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2021-04-14 教学设计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 奇巧而善辩 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 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学习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初探] 1 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起点,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

  (一) 课前 准备 1、马年说马 学生说有关马的成语,指名另一个学生解释

  2、教师说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伯乐相马知己这个词的来历(见大屏幕)知己---彼此互相了解而情深意切的人 见《战国策---楚策四》

  (二)韩愈其人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 请看下表

  时间 原因 结局

  贞元1116年(795800年) 求仕 不得志 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

  贞元19年

  (803年) 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 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卒于824年 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 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学生齐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三)关于说

  奇巧---有形象 善辩有观点 文艺性的议论文

  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看课外阅读《杂说一 龙说 》 (君臣关系 互相依靠,才有作为)

  (四)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

  (五)归纳整理字词?

  ?实词 古今词异义表?

  词语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意义 今

  古

  古意 今已不用------祗 骈 槽枥 石

  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第二节四个食读音 食1食4---SHI 吃 食2食3----SI 饲

  ?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 而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练习:

  而 1、而伯乐不常有()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执策而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马之千里者()3、策之 食之 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3、不能尽其材()

  4、其真不知马也() 5、其真无马邪()6、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以 1、不以千里称也() 2、策之不以其道()

  也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不知马也()3、、不以千里称也()

  (六)课文学习指导

  ? 第一节:伯乐知马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首句--- 千古感叹 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 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 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以上冷峻陈述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 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 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 [执策而临之] 洋洋自得 愚妄浅薄

  语言 [天下无马] 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 归结全文中心 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七)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 ,并作课外拓展。

  ?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板书设计 ?

  马说

  韩愈

  伯乐---- 不知马---- 食马者----

  (愤怒谴责) (辛辣嘲讽)

  千里马----

  (无限同情) 知马

  害了马----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

  ---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 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A韩愈 怀才不遇文学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将上述你的观点 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课前准备

  ①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带哪一样呢?(指生说)是呀,钱?不行,这东西一用就用完;照相机?不好,这么多的景点,哪装得下这道题还真让我们很难做出选择。可是有一个人却很坚定地说出他的选择,想知道他选择的是什么吗?

  ②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课(板书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指名学生读课题,正音并理解侣的意思。

  ③他为什么选择书作为他一路上的伴侣呢?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并且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②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是否正确。

  ③你发现了哪个生字容易写错,给大家提个醒。

  ④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⑤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

  指导朗读感悟课文

  ①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书陪伴自己旅行呢?

  随着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②自由读这几句话,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读了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

  (读了第一句话,我体会到就是读同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我从总能和不管体会到的。)

  你能把体会到通过朗读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读了第二句我体会到作者非常喜欢读书,就是同一本书,他也是百读不厌。我从一遍又一遍体会到的。)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指导学生朗读)

  (读了第三句我体会到作者很喜欢书,因为他把书当作了朋友一样,当作了人似的,读书就好像是在和朋友说话一样。而且书也是想读就随时能读的。我是从就是和随时想去就去体会到的。)

  (作者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而且书可以随身携带,你想读的时候就能拿出来。如果是一本人物传记,就好像是你在交一个朋友;如果是一本介绍名胜古迹的书,那就好像是到那个地方旅游了一趟似的。)

  能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④把三句话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加深体会。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会带上一本书陪伴自己的旅程,是因为(点击课件引说三个句子)

  ②引导学生提问。读了这三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比一比,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为什么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探究答案,品味语言

  ①自由读课文,用划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

  ②学生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汇报交流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指名读有关的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真想不到你懂这个!这里把书比作了朋友,每次见到朋友,感觉都是不一样。特别是真想不到你懂这个!好像是又对朋友发现有了一个的发现,这个发现非常的意外,叫人惊讶。

  b.你对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指名说)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a.你每天都回家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这句把看书比作是回家一样,即使是非常的熟悉了,但偶然还会有新的发现。

  b.指导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三个反问句

  a.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句)

  b.给他换一个说法。(指名说)

  c.从三个反问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了?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小结:读书也是这样,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你有这样的感受吗?交流。

  过渡语:就因为这样,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③汇报交流怎样一遍又一遍的读?齐读第七自然段。作者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读书方法,划出表示先后顺序

  的词语。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吗?全班交流。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过渡语:这一趟下来,都可以把书读上一百遍,最终能背诵下来。

  ③汇报交流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书比作了朋友和故地。)

  作者为什么这样比?

  诵读语言,积累语言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阅读链接

  ①课件出示:课后的《神奇的.书》

  ②自由朗读,把书比作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③全班交流,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儿歌内容,激发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此教案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老师这儿有个拼音:jiā,谁来拼一拼?

  2、看老师写“家”,同时认识“”(弯钩)

  3、学生在台上写一个,再指名书空。

  4、给“家”找个朋友;学生扩词练习。

  5、小朋友喜欢自己的家吗?这是个“小家”,我们还有个“大家”呢!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儿歌“家”,你就会明白了。(板书:小、大) 读课题。

  二、朗读:

  1、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儿歌,好吗?出示多媒体动画的课文朗读。

  2、你们想读吗?轻轻打开课本大声拼一拼读一读,要求;读准每个字音,遇到不会的向同桌或前后的小朋友请教一下。学生自由朗读。

  3、想读得有进步的请再读一遍。

  4、觉得自己有进步的请举手,想有更大进步的再读一遍,特别把自己读得最棒的一句练一练。

  5、现在觉得自己进步很大的请举手。(读书就应这样,多练才行呀!)谁来读读你最棒的一句给老师和同学听听。

  (1)指名读,让小朋友评。

  (2)指名读,让小朋友跟他比,老师评。

  (3)读得最好的小朋友跟老师比,小朋友评。

  6、谁试着把整首儿歌读一读。

  7、听老师读读看,配乐并做适当的动作。

  8、同桌自由练习,要求展开想象,加上适当的动作。

  9、指名读。

  10、学生齐练:配乐、做动作,可站着也可坐着,能背最好。

  三、理解:

  1、读了这么多遍,知道这首儿歌都写了谁的家呀?学生回答老师出示词卡。(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我们)

  2、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

  说话练习:课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家。

  3、老师这儿有一些词卡,谁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家?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贴词卡。

  4、你们能把他们的家画下来吗?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画一画。

  5、读读你画的一句儿歌,再说说你的画。老师再把画贴在黑板上相对应的地方。

  6、谁来读读这句话?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1)什么叫祖国?

  (2)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大声地齐说一遍,要感到很自豪。

  (3)引导:祖国的风景很美丽,像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小朋友就像祖国大花园里的花朵。我们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是我们小朋友的大家。

  (4)跟老师有感情地读这句话,再背一遍。

  7、我们每个人要爱自己的小家,更要爱祖国这个大家。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想一想,你还知道谁是谁的家?说话练习:是的家。(回答好的小朋友到讲台前)

  9、把小朋友说的儿歌有顺序地连起来,就编成了一首完整的儿歌了。我们来试试看。讲台前的学生试连,加上动作,配上音乐。

  (附儿歌:大地是石油的家,草原是牛羊的家,高山是绿树的家,大海是轮船的家,天空是云朵的家,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

  四、总结:

  1、小朋友不仅学会了一首儿歌,还能自己学编儿歌表演节目了,真了不起!给自己一个热烈的掌声。

  2、课后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互相合作,画一画,再编一编儿歌。老师帮小朋友到我们的校刊《星空周刊》上去投稿。

  3、下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生字词。

  五.附板书:

  蓝天 白云 (学生的画)

  树林 小鸟 ( )

  小河 鱼儿 家 ( )

  泥土 种子 ( )

  祖国 我们 ( )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实验版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存款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能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合理存款。

  2、经历调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存款方式的利率和相关规定,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

  教学难点:

  能综合应用条件灵活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合理存款》

  一、确定问题

  我们班的同学候可鑫春节得到了两万元压岁钱,妈妈建议他到银行存款。候可鑫想要存三年怎样存款收益最大?

  问题分析:根据自学导案,归纳要解决的问题:怎样存款收益最大。明确本活动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这笔存款的用途。明确需要收集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通过对问题的简单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存款的三种方式,为下一步学生收集信息做基础)

  二、收集信息

  课外调查: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银行调查不同的存款方式的利率等信息,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或者直接到银行到银行调查存款的方式和相关信息,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这节课中教材主题图中所提供的存款利率是以前的利率,和现在的利率是不同的;国债利率也未明确给出。因此,通过课外调查让学生明确当前的存款利率等信息,并且,学生到银行调查是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可以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经验、社会现实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有了这样一个过程使这一实践活动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效性。

  三、方案设计

  根据学生调查的信息设计存款方案。

  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设计方案,填写下表。

  定期储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第一张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储蓄存款方案以及买国债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张表格中。每一个具体方案都要求明确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集合4篇】相关文章: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五篇02-12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5篇03-07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五篇03-06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5篇02-25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6篇02-05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9篇02-24

关于《观潮》教学设计方案10-25

关于《离骚》教学设计方案10-31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十篇02-23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十篇01-09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