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

2021-04-16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岳》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岳》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理解诗的意境,背诵此诗。

  3、情感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远望──绵延高耸

  近观──神奇秀丽 热爱

  细看──胸怀浩荡、眼界开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登过泰山吗?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唐代大诗人杜甫却另有一种感受。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的佳作《望岳》。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要求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讨论:

  1、这两联“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2、这两联“望”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3、找出诗中的对偶句,分析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模仿着写两组对偶的句子。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课上练习

  1、填空:《望岳》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诵这首诗。

  六、学习小结(学生自己归纳)

  《望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1、作者生平;

  2、泰山的有关知识;

  3、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重点提醒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是因为……。”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望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配乐朗诵《望岳》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七、课后小结:

  《望岳》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准确流畅的背诵诗歌。

  2、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初步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想像与联想,体味诗歌的深层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年少立下远大志向的胸怀。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知诗歌的意蕴美。

  2、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歌的景与情。

  教学难点体会最后一联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作者情况。(屏显)杜甫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李白的诗歌浪漫、飘逸、豪放,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歌沉郁、凝重,是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今天我们学习《望岳》,体会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资源共享

  1、补充作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念一下。(屏显)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欣赏泰山的雄伟景象。(屏显)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它既有秀丽的麓区、静谧的幽区、开阔的旷区,又有虚幻的妙区、深邃的奥区;还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等大自然奇观及石坞松涛、对松绝奇景观,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大声朗读,注意节奏,读准字音。多读几遍。

  读准字音:岱dài 夫fǘ 眦zì 曾céng

  2、理解诗歌内容

  反复朗读,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思考题: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首句发问“那泰山的景色是怎么样的呢?”诗人望见了什么?

  指名回答。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景色之优美,山势之高峻。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四、细致研读

  1、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角度和内容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和联想,看图说话。

  (大屏幕依次展示图片,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准备作答)

  明确:首句设问,极写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三句写泰山的神秀之气,四句写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细望。

  七八句化用“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望中所感。

  2、品味诗歌语言。

  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味诗歌语言之妙。

  生思考、交流

  明确:“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展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割”字,突现南阳北阴的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

  3、七、八句中的“望”并不是实写,而是作者的想象。大家再读一读,结合当时的背景,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哲理呢?

  反复读,悟。

  明确:尾联是作者的望中所感,体现出作者勇攀峰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小结:这首诗歌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以一“望”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精于炼字炼句。

  学生读、背诗歌。

  五、体味意境

  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都理解了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思考,指名回答。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景色之优美,山势之高峻。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并流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六、课堂小结

  《望岳》写的是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同学们通过这首诗,把握诗人早期的思想感情,从而为理解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打好基础。

  七、作业

  1、背诵默写《望岳》。

  2、预习新课。

  《望岳》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会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

  3、讨论诗歌,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风格。

  二、教学过程:

  (一)以问置疑,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不计其数。要说山,最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那么,请问,“五岳”分别指那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

  2、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赞美泰山的诗句,其中唐代的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被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如何描绘和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3、板书课题,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二)讲授新课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知识。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的父亲在山东做官,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觉得他是一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如果没有,那么,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2、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默读诗歌,老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老师总结并评价后,集体朗读诗歌。

  (3)老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体裁:五言古诗。

  3、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基本掌握诗句含义。老师逐句朗读诗歌,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4、细读诗歌,理解前六句诗描写泰山景色的特点。

  (1)诗题是《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实有虚。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区别。

  (2)试以两句为一组,学生分组讨论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老师指导点拨,学生发言。

  5、讨论诗歌最后两句,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1)讨论作者从想象登山的过程和登顶俯视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豪迈之情)

  (2)由情入理,引导学生讨论诗歌蕴含的哲理。学生独立思考,老师适时点拨。(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3)感悟诗歌气势磅礴、雄放健拨的风格。

  6、品味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总结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1)学生讨论回答: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那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明确:写景抒情;虚实相生;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课堂小结:如何学习古诗?(解题读诗——释义悟情——明理诵诗)

  7、背诵古诗。

  8、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1)当堂检测。

  (2)布置作业:比较这首诗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的不同风格。

  三、教学反思:

  这首诗的教学环节井然有序,体现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师生学习中的平等对话。既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人能力所限,还存在如下需要改进之处:

  1、明显存在单一性。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合作探究千篇一律,不能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还有,设计问题的程序化,为保证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完成,所有问题都是老师预设,学生讨论回答。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各抒己见。

  2、课堂结构上的缺陷。一节课前松后紧,教学过程时间多,检测时间所剩无几,显得虎头蛇尾。

【《望岳》教学设计(精选5篇)】相关文章:

望岳教学设计09-25

《望岳》的教学设计09-18

人教版《望岳》教学设计09-03

《望岳》小学教学设计10-26

望岳优秀教学设计10-25

望岳的教学设计09-06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12-11

小学《望岳》教学设计12-11

《望岳》经典教学设计11-23

望岳》教学设计范本11-20

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