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2020-11-10 教学设计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我爱画画》是一堂口语交际训练课,本课配有一幅图画,内容是四个小朋友在边画画边交谈。图中人物动作鲜明,表情生动。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交际兴趣,培养学生大方、有礼貌的听说态度,训练学生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乐意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

  2、培养学生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方、有礼貌的听说态度。

  教学用具:

  挂图、彩笔、纸、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这节课我请了几个爱画画的小朋友来做客。你们瞧,他们来了。(出示挂图)咦?这四个小朋友怎么这么面熟呀?他们是——(眼尖的学生发现是自己班上同学的名字,大声念出。念到名字的学生走上讲台扮演图中的小朋友。)让我们认真观察他们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小明:小惠,你画的是什么?

  小惠:我画的是草地上一座房子,小白兔在屋里煮饭,屋顶的烟囱正冒烟呢!平平,你呢?

  平平:我画的是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盘苹果。我最爱吃大苹果。敏敏,你画什么?

  敏敏:我画的是高楼大厦。小明,你画好了吗?

  教师:谢谢小惠、平平、小明、敏敏的精彩表演!(掌声)

  评点学生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让学生通过表演,模拟生活交际实际,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增强了生活体验,激发了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从而激发起学生交际的兴趣。

  二、以图激趣,明确要求

  教师提问:刚才几个小朋友干什么,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生:他们告诉其他小朋友自己画了什么。

  生:他们还对别人的画提了意见。

  师:他们是怎样提意见的呢?是不是说:“你画得不好,你画得太难看……”?

  生:小朋友都夸别人的画画得好。还很有礼貌。

  (板书:说说自己的画,夸夸喜欢的画。)

  评点教师通过语言比较,让学生明确在评价别人时,应该多夸奖,必须有礼貌。同时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引出本节口语交际课的内容。

  三、激情促说,双向互动

  1、学生在小组中交换提问,分别介绍自己画了什么,然后再说说自己喜欢哪幅画,为什么。

  2、请说得较好的小组向全班展示画,并介绍画的内容,相互评画。教师鼓励其他同学对这个小组同学的画和话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听了这个小组同学的交谈,下面的同学想对他们说什么吗?

  生:×××同学,你画得真棒!(师:表扬你啦!你该怎么说?)

  生:谢谢!

  生:×××同学,你的画要是……

  (师:给你提建议呀,你该怎么表示?)

  生:谢谢你!我接受你的建议,一定把这幅画画得更好。

  评点教师努力调动学生生活与语言积累,提示有关文明礼貌与交际内容的语言材料,使之受到正确的训练,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师:还有很多同学的画画得很好,你们想看吗?让我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去别的小组观赏别人的画。把你最喜欢的画记下。

  评点让学生自由走动,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画,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参与者。

  四、表扬鼓励,课后延伸

  教师:今天这堂口语交际课,每位同学不仅介绍了自己的画,还学会了评别人的画,相信今后咱们班会涌现出更多的小画家,画出更美的画,把我们班装扮得像个大花园。课后,我们将举办画展,请学校的老师和大哥哥、大姐姐来我们班参观。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设法解决。

  教学重点:

  重点: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准确掌握找、看、放、升的字形。理解到处、升高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课前准备:

  1.一幅画有瓶子、小石子、大石块和草叶的背景图及一只头可以活动的乌鸦(可用破硬纸板做)。有条件的可准备一个与插图相仿的玻璃瓶,瓶子里装好半瓶水,一堆小石子。

  2.分别抄录4段课文的4块小黑板。

  3.生字卡片。

  4.让学生留意观察或做一做:一只装满白开水或饮料的杯子,加入一些冰糖,水会怎么样?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揭题,学习生字

  1.出示“乌鸦”图(板书:乌鸦)。

  2.乌鸦虽然全身乌黑,长得不好看,可是很爱动脑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乌鸦的课文(板书:喝水),注意看老师写“喝”字,想一想:“喝”为什么是口字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端正地拿书,专心看书,认真听读。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词儿连续,句子不读破。读完后给课文第一段标上序号。

  三、以读为主,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乌鸦为什么要喝水呢?谁来读一段?(出示课文第一段)

  (2)“渴”是个生字,再读两遍。想一想,“渴”为什么是“氵”?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拨:一个人淌了很多汗,太阳又火辣辣地照着,感觉很渴。想想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看?

  (4)乌鸦跑了许多地方去找水,真着争啊,谁愿意再读读第一段?注意“找”是翘舌音,全班多读两遍。

  (5)他读出了乌鸦着急的样子,全班读一读。

  2.学习第二段。

  (1)这时,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多高兴啊!谁来读一读这句?“瓶”是后鼻音,再读一读。(出示第二段课文)

  (2)“看”是生字,再读几遍。我们有时为了看清远处的东西,会这样做:(老师手搭凉蓬做出远望动作),所以这个生字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记呢?

  (3)乌鸦看见一个瓶 子里有水,可是,乌鸦喝不着水,这是什么原因呢?谁业读第二句?

  (4)学生观察插图或实物,想象或演示乌鸦把嘴伸进瓶口喝不着水的情景。乌鸦多着急啊,谁再来读这句?

  (5)谁来读最后一句,注意“怎”和“呢”读音,多读几遍。

  3.学习第三段、第四段。

  (1)请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三、四段课文,想一想,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2)请学生个别朗读三、四段课文。(出示三、四段课文)

  (3)教师引读:乌鸦想出的办法是_学生接读第四段。

  (4)乌鸦把小石子怎么放进瓶子里的?谁来演给大家看看?学习“放”,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5)引导学生观察:随着投放石子的增多,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学习“升、高”,“升”就是升旗的“升”,“高”就是“高矮”的“高”。

  (6)演示乌鸦喝着水的情景。乌鸦多高兴啊,请学生读最后一句。

  四、朗读课文,巩固生字

  1.个别读,齐读全文。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3.描一描生字,记一记“找、怎、呢、法”的字形。完成课后练习2里4个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进行思维扩展训练

  1.开展朗读竞赛,朗读全文。

  2.假如你是这只小乌鸦,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喝到吗?鼓励畅所欲言。

  二、复习,完成课后练习,适当补充拓展练习

  1.继续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3。先自由读词语,再指名读,最后抄写。

  3.用“找、看、放、升、高”进行扩词练习。教师在黑板上记下同学们说的词。最后挑几个词让学生抄下来。

  三、说话训练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一讲。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生视角

  本篇课文讲述的故事紧张、惊险,学生定会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难点

  学生对甲板桅杆等船上:的设施知之较少,理解上有定的难度。

  教师思考

  这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描写精彩生动、引人人胜;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教学时应注意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联系的变化和发展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同时以课文中的故事为载体,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和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中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设计特色

  以研读为主,探究式学习;

  信息资料

  1.有关帆船结构的图片或其他资料。

  2.师生搜集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介绍及其他作品资料。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联想,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问:文章题目使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下面不是水,而是陆地或别的物体,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由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文章。

  (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推断能力;交待作家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引发阅读的兴趣。)

  二、提出研究课题

   1.自读课文,自定研究课题。

  如:危急时刻,船长为什么要那样做?

  2。小组交流,充实课题。

  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筛选出几个有价值的课题。

  (在确定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供几种研究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也可让学生自定研究形式。

  2.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究。

  3.组织全班交流:

  4.引导学生进行自评

  (初步体验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感受探究式学习的乐趣。并始终关注评价机制,搞好调控。)

  四、研究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读好课文。

  2.引导分析重点句。

  3.组织学生分组朗读。

  (通过自主朗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通过扩展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内扩展,充实语文小课堂

 1.谈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

  2.如果你是一位碰巧目睹了这件事的记者,你会问谁什么问题?

  3.当孩子被救上来以后,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样说?

  船长:

  水手:

  孩子:

  4.请把这个故事写成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

  5.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学交流。

  (利用课文的空白、角色的特点引导学生养成体验角色、换位思考的习惯,对于改变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及培养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有利的。)

  二、课外扩展,走进语文大课堂

 1.形容处境危险、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与大家交流一下。

  2.把你所知道的遇事机智、当机立断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课堂练习,

 1.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5个字。

  舟:一一一一

  木:一一一一

  2.把词语补充完整。

  龇牙咧()心()胆战

  四、实践活动

找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板书

跳水

  孩子遇险

  孩子追猴

  猴逗孩子

  当机立断

  跳水

  父亲举枪

  孩子得救

  水手追猴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要求: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让我们荡起双桨》作者乔羽(乔羽作词)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

  2.介绍北海: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范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1.指导看图。

  ①水面上有哪些人?哪些景物?他们在干什么?西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②范读课文。

  ③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④学习课文的部分生字。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知识学生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环绕、飘荡、凉爽等词义。

  2.想象、看图、画面有些什么?

  3.出示句子。

  水面上 小船

  四周 我们

  4.提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小船、白塔、绿树、红墙>

  从课文中找出来。

  四、作业:

  1.描红: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3.将下列的字加上偏旁部首,组成词语:

  4.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默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①提问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阳光、小鱼)

  ②课文中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的是什么?(少年儿童,少先队员)

  ③比较映与应、漂与飘字的音、行、义。

  讲课文中洒的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课文中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

  ⑤比较迎面与迎着的词义。

  2.小结。(让学生自己讲)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习课文第三段(集体朗读)

  2.理解词义尽情

  3.思考:

  ①课文中是水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什么?(读中体会)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

  ②课文中每段最后两句三次重复,有什么作用?

  4.小结这一段。

  四:作业:

  1. 口头扩词:

  荡( )( )( )推( )( )( )

  课( )( )( )墙( )( )( )

  2.区别助词:

  谁( )狼( )消( )西( )

  推( )浪( )悄( )洒( )

  3. 添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 )愉快的( )

  凉爽的( )尽情的( )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齐读课文。

  三、指导背诵.

  ①根据挂图,指导背诵。相机板书

  第一小节:倒映、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②第二小节迎、洒、望、听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③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④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

  板书:

  1.让我们荡起双桨

  倒映环绕(欣赏)自然

  迎、洒、望、听(歌唱)热爱党

  问谁安排(感情)祖国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的目的:

  1、 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不同媒材工具的使用效果,并用

  切割制作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游戏活动中体验造型表现活动及人交往的乐趣,初步建立集体观念与大胆表现自我的信心。

  3、通过对作品、媒材、工具、制作过程的体验及探索,培养初步的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感知体验切割艺术的美,学习以形状、颜色、选材、切割制作动物并介绍自己的想法。

  2、 蔬菜瓜果的制作及切割布局。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用蔬菜瓜果制作的造型样品、录音机 、磁带 、头饰、 奖励标饰、板书 、吸铁石、教案。

  (学生)课本、蔬菜瓜果、头饰、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准备情况,稳定学生情绪。

  二﹑讲授新课

  这是我们常见的食物,我把它简单的改变了一下,变成了一个很有趣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蔬果造型。[板书课题:蔬果造型]

  这是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新伙伴,他叫Jack。Jack 好像在说话,我们来听听他说些什么呀,哦!Jack向大家问好,同时还想问问同学们,为什么我的身体要用黄瓜来做,而不用别的什么来做呢?[学生回答,表扬奖赏发言的学生]Very Good!看来同学们平时喜欢看动物世界,知道鳄鱼有什么特征,那除了鳄鱼之外,根据黄瓜的形状和颜色特征,还可以做些什么有趣的东西?[学生回答,表扬奖赏发言的学生,板书“形式”﹑“颜色”],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用水果和蔬菜的特性也做了几件有趣的东西。[展示作品,可带下去走动,并适当做出一些动作],这是……。现在想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在欣赏的同时告诉大家,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要用这种蔬菜和水果做他,并观察一下他的制作方法。[学生回答,表扬奖赏发言的学生,板书“选材”﹑“切割”]欣赏完老师的作品以后,同学们就以自己手上的蔬菜和水果讨论一下,用他们做些什么。讨论好了以后可以举手跟老师说说,怎么会想到做这个东西的。[学生回答,表扬奖赏发言的学生]同学们的创意都很好,其实在做的时候并不是很复杂,能大致看的出就行,那现在同学们就可以做一做你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要注意安全。[学生做作业,板书“制作”]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教师放音乐]

  四﹑小结

  请做好了的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学生展示]说说你做的是什么,是怎样想的或是学一下你做的小动物的叫声,或是讲述一段或一句有趣幽默的话,还可以说说你做的东西用英语怎么讲的。[学生回答,表扬奖赏同学们]同学们不仅做的好,说的也好。通过这次制作,我相信同学们会对蔬菜和水果有了另一种认识。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小动物哦。

  五﹑板书

  蔬果造型

  形状﹑颜色

  选材﹑切割

  制作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字、词的学习规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在学习中积累字、词。

  2.通过阅读训练,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积累知识,表达自己感想。

  3.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充分展示自己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自主识字,积累新词。

  2.指导学生默读短文,并结合小制作进行口语交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和生字卡片。

  2.学生课前完成的小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你们都是聪明伶俐的好孩子,请开动脑筋和我一起去发现文字王国中的奥秘吧!

  ──我的发现

  1.自读词语(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正音(指名读,纠正错音)。

  3.同桌互读(说一说每组字有什么特点)。

  4.归纳小结(归纳每组两个词语的字相同,只是交换位置,组成新的词语,词义不同。)

  5.鼓励学生说出类似词语(教师板书)。

  如:算盘盘算到达达到喜报报喜喜欢欢喜

  6.齐读词语,师生小结(让我们牢记规律,去发现更多这样的词语。)

  二、读读认认

  1.课件演示(出示课件:肤问:谁认识这个字?并指名读,再出示拼音。)

  2.你怎么记住这个字?(出示课件:月夫肤(皮肤)说说记忆的方法)。

  3.引导学生归纳识字方法。

  4.鼓励学生用这种方法识记其它汉字。

  5.师检查识字情况(先指名读,再开火车读。)

  6.巩固生字,鼓励学生进行扩词练习(出示生字卡片。)

  第二课时

  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词宝宝迷路了,让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好吗?

  一、我会读

  1.读一读词语,发现每组词语在意思上联系。

  2.读句子,选词填空(填完后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3.指导朗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纠正练习、再指名读)。

  4.拓展练习:用其中的词语说一句话。

  二、我会读

  1.默读短文(画出生字,可借助字典或和同学交流学会)。

  2.指名读(说说你想告诉我们什么)。

  3.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朗读,特别是师范读)。

  4.说说从鲁班身上学到什么?

  5.把故事讲给同学听。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的小制作

  一、观察小制作引入话题

  (教师出示用易拉罐做成的灯笼,引导学生观察,你认为做得怎么样。)

  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小制作(把小制作放在自己课桌上)。

  三、板书课题《我们的小制作》。

  四、师生口语交际。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制作过程说清楚,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补充纠正。

  (2)分小组交流。

  ①每小组同学轮流介绍,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还可以提出问题,讲的同学要及时解答。

  ②比一比小组中哪名同学说得好,推举进行全班交流。

  ③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汇报展示(各小组代表分别介绍,评出优秀讲解员和最佳作品)。

  五、办作品展览会,展示优秀作品。

  展示台

  一是学生比一比谁收集的多,选出最有特色的邮票,向同学介绍它的内容。

  二是同学读自己的名言,可以说一说作者和自己为什么会收集?并开展互赠名言活动(小组成员之间)。

  三是学生自愿展示自己近期的优秀作品(如书法或美术作品,小制作或作文等)。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⑴ 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教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说明】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解词:

  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析句: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材分析】

  《船长》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

  《船长》一课在教学时应本着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全班范围的互动,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争议,教师应紧抓这一契机,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所思。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运用对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给文章各部分加小标题。

  2、通过文中重点段落的研读,逐渐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并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

  3、掌握理解文中抒情性和议论性语句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船长哈尔威在海难危急关头,忠于职守、从容面对死亡,舍己救人、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学法指导】

  这篇文章的层次是非常清楚的:遇险-救援殉职。救援部分是讲读的重点,殉职部分是情感的升华。结合课文的写作特点,即通过环境烘托与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性格,大胆整合教学内容,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落创设多种情景,置学生于海难现场,让他们与文中人物生死相连、情意相通,从而反复地朗读、想象、体悟,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立在学生的心中。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段落、句子,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乘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感受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扣住重点的词语读文章,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2、使学生感悟课文片断,受到职责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知画面。

  1. 通过上节课的学生,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举手回答)

  2、他到底是怎样忠于职守,履行职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的灾难。

  过渡: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些镜头中,去认识认识这位船长。

  二、学习第一部分:遇险

  1.自读第二段,画出相关语句,体会灾难发生的时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用上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感受到了

  3.是的,海难发生了,海水汹涌而入,惊恐万状的人们四散逃命。谁来读读这几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惊恐和慌乱。

  出示课件:

  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①指名朗读。

  ②这种情况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比较合适?

  (万分紧急千钧一发)(出示课件)

  4.如果我们能亲身感受当时的气氛,大家会读得更好。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场灾难。

  ①播放节选《诺曼底号遇险记》中海难危急关头的场景,学生仔细倾听。(出示课件)

  ②学生观看并交流感受后齐读这段文字。

  三、走进镜头二:自救

  1.灾难就这样发生了,在人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时候,船长呢?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一会儿来交流。

  2.学生自读体会后交流:

  (1)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发布命令: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就出去!(出示课件)

  ①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这船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而船长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理解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体会船长的镇定、沉着)

  为什么船长说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他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

  (体会船长的责任感,船长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③指名读,注意吼的读法指导。

  危急的时刻,船长吼出了这命令学生读,再读,读第三遍。

  为什么读的声音越来越高?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吼字的呢?指名吼一吼船长的命令。

  船长的第一次命令我们可以看出船长沉着 果断关心妇女 忠于职守舍生忘死(出示课件)

  但是人们有没有照他说的去做?

  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出示课件)

  照这样下去,意味着船毁人亡,可是后来

  (2)船长和机械师、大副对话

  ①读读这段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炉子淹了,火灭了,机器停了。联系前文海水在不住地往船舱里灌 ,预示着船要沉入大海了,如果没有救援,人们就被困在这里了。)

  (知道了救援时间只有20分钟。知道了船长下命令让女人先走,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就开枪打死他!)

  ②再读读这段对话,相信你一定会有问题问船长。

  (如果真有人拥挤,船长真的会让人开枪吗?)

  ③指导读好句子: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

  在这危急的现场,在这紧急的关头,船长威严地下达了自己的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出示课件)

  分角色读

  ⑤船上的秩序变得井然有序起来,船长把人们都震慑住了,靠的仅仅是枪么?(学生交流辩论)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这句话和前面哪名话形成显明对比。(出示课件)

  (还有他的品质。因为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这个伟大的灵魂就是船长)

  此时的船长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救出全船的乘客,就在万分紧急的时刻,他又想起了谁?

  (交流救助克莱芒的镜头)(出示课件)

  四、走进镜头三:殉职

  1.出示: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①静心读读这段文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船长吗?

  (核心问题就是船长为什么没有逃生?)

  ②现在你们就是船长,你怎么解答这个问题?

  (没有时间机会了,与船共存亡)

  ③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

  2.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让我们难忘的镜头中,一问、二问、三问船长,在这心与心的交流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呢?

  (沉着、果断、镇定、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相机板书: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师:这样的人我们送他一个称号

  生齐:英雄!(板书)

  3.让我们全体起立,用心诵读这一段话: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知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音乐声中齐声诵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哈尔威船长没有豪言壮语,他犹如一座丰碑屹立在船头,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在人们心中定格。

  面对这座丰碑,让我们用我们少先队员最庄严的方式表达我们对英雄最崇高的敬意吧。

  六、板书设计:

  船长

  遇险 千钧一发 忠于职守

  自救 巍然屹立 英雄

  殉职 以身殉职 舍己救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并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出世及其生活特点。

  3、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学生背诵诗歌导入。(3分钟)

  师:朗朗书声,琅琅乾坤。中国文学的历史河流中,不仅有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明清小说。于是,就有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说来听听,你知道是哪几部吗?

  生:《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师:非常正确。其中最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是哪一部?

  生:《西游记》

  师:说到《西游记》,你脑子里一下子会闪现出哪些人物?

  生: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

  师:师徒四人中,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生:孙悟空。他呀会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还有一双火眼金睛呢。

  师: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出生的吗?

  生: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从电视剧里看到的。

  师:同学们知识真是丰富,还记得电视剧《西游记》开头石猴从大海中迸裂而出的情景吗?我告诉大家那可是在我们北戴河拍摄的啊。

  师:你知道孙悟空有哪些名字吗?生说“美猴王”、“齐天大圣”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孙悟空的了解还真不少。孙悟空的这些有趣的名字你们都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看电视剧。

  师:先前我们对《西游记》乃至孙悟空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影视剧,其实读作品可以让读者深入到作品语言中去,把自己头脑中形象与文字的融合起来,可以达到对名著的更深理解。为了更多、更好了解经典名著《西游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猴王出世》。

  二、学文。

  师:看老师写课题,注意“猴”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

  师:《猴王出世》根据《西游记》第一回改编,这个改编不是改写,而是缩写,是原著第一回的缩写版。是用“古代白话文”写的,语言言简意赅,读起来却耐人寻味。(揭题1分钟)

  (一)、自由读文,初步感知全文。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读文之前请大家明确阅读提示:

  (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

  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找出最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画出不懂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

  指定一生读阅读提示。

  师:好。下面同学们就带着这些小任务,朗读课文吧。

  生自由读文。(4分钟)

  2、检查读文。(6分钟)

  师:同学们都陆续读完了,老师发现大家读得都很认真,相信一定也是收获多多。考考你们怎么样?看一下这些词句能读得准确吗?

  分别出示:

  第一组:

  仙胎 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第二组:

  石崖 石窍 石灶

  第三组:

  食草木(食是什么意思?吃) 饮涧泉(饮是什么意思?喝)

  采山花 觅树果(觅是什么意思?寻找)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

  师:看来古代白话文很容易读懂嘛,大家掌握的多好啊。

  第四组:

  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指名读。

  师:这三句话有不理解的吗?

  师生释疑。

  师:把这些词语大家不仅读得准确,而且知道了意思,待会儿把这些词语放到文中,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3、复述、概括。

  师: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讲得是一件什么事?

  生:概括这篇课文讲的是石猴出世以及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再次浏览课文,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二)、学习石猴出世部分(15分钟)

  1.师:石猴究竟是怎样出世,请大家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学生自由读文。

  交流指读(3生)。

  2.师:大家再读思考:石猴如此出世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交流感受。(与众不同、神奇等)

  师:老师也觉得很神奇,这是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居然内育仙胎,见风化猴?大家不妨来个猜想。

  生思考并交流想法。

  3.师:其实啊,原著中对这块石头描绘得特别具体,丰富,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读读怎么样,看看这是块怎样的石头吧。

  生读原著文字。

  读后交流,你从原著中知道了关于这块仙石的哪些信息?

  生交流比较阅读感受。

  师:大家说原著好,还是课文好?

  生:原著好。

  师:为什么?说出你的想法。

  生交流感受。

  师:大家真的很懂得评价和鉴赏,有机会的话就把原著找来读一读,你会发现更多的精彩之处的。

  4.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电视剧中猴王出世这场戏是怎样的情景?

  生说出情节。

  师:大家再读一读课文或原著,比较一下石猴出世与你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学生活动:再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文中描写的画面与电视画面的不同之处。

  5.假如现在请你来当导演排练石猴出世这场戏,你将怎样处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描绘的画面感觉比电视上看到的还要有意思,可见依赖文本展开想象,更能给我们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但是有时候画面也不好实现文本的表达,所以想解读经典,只看电视剧是不够的,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多多来阅读。现在就让我们再读文字,感悟古代白话文的精妙所在。

  自由读

  指名读

  (三)、学习石猴生活的部分(7分钟)

  师:石猴来到世上,怎样生活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象他生活的情景。

  指名读(2生)

  师:通过阅读,你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结合你自己的想象说一说。

  生交流(活泼可爱、友善、顽皮可爱、有亲和力)

  师:你觉得石猴的小日子过得怎么样啊?

  生交流

  师:高声朗读此段,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

  指名读(2生)。

  师:品味语言,再读此句,试着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指读(一生)

  师小结: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逍遥自在的石猴。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石猴就这样生活了许多年。文中一句话表达——大家齐读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结束语:石猴的出世就与众不同,是一块内预仙胎的仙石迸裂而生,石猴神异的出生方式为后文描写猴子的神通广大埋下了伏笔,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且听下次分解!

  第二课时

  一、 回顾旧知导入:

  师: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石猴出世以及称王的过程,对这只猴子有了初步的印象。这只石猴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它。

  二.品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精读课文,思考(幻灯片出示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石猴能成为王,凭借的是什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学生自主交流,教师引导

  1.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勇敢。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3)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过人的本领。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座铁板桥;

  (2)读句子,注意“瞑、蹲、纵、

  跳、睁、抬、观”这些动词;

  (3)边读边想象石猴进洞的情景;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相关语句品读,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3. 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无私。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无私;

  (3)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4.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聪慧、机敏。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何不拜我为王?”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聪慧、机敏;

  (3)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先用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文字,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关注文字中的此部分,不至于浮躁;书中的文字也融入学生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受,将学生想象到的、体会到的,通过朗读抒发出来。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并说出你的理由。

  这是一只神奇的猴子,由石卵开裂而生,生即能跑能跳;

  这是一只争强好胜的猴子,群猴不语唯他敢于应答;

  这是一直勇敢的猴子,进出水帘洞无人能及;

  这是一只识文断字的猴子,竟认得楷书大字;

  这是一只生而知之的猴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随口道出??

  过渡: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在我们有滋有味的品读中,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

  3.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出这样的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还有反衬等描写方法,把石猴写得非常生动。

  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得当运用这样的方法,是自己的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任选一项)课件出示

  (一)故事话西游。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二)比比谁收集得多:收集与“西游记”有关的典故、俗语、歇后语!

  (三)发挥特长,以你擅长的方式向你周围的人推荐《西游记》。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原著,让学生明白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的道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花果山:仙石 石猴

  水帘洞:天造地设

  猴王出世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学生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师可作补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自学:(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怨与祭上半部不同;魁、虑:半包围结构;裹:上中下结构。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抱怨:埋怨。

  忧虑:忧愁担心。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

  文中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三、学生汇报

  1、分析环境描写的句子:

  ⑴ 学生试着说,教师可补充: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⑵ 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2、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⑴ 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① 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② 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③ 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⑵ 学生朗读、交流。

  ⑶ 教师总结:

  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⑷ 再练习朗读。

  3、分析渔夫和桑娜的对话:

  ⑴ 学生朗读课文。

  ⑵ 教师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⑶ 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⑷ 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四、抓住课题,拓展升华

  作者用穷人做题目,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理由。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十篇】相关文章:

1.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十篇

2.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十篇

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十篇

4.【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十篇

5.【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

6.【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四篇

7.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七篇

8.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十篇

9.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五篇

上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下一篇: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