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的教学设计

2022-06-17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枣核》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枣核》的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

  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

  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重点语句,对其精神实质加以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思乡之情,找出有意义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品读课文,明确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它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通过学习本文,是学生从小事、小文章中发现爱国这个大主题,倾听到爱国华侨爱国主义的心声。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把握构思上的特点即设置悬念,把握文章思家恋国这一爱国主义主题。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一些重点词语的字面意思,联系具体语境,体味和推敲他们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突破

  由全文结构入手,理清文章结构,发现构思上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等的分析,发现海外游子对几颗生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进而把握爱国之情。对个别难懂的句子,以分组讨论等形式,发现其内在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单元主题

  "即使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凯歌,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单元"爱国主义"篇章,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二、导入课题

  老师先来朗诵一首诗,有知道的同学一起来。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使人难以压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者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有这么一个人,他用不同无言文字的方式寄托着同样的思乡之情。好!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现代作家萧乾的《枣核》,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课文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预习了,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或其中的段落,完成两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圈画出生字新词。

  同窗离开故乡50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颗生枣核试种,表现了身在异国,心恋故土之情。

  四、研读课文

  课题是《枣核》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板书: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课文一开始,我们不免产生疑问:这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同窗,为什么再三托付"我"带几颗生枣核呢?用途蹊跷,这是一个悬念。刚见面,分手半个世纪的同窗好友,竟来不及寒暄一阵劈头就问作者索要枣核,得到后,竟如获至宝。令人一头雾水,这是悬念之二。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作者忍不住探问究竟,但同窗由于作者玩起了"太极推拿大法",更令人摸不着头脑,这是悬念之三。只到后来,参观了同窗小院以及他家的北海后,揭开了悬念。原来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文章的主旨便在作者情感起伏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像这样层层设疑,最后拨云见日的手法就是设置悬念,本文构思巧设悬念,吊足了作者的胃口,读到最后才知道,要枣核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啊!

  五、重点研读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友人的深沉感情,文中很少出现"思""恋"一类词语,那同学们从文中找找,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友人思乡之苦。

  1、动身访美…再三托付…

  "再三"表现了友人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郑重其事,表示索要枣核的心切,思乡心之切。

  2、拥抱之后,殷切的问…托在心上…

  "殷切"表现了心情的急切与真诚,就是同窗,分手了半个世纪竟来不及寒暄,劈头就问,表示急不可耐想赶紧拿那几颗枣核的心态,托在掌心,表示对枣核的珍惜。"珍珠玛瑙"用比喻更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

  "几十里外"表现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不惜千金,"一块块亲手挑选"对此事重视认真,为的是堆起自家的北海。表现同窗依恋故乡的深情。

  4、"我想厂甸,想…"

  四个"想"字连用,解开悬念,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树,枣树是故乡的象征。种枣树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句句诉的是思乡之情,怎能不感人。

  5、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坐在花园的长凳上,追忆北海泛舟的日子…

  这些看书"实录"的记叙,不加修饰,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把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的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语言朴实无华。

  六、难点探究

  读到此,我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大致以了解。

  1、第七自然段中有这些内容:有人家庭事业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可心里总像缺点什么,也许是我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老人到底缺什么呢?照常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是无忧无虑,心情越是呀!游子缺的是故乡的温暖,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高度物质生活无法取代的乡土乡恋呀!正如友人所说"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现在,友人还时时沉寂在"我家的北海之中",思乡爱国之情深切感人,些家庭事业、经济更反衬出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2、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就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种枣树的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所以根本没有种枣树的必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分析。

  能不能看到枣树长大,友人一点也不在乎。她种枣树是为了表达深切的思乡之情,只是借枣树来寄托他的感情,消除一点愁绪而已。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们不觉得乡愁就是这样。种枣树也好,堆北海也罢,甚至可以坐飞机回几次乡,还有许许多多的方式,却只是一种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又哪里是几颗枣核,几次回乡能够化解得了的,更何况"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所以试种枣树是为了慰藉思乡之情。枣核是小,可它是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选材以小见大

  七、深情总结。

  读完本文,久别故园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恋使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美籍华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贺卡等捎去我们的祝福。封面老师已设计好了:一轮明月高照,一株枣树枝繁叶茂。请同学们将读完这篇文章的阅读体会写下来,作为网页祝福感言送给他,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园的美妙乡音吧!例如:你是这棵树上的一叶碧绿,由浓浓的乡情染成这一树思乡的情愫啊,是永远不会老去的乡愁。

  八、拓展延伸

  最后让我们用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九、作业布置

  必做题:完成网页贺卡内容。

  选做题:课后第二题。

  板书设计

  索枣核--用途蹊跷巧设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语言朴实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以小见大

  思乡之情

  教学反思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完成情况:本节课我以读《月之故乡》这首诗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

  《枣核》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2、学习课文作者的选擦,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设计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1、导语入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解的词语。

  2)、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

  a、注意听读课文,纠正自己的误读。

  b、了解课文的结构。

  c、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d、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e、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自由读课文后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5、阅读反馈:

  ●投影问题㈠:给加点的自主音。

  蹊跷掐玛瑙山坳嫣红萧乾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蹊跷qīqiáo掐qiā玛瑙mǎnǎo山坳shān’ào嫣红yānhóng萧乾xiāoqiàn

  ●投影问题㈡:了解课文的结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名主题

  ●投影问题㈢: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

  ●投影问题㈣: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故弄玄虚)→话枣核(眷恋祖国)

  ●投影问题㈤: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领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思想感情。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投影问题1:文中的主人公用了哪些方式体现他的爱国之情?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课文除要枣核试种,还在庭院中种杨柳、养睡莲、亲自堆假山“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投影问题2:请说说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点明主题

  ●投影问题3:结合课文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看似小普通寻常不被人注意,送枣核是件极平凡的事,在作者笔下却有深刻含义,他寄托了一位远在异国他乡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祖国的民族感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投影问题: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①指名读好句并试讲明认为好的原因(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

  ②师点评补充。

  5、课文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写法小结:以小见大。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以“枣核”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全篇。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

  6、作业

  ①朗读课文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②搜集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思乡之情的语句。

  ③写读《枣核》一文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索→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枣核见→故弄玄虚(加深悬念)

  话→思想爱国(揭开悬念)

  ↓

  点明主题

  《枣核》的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第一课。全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伟大民族。朴实的叙事、真诚的独白、精巧的构思、简洁质朴富含抒情色彩的语言,使这篇叙事散文美不胜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四、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歌曲《月之故乡》、《我的中国心》等。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导入课文:播放flash《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台湾诗人彭邦祯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二、展示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简介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老师用16个字来点评他。“蒙古族人、燕京毕业、一专多能、情系中华”。燕京大学毕业,文中的旧时同窗就是他的大学同学高君纯。说他一专多能,是因为他是作家、文学翻译家、是二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为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说他情系中华,是因为他远渡重洋,但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是赴欧记者中唯一回国定居者。

  三、走近文本,整体感知

  (一)放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在书上圈点勾画,利用课下注释和手头资料积累字词。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在“枣核”前加一个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解。枣核(凝聚深情、心系故土)

  (二)几颗小小的枣核,牵动了游子多少浓浓的情思,作者是如何用“枣核”来串联全文的呢?请默读课文,结合示例,在横线上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索枣核——用途蹊跷

  枣核——

  枣核——

  议枣核——民族之情

  四、细读课文

  1、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故土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深情,作者从小处着笔,大处着眼,寄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发掘了有深意的重大主题——游子无时无刻不再怀念家乡,可是远在大洋彼岸的旧日同窗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呢?请你细读课文作答。索枣核、堆北海、植睡莲、栽杨柳、月夜追忆、

  2、你看,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多么令人感动,她采用的思乡方式又是多么朴实,为了营造这种浓烈的氛围,作者采用了设置悬念的写法,枣核是全文的线索,同时作者又用枣核设置悬念、推进悬念,解开悬念,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你认为文中设置了那些悬念呢?请再读课文,分别找出这些悬念,并说说这样设悬念的好处。

  课文由旧时同窗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旧时同窗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她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五、品味揣摩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着、摸不着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友人的情感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或句子、词语,品味精妙所在。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三、殷切、劈头、挑选)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点词语总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行为状态而服务的,所以要想准确的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就得联系该词语所在的句、段甚至文章主旨。“我”动身访美之前,朋友“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枣核,可见枣核在她心目中的分量。读到最后,朋友才揭开了索要枣核的原因。再来看这个“托”字。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满心欢喜地端详、欣赏枣核的情态,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珍惜。由此不难看出,朋友“托”枣核的动作,其实正表现了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词语,句意有什么变化?)

  解答这道题,同样要联系人物的性格,联系文章的主题。“几十里外”,表明旧时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表明旧时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表明旧时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六、解难质疑

  1、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①、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②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③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一旦离开故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而对故土的思念却与日俱增。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

  七、拓展赏析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首丘。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浓厚的乡土情结。请写出2首描写游子思乡的古诗。

  《枣核》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折、涨”。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勤快能干和机智勇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大红枣的核。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从课件上我们看到了枣核的样子、颜色,它是大红枣的核。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枣核”,课文是要向我们介绍大红枣的核吗?不是。“枣核”是一个小孩的名字,“枣核”生下来就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一点儿也不见长,他的爹娘非常发愁。你别看“枣核”个子小,他的本领可不小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主要有:“折、涨”是多音字,也是翘舌音,“涨、牲”是后鼻音。

  (2)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3)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提示读音难点,引导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题目,学生填空。

  枣核是一个很的孩子,他虽然个子小,但什么活都能干。他还是一个的孩子,他凭着自己特殊的身材,大闹衙门,为百姓夺回牲口。(勤快聪明)

  设计意图:

  课文篇幅长,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生的难度。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身材特殊的孩子。

  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夫妻两人的心情:叹气—欢喜—愁得慌。板书:人小

  (2)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板书:勤劳能干

  出示相关句子:

  ①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板书:扶犁赶驴砍柴

  (3)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板书:机智勇敢

  (枣核为乡亲们夺回了牲口,在县衙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4)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

  ①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②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③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板书:吆喝折腾

  (5)枣核是怎样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的?

  ①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②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③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板书:蹦大摇大摆

  4.小结:枣核为了把乡亲们的牲口夺回来,晚上蹦到驴耳朵里,大声吆喝着赶牲口,把衙役们折腾得筋疲力尽了,他打开大门把牲口赶了回来。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枣核被捉进了县衙,但是他不但躲过了衙役们的拷打,还把县官惩治了,最后安然无恙地走了。枣核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啊!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五、回顾课文,复述故事。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枣核是怎样的一个人?(勤劳能干、机智勇敢)

  2.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在小组里互讲)

  3.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复述课文,续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特点,启发学生想象。

  《枣核》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会“折、涨”两个多音字的用法。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完成练习册一、二题。

  2、强调多音字用法。

  “折”在“折腾”一词中读zhē;在“骨折、折断”中读zhé。“涨”在“涨红了脸”中读zhàng;在“涨潮、水涨船高”中读zhǎng。

  特别强调:“核”也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hú”,多用于口语。

  二、整体感知——读薄

  孩子们,课文中的“枣核”是一个孩子的名字。换一种说法,本课写的是一个名字叫“枣核”的孩子,那么请你用“枣核+特点或主要事迹”的方法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温馨提醒:可以借助文中的中心句来概括。

  预设:“枣核”真的只有枣核那么大,他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三、回顾复述方法复述故事——读厚

  1、回顾复述概念

  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课程标准显示:一二年级看图复述;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简要复述;五年级创造性复述。

  那么什么是详细复述?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详细复述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诵,允许对句式进行调整,可以将长句子变短;复杂句子变简单;改变句子顺序等。

  2、回顾学过课文的复述方法

  总体回顾发现,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页也不会遗漏。

  (1)时间变化的顺序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事物发展的顺序

  方帽子—圆帽子—各种各样舒服的帽子《方帽子店》;

  (3)地点转换的顺序

  家里——道路——树上——山下——家里《漏》;

  (4)心理变化的顺序

  得意——伤心——满意《玲玲的画》;

  (5)事物变化的顺序

  小毛虫——茧——蝴蝶《小毛虫》。

  3、小组合作找到复述顺序

  温馨提醒:重点复述枣核聪明的内容。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复述。

  预设:

  方法1: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复述:村子——县衙们——村子——大堂;

  方法2:填写下面表格,借助表格复述;

  方法3:记住关键的词句,复述故事。

  四、制定评价标准——读清

  复述评价标准,明确复述要点:

  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不遗漏、内容前后连贯。

  达到以上三条即满足按号加分,少达到一条减分一半,

  只达到一条不能得分。

  五、读写联动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关于枣核后来的故事。

  六、自主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复述《主题阅读》书133页《两难徐文长》。

  2、想一想:你还有什么办法应付这两个难题?

  《枣核》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月之故乡》的音乐与画面,问:这首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 qiāo)、嫣红(yān)、倘若(tǎng)、山坳(ào)、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故弄玄虚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旧时同窗离开祖国五十年在美国事业家庭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带几枚枣核让她试种。

  3、课文的题目是《枣核》,找出文中提到枣核的句子。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索枣核;第二、三段、见枣核;第七段,说枣核。

  学生读课文,师生交流,屏幕显示

  索枣核——设置悬念。

  见枣核——加深悬念。

  说枣核——解开悬念。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大家齐读课文,思考老人的哪些行为语言体现了他的思乡之情呢?(齐读第七到十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1、学生读课文。

  2、老师示范。

  第七段:语言描写“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表明思乡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

  3、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板书)。

  明确:植睡莲、栽垂柳、堆北海、

  关键词句。

  “几十里外”、“论公斤买下”、“一块块亲手”

  总之,透过这些朴实的字词,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的浓烈。说明优越的物质生活、高度的物质文明是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的。

  四、突破难点,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或句子?

  学生交流

  参考:《静夜思》

  《乡愁》

  五、小结本文,归纳总结

  本文结构精巧,表现在用“枣核”作为文章的线索。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此外,作者以小写大,通过几颗小小枣核,表达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

  六、作业布置,巩固提高

  1、完成《一课一练》。

  2、搜集游子思乡爱国的名句。

  《枣核》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

  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

  生—牲(牲口)—胜(胜利)

  (2)多音字。

  折

  zhē:折腾、折跟头

  zhé:折断、损兵折将

  shé:折本、枝折花落

  涨

  zhàng:涨红、头昏脑涨

  zhǎng:涨价、水涨船高

  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枣核”指的是什么?

  明确:

  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明确:

  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明确:

  第一件事:枣核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2自然段后思考: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枣核有什么变化吗?爹娘心情如何?

  明确:

  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娘都很为他担心、发愁,觉得枣核长得太小,什么也做不了。

  2、面对爹娘的担心,枣核是怎么反应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枣核安慰爹娘说,自己可以做事情。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枣核做到对爹娘的承诺了吗?他都学了哪些本事?

  明确:

  做到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

  4、当大伙儿的牛、驴被官府牵走,枣核说他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猜猜看,此时大家都是怎么想的?枣核心里又想着什么?

  明确:

  有的人可能会想:“人长得小,口气却挺大,真能吹牛!”枣核心里可能想:“此时不和你们争辩,等我牵回了牲口,你们一定无话可说!”

  5、枣核解救牲口时,为什么不直接牵走,而是折腾了大半夜?

  明确:

  因为这么多的衙役看守着,想直接牵走牲口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衙役们累了,没精神看守了,才能安全地把牲口牵走。

  6、枣核成功牵走了牲口,印证了文中的哪句话?

  明确:

  第4自然段中的“枣核不光勤奋,也很聪明”。

  7、用“不光……也……”造句。

  明确:

  示例一:小明不光学习好,也乐于助人。示例二:这幅画不光有草有花,也有绿油油的大树。

  8、县官并不知道是谁牵走了牲口,枣核为什么要自己承认呢?

  明确:

  因为县官如果找不到偷牲口的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枣核自己承认,是不愿意牵连他人,并且他已经想到办法制伏县官了。

  9、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他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

  县官老爷,你不是要抓我吗?我就在这儿,过来呀!

  10、回顾全文,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改成被字句)

  ②门被枣核打开了。(改成把字句)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改成转述句)

  明确:

  ①牛、驴都被衙役牵走了。

  ②枣核把门打开了。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他有办法。

  (2)设想一下,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明确:

  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投案自首,就杀掉你的父母。”枣核这么孝顺,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回到衙门,换回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一座山谷,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把县官折磨得不成人样,只能跟他求饶,赦免了他,答应不再难为乡亲们。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开心了!

  2、总结。

  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枣核

  身世和名字的由来

  优秀品质

  勤劳:学会很多本领

  聪明:智斗县官

  人小志气大英雄出少年

  《枣核》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枣核》的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积累“折、涨”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他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小,他的名字叫“枣核”。别看他人长得小,但是非常聪明勇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新朋友的故事。(板书课题:枣核)

  二、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一)明确初读要求。(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山脚下一户人家生了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取名“枣核”,枣核不但勤快,也很聪明。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枣核帮人们牵回了牛、驴,还戏弄了县官。)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觉得最有意思。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将你认为有意思的部分复述一遍。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二)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1、交流一: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1)枣核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生的?

  (2)枣核出生后,爹娘的心情怎样?

  (3)面对爹娘的发愁,枣核是怎么说的?从他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志向)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迫切希望——欢喜、激动的心情变化)

  2、交流二: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1)“邻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邻居们会怎样夸枣核?枣核的爹娘又会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

  (2)对枣核学会的这些本领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同学们,故事发生在古时候,那时候没有高科技产物,人们用人力、牛马驴等畜力拉犁种地。枣核这样的山村孩子能学到那么多本领,真的很了不起。(指导朗读,读出对枣核的赞美和敬佩)

  3、交流三: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1)快速浏览课文第4—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什么。(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师小结: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枣核靠自己的本领,折腾得衙役们筋疲力尽,困倦地睡着了。枣核趁机把乡亲们的牛、驴牵回了村子。从中可以看出枣核是个不畏权贵、善良、为乡亲们着想的孩子。

  (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枣核的赞美、崇敬之情。

  4、交流四:枣核戏弄县官。

  (1)快速浏览课文第8—13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这部分课文主要描写了枣核戏弄了县官,表现了枣核超人的胆识、超强的本领和无穷的智慧。)

  (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枣核的赞美、崇敬。

  5、举手自荐,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6、集体交流、点评。

  三、拓展交流,练习续编

  同学们都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让老师听得津津有味,枣核戏弄县官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发挥想象说一说吧!

  教学板书

  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枣核戏弄县官。

  聪明勇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首先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结构和主要情节,以便学生以此为导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故事,从而加深学生对民间故事的阅读、探究的兴趣。语文课堂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创作欲望,我想这节课就能完成教学目标了。

【《枣核》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枣核》教学设计02-03

《枣核》教学设计01-15

《枣核》教学设计12-06

枣核教学设计09-16

枣核教学设计07-29

枣核教学设计11-17

《枣核》的教学设计11-17

枣核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枣核》教学设计范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