殊历史背景。

  此环节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过渡: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本文也是一部小说,那位同学能告诉我们小说三要素?

  明确:人物、环境、情节

  追问: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分别是什么?

  明确:人物:奥楚蔑洛夫

  情节:变

  环境:沙皇统治社会

  问1:本文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

  过渡:这场诉讼案件中,法官、被告、原告分别是谁?

  明确:法官:奥楚蔑洛夫;

  被告:小狗

  原告:赫留金

  学生边回答,教师遍出示多媒体。

  追问:作者在对人物性格刻画中主要采用什么手法?

  明确:对话

  问2:

  过渡:小说中除了奥楚蔑洛夫外,还有那些人物?

  追问:当年,这些人上演了怎样的一场闹剧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生活动:学生演读课文6-27自然段

  追问:在众多“演员”中,你认为谁演绎的最棒?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此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人物性格。

  过渡:看来大家对小说有不少见解。如果让你为本文另拟一个题目,你会拟

  什么题目?为什么?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

  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拟题目。

  问3:大家的题目与作者的题目比较,哪个好呢?为什么?

  明确:结合人物奥楚蔑洛夫的“变”与变色龙之间的共同之处分析。

  第二课时

  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过渡:是啊,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态度变来变去,像极了变色龙。

  问4:下面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第6-27自然段,看看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几次?变化依据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并完成表格。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表格)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在书中划出问题摘要内容。

  教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明确: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多媒体,并完成板书

  问5: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光天化日之下断案,六次判定,五次变色,作了淋漓尽致的丑恶表演,那么,她变化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小狗的主人是谁

  问六:这条“变色龙”除了这个“变”的特点,有没有什么是不变的?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在课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

  五、拓展延伸------续写

  过渡:这场闹剧的结局怎样?

  明确: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追问: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要求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案设想:继续去别的地方搜刮民脂民膏。

  *又遇见了一起类似狗咬人的案件,又做出了相同的处理,或者处理 得更圆滑了。

  *去找普洛诃尔套近乎。

  *去将军家邀功请赏,在此之前到首饰店索要一些金银珠宝,一并送给将军。

  *“买”一只小狗送给将军的哥哥。

  * 去赫留金工作的首饰店寻点儿麻烦。

  *去纠集一批地痞流氓准备欧打赫留金。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的:

  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重点:

  延伸作品的主题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与分析

  教学方法:

  研究鉴赏法

  教学过程:

  一、试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孔雀东南飞》分别体现的反封建的社会意义。

  (讨论,学生用5分钟时间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然后口头评述。)

  提示:

  《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是一对有情人,但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最终却不能成为眷属而双双殉情,成为悲剧。他们的悲剧,强烈地控诉了封建伦理观的罪恶,批判了陈旧腐朽的封建意识。而悲剧的结尾,两个世仇之家面对儿女的尸体幡然醒悟,言归于好,则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家族的没落和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的胜利,象征着作者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双双自杀的悲剧说明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人们不可能获得自由幸福的婚姻,因为子女的婚姻大事只能由家长作主。这是这首诗典型意义之所在。从这个高度上才能看出作者的意图:一方面是揭露封建礼教家长制罪恶,指出它是婚姻悲剧的根源;另一方面是歌颂焦仲卿、刘兰芝忠于爱情的崇高品质以及以死抗争的精神。

  二、围绕《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或人物形象的塑造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评论文章

  提示:①学生要把握作品,深入分析,做出评价。

  ②这部戏剧不一定就只是积极的,也有其缺陷,可以抓住一面评论。

  ③以东方人或是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待此戏剧也许还可以有更多的认识。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学生能再认再现种子结构功能,初步学会全过程的探究实验方法。

  能力目标:

  (1)锻练和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训练学生认识问题和提出假说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材料器械

  成熟完好的黄豆种子数粒、11套培养皿、脱脂棉或吸水纸、温箱、冰箱。

  三、探究式教学步骤

  1、提出问题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

  (1)每组在课前观察种子、植物幼苗的生活环境(土壤是否板结,是否干燥等)

  (2)课前查阅资料为作假设提供依据。

  参考资料:《百科知识全书》、《十万个为什么》、中学《生物》教材。

  2、作出假设

  通过交流,自己观察种子、植物幼苗的生活环境和资料依据,对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环境条件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利用器械材料设计方案,用以验证自己的假设。从学生实验方案中归纳以下几个探究方向。

  4、实验过程

  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种子培养6天,定时观察并作记录,于课前各小组分别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科学小论文和对整个探究学习过程的感想。

  5、课堂展现

  (1)各组代表交流论文并答疑;

  (2)各组代表交流本次探究性学习过程的体会;

  (3)教师结合电脑课件讲解并总结实验结论。

  6、结果分析

  7、实验结论

  成熟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8、延伸探究

  (1)你能另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索吗?

  (2)为什么环境中的温度、空气、水分等能影响种子的萌发?

  (3)种子萌发的过程是怎样的?

  (4)影响种子萌发还有其他因素吗?

  9、结论的运用

  探究式学习不能停留于问题的解决,而应将探究过程中形成的新知识、新方法应用于实际,在学习了种子萌发条件之后,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农业生产知识和进行校园植物栽种等实践活动。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12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读准字音,《学弈》教案。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2、简介孟子。

  3、"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1.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案《《学弈》教案》。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2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13

  教材简析:

  《初冬》一课选自语文教科版第三册,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图文并茂,描写了一幅我国南方田园初冬早晨的美丽景色。课文以“雾中”“雾后”为序,文脉清晰,语言优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比较,知道雾中和雾散后景物有什么不同,在想象和体会的基础上朗读文本,感受初冬的景色特点,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初冬的雾大和雾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初冬》,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初冬)“初”是这篇课文中既需要会认,又需要会写的生字。观察一下,它是(手势引导学生说出:左右结构),左半部分是(衣字旁),有半部分是(刀字)。“初字”最初的意思是:裁剪衣服的第一刀。会认了我们来试着写两个。注意“衣字旁”和“衣”字的不同。

  2、齐读课题。“冬”是冬天,那“初冬”是什么意思呢?

  (冬天刚刚开始的意思。)

  这样说来,春天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说那是(初春);夏天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说那是(初夏);秋天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应该是(初秋)。

  二、读文感悟,品词析句。

  初冬时节,在作者的家乡那个美丽的小山村,会有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到131页。

  (一)听老师说要求: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就在旁边画上一个“?”。听懂了吗?(找一名同学重复读书要求)听懂了、记住了就一定能做好。开始吧。

  (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把你自己不能解决掉的“问号“提出来,大家一起帮你解决。

  (生汇报,师生共同梳理、解决问题。将可遗留在后面进行解决的问题指导学生做好标注。)

  (二)同学们真会读书,不但能发现问题,还能把问题提出来,你们太了不起了!你们的优秀表现吸引了两只即将去南方过冬的小燕子,这不,临行前还有任务要交给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任务吗?看课后习题……

  快速读课文,看看那些自然段描写的是下雾时的景象,那些自然段描写的是雾散后的景象。用//把两部分分开。

  (三)让我们一起到文字中去欣赏作者家乡初冬时节美丽的早晨吧。

  1、学习第1自然段:

  (1)谁想读一读第1自然段。(指多名学生朗读)

  (2)你觉得他们谁读出来的雾大呢?怎样读才能读出雾的大呢?

  (引导学生关注“白茫茫”并可适时出示大雾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白茫茫”,实现以看促读。)

  2、学习第2、3、7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发现什么不同了吗?

  ①引导学生了解由远及近的写作方法。

  ②引导学生去发现“看”和“望”的'不同。

  (2)这是下雾时的景象,雾散了以后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到后面去找一找对应的部分先自由读一读。再指名读。

  (前后对比朗读,感受景象的不同。可让学生带着动作来读课文,激发学生读文兴趣且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望”字用词的准确。)

  3、学习第4、6自然段:

  (1)师生对比读:谁来读一读这段话。(指名一生朗读后出示句子:太阳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师读)我觉得这样写就很好。你们觉得呢?说说你的想法。

  ①引导学生通过“慢慢地”一词体会太阳升起的过程,可带着动作读一读,加深体会

  ②引导学生感受比喻句的妙用——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2)课文中不止这一处用到了“慢慢地”,快去找一找还那里有这个词,去掉了好不好?为什么?

  (3)看来很多事情过程很重要,你能用“慢慢地”说一说我们身边的人或者事吗?

  (4)到后面找一找描写雾散后的太阳的句子,读一读,感受一下有什么不一样。(对比朗读,体会“发出”和“射出”的不同)

  4、学习第5自然段:

  在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中,不光有物,还应该有人。读一读第5个自然段,看看人们都在忙些什么呢?劳动中的人才是最美的风景。

  5、学习8、9自然段

  下雾时,远处的景物望不见,近处的景物也看不清,雾散了以后可就不一样了,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雾散了以后可以看到哪些下雾时看不见的美景吧。

  (1)感受“挂”字用词的精妙。

  (2)进一步感受比喻句的好处。

  三、判官断案,巩固理解。

  现在请你们来当小法官,判断一下这些句子是对是错。用手势来告诉老师你的判断。

  ①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

  ②农民们正在园子里忙着种白菜。

  ③雾慢慢地散了,太阳发出光芒来。

  ④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红灯笼。

  把这些正确的句子连起来说成一段话,前面加上“初冬时节”。它就成了一首小诗了。

  四、指导背诵

  小燕子交给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大半,我们得把自己看到的美景讲给它听才算圆满完成任务。可是小燕子要等到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才回来,还有那么久,所以我们得把这美丽的景象画到自己心里,印到自己的脑袋里。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内涵

  2、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学、查找资料

  第二课时:学生分组讨论 第三课时:教师引导探究

  第四课时:归纳总结及评价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的是研究性学习,同学们看一看我们这本教科书是不是与其他学科的书有所不同?

  它不像语文、数学、英语一看书就知道学的是什么内容,你们拿了一这本书是不是感到很含糊,究竟是学什么呢?同学们,看看这本书,它是研究性学习的背景材料与示例,所以说它不是一门学科,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好好的掌握这种新型的学习方法,把它应用到其它学科中去,从而提高我们学习效率。这种新型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目的在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的呢?首先,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叫研究?(深入细致的钻研) (学生回答)

  二、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

  2、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中与人交流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重过程

  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比如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研究性学习比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与现行的学科教学或必修课程的联系更密切一些,但它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

  2、重应用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学习形式上,研究性学习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

  3、重体验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传统的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然而现代学校教育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4、重全员参与

  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重过程而非重结果,因此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小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

  5、重合作交流

  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

  三、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教育要关注的是让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但在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有困难的,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已成为定势,要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快速转变。

  (三)原有的活动课实践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生长点。活动课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拓展了阵地,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设置,为我们活动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四、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

  ①研究性学习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一是个人选择课题,二是组成课题小组,三是拟定课题计划,四是组织课题评审,五是开展课题研究,六是教师监控指导,七是形成成果报告,八是进行课题答辩。

  这里我重点说说当务之急,选好课题,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计划和进行调查研究。

  ②先说选课题,选课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败。课题研究有时候就是一槌定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是否妥当,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改。实际上选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过程。选题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选题能力。或者说一个人的研究能力首先就表现在选题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来说,选题比科研方法更重要。选题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年英国的哈雷仅掌握了三次哈雷慧星的行踪,就发现这是同一颗慧星,并预测出下一次回归的时间;而我国从春秋时代到哈雷同期,有关哈雷慧星的记载有31次,却从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中国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弱项。

  ③再说成立课题组。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比较复杂的课题需要一个集体协作,有些事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俗话说孤掌难鸣。你不能一个人去造一个导弹,去建一座大楼。现代社会分工很细,专业性强,决定了集体协作完成。我们搞课题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会分享他人成果,学会尊重他人,要有协作精神。因此我们成立课题组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课题组一船以四到六人为宜。同一兴趣的人组成一个小组,能力互补。课题组分工要明确。组长要会当组长,组员要会当组员。

  ④第三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即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预先谋划。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是课题背景条件。就是这个课题是在什么情况下筛选的。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情况,是否具备研究的条件。

  其二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就是课题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结果。包括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例如某项关于城镇中学学生态度的调查研究,研究目的是了解当前城镇中学学生厌学的情况:研究假设是当前普通中学学生厌学率比重点中学高。再如某项关于实习效果的研究,研究目的是探讨预习和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假设是预习与学习成绩成正比。

  其三是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把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分解成几个具体的便于操作的研究专题。明确研究的范围、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角度和深度。明确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其四是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1)查询有关资料和文献,为课题研究与学习积累知识基础

  方法:去图书馆查有关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对有关专家和权威人士进行访谈。 进而再把查询所获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2)调查:

  方法:A、问卷法:(最常见的一种调查方法)

  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比较多而全面的信息。 缺点:较难得到非常可靠的答案。 采用无记名的形式。

  举例:期末时的学生评教。

  B、访谈法:单独进行的交谈,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它却有更多和典型性和具体性,毕竟各人的想法不同,对某一典型的深入研究更加有利于对总体的分析。 举例:学生座谈会 C、实地考察法

  举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

  D、网上调查法:网络对于很多人来说,意味着隐蔽和真实,大多数人在网络上更加容易无所顾忌,更加容易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得到的调查的真实可信程度自然会更高,而且在网络上问卷是全社会开放的,所以不会拘泥于自己选定的调查对象,只要经过认真的筛选,想念得到的答案会更加客观。

  (3)情况分析: 参照例题进行分析。

  (4)探讨对策: 参照例题进行分析。

  其五是研究的预期成果。通过大家查资料、调查、分析、探讨,辛苦地劳动,总要把研究的结果颂出来,让大家知道通过你的劳动,获得的成果。可以撰写一系列的调查报告、论文或心得体会。

  其六是研究的组织机构及分工。组长和组员分工要明确。要落实责任,分关把口。不能叫一个人忙得团团转,其他人闲得没事干。这一部分属于个人独立研究的专题可以不写。或注明是个人独立研究。

  其七是学习者的体会: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活动,作为参加这次活动的自己,获得了怎样的收获。

  五、总结:

  1、请学生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习,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2、教师总结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模板(精选15篇)08-21

《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07-24

初中心理教学设计08-25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教学设计07-06

初中心理教育教学设计10-09

初中心理课教学设计10-28

初中心理课的教学设计05-27

初中心理课教学设计12-26

初中心理课的教学设计04-12

初中心理教育教学设计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