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古筝历史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古筝
2、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体验部分流派乐曲的音乐内容及音乐情绪,能够分析出流派形成的原因
3、通过具体曲目片段的欣赏,让学生体会古筝与音乐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介绍古筝历史
2、欣赏古筝主要流派的代表曲目,感受其风格特点
3、具体曲目片段的欣赏与分析
三、教学资源
㈠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知识面比较广、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但是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了解得较少。也正是基于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艺术的独特魅力有所了解。希望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同时,更能从中体验到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㈡教材分析
1、古筝的流派
古筝是一件极具中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音色优美、善于表达深沉广博音乐感情的乐器。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现今中国古筝的流派主要有以下几个: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筝派和朝鲜筝派。
2、古筝主要流派的风格特征
陕西风格筝曲的鲜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个变音的游移性。七声音阶中的四级音编高,七级音偏低。所谓偏,当然不是半个音。这两个音又游移不定。一般来说,是向下滑动紧靠下一级音的;其次,在旋律进行上,一般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第三,在弹奏时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较多,这是出于旋律进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术。第四,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
浙江古筝又称武林筝,起自浙江杭州,盛于上海,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古筝流派。风格特点明朗、细腻、绮丽、幽雅,充分表现出乐曲丰富的内涵和丰满的感情。
3、影响古筝流派形成的因素
首先,古筝的流派形成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次,古筝流派的形成是受地域文化、审美习惯的影响。
再次,古筝流派的形成受到艺术家审美个性的影响。
从南、北两大派别来看,南派筝一般比较幽雅、柔美、稳重、含蓄抒情,注重内在感情的表现,效果性的东西较少; 左手按揉弦变化较多,比较细腻、圆润、柔慢、重韵味。弹奏起来曲调温文尔雅,细腻动人,深具柔和的.南国风情。北派筝一般较泼辣、粗犷、重形象表现,效果性的东西较多; 乐曲起伏较大,有跳动感; 弹接力度也较大,气氛比较强烈; 右手技巧较南派多,也较南派难,但左手的揉按细腻变化少些,揉按一般较急较深,效果则尖硬些。其出音高亢嘹亮,苍劲有力,豪爽奔放,刚中有柔,庄重古朴,深具中原韵味。
4、古筝流派的传承与创新
艺术的生命在于变化和创新。古筝流派在历代不同演奏家的改革创新中得到流传和发展。古筝艺术同样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
一个筝派如果仅仅停留在传承的基础上,没有创新,就会慢慢迷失发展的方向。只有技法创新,创作的创新,演奏风格手法的多重创新,才能使流派不断向前发展。传承与交流时创新的基础,前者是内部吸收,后者是外部借鉴,两者缺一不可。传承与创新是流派发展古筝艺术的原动力。创新离开了传统的继承,古筝的独特艺术个性和艺术风貌就难以延续和传承下来,古筝艺术的创新也将失去意义。继承传统是为了创新,创新也离不开传统“法度”,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既能使优秀的古筝传统得到继承,又要勇于创新。
四、教具、教学手段
课件、古筝
教师讲解,学生参与
五、教学过程
㈠导课
1、课前播放筝曲《高山流水》片段,营造课堂气氛,导入新课
2、简单介绍《高山流水》乐曲出处,引出古筝历史
(意图:通过听赏,先入为主,激发学生的兴趣。)
㈡新授
1、老师介绍古筝历史
2、古筝按地域划分流派并听辨音乐引出分析古筝流派形成的因素
3、从具体风格划分为九个流派并提问
问题:①你所听到的乐曲属于哪个流派?
②风格特点是怎样的?
(意图:通过老师介绍相关资料,了解古筝流派的划分。)
4、演奏两首不同流派的筝曲,启发学生感受古筝流派风格特点
①第一首演奏《秦桑曲》片段,先请学生回答问题,谈感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总结归纳
②第二首演奏《三十三板》片段,先请学生回答问题,谈感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总结归纳
(意图:通过老师现场演奏古筝不同流派的作品,引导学生欣
赏并感受古筝流派风格特点。)
语文教学设计 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在排球选项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力图构建分层递进教学的模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运动需求和运动体验。确保每一位参加排球项目学习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和获得运动乐趣,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本学期安排排球作为高二体育选项教学项目,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中学生对这一运动项目的喜好,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来学习排球最基本的'技术,以便更好地参与这项运动,去体会排球运动的乐趣。符合“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后期,向青年期过渡,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心理发展也逐步走向成熟,具有较强的成功意识与表现欲望,为学习本教材,奠定了一定的身心基础。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高二年级学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同学怕自己动作做不好而难看,练习时可能出现比较被动,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四、本课特色
1、体现新课标精神,开发课程资源,打破教材禁区,力求培养学生对排球的兴趣。
2、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及学生的主体性
五、教学目标
1、探究排球运动的特点,学习排球运动中的发球、传球的基本技术,提高专项运动水平,增强比赛时的实战能力;
2、能够自觉重视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努力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竞争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3、养成自觉参与运动,积极健身的良好习惯;自觉宣传排球运动,带动周围人群积极参与排球运动;
4、能积极运用各种媒体学习了解排球运动的知识,提高运动兴趣和爱国热情。
六、安全措施
1、课前加强安全教育,检查课上所用场地、器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2、课中注意巡视及时制止不安全动作,并提示学生引以为戒。
语文教学设计 3
一、活动目标:
1、能对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并认识相应的分类标志。
2、帮助幼儿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3、愿意为保护环境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活动准备:
自制垃圾箱两个,音乐、课件、各种的垃圾若干、相机。
三、活动过程:
1、师幼听音乐开汽车入场
今天天气真好,孩子们,我们一起开着小汽车去春游吧,出发!
2、展示庐山的.背景图片
师:我们的终点站到了,这里是哪里?这里的环境美吗?
老师以导游的身份为带幼儿观看庐山美景。
3、保护环境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
1)师:小朋友们都玩累了,我们一起来品尝带来的零食。
2)展示幼儿对于垃圾的处理方式,对将垃圾扔进垃圾箱里的幼儿进行表扬。
师小结:我们不管在哪里都要记得把垃圾送回家,不能随地扔垃圾。保护环境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
4、学会分类,认识分类标志
1)师:嘘!垃圾箱里的垃圾在说悄悄话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在说什么。(播放录音)
2)师:废报纸为什么叹气?为什么说浪费了他们呢?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原来有很多垃圾还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垃圾箱,你是怎么区别它们的呢?
3)出示分类标志(认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分类标志)。
4)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都有哪些?进行分类游戏。5、送垃圾会家
1、师:既然有这么多的垃圾都被送“错”了家,我们一起来把它们分分类,送回“对”的家吧!
2)幼儿将垃圾进行分类
师:学会分类把垃圾送回家,不仅会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清洁,而且还可以节约资源。
5、结束部分
师:我现在要创设一个环保俱乐部,你们愿不愿意加入?还等什么,赶快行动起来吧!把城市里还在“流浪”的垃圾送回对的家吧,为我们城市的卫生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语文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过文章的学习,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能够发挥联想,“以小见大”,借物喻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
【教学难点】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对比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呈现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请同学们自行阅读并试着说出内容,老师结合背景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感怀”的概念,并解释“感怀”意为“感慨自身,怀念故人”。则中国文人常常采取一种含蓄的手法,借景借物感怀。
2。知人论世:巴金
(二)整体感知
设置问题,请同学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并回答
全文是按照什么样的线索进行写作的?
(引题——————包弟进家———————七年相处———————送别包弟—————————怀念包弟)
前几部分叙述为主,最后一部分抒情为主。
(三)深入研读
1、设置问题,请同学带着问题详细阅读相关章节,并回答
1在叙述的部分中,作者怀念的.人是如何出现在文章中的?能体现出如何的情感?
(两次特别提起,多半是“我们”,都属平实的细节叙述,说明作者无论是与包弟,还是与爱人,都是朝夕相处,关系和睦)
2在抒情的部分里,作者是如何感怀?
(近:自我忏悔;远:借景怀人)
2、范读:“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一段
引导学生找出写景的词“衰草”“篱笆”“无缝的砖墙”“葡萄架给虫蛀了扫掉,连葡萄藤都给挖走”“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等等,对比“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有爱人在的景色,才是生动的,令人快乐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对比阅读《小狗包弟》和《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作者在情感抒发上有何异同?
(苏词更加含蓄,可解读为感慨自身,也可解读为怀念故人,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巴文情感浓烈,有深刻的忏悔,也有深沉的怀念。
(五)小结作业
请同学们对比阅读《小狗包弟》和《项脊轩志》,谈谈情感抒发上有何异同,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项脊轩志》属于初中已学课文,用这一篇来导入似乎更符合“温故知新”导入的理念,而《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作为拓展来进行对比阅读比较合适。在以后的设计中,我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构成与接受度,使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与逻辑性。
语文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单韵母ao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引导学生认识声调符号,能正确读出aoe的四声。
3、帮助学生认识汉语拼音四线格,学习正确使用四线格。
4、指导学生认识“爸、妈”两个生字,正确读词。
【教学重点】
a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教学难点】
e的发音及发a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aoe小卡aoe片和四线格卡(学生每人一套)。
3、大四线格卡片(板书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预习】能正确读出单韵母aoe,试着在四线三格里写一写。]
(一)导入新课,整体认识拼音。
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国。(用简笔画勾勒城堡图)拼音王国中有很多的拼音,认识他们了,你就能识字、读书,还会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想和老师一起去认识他们吗?
拼音王国中有三大家族,他们分别是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简笔画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们来认识韵母家族中最最可爱的一群孩子,他们就是aoe.(出示带有手脚的拼音卡片)。
(挥动卡片)嗨,小朋友们好。
学生与拼音打招呼。
欢迎你们来我的`家做客。请把书翻到第6页。
(二)学习单韵母a
1)读准音
我们的a很害羞,躲到图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发出了aaa音。她的嘴巴是怎样的呢?(张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吗?模仿a的口型
老师也学着她的样来唱一唱:13∣53∣1-∣
aaaaa-
学生跟唱
我们念a的时候,也和唱歌一样,要张大嘴巴,口型保持不变。看我先来念:张大嘴巴aaa.小女孩练唱aaa,aaa阿姨的阿。医生检查口腔的时候,要我发aaa
语文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促进德能共长。
教学重点
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思路
“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设计讨论话题:
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
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论语》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富兰克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
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动性。
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讨论”的理性认识。
思考——
1)讨论的意义
2)讨论的特点
三、“讨论”的策略把握
2)“讨论”的规则:遵守话题——明确目的——履行职责——体现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归纳:事先准备,善于倾听,积极发言,文明得体
4)其中应具备的语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归纳:“倾听能抓住对方发言的要点”,“发言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还要不离话题,有针对性,敏捷应对。
看央视录像片段思考:
1)录像中三人围绕什么讨论?两位嘉宾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2)录像中三人分担怎样不同的职责?共同表现出怎样的素养?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了解——
3)讨论的规则
4)讨论应具备的素养
5)讨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四、讨论”的实战演练(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讨论演练:在一些人气较高的中学生网络论坛,评选“班花”、“校花”的帖子颇为热闹,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学生们乐此不疲地评选各自班级、学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学校园中的这种现象?
讨论的职责:组织者——及时归纳,巧妙引导
参与者——用心倾听,坦诚交流
记录者——用心倾听,记录梗概
汇报者——归纳要点,择要陈述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学观看;
2)学生评价各成员体验角色的表现。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组讨论时,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前面的发言者基本一致怎么办?当对方提出一种观点,而你不赞成时,该怎么办?小组讨论气氛沉闷,组员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别人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遇到意见不统一时,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汇报者发现本组意思和另一组汇报意思大致相同,请问这组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的汇报者发现本组汇报的意思与前一组的汇报意思完全不同,请问该组汇报者该怎么办?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话题。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六、“讨论”的总结评价
组织评奖,
依据本堂讨论课同学们的表现设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者并说明理由。
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语文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了解曹禺和《雷雨》的相关知识以及戏剧的一般常识。
2.理清《雷雨》的人物关系,分析其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品味剧中周朴园鲁侍萍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变化,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3.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1、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分析两场戏剧冲突,并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2.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以及学生对戏剧主题的理解。
【教学策略】
1.指导学生分组编排表演《雷雨》中的两场戏。
2.本文将采取活动式(表演)、探讨式、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通过表演课本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愉悦的课堂情境,在观剧、讨论中不断领略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知识储备
A.作家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中国现当代剧作家,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两部作品,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戏剧氛围浓重,语言富有诗意。
B.时代背景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出剧作。此剧写于1933年。剧本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从1894年至1924年这段时间。这个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社会加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无产阶级日益发展着、壮大着,最终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它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广大的劳动人民依然呻吟在豪绅统治下,暂时处在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之中。这个时代的低气压虽然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预示着大雷雨的到来。曹禺以其对时代的敏锐感受,把他的感受结晶为深刻的哲理,由此透出时代的精神。
C.文本要点
《雷雨》剧情。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出身封建世家,曾留学德国。三十年前作少爷的时候,为迎娶一位富家小姐,遗弃了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的婢女梅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而侍萍怀抱次子大海,投河遇救,后嫁与鲁贵,生下女儿四凤。周家后来从无锡迁居北方某大城市,周朴园又娶繁漪为妻,生下儿子周冲。他们与鲁家共居一地。鲁贵与四凤在周家帮佣,大海在其生父周朴园的煤矿上当工人,但两家各不相知。周朴园当年在包修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多名小工。从死者身上榨取了钱财,后来又不断地破坏工人的罢工运动,并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工。他独断专行,压制繁漪的个性,夫妻矛盾尖锐,视同仇人。繁漪苦闷抑郁,与周萍发生了乱lun关系。后周萍遗弃繁漪,又和四凤相爱,当繁漪获悉周萍、四凤要相偕出走,在绝望中当众宣布了她和周萍的乱lun关系,周朴园也公布了侍萍的真实身份。隐秘暴露,真相大白。四凤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冒雨冲入花园,触电身亡。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侍萍、繁漪在巨大打击下也先后疯癫。周朴园孤苦伶仃。剧作在一天之内集中写了周鲁两家历时三十年的生活史,表现了新旧两种思想斗争和阶级矛盾,揭示了悲剧的根源。结构严谨,矛盾集中,戏剧性强,形象鲜明,语言性格化。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基础知识
1.生字
涔(é):形容雨、汗、血、泪等不断流下或渗出。谛(dì):仔细。愕(è):惊讶;发愣
2.词语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也作“贤惠”。郁热:闷热。郁: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意气:文中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向下流。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门当户对:指结亲的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
规矩:(行为)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拜望:探望长辈或领导(敬辞)。
恩怨:恩惠和仇恨。多偏指后者。痛不欲生:形容悲痛到了极点,不愿再活下去了。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认真细读课文,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成功地表现了“周朴园”和“侍萍”个性特点的?
子问题1:《雷雨》这个标题可否换成《两个家庭的悲剧》?请谈谈理由。
子问题2:《雷雨》的故事情节是什么?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一折故事的情节。
子问题3: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认的场面,作者通过哪些个性化语言和动作来揭示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的`?请细读原文后,填写下表。
人物:周朴园/鲁侍萍
个性化语言
动作
人物性格
矛盾冲突
子问题4:A.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子问题5:周朴园和鲁大海见面的场景,作者通过哪些个性化语言和动作来揭示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的?请举例简要分析。
子问题6: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三、课文小结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
在戏剧艺术上,《雷雨》臻于完美之境。它的冲突设置在其自身的特色中起承转合达到极致。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它成功塑造了剧中人物,丰满而复杂;它具有一种诗意之美,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一起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味。
课文所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可分为两个场面,地点都是在周家客厅里。第一个场面写周朴园和侍萍三十年后意外重逢并相认,第二个场面写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激烈冲突。周朴园、侍萍相认的情节是剧情很重要的发展。因为他们的对话揭示出两人年轻时曾经有过婚恋纠葛并生有两个儿子这个秘密,而这个秘密是全剧的关键情节。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则让周、鲁两家中的五个人之间初次发生联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因为激烈的阶级利益冲突,被完全忽略、消解了。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鲁大海(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萍(怒)你混账!
周朴园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开除了!?
周冲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你胡说!
鲁侍萍(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厉声)下去!
仆人们(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萍(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萍打他!
鲁大海(向周萍)你!
仆人们一起打大海。大海流了血。
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
1.周朴园对周萍、周冲两个儿子分别说“不许多说话”、“你少多嘴”其用意是什么?
答:
2.鲁侍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一句的语言妙在哪里,表现了侍萍怎样的感情?
答:
3.这个片断中有许多矛盾冲突,其中最基本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答:
语文教学设计 8
一、教学背景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这堂课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的教学对策是:通过合作探究问题,动用视听感官渲染氛围,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伟人诗词的磅磅气势,更好体会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的方法,为高中语文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开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经典诗歌。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诗词的情感脉络,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确立依据:新课改《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为主,让学生能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审美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难点:学会朗诵方法,能正确把握朗诵。
四、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图表教学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开门见山,介绍诗词的奇妙,简洁导入。
【讲授新课】
(一)【我疑故我思】
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写作背景:
默读文章,用简洁语言概况初读感受。
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配乐朗读、入境体情(小组展示朗读,教师范读)比较并评价。
②合作探究、品读鉴赏、体景悟情:
(先动笔批注,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
(二)【我问故我在】
(1)学生合作探究、品读鉴赏、体景悟情(重点)
①上片选取了哪些意像?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下片塑造了怎样的“同学少年”形象?
③上下片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先动笔批注,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2)课堂小结:教师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小组成果。
有的小组抓住了典型意象,用诗化的语言再现了湘江秋景;
有的小组注重炼字,对“看”“击”“翔”“尽”等字有独到的解读
有的小组读到了词的上片,是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对祖国山河沉沦的忧思;
有的小组分析了同学少年形象,体会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有的小组探究到了词构思的精妙,探究到下片是对上片谁主沉浮的艺术回答;
(3)方法总结、能力提升
写景抒情累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抓意象,入境体情;分析形象,体会情感;品析语言的精当,构思的精妙;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同学背诵展示。
(三)【我践故我行】
提炼升华、拓展延伸
引入卢新宁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进行本节课的升华拓展: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是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那么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呢?
在集体朗诵励志诗歌《少年强则国强》中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七、教学总结、反思: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
一、可取之处:
(1)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回答问题比较积极,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2)学生普遍有自己的思维、思想,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3)从教师的角度看,备课比较充分,课堂调度适当,多媒体运用熟练。
(4)整体上看,较好地实现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的教学成果。
二、不足之处:
(1)因时间有限,个别问题讨论浅尝辄止,未能充分展开。
(2)在多媒体操作上有个别不恰当之处。
八、附说明:
(1)所属课程名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2)知识点(技能点):
1.训练学生诵读经典的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3.培养青年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真情热爱,较好地实现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效果。
(3)适用对象:初中升高中一年级学生。
语文教学设计 9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习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教学方法:
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庄子、《庄子》及庄子思想,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1、说出你知道的几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
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7、《庄子》有何特点?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想象丰富,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喻。今存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
8、导入课文:“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9、解题: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10、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试读一遍并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谓“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凭借)。
“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
11、目的何在?
————————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么,此前写了什么?
——————有所待(凭借)者。
13、具体写了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凭借?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内外之分,荣辱之境
列子:御风而行
14、文中运用最多的手法是什么?
————对比。
15、具体怎样对比的?
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笑——小知)
结论——————————————————“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小年)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大年)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悲)(小年)
结论———————“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结论——————————(—小志不如大志。)
16、再三对比说明了什么?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17、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18、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朦,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清林云铭)
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2)借用寓言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叙述风格。
庄子的`寓言“皆无端崖之辞”,差不多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其目的,不过是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塞进寓言的躯壳中。
19、再读课文
20、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了解庄子,写篇介绍庄子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先秦诸子: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
有所待者: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
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或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
对比说明其大小之辩(“辨”):
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小知)
————————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鼹: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小志不如大志。)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本文的思路————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写作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2)借用寓言对比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掌握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
以练习为主
教学内容和步骤:
1、诵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而——耐辩——辨有——又辩——变
3、单音节词
怒志抟也胶培决枪控适久穷绝劝恶焉
3、双音节词并进行古今意义对比(见书上):
生物——与今义同。
野马——借喻,代“游动的雾气”
果然——饱满的样子;食饱之状。
众人——一般人
羊角——借喻,代“盘旋而上的旋风”
然后——这样以后。
不过——不超过
虽然——即使这样
3、特殊句式
《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覆杯水于坳塘之上———状语后置或介宾短语作补语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何知?——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奚以知其然也————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彼且恶乎待哉——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决起而飞——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腾跃而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彼且奚适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通“耐”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御六气之辩——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
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之积也不厚——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结构助词“的”
则芥为之舟——代词,代“水”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代“鹏”
蜩与学鸠笑之曰——代词,代“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这”
众人匹之——代词,代“彭祖”
汤之问棘也是已——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穷发之北——结构助词,“的”
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的”
翱翔蓬蒿之间——结构助词,“的”
此大小之辩——结构助词,“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代词,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代词,代“宋荣子”
辩乎荣辱之境——结构助词,“的”。
5、布置作业:将本文译成现代文并背诵文中第一段。
语文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自渎了解巴金与《家》的有关背景资料。
2、了解《家》的故事梗概。
3、了解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巴金与《家》的有关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四、重难点
1、了解《家》的故事梗概。
2、了解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3、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
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但无论如何形容,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xx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代表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笔调,描写新知识青年对旧制度、旧文化的强烈憎恨和大胆抗争,充满激情,语言清新流畅。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本内容。
(四)内容分析
1.主题概括
三份爱情的毁灭,三个女性的死亡。
觉新——梅、瑞钰、觉慧——鸣凤。
2.人物赏析:
(1)梅
原名钱梅芬,觉新兄弟的姨表兄妹。与觉新青梅竹马,相互爱恋,因家长之间的矛盾而被拆散,后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因婆家对她不好,在娘家抑郁而死。
(2)瑞钰
家长们用抓阄的办法为觉新选定的妻子,善良贤惠,高老太爷死后因无法承担迷信的“血光之灾”的责任被迫到城外待产,最后难产而死。
(3)鸣凤
高家的婢女,7年前被卖到高公馆开始做苦事、吃打骂和流眼泪的生活,深爱三少爷觉慧,但高老太爷答应把她送给六七十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勇敢反抗,投湖自尽
(4)觉新
高家的长房长孙,觉民、觉慧的大哥,是一个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礼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满旧礼教又奉行“作揖主义”,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内涵。
(5)觉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胆的叛徒”,觉新、觉民的弟弟。参加了具体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斗争,包括勇敢参与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坚决反对“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蔑视等级制度与丫头鸣凤相爱,反对包办婚姻支持觉民逃婚,大胆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灾等邪说,最后义无反顾地从封建大家庭出走。
3.问题“谁是凶手?”
探究:觉慧和觉新在爱情中的表现
(1)觉新对于梅:
和梅表姐相爱,但是由于双方家长在牌桌上的一些小矛盾就扼杀了这段美好的恋情。觉新很痛苦,但是没有反抗,对于父亲为他安排的与李家的婚事表示顺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继续与李家小姐瑞钰完婚。
(2)觉新对于瑞钰:
高老太爷去世后,瑞钰产期将至,陈姨太因嫉妒怨恨瑞钰,以“血光之灾”为由要觉新把瑞钰送到城郊外待产,觉新不想,但是没有反抗,照做了;四天之后觉新去看瑞钰听到瑞钰凄惨的叫声,但是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瑞钰就这样叫着他的名字死去了,他们最终也没有见上一面。
(3)觉慧对于鸣凤:
与鸣凤相爱,又常常处于矛盾当中,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在鸣凤被安排嫁给冯乐山做小妾是他还一无所知,在鸣凤想要向他倾诉时他忙于自己的事业,最后鸣凤被逼得投湖自尽了他才后悔地追去,已经晚了。
4.假设:时光可以倒流,觉慧和觉新会怎么做?
5.探究:是什么导致了觉慧和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明确:觉新:不满封建家庭的专制,但是他的长房长孙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的约束,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个性。,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和平相处”,他凡是采取“不抵抗政策”。家对于他来说是精神炼狱,但是又难以割舍,所以他最终“顺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向封建势力一次次地妥协退让,甚至牺牲自己的爱人。陷在封建传统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觉慧:一个充满朝气的反抗者、家族的叛逆者,他体察到封建家族的虚伪黑暗和腐朽,决心要做自己的主人。但是在抗争的过程中,他也有一些大胆幼稚的行为,到外面寻找新生活。他冲破世俗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在矛盾中,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对于他祖父,觉得他们两个像敌人,但是当他祖父去世之后他又觉得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
6.时代背景:
明确:“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革命运动。它以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旗帜唤醒了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性解放,在“五四”时期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吸引着无数新一代青年。
“五四”运动就像一场梦一样,迷住了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但随着这个梦逐渐地褪却其梦幻色彩,其矛盾性就逐渐显现出来。
7.作者的生活背景:长期的封建大家庭的生活
明确:李家是当地的殷富,数代都是书香人家。巴金等五个兄弟姐妹从小生活在五进三重的李公馆里。然而,随着父母亲的离世,他的家族开始了内部分化。在其后的分家过程中,家族内部的倾轧丑态毕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态和诗礼传家背后的龌龊。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遗产的争夺由此引发,巴金在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这给了《家》丰富的创作素材。
作者身处五四运动之中,自然沾染了浓重的时代气息,对旧社会既愤怒又留念,对封建人物既痛恨又同情,对新出路既渴盼又迷惘,作者本身就处于这样一个痛苦、矛盾、挣扎的过程中,所以《家》中的人物,尤其是与作者最为相似的觉慧,不可避免的宣泄出作者的矛盾与痛苦。
8.小结: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要为青年写作,他写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要控诉”,“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宣告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走上奔溃的道路,走到他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家》中的觉慧和觉新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矛盾性造成了人物性格的矛盾,人物的悲剧命运也是时代不可避免的,是无法被拯救的,唯一的出路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接受新思想的影响,自己拯救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穷人》教学设计04-20
《语文活动》教学设计11-27
语文阅读的教学设计01-30
关于语文的教学设计01-29
语文韵母的教学设计01-20
语文单元教学设计08-19
语文颐和园教学设计04-24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5-18
语文教学设计01-24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