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全篇围绕一个“竹”字,着力描摹竹影之神韵、抒写画竹之趣,运用对比、描写、对话、动作等多种技法,生动描写出“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时的童真童趣。本课设计意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拓展艺术视野,了解作者丰子恺卓越的音乐、美术才能的背景下,运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观察、体验生活之美的生活态度,学习作者重点围绕竹影之趣、描摹竹影之法,全文一气贯通而又生动活泼的写作风格。
教学步骤
一、分组研究
课前围绕以下课题以组为单位上网查找资料,并作简单研究:
1、丰子恺的生平资料、绘画资料、文学资料,重点要结合课文谈谈“我眼中的丰子恺”。
比如我眼中的丰子恺是个有着细微观察力的人,从他在文中第二段的描写可以看出:“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从上句中还可见他有不凡的语言表现力;再比如,我眼中的丰子恺是个有着丰厚艺术修养的人 ──在描写竹影时,他用到了很多美术和音乐的术语“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另外,还可以看出丰子恺是个有童趣的人……等等。
2、收集查找郑板桥、吴昌硕的竹画以及西方油画各一幅,结合课文对中国画和西洋画进行比较。
二、课文研读
1、添置背景:
本文是一个兼具音乐、美术、文学才能于一身的艺术大师的一篇生活随笔。作为艺术大师,在他的眼里,竹影是怎样的,美在何处,作者是怎样描摹的。请为“竹影”添置一个油画般的背景,摘录文中对竹影描写的语言,整体理解感受竹影的神韵之美。
学生结合课文语言描述背景: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2、精研细读:
⑴ 寻趣说趣—体验童趣和童真。单有形似的竹影描述,本文的可读性就会大大降低,其内在的神韵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趣。
① 找一找:
清风明月的夜晚多么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好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的?他们玩得有趣吗?请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然后用“我觉得 ( )是有趣的,我认为其中的趣味在于( )”这样的句子,说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并体验竹影之趣。
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在文中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
比如第三小节的两处描写:
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② 说一说: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模仿课文说一说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往事也是在进行着艺术的创造、也有一些艺术的发现。
⑵ 审美赏美—从影到画深入浅出:
① 读一读:
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描摹生动的语句,评点其妙处,玩味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
② 想一想:
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想一想这句话在自己脑中呈现的画面是怎样的?根据自己的感觉赏析这句话,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很美,用同样的方式赏析。
教师引导 (亦可学生自由发言):“参差不齐”描写了竹影与孩子们的墨竹创作渐渐脱开移位的情形。“好像脱了版的印刷”比喻新颖贴切,生动描绘出月亮渐渐升高与其先时画的竹影不吻合,形成叠影的美妙画面,从而可以看出作者观物如微,联想丰富,笔下文字很有生有生活情趣。
学生赏析其他句子。
3、课堂小结:
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就存在与我们日常行为当中(像用泥巴造城堡其实是孕育着一种建筑艺术,用雪堆娃娃孕育着一种雕刻艺术,用野花编花环孕育着一种装饰艺术)。或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创造艺术之美。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在创设的情境中,体味作者的艺术魅力,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步骤
一、进入情景
教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丰子恺的名作──同名漫画、散文《人散后,一勾新月天如水》。老师配乐朗诵,学生评议,体会丰子恺文如其画,画如其文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C、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三、品美析美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
四、走进童年
师生一起朗诵: “时光带走我们的童年,让我们长大;岁月增长我们的阅历,让我们成熟。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童趣》和《竹影》都是写童年生活的趣事,仿照以上两篇写法,写一个故事叙说一段童年的往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 学科领域
本教学设计方案所适用的学科领域是:语文、自然、地理、思想品德、美术、音乐,突出主要学科语文。
二、 学习目标任务
1、 情感目标
(1)、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认知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 了解五彩池神奇、美丽的特点。
(3) 了解五彩池神奇的原因,培养唯物主义精神。
2、 技能目标
(1) 培养学生分析、感悟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2) 熟悉电脑网络操作,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团结协作、自我表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想象能力。
(4)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三、 学习难点分析
1、 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2、 理解最后一自然段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 设计思想: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个别化教学,让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兴趣,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
五、 设计思路:
1. 情景揭题,资料收集。(激发学习兴趣)
2、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培养质疑能力)
3、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培养阅读分析、语言积累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流评价,获得真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5、拓展学习,升华感情。(培养高级思维能力、知识积累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6、练习巩固,大胆创新。(培养自我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7、作品展示,体会成功。(培养赏析、评价能力)
8、总结评价,谈谈感受。(培养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能力)
六、课件设计思路
1、学习区
(1)、知识窗(有丰富的图片、文字、视频、动画、录音等与课文相吻合的静动态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A、:五彩池的音像画面。B、媒体显示:大大小小的水池及文字C、。媒体显示视频“宝石般的水池”及文字 :五彩池的各种形状,近景、远景、全景、特写。D、媒体显示:各种形状的水池。E、媒体显示:视频“五彩池”,徜徉在这神奇的大自然中,聆听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课文,再来一起欣赏美丽的画卷。F、媒体显示:“流动的水池”: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G、媒体显示:高低不平的石笋、细腻透明的石粉再加上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的景象。H、视频“三棱镜演示光的色散”及文字讲述光的折射原理。I、中国地图,九寨黄龙的地理、环境背景材料、在世界上的历史地位和景区介绍以及
风土人情、民间传说;五彩池的景区介绍以及在旅游方面的地位。J、
(2)、小字典(有生字的读音、书写笔顺、部首、近反义词、同音词、组词,以及相关成语等资料。学生在自学生字时,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信息,进行自学。)资料来源于第七册教参书及《字词句段篇》
(3)、小导师(对课文的重点段句进行导学。,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3、 展示区(网上学生作品)
4、 赏析区A、写景美文集锦B、有关九寨黄龙的美术、摄影、音乐作品。C、九寨、黄龙、五彩池的图文介绍。D、九寨、黄龙的导游图。
5、网上探索区(给学生提供相关网站) 七、学习过程
(一)、 情景揭题,资料收集
1、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课件播放五彩池 风光,师指引学生细看池水的斑斓色彩和水池奇特的形状,揭示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地方?它为什么这样美丽,这样神奇? (课件:五彩池的音像画面。)
2、那就让我们通过生活,通过网络走进五彩池,去收集有关五彩池的资料吧。分析:自学能力是独立学习的能力,是观察、理解、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能力的统一表现。学生在预习、自学中确定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养成良好自学习惯,而学校开发的网络平台为他们进行课前预习质疑提供了极大方便。预习的目的是了解学习内容。但切实达到“先学再教”则应首先解决学生预习中的困难和盲目性。教师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学。这样为理解领悟课文较深刻的内容奠定了基础。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先学后教的模式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得到体现。网络平台已成为课上、课下学生学习的伙伴。
(二)、讨论交流,质疑问难
分析:在学生收集到充分的资料以后,我们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激动与自信,于是我们组织他们进行交流讨论。只见他们就像一个个小专家,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提出自己的疑惑。他们或侃侃而谈,或争得面红耳赤,或洗耳恭听,或静静欣赏。我们惊叹于他们的博学,同时也惊叹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大功能。
(三)、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集体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探究解决问题。可网上交流、小组协作等方式。)
1、课文围绕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板书:数量、形状、颜色、成因)
2、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找出容易出错的字,查阅小字典,帮助记忆。
(2)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并说说自己了解到了些什
分析:自学能力是独立学习的能力,是观察、理解、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能力的统一表现。学生在预习、自学中确定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养成良好自学习惯,而学校开发的网络平台为他们进行课前预习质疑提供了极大方便。预习的目的是了解学习内容。但切实达到“先学再教”则应首先解决学生预习中的困难和盲目性。教师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学。这样为理解领悟课文较深刻的内容奠定了基础。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先学后教的模式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得到体现。网络平台已成为课上、课下学生学习的伙伴。
(四)、交流评价,获得真知
交流第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并用朗读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
(1)理解句子A:“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体会到:水池很多。从哪里体会到的?(漫山遍野、大大小小)媒体显示:大大小小的水池:是呀,据资料统计藏龙山上的水池有400多个。把水池多的意思读出来。齐读句子。水池真多,还有谁来交流?
(2)理解句子B:“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体会到:水池很美。请学生听师范,读边听边想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看到了宝石。媒体显示视频“宝石般的水池” :五彩池的各种形状,近景、远景、全景、特写。
师:宝石很美,晶莹剔透。藏龙山上的水池就像宝石一样,铺展在绿地毯上,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把水池的美读出来。女同学齐读句子。水池除了美,还怎么样?
(3)理解句子C:“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
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体会到:水池很好玩。媒体显示:大小深浅不同的水池打比方理解,读出好玩的意思。男同学齐读。
(4)理解句子D“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体会到:水池的形状很多,各种各样。师:那省略号说明什么?
生:还有很多形状,作者没有都写出来。媒体显示:各种形状的水池。请同学发挥想象力,想想还有哪些形状的?学生交流。
师: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把五彩池的多姿多彩展现给了我们,我们能通过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吗?齐读句子。
3、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通过数量、形状写出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媒体显示:视频“五彩池”徜徉在这神奇的大自然中,聆听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课文,再来一下欣赏美丽的画卷。五彩池真美啊!美得让我惊奇。
4、默读课文第三段,找找课文中用了几个“却”字,去掉这些“却”字再读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媒体显示:有着各种颜色的水池师生对读,再次感悟。(颜色的神奇)小组赛读。指导朗读。师:五彩池仅仅是五种颜色吗?请同学换个词语说说。换词练习。
分析:重点深究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过程。教学中,我们充分网络的优势,利用创设的情境,扶放并行,引导学习探究,给他们“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的机会,精心设计,突破重点难点。儿童学习的过程是认识能力日益提高的过程。遵循儿童的学习思路来组织教材
,突破重点,应选择好适当的方式,组织新的结构类型。如学生自读二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进行朗读体会,通过读书、探讨、查资料,领悟到五彩池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像宝石一样美。当教师显示五彩池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时,学生的`发表欲特强,他们说,有的像弯弯的月亮,有的像燃烧的枫叶,有的像五角的星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
交流第四自然段。媒体显示:“流动的水池”: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请同学读读课文,打开知识库找找有关的资料,同桌的同学共同探讨其中的奥秘。小组交流。
小结成因:(1)池底长着许多石笋,高低不平。媒体显示:高低不平的石笋。
(2)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水,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媒体显示:视频“三棱镜演示光的色散”讲述:作者是在夏天去五彩池,阳光特别强烈,被石笋折射成各种色彩。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中的五副对联,并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加横披。
2、初步了解春联讲究对仗、追求声律的特点。
3、积累春联及张贴方法。
教学准备:
ppt电子文稿、大红春联、练习纸(画着门)。
教学过程:
一、简介春联历史:
春联,对联的一种。五代,出现了对联的雏形。公元964年(1038年前)的除夕之夜,后蜀皇帝孟昶(chang)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出示实物对联),开创了我国春节张贴春联的先河。“春联”名称的出现,是在春联兴盛的明代。
二、春联内容:
1、文中有一幅图,画着什么呀?(有一位架着眼镜的老爷爷正在给孩子们介绍着大门上张贴的一副春联)还记得吗?(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横披呢?(春满人间)(出示实物对联)
2、描绘美丽春光的对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3、哪一副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4、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对联谁还记得?(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5、还有一副表达了人民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教学步骤:A、师示范提问,答对者可提问。(师问生答)
B、加横披,加对者推荐粉笔字写得优秀的同学板演。
C、读一读。
三、春联形式:
1、对仗的要求: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2、说一说以上五副对联,什么对什么?(自练、讲对者指名讲)
3、对对子:
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处处春光好,(农家气象新)
4、总结:对联的对仗,从句意上讲,有正对、反对、串对之分。正对,上下联内容同一,意境一致,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反对,上下联内容相对或相反,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串对,又叫流水对,上下联内容连贯,语序不可倒置,如“春种满田皆碧玉,秋收遍野尽黄金。”对联的对杖,读起来便悦耳和谐。
四、诵读春联:
1、说说春联声律美标准: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2、诵读春联:自读、个别读、评读(从声律和内容两方面评)、齐诵。
五、春联拓展: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除了文中学的,你还读过哪些春联呀?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赛,比一比,哪组同学读过的春联多,不可以重复哟!(统计员周裕婷统计)
2、单位用联:
1、商场春联;2、学校春联;
3、医院春联;4、银行春联
3、给四(7)班贴春联。
今年过年,咱们四(7)班也想贴春联,请同学们帮着选择一下该用哪副春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开源能引千泓水,节流可聚万盘金
缩千里为咫尺,联两地为一家
山青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
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
学习步骤:
1、选一选;2、写一写;3、贴一贴;4、读一读;5、评一评:上下联皆竖写;上联居右,下联居左,横披横写。
六、师生总结:
1、奖对联。
2、文中说开卷有益。其实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3、师总结:
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随着春联在明代的兴盛,后又由春联演变出寿联、挽联、贺联、名胜联、殿堂联、行业联、徐赠联真正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烂的明珠。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 说教材:
《翠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使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 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 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二、 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三、 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生实际,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
1、 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学乐用。
2、 朗读体会法:教学时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想象、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 对比理解重点词语:教学时通过读句子,分析两个对比句的异同,并说说哪个用得好,好在哪里,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突破难点。
四、 说学法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 出示课题(齐读)
3、 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 小结: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出示图片,看图说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 (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3、 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再齐读。
4、 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
(爪子、羽毛、眼睛、嘴)
5、 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 重点理解描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 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 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
(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3)、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 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划出有关词语。
4)、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5)、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6)汇报讨论情况。
7)、比较句子
8)指导朗读
4、 小结:
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自由读。
2、 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 板书:峭壁上
4、 师归纳:
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茂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5、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 总结全文
1、 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 说话练习:
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赞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 课外延伸
1、 欣赏鸟类的图片
2、 课外延伸
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画。
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
六、 说板书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既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作”,又以形式美吸引学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个感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耐人寻味。“老人和鸟”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情感目标:想象老人与鸟儿们亲密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重难点
想象老人与鸟儿们亲密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有一天,森林里来了一个白胡子老人。他在树林里盖了一幢小屋,住下了。同学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体验交流。
1.初读课文,充分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汇报讨论: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可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两个方面:
(1)老人有爱心,他把小鸟当成朋友。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句子,和“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等语句,初步感受体会老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心爱护小动物的美好心灵。
(2)小鸟们也爱老人,信赖老人。可以引导学生把鸟儿们开始的表现和后来的表现联系起来,初步感受动物的灵性,老人的善良,自然的美丽,生命的美好。
三、激发想象,品读悟情。
1.默读课文,感受老人与鸟之间那份浓浓的爱。
以课后第二题“爱心记录”为依托,勾画、批注,在静思默想中潜心于文本。
2.反馈交流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反复品读、想象画面,真正做到“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的真味”。以下语句可作为指导品悟和朗读的重点:
(1)“老人带着黑狗,叫喊着去阻拦利斧的挥舞,鸟儿们听到老人和那些人在激烈地争吵,听到了黑狗在狂吠。最后,老人展开了一张布告。那伙人虽然还在吼叫,但是他们终于发现,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他们低下了头。”
树是鸟儿的家,砍树就是毁掉鸟儿的家呀!老人怎能容忍?他面对挥舞的利斧,不顾自己年老力单,“叫喊”、“阻拦”、“激烈地争吵”、“展开布告”——以法服人。老人奋不顾身护树爱鸟,态度坚决,像“一尊山神”,震慑住了偷砍树木的违法分子。
(2)“老人轻轻地抚摩着受伤的树干,抚摩着流出树脂的伤痕,又拾起从树枝上震落的鸟窝,轻轻地安放在树枝上……”
句中用了两个“轻轻地”、两个“抚摩”,与上文老人激愤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老人用无声的语言表达出内心对树木,对鸟儿的疼惜。
(3)“看,老人走动在浓密的树阴里,他那满头白发,多像一朵硕大的蒲公英,多像一盏明亮的神灯啊!”
这句话充满了对老人的赞美之情。在鸟儿们的眼里,老人不再陌生、可疑,他已和森林融在一起,瞧!那满头白发就像一朵大大的蒲公英。而且,只要看到这满头白发,就意味着安全,所以,多像一盏明亮的神灯啊!
(4)“鸟儿们开始拜访老人的小屋,唧唧喳喳,唧唧喳喳,翻译出来就是:‘您好!您好!’老人呵呵笑着,用饭粒和爱招待他的客人。”
鸟儿的“拜访”体现出有了信任就有了亲近;老人的“招待”表达了由衷的欢迎。鸟儿从老人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饭粒”,更能从呵呵的笑中享受到诚挚的“爱”。
(5)“一只大胆的黄色小鸟,衔着一颗草莓停落在老人的肩上。老人伸手接住了这珍贵的馈赠,接着又是一颗,又是一颗……”
“大胆”是出于信赖,这才是“珍贵馈赠”的内涵。句末省略号引人遐想:老人的肩上、头上停落了一只又一只的鸟儿,手上接了一颗又一颗的野果,心里涌起一股又一股幸福的暖流……
(6)课文最后一段。
这是一场特殊的葬礼,让人感受到壮观:成百上千的鸟儿不约而同汇集在一起,盘旋不去,哀鸣不止,震撼了山林;让人感受到凄美:花瓣、树叶纷纷飘落,缤纷的色彩在阳光的映照下炫人眼目。当飘落的花瓣和绿叶掩盖了林中的小屋时,老人也就永远和森林、鸟儿在一起了。
最后一段是老人与鸟儿之间深厚情感的升华,教学时要让学生以反复诵读为基础,畅谈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将自己体会到的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
3.激发想像,拓展训练。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言约意丰之处想象、表达。
如:“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时间在树叶上写了许多故事”,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再如,根据文中人与鸟儿情感的发展进行创造想象:有了爱和信赖,森林中的居民日益增多,他们都想认识这位可敬的老人,如果你是林中一只小鸟,你会对新来的伙伴说些什么呢?
四、回读全文,链接生活。
因为具有较为浓厚的童话色彩,回读全文时可用“你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的特点,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
五、积累语言,尝试背诵。
引导学生自主积累文中精彩语句、段落,并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六、识字与写字。
在字音上,注意“脂”字读一声,“馈”字不要读成“贵”。在字形上,注意运用形近字比较法识记“衔”“译”“炊”。指导书写时,要重点指导将“衔”“吼”写得紧凑、美观,提醒学生注意“嵌”是上下结构。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愠 曾子 三省 罔 殆 女 凋
2、朗读成诵: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各自练读。
⑵ 检查背诵情况。
3、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其大体意思,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逐章逐句翻译,品味探究。每小组派1—2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告诉我们对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
例2: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思考能使学习更深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翻译上或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汇总,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是复习巩固旧知识,是手段,“知新”则是获取新知识,是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新发现的人,是不可以为师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检查背诵情况。
2、教师读《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来。
⑴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⑵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⑶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
⑷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
⑸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
⑹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
⑺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⑼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顺)
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
其他,如:当仁不让;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全文,并把有关成语、格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看注释,查工具书,书面翻译全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四、听读课文录音,然后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五、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六、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⑹ 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⑺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
七、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八、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九、教师小结并拓展延伸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