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2024-06-08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2、了解按游览路线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的奇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孔隙”和“内洞”是全文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读中感悟,了解到“孔隙”和“内洞”景观特点。

  【教学用具、学具准备】

  石钟乳、石笋图片数张,维美光盘。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甸──山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简介作者叶圣陶。

  3、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4、逐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5、练习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学生读课题)。

  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了。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二、学习课文

  1、学习二、三段:

  ⑴默读,画出沿途景物。

  ⑵看到文中景物描写,你想说什么?

  ⑶有感情读2、3段。

  2、学习第五段:

  ⑴过渡语:山上景色美,双龙洞呢?读课文,看我们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板书(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⑵很多同学对“孔隙”和“内洞”感兴趣,那我们就先学习这两处,看孔隙。

  ⑶课前,不少同学查阅了双龙洞资料,谁来说说你了解到的孔隙什么样?(学生简介)

  ⑷如欲观赏内洞美景,唯有平卧小船、擦崖逆水而入,这种游览方式堪称一绝,我们也去感受一番!

  ⑸自由读,结合语句谈谈游览孔隙后给你留下的感受。

  个人学习后,小组内互相补充。

  ⑹汇报:

  窄小 船小

  低矮 行船方式

  乘船姿势

  乘船感觉

  ⑺看过孔隙光盘。

  3、学习6~8段:

  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过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我们看到了什么?结合文中语句谈感受。

  ⑵汇报:

  ①看到黑、大,洞顶的双龙和各种石钟乳和石笋。

  ②读中感悟,双龙、石钟乳、石笋的美和奇特。

  知道双龙洞洞名的来历。

  ③师生展示石钟乳图片,加深体会。

  4、学习第4段:

  ⑴过渡语:

  学完内洞,我们再来看看外洞和洞口,请你们自学。

  读一读课文,看看外洞和洞口有什么特点?

  ⑵自学汇报:

  洞口 宽 外洞 高 大

  三、了解过渡句作用

  1、学完双龙洞,作者介绍的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为什么作者不先写这儿?这样重点不就更突出了吗?

  (游记要按游览顺序来写)

  2、指板书,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

  3、把文中描写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找出来。

  4、请你们按顺序读读,体会它们的作用。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内天然形成的景观令人惊叹,其实,我们国家还有不少自然形成的奇异景观,介绍你知道的景观。

  五、作业

  搜集祖国奇异景观资料,两周后办图片展览。

  第三课时

  1、检查朗读。

  2、检查字词情况。

  3、处理课后练习,指导仿写。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2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习写法强化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学习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我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我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可能说船小。

  ②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我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我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读友情卡。

  ⑵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那里都有什么美丽的景观呢?(学生回答)

  2、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出示图片)你们愿意看看吗?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今天,我们就随叶圣陶先生到双龙洞去游览一番吧!

  学生读书。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老师简单结合课件图片介绍双龙洞

  二、预习探究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三、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金华→罗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学生画好后,课件出示游览图,让学生依照游览图讲述游览过程)

  四、品读体验

  (一)大家对金华有了一些了解,就让我们随着叶老先生和你的脚步去金华看一看吧!

  现在我们正走在路上,我们看到了什么?(路上见闻)

  默读2、3自然段找出来。

  映山红、油桐、粉红的沙土、新绿——一片明艳

  溪流一路唱着歌,欢迎着我们到来。欣赏读:“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二)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外洞)

  1.洞口宽像桥洞

  指名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外洞

  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联系学生所在的教室想一想,外洞有多大?

  (一个教室有50人,一千人或是八百人的外洞有多少个教室这么大?20个教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学生读课文。

  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三)由外洞进入内洞——孔隙

  (1)自读第5段,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船小——

  a、“仰卧”怎样卧,体会出什么?(矮)

  b、哪些词句能突出船小?没法容第二个人。体会出什么?(窄)

  c、小结:“矮和窄”都是小的特点,因而船小可以体会出孔隙小。

  2)行船的方式——

  a.工人拉

  b.为何不能“划”

  3)乘船的动作——

  a、哪个词最能表现出孔隙小?

  b、人怎样贴着船底?从……到……到……到,总而言之是没有一处不都着船底,为什么要这样?

  小结:“贴“用的太好了,从作者的动作也可以体会出孔隙的小?(出示课件)

  4)学生通过读课文感觉洞的'窄小、低矮。

  感觉到什么?(挤压)

  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稍微、一点儿)指导朗读: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出示课件)

  指名读: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四)默读第6段,初入内洞有什么感觉?内洞有哪些景物?

  (1)为什么叫双龙洞?

  (2)展示图片,加深体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再加上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过渡:看完了双龙洞的美景,我们恋恋不舍地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五、巩固延伸

  1、为金华的双龙洞写一篇导游词。

  2、做一名小导游,结合导游词和游览图向大家展示。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见闻

  外洞

  由外洞进入内洞

  内洞

  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4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小学语文第十册。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3.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

  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⒈、开火车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⒉、抽读课文。(了解学生通读课文情况。)

  ⒊、理解生词。(学生在读课文时随机检查。如:蜿蜒、明艳、突兀、森郁等词。)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5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学”到自己“写”,这是我所追求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2、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金华龙双洞的信息,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谈话,展示祖国的风景名胜图片。

  2、学生说说自己游览过哪些地方,心情如何。

  3、播放双龙洞的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把景点连起来,理一理,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4、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词句,读读,体会这些词句在描写游览过程中的作用。

  5、画出表示“泉水流经路线”的词句,理清泉水的流线:

  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三、分清主次,把握重点

  1、了解作者游览的全过程。

  2、默读课文,对照作者的游览过程,说说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分清课文的主次。

  3、前后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四、学习路上见闻

  1、学生自渎1~3分钟,边读边画出喜欢的词句,互相讨论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第二、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朗读,并结合课件上彩图,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认读,识记。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其他词语。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突破重点

  1、回忆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的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2、引导学生自学“由洞外进入洞内”一段:

  ⑴ 让学生读出感觉,边读边想象,使自己仿佛置身其中。

  ⑵ 分析、理解孔隙的“小”和“窄”:

  a 理解孔隙的“小”:

  找出描写孔隙小的语句。想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孔隙的大小,而描写“小船”有多小呢?

  b 体验孔隙的“窄”

  品析:“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写出了作者的什么感觉?想象一下,如果你躺在小船上过孔隙,有什么样的'感觉。

  c 观看课件,图文对照,体会孔隙的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3、总结学习方法:

  ⑴ 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⑵ 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⑶ 怎样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

  以自己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课文的其他两个景点,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二、朗读练习,领略美景

  1、启发学生边朗读百年想象,让想象的内容在脑海中浮现。

  2、把自己觉得美的语句多读几遍,想想如果自己是导游,要如何向人们介绍这些美景。

  3、鼓励学生自由背诵。

  结语: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叶圣陶先生游完双龙洞后,乘兴而上,又游览了冰壶洞。你们课后可以看一看作者写的《游了三个洞》。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设计各个景点的解说词。

  【导师评估】

  倡导“自主学习”是本教学设计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它贯穿了整个课堂的始终。这样设计,能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重视引导学生读文,让学生在反复读中,理解课文,理清脉络,,掌握作者的观察方法、写作特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

  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认知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了解金华双龙洞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阅读和想象相结合,读懂课文,发展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小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体会山上景色的美。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由题目猜测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写作顺序。

  二、预习检查

  1、词语:

  浙江金华罗甸双龙洞(用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介绍双龙洞的位置)

  粉红色新绿明艳(你还知道哪些明艳的色彩?)

  额角后脑肩背臀部脚跟(摸一摸这些部位,说说这些词语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稍微合适聚集呈现昏暗颜色各异变化多端盘曲而上

  根据意思说词语:

  山或石头高耸的样子(突兀),树木茂盛的样子(森郁)(葱郁、葱茏)

  指导书写生字聚

  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到的景点。

  三、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

  1、学生默读课文,画游览示意图

  2、根据游览示意图,了解游览的顺序。

  3、了解课文叙述的重点,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三、欣赏上山见闻

  1、作者在上山的路上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见闻)

  2、抓住“明艳”,体会山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朗感情读。

  3、抓重点句子,体会溪流的变化: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朗读,体会溪流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教师作示范朗读,指导读好排比句。)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和背诵。

  四、练习

  分类摘抄词语。(表示地名的,表示身体部位的,描写山和石笋、石钟乳的四字词语)

  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和想象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回忆作者游览的顺序

  (板书)

  二、阅读课文,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1、外洞:

  ⑴多媒体播放“外洞”景色。

  ⑵引读课文:

  洞口(),外洞()。

  ⑶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的描写把外洞的特点描写具体的:

  ①外洞很大,全是石头。

  ②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2、孔隙:

  ⑴由外洞进入内洞,要经过一个孔隙。这孔隙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从小船的“小”,体会孔隙的窄小。从人躺在船里进孔隙的感觉,体会孔隙的低矮。(“从……到……到……到……”为什么要这样写?)

  朗读课文中描写“我”进内洞时的感觉的句子。(体会作者细致的描写)

  ⑶小船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

  学生用两只手演示“我”进入内洞的经过。边演示边复述或背诵,进一步体会孔隙的窄小、低矮。

  3、内洞:

  ⑴朗读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⑵多媒体放映内洞录象:

  认识石笋和石钟乳。

  想象所看到的石笋和石钟乳,练习说话。

  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句式:

  看那石笋(石钟乳),像_________________。

  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形状变化之多──()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颜色多──()

  ⑷理解“是来进房子”,体会内洞的大。

  三、总结课文

  你觉得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帮助?

  1、找出课文中描写溪水和泉水的句子,理清文中的另一条线索。

  (板书与游览顺序对应,帮助学生理解两条线索的关系)

  2、通过细致的描写,写出事物特征。

  四、设计导游词

  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设计导游词。

  为录象片配导游词。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了解双龙洞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感悟游记的语言美、景观美,掌握游记的基本写法。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游览路线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览路线。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为下面每个景点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 走在路上,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片断)

  ⑵ 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让学生感悟“明艳”)

  ⑶ 有谁知道溪流为什么“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的声音。)

  ⑷ 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地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⑴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片断)

  ⑵ 到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很有气势。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⑶ 从洞口“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我们可用一个字概括外洞的特征。(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外洞”片断)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洞的孔隙。

  ⑴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

  ⑵ 小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像,小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孔隙”片断,配录音介绍。)

  ⑶ 请一学生上讲台,以椅子当小船,模拟作者的动作,想象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⑷ 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的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指导朗读)

  4、驰聘想象,分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⑴ 学到这里,大家知道双龙洞里的“双龙”其实是什么吗?(学生踊跃发言)

  ⑵ 游览过溶洞的同学见到过石钟乳、石笋,谁能给我们讲解一下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游览过溶洞的同学也别遗憾,老师这就带你们观看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些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给它们取上名字好不好?(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片断,呈现一些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让学生畅所欲言。)

  ⑶ 默读,想想“内洞”有什么特点。(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概括。)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找“向导”,拟顺序:

  ⑴ 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我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引导学生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

  ⑵ 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⑶ 这个“向导”不仅陪着我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2、品语言,学写法:

  ⑴ 我们学习这篇游记,不仅是欣赏蕴涵在游记中的语言美、景观美,还要学会游记的写作方法,指导我们的习作。

  ⑵ 这篇游记篇幅不长,但给人印象深刻。作者是怎样把一次游玩写得这样精练生动的呢?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⑶ 师生共同归纳,让学生领悟游记融情入景、巧抓特点、总分有序等写作方法。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就要坐车回去了,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给大伙说说?

  2、暑假要到了,我们可以借鉴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把我们在暑期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游玩写下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8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另外在处理教材时要尤应注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注意把以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抓重点词语、句子品读感悟的.方法。

  (三)环境分析

  这堂课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方法更多样。我充分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续学习12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进一步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画出表示游览线路的词语,并且根据这些词语画出游览线路图。

  2.让学生到前面来讲述线路图。

  3.快速浏览课文,你喜欢哪处景物,找出有关语句和重点词语,谈感受。

  4.书中的四处景物,学生先提到哪一处景物,教师就指导学生理解哪一处景物。

  如学生提到路上的见闻,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理解“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

  (2)理解“一路迎着溪流。”这句话。

  如学生提到孔隙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根据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

  (2)指导学生朗读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这段话。

  (3)多媒体演示船是怎样进出孔?复述这段内容。

  (4)背诵这一段。

  如学生提到内洞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重点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

  (2)多媒体演示内洞的景物(重点看石钟乳和石笋)谈感受。

  (三)总结全文。

  1.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文章的写作顺序。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外洞 孔隙 内洞

  明艳 宽敞 窄、小 黑、奇、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9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习“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习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4-10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04-1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8-08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4-0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4-04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05-2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2-05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1-09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05-12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范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